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故园惊梦读后感摘抄

故园惊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6 02:15:29
故园惊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6 02:15:29   小编:

《故园惊梦》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以主人公在梦中回到故乡为线索展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惊悚的梦境之中。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与梦境的辨析,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恐惧和渴望。阅读后,读者不仅会被故事的精彩情节所吸引,更会被作者对人性和心灵的深刻思考所触动。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一篇

其实看到目录时略有一点点失望。。。1.为什么介绍园林的书籍常要把皇家园林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呢?个人还是相信文人精神或应是中国园林最核心的部分;2.其实中国园林一直不乏各家个性化的解读,然而最缺的是精细的复原性探讨研究,换句话,其实更期待有学者能够沉下心来做出资料性的东西,并给出扎实的辨析,不要让园林史再依赖绘画文学等介质停留在某种想象。。。。不过本书所体现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很好的,就是把园林放在人物与活动中去讲解,园林终究是人的内在。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二篇

2022.10.30,收到编辑寄来新书一册,夜读,文字平实,表述客观,冲淡平和。

用纸印刷极好,内页更胜封面。感谢编辑。

读后记,尤其感受到作者治学的沉潜,与平日读过的文字都很不一样。

此书也很启发我,要更细致更系统的收集整理本乡本土的典故轶闻,把历史与现实勾连,这有待于大量阅读,以及走进街巷。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三篇

《故园惊梦》

作者:贾珺

往往阅读园林相关的书籍,有点过于学术,不是在分类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的优缺点,就是在系统化的告诉我们,园林的造景手法。

作为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但对于园林的热爱,未曾减退。

作者贾珺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他写的这本关于园林的书,不仅仅只是鉴赏园林之美,更包含了人文历史,读来生趣。

即使是不懂园林的外行人,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欣赏美景。

这本书它并不是教条式的宣贯知识,而像一位艺术造诣极高的老师,带领你见识他眼中的风景。

从皇家园林的掌故,再到介绍北方和南方的名园;

从园林里的奇石名花,再到古人如何在园林里生活,度过新年、端午、七夕和重阳节。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作者非常接地气,在文章开头经常会提起一些熟知的影视剧、诗词、古人等引出话题:

《琅琊榜》的历史参考地应是南北时期的梁朝

“司马光砸缸”的话题者本人在洛阳建造过一座独乐园,在此隐居。

《红楼梦》原型可能是北京的半亩园。

狮子林因乾隆出名,但也为现如今的园林学者所批判,因其后来民国时期重修过程中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等,采用了过多的西洋元素嫁接至古典园林上,导致整体效果像“古装美女戴墨镜穿丝袜”。

……

令我惊奇的是作者并未过多着笔于名园,类似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都只是淡淡一笔,作为举例,比如提到园林里有借景这一说时,只写拙政园也有借景北寺塔,未曾过多描述,更多的是着写那些并非为人所知的园林。

配有大量的摄影作品与古代工艺平面图、画作等,更能“直观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寄托在园林中的梦想。”

在后记中了解到,原来作者是江苏淮安人,后到北京学习定居,因此对北方和南方名园都有不同体会与感悟。

这本书非常适合想要感受园林之美的人来阅读,也许待你读完,不再是走马观花式定点打卡,也不需跟在别人的导游后蹭听园林的历史由来,有专业人士带领你见识、解读你未曾发现之美。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四篇

早先在江南一带工作的时候,经常有机会造访各种园林,但总不得其门而入,难以领略“游园惊梦”之美。这本《故园惊梦》,对于我这样的园林小白而言,是个很好的入门引导。如其所言,园林是中国人的一个梦,寄托了日常生活之外更高的精神追求。“只要稍稍花点心思,具备一点相关的知识背景,在游赏过程中关注一下细节,就能够充分领略古人艺术创造的魅力。”

以中国之大,历史之久远,古今名园如漫天繁星,遍布于神州大地。遗憾的是,千百年间战乱频仍,人祸不断,这些江山胜迹大多毁于一旦。留存至今的,往往也几经易主,不断翻建,与原貌多有出入。不过,这种历史沿革的痕迹,也正是古典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以圆明园为例,起先不过是康熙时期众多皇子赐园中的一座,胤禛继位为雍正帝后,大加扩建,乾隆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至嘉庆朝,圆明园达到鼎盛。然而,到了咸丰十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沦为一片废墟。

曾经的“万园之园”,空余残山剩水。与圆明园这样的皇家工程紧密关联的“样式雷”家族,同样也逃不过历史的盛衰周期律。清初时,雷家已是江宁府著名的工匠家族,雍正帝继位后扩建圆明园,当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主持设计了各种建筑图样,对于圆明园工程贡献极大。自此,雷家先后七代人在样式房担任职务,京畿地区诸多重大工程均出自其家族之手。及至清末,山河破碎,雷氏也逐渐落寞。辛亥革命后,家族后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变卖祖先留存的各种图档,往昔的胜景,早已如过眼云烟。

那些流传到市场上的样式雷图档,被朱启钤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看中,买下了部分精品,并发动当时的文化机构予以收购。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而朱启钤在创立营造学社前,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主持了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工程。中山公园内的不少山石、小品,均是从别处移来的文物,著名的兰亭八柱、青莲朵、青云片等,正是圆明园的遗物。

皇家宫苑如此,私家园林也难逃人事兴废。漕运重镇淮安,明清时期一度富甲东南。淮安城外的河下古镇,先后兴建了一百多座私家园林,有“小扬州”美誉。随着漕运衰微,加上清末的变局,曾经的亭台楼榭,如今都已荡然无存。昔日的兰亭禊赏、曲水流觞,只能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去寻找了。

当然,古典园林的看点,远不仅仅是一些历史典故。那些建筑、山石、草木,以及匾额、楹联、碑亭等等,造景之工,借景之巧,都值得细细玩味。

时下春光正好,得闲不妨去园林走走。毕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五篇

我当然没有园林,那是超级有钱的一方富商豪强才能负担得起的东西。从我学会“园林”这个词开始,园林就是人民的。它一般都有树木和石墩、亭子和水池、太湖石和对联匾额题字。我从小就学会要用“古色古香”四个字形容那些其实已经看得烂熟的风景,但其实心底是不以为然的。一方面是这些园子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掩映着几丛竹子、开着几树花,有几道拱门,地上落满了叶子;水总是发绿,房子总是空空如也、入口总是坐着坏脾气的红袖箍大妈,但凡有片空地总是挤满了游人或者抱着花拍照、挥舞丝巾的大妈;水泥和钢筋总是躲在“古色古香”的细节里,木格门里也总是装着很现代的玻璃,挂着俗气的塑料尼龙红宫灯。

当我对园林的认知是从旅游景点开始,园林就不再可爱了。它原本就是为了一种脱离公众的生活而设计的,大多应该静默地提供一种围墙之内的闲逸的生活。又因为江南的园子实在太多,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学校里有,宾馆里有,单位里有,公园里有,也就显得泛滥而无趣了。

我重新开始喜欢园林、把它当做一种日常来和我的生活产生联系,是因为在2022年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出于大家都知道却不能说破的原因,再也不能出市、甚至出区;出于大家都知道却不能说破的原因,没有演出可以看、展览可以逛;工位到家两点一线,可是人总得呼吸一下空旷的空气,找个地方晒晒太阳,而放眼望去,整个城市里除了吵吵嚷嚷的网红打卡点、就是不花点钱就不可能坐得下来的消费场所。被逼无奈,我只好找个园子,晒晒太阳,读读书。

把园林当做日常的一部分,而不是走马观花的体验,我才发现园林的好。比如曲径通幽是为了和吵吵嚷嚷的拍照大妈们一墙之隔而互不相见,而院子里的盆景和树比吸音棉更能闹中取静。亭子总是坐落在一个小土坡上,不高,不陡,刚好可以席地而坐在台阶、把书展开在膝头上,于是园林就变成一个淡出的背景落在书页后面。晒得太热了、出汗了,走两步到亭子里,阴凉一下子就驱散了阳光的热辣。困了,就躲在护栏后面半躺一躺,旁边流水潺潺,本来是曲水流觞,看着波纹发发呆,真是惬意好日子。

有了这样的体验,我才明白园林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把它当成旅游景点走马观花,是把它当成日常细节的一部分来经历、作为“在地感”的一份子来培育。博物馆里的一张桌子只是一个古董,而家里的一张桌子却带着个人的历史——这里是那一次磕到、那里是小时候淘气刻了个字。

所以我会需要这样一本《故园惊梦》,来告诉我那些著名却陌生的园林里的生活细节。

比如上林苑里曾经安营扎寨有驻军操练、也曾养着马、开着矿、有空闲的农田租给人种。有了这样的细节,上林苑在我脑海里才具象起来,有了一个具体想象的方向,也有了人声和人迹。

比如黄鹤楼曾经一再烧掉又一再重建,所以历代画作中的样子才和今天的区别这样大。

比如颐和园里如今的样子曾经在一代代帝王的手下如何变化,有些地方起高楼,有些地方楼拆掉,有些地方留着故事,有些地方留着遗憾。

建筑首先是人的空间,被拆去了人的园林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灵魂。所以我们再次和它们相遇的时候才会觉得它们如此空洞、如此冰冷、如此陌生、如此跟自己毫无关系。我们需要细节的讲述和实地的体验,才能再次构筑起人与空间的联系。

于是园林才终于成为我的。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六篇

一看这书名,大概便知本书是一本文化之作。

如今生活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钢筋水泥的尘世中,

如果偶然能够回望先人留下的“故园”,那是多么美好,而又奢侈的事情。

置身这些园林,一扫外世的喧嚣,换来的是一片宁静。

本书作者贾珺探寻园林里的中国, 他是建筑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风景园林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教学与设计工作。

应该算是学术派作者,但是本书讲得一点都不枯燥。

按照园林的属性,中国古典园林通常被分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村落园林和公共风景区园林等不同类型。历代君主所建的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宫苑或御苑,征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各种奇花、异兽、怪石、珍玩,占据最优越的地段,达到同时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准。私家园林数量最多,一般属于贵族、官僚、文人、商人所有,是其主人全家生活、游赏的地方。寺庙园林附属于佛寺、道观、祠庙等宗教建筑,其景物映射相应的宗教思想内涵。衙署园林则是官员公务之暇的休憩场所,反映了典型的官场文化。公共风景区园林大多都利用风景佳胜的山地或河湖之滨改造而成,适当点缀楼阁亭榭,添加匾额石刻,向公众开放,平时游人如织。其他类型园林也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蔚然大观的古典园林体系。

建元三年(前138年),十八岁的汉武帝下令扩建上林苑,将渭水两岸的广袤地区囊括在内,同时在原本负责宫廷扈从的郎卫之外另设独立的期门卫士一所谓“期门”,就是“在宫门外守候”的意思。汉朝版图中,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主要在今天的甘肃、陕西境内)靠近羌族和胡人的聚居地,民风最为彪悍,因此特意从这六郡选拔良家子弟,加入期门卫士的阵营。汉武帝经常亲自率领这些勇猛的期门卫士在上林苑射猎,并非只图游乐,而是通过狩猎来练习排兵布阵,锻炼将士们野外跋涉和骑射的能力,培养未来的优秀将领。在征讨匈奴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两位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当年都曾经跟随汉武帝在上林苑纵横驰骋,射虎搏狼。 后来汉武帝又创设更为精锐的羽林骑营,很多将士是征讨匈奴战争中烈士的后代。另外也有不少匈奴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将士归顺汉朝,为此在上林苑宣曲宫设有“胡骑营”,那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

从行文看,兼具学术性和故事性,非常难得。

从皇家园林到南北名园,从赏花品石到四时节令,跟随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贾珺,纸上游园,深入探寻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底蕴、审美意趣,体验传统文化的伟大精妙。

纸上游园,读懂古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

借景、叠山、理水、植栽、匾联、楼斋……领略古人的造园艺术

曲水流觞、避暑纳凉、下棋品茗、赏花品石……重现园林的生活图景

园林古画、高清摄影、建筑平面图,图文并茂,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此外还有不少精美的插图,还有较为精准的测绘图。

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值得一阅。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七篇

在看到这本书“纸上游园,感受古典园林之美”和作者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的介绍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学术类的建筑园林史论著。

然而当我报着【可能会很难啃但是好感兴趣】的心态打开它的时候,没想到给了我好大的惊喜——原来是一本关于历代名园的随笔集!

讲解清晰详尽知识点满满,又笔调轻松随意行云流水,再加上大量的精美插图和手感厚实的古典美装帧,这本书将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与中国自古对园林的极致审美真是相得益彰。

见多了欧美影视中修剪平齐的草坪,对称规整的灌木丛,由一排排剪出各种标准几何形状的树木装饰的庄园,再来看追求自然之美的中式园林便有一种清幽呼吸般的纯粹享受。

亭台楼榭,名花奇石,小桥流水,深深庭院… …造园,是独属中国古代建筑匠人,风雅士人,甚至帝王的浪漫。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宫苑奇观】讲述皇家园林的掌故:上林苑,圆明园,华林园…

【北地烟云】介绍北方名园:中山公园,洛阳独乐园,保定莲花池…

【南国风月】记述南方名园:昆山憺园、湖州南浔述园、苏州狮子林…

【赏花品石】专门聊园林中的奇石和名花:冬梅秋菊,夏荷春牡丹,太湖石九狮峰…

【四时节令】从园居生活的角度,谈论古人如何在园林中度过新年、端午、七夕等节日。

推荐给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书美,插图美,文字又简洁流畅,在一个悠闲的下午泡一壶热茶,捧起这本《游园惊梦》慢悠悠读起来,当真是“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八篇

提起古代园林,我先想到的是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带着这样的期待去书中寻找,找到了喜欢的古人逸事。

在“洛阳园圃忆名臣”中,作者提及古代神童的传说,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文彦博灌水浮球,以及王安石的《伤仲永》。宋代时的司马光建造了一座独乐园,与他仰慕的七位古人联系在一起,正堂名为“读书堂”,取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治学的典故。“司马光终生奉儒家学说为正宗,不习佛道,与董仲舒心意一致。”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开辟昆明池,“东西两岸分别竖立牛郎和织女的石像,代表牵牛星和织女星”。东汉文学家班固在《西都赋》里写道:“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我在西安游览过昆明池,那里真的有座鹊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借用汉代上林苑昆明池旧名,改称清漪园的翁山泊为“昆明湖”,“以此湖象征银河,在湖东南岸设立一座铜牛,比喻牵牛星”。湖西岸设一石碑,碑上刻有《耕织图》,隐喻织女。“这个格局与昆明池牛郎织女像一脉相承,号称‘昆明汉池不期合’。”

“仙境望月”中,乾隆有次去香山静宜园游玩,在静室一带看见望蟾阁,作诗云:“昆明湖上望蟾阁,疑是蓬莱架海涛。”“望蟾阁”源自东汉时期的志怪小说,与汉武帝时的旧事联系起来。

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录了与夫人陈芸在沧浪亭一座小轩中的生活。“可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媲美,为园林中的七夕留下了zui好的见证,远非唐玄宗虚伪的长生殿所能企及”。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缠绵之处是骊山华清宫,是唐代与七夕有关的园林。“长生殿位于骊山西绣岭上,本是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及六位皇帝牌位的地方,又称‘七圣殿’。”作者说,玄宗与贵妃选择在此盟誓,或许有请祖宗作证的意思。

汤显祖昆曲《牡丹亭》开篇是这样写的“游园”: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九篇

先说一点,这不是一本类似《京华烟云》的小说,而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介绍中国园林的书,而且介绍得非常有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房屋很早就超过了居住功能,有些用于祭祀,有些用于存储,有些用于专门会议甚至朝政,有些用于交易,而有些用于休闲、度假、观光、放松身心。

最后这一类房屋就叫做“园林”。

《故园惊梦》从秦汉时期的著名的上林苑讲起,以园林为依托,讲述卫青和霍去病两位西汉名将征伐匈奴的历史,当然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上林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后作者又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华林园、清乾隆时期的由黄鹤楼仿制而来的望蟾阁、宁寿宫、圆明园等数座皇家园林。

接着作者又按北派和南派分类,分别讲述了北派独乐园、古莲花池、青州偶园……和南派的昆山憺园、南浔述园、苏州狮子林、台湾的板桥林家花园等等。

而在园林中,花和石是两大灵魂,有些园林可以不依山傍水,特别是北方的一些园林,甚至可能连溪流河水都不一定有,但花和石一定要有。

花,如梅花,南北方都能种植,又开在百花萧索的冬季,其品格深得中国文人赞赏,也是各大园林主人深爱的植物。

除了梅花,作者还详细写了菊花、荷花、牡丹等在园林中的运用。

而作者在介绍园林中的石头时,没有重点着墨于石材的不同,而是取中国园林中石砌主题——狮子。各家园林园主都不约而同地取其吉祥之意,或写实,或取意,神州处处是狮子。

为何众多园林里都藏着“狮子”,只因中国人视狮子为辟邪神兽。无朝高僧及其弟子在苏州修建的菩提正宗专卖店旁的园子起名为“狮子林”,无锡寄畅园重修时增建了一个九狮台,清代盐商汪氏也造了一座九狮园,还有扬州小盘谷里的主景被称为“九狮图”,……等等,作者罗列的这众多园林里的“狮子”,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去探访探访。

《故园惊梦》此书精美,内容详实,配以园林古画、建筑平面图和实景摄影照片,直观美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

园林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很多人出游,也会选择去古代园林,而这本《故园惊梦》也可作为大家研究园林建筑的入门书。况且它不局限于入门,书中的通过园林关联到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理想,读懂它,也就读懂了古人的心和园林建筑美学。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不少国人也对园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与向往。其中,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这四大园林更是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参观、游览。

古典园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既是一座城市中绝佳的游赏景点,更是我们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最佳窗口。在本书作者看来,园林是中国人从遥远的商周一直缠绵至今的一个长久的梦。他在《故园惊梦》这本随笔集中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不易关注到的细节,能让我们充分领略古人的智慧及其艺术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伟大与精妙。

园林是古代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们创建至今,见证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铭刻诸多沧桑印记。许多园林历经沧桑变故而重修,向世人反映着时代的不同变化。书中给出了多幅园林平面图、鸟瞰图和实景图,配合作者对诗词古画当中关于园林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园林中那些景物真实的寓意和表达,体会园林景观包含着的意境以及掩藏着奥秘。

全书共分宫苑奇观、北地烟云、南国风月、赏花品石、四时节令等五个部分,讲解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因素对园林设计建造的影响,以及历史上不同园林在军事、政治、战略、宗教等方面的意义,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在建筑形制和亭台楼阁造型方面的考究。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描绘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村落园林和公共风景区园林等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也还原出体现园林建筑微妙变化的细节、园林设计当中高明的处理手法。同时也讲述关于园林中那些亭台楼阁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典故,并探析那些独特景致所凝聚的造园意匠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读懂园林的整体格局、气质以及蕴含着的情怀,同时从中一窥中国古代文化和习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融合了建筑、假山、风景、花木、陈设、装修、匾联、借景等诸多环节的综合性空间艺术,古典园林建造涉及木、砖、瓦、石、土、漆等许多材料和工种。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代园林造景最重视的是叠假山,其次是亭台楼阁各式建筑,园林的营造也反映出人的品性与园林景物的融合。

书中记录的园林当中,有些园林得以较好地保存,也有部分现存园林为重建后的景致。尽管不少景致并非原貌,与文献记载有所出入,但仍大致呈现历史格局。而许多名满天下的园林都只能在文字和图画中留下一点淡淡的印迹,例如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各种劫难的圆明、长春、绮春这圆明三园更是早已在漫长的时光中,成为一片废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艺术的浓缩与精华,体现国人的精神追求。那些高超的园林营造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品赏回味。尽管未身临其境,但徜徉文字之中,仍可大致体会园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一篇

园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梦,它不仅仅只是一处景观,它更承载着中国文人寄托于生活之外的精神向往。

如同中国山水画一样,中国园林虽是人工造景,但更讲究一种意境的营造。

西方园林讲究的是规整的几何形式,而中国园林则提倡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通过各种建筑物以及叠山、理水、植栽等多种手段构成丰富的景观。

游览中国园林就如同是欣赏一幅长卷山水画,一步一景,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因此,有人说:“中国园林是立体的画,是无言的诗。”

作为南方人,对园林并不陌生。特别是作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人,更是天天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出门即是美景,随手拍都是大片。

不过呢,桂林城市面貌的整体改观,那还是1999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桂林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的房屋老旧,道路狭窄,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身上,穿着一件又脏又烂的“旧衣服”。

1999年后,桂林启动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沟通了桂林两条主要的河流:即漓江和桃花江。又拆掉了木龙古渡附近的老房子,将城内的榕湖、桂湖、杉湖、木龙湖相互连通,充分还原了一个"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桂林城。

如今,在桂林市中心逛累了,便可转个弯,到湖边去走走。你会发现,仿佛一瞬间便远离了都市,那一草一木、亭台楼阁都尽显中国园林的雅致情趣。

在清华大学建筑史学者贾珺的《故园惊梦》这本书里,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园林中蕴藏着的文化和内涵。

作者主要从事的是建筑历史、风景园林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教学与设计工作,在他眼里,园林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讲究的。

他说,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历代名园迭出,佳境非凡。

你看,咱们看园林,就只是单纯地认为好看或不好看,在作者眼里,不同朝代的园林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这每一个著名的园林里,都曾经上演过一幕幕历史大戏。

这本《故园惊梦》不仅是建筑艺术类的入门典籍,还是一部从园林的角度读懂中国的历史书,更可以将它作为是一场跟着作者一边游园一边听讲解的穿越旅行。

历史从来不是只有演员和剧情的戏剧,贯穿其中的,还有文化还有背景,更有那些看似不言不语,但却什么都懂的建筑和园林。

它们有的被烧毁了,有的被荒弃了,有的被改造了。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献和图画,去追寻那些消失的园林的面貌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

幸好,我们今天还可以亲身去游览一些艺术成就极高的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等,它们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但是,如果出发前能够先了解一下这些园林背后的文化和内涵,相信当你再去游览园林的时候,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二篇

从望蟾阁看清宫变,自半亩园谈“红楼缘”。 中式园林景观里,藏着中国人半生的喜好,也埋着中国人半昧的理想。 浦睿出品、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故园惊梦》,是建筑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的全新力作。

此书从皇家宫苑、南北林园、园中景致和时令活动几个方面,介绍了富含中式色彩和中式浪漫的中国园林。 书中以历史和建筑为两条主线,在穿插缠绕的叙述间立体化呈现中国人的园林美学。 在此,我想重点介绍书中提到的一处园林建筑——乾隆爷的“乐高积木”。 提起乾隆,六次下江南是不得不说的历史。 但这么爱玩的乾隆爷却穷其一生都没能到过武汉,看一看爱了半辈子的黄鹤楼。 不过,在皇家园林清漪园中,他曾命人大手笔复刻了这座千古名楼。

1751年,正值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各地官员纷纷献宝。 湖广总督、太后娘家人阿里衮命人运来全套木料,在皇城西安门内大街上,就地搭建了一座三层楼阁——仿制版“黄鹤楼”。此举令乾隆和太后大悦。 庆典之后许多建筑遭拆,这座“拔地而起”的黄鹤楼也在其中,但耐不住乾隆喜欢。拆除后的全套木料经搬运、重建,在烟波浩渺的清漪园昆明湖上,成为矗立在南湖岛北侧的望蟾阁。 书里详细描绘了黄鹤楼及其周边景色,再与清漪园的望蟾阁对比,高度相似的景观让人一眼读透乾隆心意——遥远的楚天江山是他向往一生的风光。 只可惜身居高位者哪能称心如意。为了不被世人诟病玩物丧志,乾隆常常在上午到望蟾阁小游半日,从不过夜。

望蟾,望蟾,这到底是为望月而修的阁楼。乾隆也曾在黎明时到访,却只能看一眼天边的残月,作诗云:“望蟾zui宜夕,而我曾未到。偶来每值晨,汉边尚堪眺。” 诗作将他内心的遗憾都表达出来。想不到,不仅黄鹤楼成了乾隆的遗憾,连望蟾阁都只能是他午夜梦回的肖想。 但比起曾亲临望蟾阁的乾隆而言,今人更是苦闷。这座被乾隆宝贝了一世的建筑,不到60年便被损毁,嘉庆干脆拆掉,重起了一座单层楼阁,名“涵虚堂”。 距望蟾阁建成约一百年后,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焚掠了三山五园,清漪园内建筑也难逃一劫。 此后,世人很少想起,颐和园内曾有过这样一座临水楼台,承载过帝王的望月梦想。 渺渺往事终成了风吹就散的记忆。

万里疆土,每一处园林都装点着国人曾经的志趣与理想。但岁月的老去和历史的经过,让它们或损毁或消失,就连珍贵的临摹画作,也有不少失散在海内外。 所幸还有此书,能在高清插图中回味中式建筑与园林之美。 否则,当真是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何处觅相逢?于梦中。

故园惊梦

8.2

贾珺 / 2022 / 湖南美术出版社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三篇

作为一个住在苏州的人,对于园林一定是不陌生的。而从喧嚣的都市走进这些园林之中的时候,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感受着亭台楼榭的古朴和典雅,感受着江南特有的园林文化,总会恍惚之感,有时光穿越之感。

中国园林追求的更多是一种隐藏在喧嚣之后的宁静,因此也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这就是园林所给我们展示的静谧与美。

可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之中,我们的传统园林绝不仅仅是留存于现在的这一些,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园林文化。在过去的历史之中,有着非常多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艺术园林,它们被时间留存在了历史之中,让我们无法目睹他们的真颜。

但好在还有文字,还有古代的艺术作品,还能够让我们间接的还原着这些园林,能够让我们走入其中,得以窥见它们艺术的真谛。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作为建筑学的专业人士,他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更能从其中体会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独具的特色和魅力。

他的这这本随笔集《故园惊梦:园林里的中国》就是带我们重新走回历史,走进那些或已经消失在我们视野之中,或已经完全改变了本来面貌的历史园林之中,通过对于时光的追溯,去还原他们可能的真实面貌,去重新审视它们的艺术之美。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典型的皇家园林,处于中国北方的著名园林,处于南方的园林文化,园林中特有的奇花异石以及古人在园林中所展示的四时节令、人文之美。这一本书就成为我们了解园林,感受园林之美,感受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比如,这里有着关于传说中的上林苑的记载,这里曾经是汉武帝训练兵马的场所,这里见证了汉朝鼎盛时期无限的风光,这里也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司马相如的一篇《上林赋》让它千古流传。可是这里也见证了汉朝穷兵黩武最终的后果。历经2000年的时光,上林苑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这就是时光无情的见证。

而这样的园林还有很多,作为生活在苏州昆山的我,看到这本书中有着关于昆山憺园的记录,可我对于这个园林却是一片陌生,它也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如果不是这本书,我都不会知道在昆山还有着这样一片园林。

当然,书中介绍的有些园林依然留存,依然能够让我们走入其中,欣赏独特的园林文化。比如济宁的荩园、苏州的狮子林,等等,这都是让我们能够重新去深入其中的园林。它们穿越历史时光走到现在,展现出园林独具的魅力。而书中关于园林时令节气以及奇花异石的介绍,也让我们对于赏析园林的知识不断扩充。 这样一本书,无疑就是帮我们对于园林了解开拓出了独具的视野。走进这本书中,走进中国园林,了解更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神。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四篇

商周国人悠久的园林梦,在书上得以复刻

栖于园林,居以安然,这是商周国人悠久的园林梦。和世界其他的民族不同,中国人的建筑不仅形态各异,功能也各有不同,你看住宅、宫殿,精雕细琢为让人居住而优雅,比如衙署、官邸,这是为了朝会、办公而来,甚至是寺庙和陵墓,几乎每一种建筑都有特定的功能,可以让现实需求得以最大化的满足。而《故园惊梦》正立足于此,以五卷各有主题的精美图文,复刻了商周国人悠久的园林梦。

作者贾珺,建筑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而《故园惊梦》正是其讲学的核心所在。贾珺曾经出版过《北京私家园林志》《圆明园造园艺术探微》等学术专著,而这本美轮美奂的精美著作,正是他开设的“亚洲景观史纲”这门功课的精粹。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大学讲义,想来不可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重点在于这里介绍不仅是历史和建筑史,更是园林知识的大观。

以精粹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其实这里汇聚的是思想,因为这些内容其实是作者关于古典园林的随笔,这些内容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先后在腾讯“大家”频道和《读库》、《光明日报》、《北京文史》等媒体上发表。虽然是散文化的随笔,却在精心选择之后,汇聚成了各不同专题的精品内容。

《故园惊梦》全书五卷,主题各异内容却非常精当,主线明晰而综合性巧。捧在手上,沉甸甸的不仅仅只是一本建筑上让人惊奇的书籍,更让景物映射相应的思想内涵,对旧时园景有一个更加立体的感观体会。我们了解的这个世界已经不同,而我们感受到的亭台楼榭,其古朴和典雅让人已经开始完全不同,也不让人漠然处之,但是江南特有的园林文化却在书里得到复刻。

以最为典型的皇家建筑为例,“宫苑奇观”讲述的是皇家园林的掌故,从古至今,到今日中国的私人园林,再到可以追溯的各种华美的亭台。西汉上林苑、梁代华林园,代表着那个时代最精粹的建筑艺术,而清代清漪园则仿照黄鹤楼而来,在紫禁城宁寿宫花园营造则以不同的兴致来呈现,意匠之意让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时代有了真实的载体。再如样式雷所绘的圆明园建筑,那天地一家春图样的建筑图景,是多少年历史文化精粹的集中;

再如“北地烟云”这一章,北方名园在《故园惊梦》应有尽有,洛阳独乐园、保定莲花池是主打,留存的风韵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也是最精粹的历史文化见识。青州偶园、济宁荩园,则代表了地方上园林所见,已经单纯的审美;直到北京西郊佛寺园林、东城半亩园,这里已经有了宗教的味道,也有了信仰的更深刻的内涵,而由社稷坛改造而成的中山公园则让我们看到古典园林是怎么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有北国风光,自然也有南国景象。“南国风月”记述的正是南方久负盛名的名园,如昆山憺园、湖州南浔述园、苏州狮子林,几乎每一个园林拿出来都是让人惊艳古人智慧的所在,而在这里收录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典范的园林建筑原来是现代风格的起端,而淮安清晏园和河下诸园代表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经典特色;

最后两个章节,一个是“赏花品石”,以园林中的奇石和名花为代表,芬芳满鼻,满目生香。而“四时节令”选择的则是生活,园居生活是古代和现代都向往的社会理想栖居时代,从这样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在书里看到古人如何在园林中度过每一个重要的节日,新年吉瑞,端午佳节,七夕和重阳节,更有其风韵,这样的历史风流,在书里得到了一一呈现。

何为烟霞满纸?也许这些文字就是。何为纸上风流?也许留存的照片正是。读《故园惊梦》这样的书,足够让我们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故园惊梦读后感第十五篇

那么,中国的园林建筑绝对是音乐里面最柔美温婉的那种,小桥流水,亭台轩榭,一步一景,精致而淡雅,仿若人间仙境。

平日里虽喜欢看园林建筑,但对此并未有过很深的了解,是《故园惊梦》这本书帮我打开了对园林建筑的认知视野。

作者贾珺是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设史学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古代园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研究。他从专业的角度给读者呈献了一本有历史厚度的园林建筑书籍。

中国人对园林建筑喜欢由来已久,书里面介绍汉朝时的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建筑,里面包罗万象,功能复杂。

上林苑的模样我想象不出来,但我去过很多次颐和园,没有一次把它全部走完过,上林苑的规模比颐和园还大,那壮观程度可想而知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园林,有些现在还完好地被保留着,有些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不管怎样,这本书都给了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园林的机会。

园林建筑的由来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非常强烈,房子就是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造一座理想的家园,一直是中国人的执念。

那么,什么样的居所才是中国人心里的完美选择的呢?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一定会懂,绝对是那种有山有水,有树有人的环境,而人在家中走,仿若画中游的居所就成了人们的追求。

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中国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渴望建造一处自己心仪的宅子作为栖息之地。

园林建筑植根在中国文化之上

山和水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代表着特别的意义,人们渴望健康长寿、平安快乐,聪明智慧,仁爱高尚。

这与中国园林建筑不谋而合,中国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就是“叠山理水”,引水为池,筑土为山,山水相依,营造动静结合的宜人画面。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含蓄、谦卑、有礼也都在园林建筑中体现出来,那种欲扬先抑、小中见大、曲径通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设计在园林中随处可见。

在追求自然美景的同时,从不忘透露出自己的内在品格与气质,这是中国文化与艺术中特有的东西,被园林建筑巧妙地传递着。

文人与园林建筑彼此成就

北宋时期的大学士司马光和文彦博,在仕途不顺时,都先后居住在洛阳,建起了自己心仪的私家园林,过上惬意的生活。

中国文人不仅以文会友,以画赠友,还参与园林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明朝画家文征明就是拙政园的设计者。

文人所喜欢赞美的东西,也是他们所想要追求的东西。文征明在他的作品《东园图卷》描写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画中完美地再现了园林风姿,喜爱美景的人也设计建造出了风景。

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里,折射出这家人的素养、品味和学识,同时,也影响着这家人的气质与风骨。

文章最后,艺术的美好总能折射出生活的曼妙,诗意的栖居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故园惊梦》是一本关于园林故事的书,从中可以了解某个园林的产生、辉煌、毁灭的过程;也可以感悟某个园林的意境与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关于建筑的作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