《吞云吐雾》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描绘了一个被战争和贫穷笼罩的社会。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残酷。小说中充满着无助和绝望的氛围,令人深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悬念的设置,使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值得一读。
《吞云吐雾》读后感(篇一)
以前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吸烟镜头:大佬出场,嘴里要叼着雪茄;心情苦闷,便皱着眉头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姨太太们也是经常手中搓着麻檀口吐着烟。 现在审核严了,影视里不让出现吸烟镜头,连公共场所也禁止吸烟了。虽然它是纳税大户,但是由香烟导致的健康问题确实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了。 那么,香烟这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小东西是怎么一路走来的呢?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它究竟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或者人类的文明呢? 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贾森·休斯在他的《吞云吐雾:西方烟草使用史》一书中精彩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社会学角度而不是从医学角度讨论人类与烟草的相处,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按照时间脉络,烟草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美洲原住民的烟草使用 西方传统观念认为欧洲的烟草使用史起源于15世纪末新大陆发现,实际上它受美洲原住民烟草使用方式的影响很深。 在原住民心中,烟草等致幻植物是神圣的,它们是灵体的居所,能够将自然与超自然的世界连接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原住民所用烟草的效力远超现代的香烟,吸后抽搐、晕厥是常有的事儿。 2. 欧洲国家的烟草使用 烟草由英国人引入欧洲之后传播很快,当时流行的盖伦学说(或体液学说)显著影响了人们对烟草的使用、理解及体验。人们认为吸烟可以逼出体内多余的“体液”,甚至可以控制鼠疫等多种疾病。 这一时期烟斗和鼻烟是两种主要的吸烟方式,它们都很繁琐,也导致痰多流鼻涕等卫生问题。但这仍被风流公子们视为雅事且乐此不疲。 3. 20世纪西方的烟草使用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可是与美洲原住民相比,哪怕是跟欧洲后来的烟草相比,现代人的香烟已经相当的温和了。几乎不会对吸烟者产生任何即时影响,这或许是香烟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香烟还有便于携带、用法简单、用后整洁、随取随用等优点,人们可以一边吸烟一边忙别的,吸烟被视为一种补充活动而非原来那样需要独立开展的活动。所以香烟逐渐成为人们控制情绪、对抗“压力”的工具,更深地融入现代生活。 书中有大量关于吸烟的文学作品摘录,以及专门教人如何优雅吸烟的“烟草导师”等趣味史料。真想不到小小的香烟背后也有这么复杂的历史。
《吞云吐雾》读后感(篇二)
从我的日常观察上来看,生活中经常吸烟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公共场所都明令禁止吸烟。与此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商店里的香烟仍然是畅销品。
在《吞云吐雾:西方烟草使用史》这本书中,作者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们为什么吸烟以及如何去看待烟瘾等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无数关于“烟瘾”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带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烟瘾,以及抽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与我们的大脑系统功能之间的紧密关系。
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回顾了几千年来的西方烟草使用史,了解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烟草的态度,对于吸烟这种行为的认知和看法。
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人们关于吸烟这种行为的态度转变,以及人们吸烟的内在原因,而不是认为吸烟的欲望仅仅是像小孩子喜欢糖果一样。
首先,如果认为吸烟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活动,仅仅与个人的健康有关,那这种认知就过于狭隘了。
一方面,吸烟者吸烟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健康,这也是为什么公共场合大都禁止吸烟。
另一方面,烟草的获取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加之存在烟瘾的情况,仅仅是吸烟这种活动就可能会让一些原本家境贫寒的人陷入到更深的泥潭之中。
而关于烟草的生意,也让许多人意识到了这其中有利可图。当大多数人都经常吸烟的时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氛围,其影响方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吸烟可能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有人说,“烟草的历史充满了冲突、妥协、胁迫与合作。正是这一历史过程让烟草成为令使用者、种植者和政府都欲罢不能的瘾”。
关于人们为何吸烟,也有很多不同的理由。有些人觉得吸烟能够作为一种心理工具,缓解压力,有些人把烟草作为对自己付出的一种奖赏,有些人用烟草来集中注意力,或者是作为自己社交的一种辅助手段……
作者敏锐的觉察到,整个社会的认知上看,人们普遍对烟草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也会影响一些人吸烟的行为频率。
如果吸烟者本身认为吸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害,还表明其在道德上存在缺陷,那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吸烟的害处,并且不利于他戒烟。
当我们(或者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吞云吐雾,享受吸烟的乐趣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想呢?这本书可以完善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吞云吐雾》读后感(篇三)
估计很多读者在看这本书之前,甚至看完简介之后都想不到,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博士论文扩展而来的学术研究作品,研究的是自烟草由美洲传入欧洲以来,烟草是如何形塑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烟草是如何从“仙气”一步步成为如今的千夫所指。我自己有15年的烟龄,今年1月份戒烟14天,因家人生病导致的焦虑复吸,现在又一次戒烟19天,我知道复吸的时候我找的理由都是给自己开脱,我甚至每天都会给自己十足的暗示,抽完这一包我就不抽了,结果第二天不知道有点什么着急的事儿,第一反应又是下楼买烟,如此的循环往复……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指明的:“烟草的使用会影响个人的身份形成、情绪管理、心理控制等诸多方面。特定的观念认知、特定的社交场合、特定的事件以及对烟草使用的具体理解和解读都可能增强吸烟的欲望。”很好的说明了我能复吸的原因,并非单纯因为生理的原因,更多的有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造成。我不敢说这次戒烟一定能成功,但是我一定会持续的熬下去。
本书是严谨的博士论文扩展而来,自然学术性和逻辑性都无可指摘,翻译也非常不错。作者从美洲原住民最初的烟草使用方式,到欧洲早期的“万灵药”观念,再到现代社会的成瘾性疾病定义,烟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意义得到了深入的剖析。本书并未将吸烟简单地视为一种被动成瘾行为,作者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深入探究了个人层面的烟草使用与吸烟体验,揭示了吸烟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生物药理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吸烟者并非完全被尼古丁所控制,他们也在其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通过吸烟来应对压力、控制情绪,甚至构建个人身份。本书还关注到了烟草使用与社会结构、文明进程以及消费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烟草类型逐渐趋于温和化,吸烟行为也逐渐从社交场合转向私人场合。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医学范式的转变,也揭示了大众消费时代对烟草使用的影响。
烟草控制并非简单的禁止或限制,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吸烟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帮助他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同时,政策制定者也需要认识到,烟草使用并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现在对烟草危害的宣传关注的往往都是远期,真正去劝阻人们戒断烟草,要从动机上去找原因。
这本书里关于吸烟的动机、吸烟习惯的养成、人成为“烟瘾”的奴隶、吸烟的社交需求等等,我都深有体会,有些人说,如果不吸烟,这辈子还有什么乐趣呢?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正能戒烟了,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乐趣等着自己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