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照》是一篇以寻找照片中人物身份为主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和朋友的努力,最终找到了照片中人物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唤起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回忆。这篇文章温暖而感人,让人深深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回忆的重要性。
佚名照读后感篇一
看着书中的这些佚名照我会不由得想起我的父辈、爷辈年轻时的样子……很多记忆也都是保留在黑白照片中。书中的这些照片在当时都是有温度和有能量的存在于持有者手中,只不过是岁月流走,让它们飘落人间,或遗失,或丢弃……散落各处。还好书的作者慧眼识珠将他们一一拾取,用心编辑,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影像。虽然书中呈现的照片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让观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情浓意浓!大赞!
佚名照读后感篇二
说起来惭愧,在书店用了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却说不出啥评价。要说好,确实觉得有些杂乱、有些私人,要说不好,作者序言部分一亮相,文字与思考就震撼了我。直到读到最后,看作者自己在跋内表述“给不了观点就给史料”,作者自己也在巨大的史料面前迷惑彷徨的感觉,是啊,时间跨度、西方的术在中国的演绎,中国近现代的特殊环境,管控下的集体与个体表达,太多太多的点,从哪里入手呢?也许作者都有表述到,但作为我一个读者来说,还是觉得面太广,难以聚焦。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用心与宏大的立意,不管表达的如何,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用多年的积累试图打开一个新的课题,作者的努力与能力值得佩服,只是这个方向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分开建构,而难以用一个方向去涵盖全部,总之,同意作者那句话,作为史料的价值也不得了。
最后,如果作者能把照片的时间标注出来就更好了,便于理解,很好的题目,期待细分的作品。
佚名照读后感篇三
今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回了几趟老家。回到家里一切都已经变得陌生,让我久久驻足的是家里挂的几个相框。里面的相片,有祖辈的,有父辈,当然也有我和儿女辈的。
小时候,照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最初的记忆还是黑白照——那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村里有一两个叔叔在玩摄影——当时应该是想通过拍照赚一些外快。我就很喜欢去他家玩,以图能够拍上一两张照片。叔叔都喜欢哄着我帮做一些农活,然后那个没有底片的照相机对我拍两下,就把我哄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在他家会放一些五颜六色的涂料,就是给黑白相片上色的。
大概过了几年,等我上小学了,彩色相机开始慢慢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二姑结婚的时候,我就曾拍摄了好几张彩色照片,那应该算是我最早拍的彩色照片吧。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我对着照相机,眼睛本能就睁不开,所以拍出来的相片几乎都是皱着脸闭眼睛的。到初中的时候,基本就再没有黑白相片了,傻瓜机的普及也让摄影走进了更多人家的生活里。我的一个堂叔那段时间就拿着一个傻瓜机开着摩托车整天在校园里溜达,会有一些学生有些闲钱来两张,每张一两块这样。初三的时候,我隔壁床的同学拿了一个高级傻瓜机回到学校——那是他爷爷从台湾带回来的。放在箱子里,在一个上自习课的晚上,被另外一个同学撬开箱子偷走了,由此还引发了一场斗架。
中学的时候,还很喜欢拍照,而且喜欢拍人物照。刚上大学那会,也跟同学整天拿个傻瓜机乱拍。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入手了人生中第一台照相机——海鸥2000,开始就喜欢给别人拍,拍风景照了。我摄影的悟性应该算是比较差,对光线的捕捉、构图等一直烂泥扶不上墙,都算完票性质。到大三大四时候,数码相机开始出现。一开始我和同学对数码产品还处于嗤之以鼻的态度,没想到,工作之后,单位那台尼康df100只用了一年,就开始用上了数码单反,流行了两年的卡片机之后,诺基亚n73毫无悬念占据了我日常拍摄的大部分。后来xy送了一个n97给我,更是让我把照相机扔进了抽屉里。
如今的我,几乎不在用照相机,基本上都是手机拍照,每年产生的数据也有几十g,但基本都不再翻出来看,更不用说冲印出来挂在墙上——这相比几十年前,究竟是更有利于还是更不利于保存记忆?
回过头来说这本书,通过翻开过去的旧照片,从而觊觎过去时代的光影,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