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念念平安》读后感锦集

《念念平安》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23:15:16
《念念平安》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19 23:15:16   小编:

《念念平安》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通过描述一位普通人的忙碌生活和内心的焦虑,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平安的渴望。作者巧妙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平安的思考和珍惜生活的启示。这篇文章给人以深刻的触动,令人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一篇

书语言平淡朴实,清新的笔锋扑面而来,所叙述的事物无不是日常所见所感,再有趣闻轶事,颇添文趣。

想来我们日日夜夜忙碌奔波,就连我们自己的娱乐现在都变得短程而又急躁,在这时翻开这本书,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缓慢的美,就像陶渊明诗中的生活一般美好。无数生活的精细剪影,让我再次从无聊的日常中看见了别样的情趣,更能带来美的体验。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二篇

收到书,很是惊奇+意外,本已列入今年的购读计划、想读许久,谢谢活动赠书,好象自己节约了几个亿般的幸运! 书的制作很精美,是我很喜欢的小开本,是我自认为的真正的32开,橙色真的很讨喜,用纸不错,照片很清晰! 文字也好读,持别是每信的首段、有词华丽,喜用短句,读着读着,让我想起,送给单位图书室,周家二哥的散文集子;读着读着,竟莫名的担心起“从周”二字,从出现到印入脑子,怎么这封里没有了?呀,还好又出现了!又没有啦?...为这二字,这本书是我近两年来认真读了两遍的唯一!情感丰富而强烈,为从周也是压力山大。 每封信一个标题,很怪异!照片很精彩,竟让我思念起莫言和农夫泉,很怪异,愿天下众生均安生! 就这样吧,这纷杂的世间,让我浓烈的想读前两本书信之心也淡淡隐去,索然无味呀!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三篇

在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感觉宁静,像真的收到了某个老友的来信,她给我描述电车上沿途路过的风景,评价偶然走进的中华料理店,形容上下班路上路过的小径,用一封长信写自己最近感兴趣的领域,研究上的新发现,找到古籍的欣喜。

和书名一样,“念念平安”,这本书有让人平静的力量。

喜欢每一次的结尾中“盼望你多多来信”,“不知故乡冬月景色如何?”,“非常想念故乡的岁暮和新春,反复回忆记忆中的一切。”,在阅读信件时我们盼望一些很真挚的东西,那么信的结尾就是这样,原来老友之间的默契和思念,可以如此平铺在纸上。

一直都很好奇京都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在作者的笔下,我心目中的影像是——下雨天微凉的清晨,她从自家的小院慢慢起床,收拾起桌面上的书本,打着伞走过青石板,路边的植被郁郁葱葱,有一些叫不出名字但很可爱的低矮花朵,在宁静的早上向车站走去。

书中还有一些我完全不会的东西,比如作者提到的古籍和画家,是我之前完全没有了解过的领域,但是按着作者给出的信息,在网上搜索,拾起一点信息,好像被人引领着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希望大家在阅读中,都能像收到信件一下,慢慢去想象友人在异乡的生活,听她告诉你她的日子和兴趣。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四篇

很多人喜欢鸟儿飞翔的样子,鸟儿们或翱翔高空,或低空盘旋,姿态极美,是最灵动的风景。我更喜欢鸟儿走路的样子。当它们落在了地上,或沙滩,或草地,或柏油地,椭圆形饱满的身体,纤纤细细的两只脚,让人怀疑那细腿是否能支撑住那身体。有时蹦跳着前进,有时则两脚交替着前行,每一步都像是对未来的试探。当它心情稳定下来,走的更加坦然,不,简直有点趾高气昂了。这空中的灵主,也成了地面上的顽童。如果此时刚刚下过雪,雪地上留下那星星点点的足印,像是映射的瓣瓣花朵,那景色还是挺怡人的,所谓雪泥鸿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赴陕西凤翔做官,再经渑池,作诗寄兄。苏轼读后,写下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信往来,因为文字经过邮寄时间的发酵,似乎更有滋味,比现在的即时通讯多了些厚度。

《念念平安》是一本书信集,记载了关于京都的种种,方方面面,加上作者的信手拈来的逸闻趣事,书海钩沉,最适合忙了一天,借灯翻阅,一窥彼时彼地彼岸彼境,竟有新交一位友人的小欢喜。

很多人的一生,都努力飞在天上,落在地上走几步,碰触那地面之坚实,或回味那空中只缥缈,别有一番情趣。雪泥鸿爪,数点信笺。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五篇

这本书的确是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很漂亮。

而且相比于波澜壮阔的情节翻转,我确实更喜欢琐碎日常。

1

初中的时候,我在“笔友吧”找到了一个笔友,仅收到过一次她的来信,但我寄出的,她却从未收到过。现在想来,并不是贴了邮票就可以的,还要去柜台寄挂号信,而不是简单投递,那样很容易丢的。

信件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种认识遥远的人的兴奋。

2

高中时和隔壁班的女孩子通信,她聊的大多是少女情思,喜欢上了哪个男孩子,希望周末能一起自习。我聊的则是对成绩的焦虑,一直紧绷着,不知道该怎么学习。通过几次信之后,我们不自觉地被网络裹挟,人人网的兴起,让热闹变成大家的。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我的确是喜欢热闹,是显眼包,爱出风头,愿意组局的人。但我不愿意组特别大的群,不喜欢所有人都在一块,约朋友也是一对一、一对二,现在邀约基本都是来家里吃午饭、下午喝茶。

3

社交的精简,让人更精准地感知自己的情绪。

一天聚会之后,第二天的下午,我喝着茶、点着蜡烛、看着书,突然间想都了《从前慢》。 书信慢,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

从前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六篇

感谢鉴书团,突然收到一封鉴书团催书评的豆邮,这才知道原来抽到了一本赠书,去收发室果然找到了。

拿到手是很惊喜的,线装全彩,连插图都十分有质感,还有两张挺漂亮的书签,无不透出精致的味道,翻开一看才知道是竟然是书信体的,还挺难得。

急急忙忙开读,得赶在截止时间前交作业。

本书主要是作者旅居日本期间,在某专栏连载的书信体杂文。主要的内容呢,说实话除了人物历史考据外,有,但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大段大段的摘录可能只有跳过了吧。所以本书我可读的内容不多,读出趣味来的地方更少。

印象比较深的《昔年歌舞》、《草花游戏》算其中比较喜欢的几篇。但其中有些话也读不太懂,摘录一下:

“...女演员们大多穿旗袍领上衣,不少都烫发,“去古未远”,很美丽...”。不大懂放这里的意思。

写崔承喜的描述:

“...20世纪30年代,她在世界各地巡演,很得好评,也曾来过中国,是当时日本有意打出的文化招牌,论者称她兼具“日本的色、中国的形、朝鲜的线”,实属意淫。” 最后也没写到底是哪里意淫。

反正稀里糊涂的读,也没真正读完,仅对能读懂的部分发表意见,并以此为和我一样的读书人作为参考叭。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七篇

在打开手机就能以对话、照片、视频满足即时分享欲的年代,写一封(广义的)信还可以分享什么?读苏枕书的《念念平安》,时间被小心翼翼地分割成饱满丰润的小块拓片,积攒起桩桩件件的遇事、风物、人情、回忆、考据,多了娓娓道来的叙述感。延迟分享的美好,更细微入理,更完整,因为如今少见,更值得慢慢咂摸。

环绕着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文化所展开,关于书画、碑帖、诗词、古琴、语言、宗教、地理等研究考辩的篇幅占了大半。确实看不多懂,只能囫囵下匆匆过。但在一知半解之间,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开启智识探讨的乐趣。觉得羡慕,也倍感暖意。在凡事要讲利弊效益、功用为先的当下,还有人能为收到一本渴求多时的诗文集欣喜,追本溯源考证一簇杂草、一朵菊花的来历,埋首古籍间寻某位故人之缘,这个世界就好歹不算太坏。

当然也有对己身的记录。喜欢作者对京都四时风物精细入微的观察,笔下的山水植物、节庆习俗都颇生动;每封信的开头结尾总要细细描上几笔天气,经历过的春风冬雪便仿佛在纸页间有了温度与气味。养猫、买书、散步、爬山、种花、做菜、搬家,四时流转,日子认真过。上一篇末急急抢收的柿子,到下一篇就被做成了美味的柿子干。在举世动荡的近两年,用足履实地的每一天与焦虑共存。

既关心灵魂的阳春白雪,亦在意具体的人与细节的生活。一边读信,时不时翻到好看的风物照片,更觉心旷神怡。有一种恬淡从容的生命力徐徐展开,如三月的雨一般润泽有生机。很适合在春天读《念念平安》,体验“与美和爱有关的一切”。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八篇

感谢鉴书团,第一时间能够读到苏枕书的新书。不负所望,还是那样细细密密的文字,似有若无的细小感受,特别适合在岁末年初春起之际慢慢读来,让人安心,有效抵御春季抑郁。虽说是2013至今的书信集,但其实最多的就是疫情三年的书信。“作书无别语,语语说平安”,疫情一晃,已过两年,读起来恍如隔世。

开篇写京都冬天,“总感觉等不到雪染金阁寺就辜负了这个冬天”。合上书算一算,北京这个冬天下了好几次纷纷扬扬的大雪,按这样算法可以说未辜负这个冬天了。其实冬天又岂是能辜负的,横竖自有美好就是了,可是这样天气的执念又何尝不可爱呢?

到了2021年,即便是作者这样心境沉静的人也难免会有思绪翻滚,信中两句感受深深,摘录如下:“人们虽生活在同一时空,境遇与感受却如此不同,也越发吝啬付出宽容与理解,不知往后的世界会如何。” “不过感到耻辱总是好的,被外人看到了自己的短处,免去今后重蹈覆辙。仍在意别人的眼光,也可见我们的自信还没有膨胀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徘徊在四季轮替之间,翻翻捡捡古籍碑文,在庭院里种花晾柿,看展完毕步行去淘一把白瓷茶壶…诸如此类,才是辛苦奔忙的日子的里核与目的地。

合上书走出门去,“月光像当头泼来的冷水,真漂亮,也清冷极了。”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九篇

在和煦的春日收到了这本《念念平安》,书封上写着“早晚凉风锐利,远山的轮廓变的极清晰 季节轮转,我们期待中的重逢,不知在何时”,翻开书,才知道这里面写的是从2011年到2023年,12年间作者和好友的书信往来。在现在这个快消时代,动动手指,几分钟就能看完一整部电影,或者一整本小说的时代,很难想象还会有人愿意用文字去进行沟通。文字是恬淡的基调,仿佛是听作者娓娓道来的生活,就好像是闺蜜在和你说生活的光,遇到的小事,看过的书画,路过的风景。

很喜欢里面的插图,领略了京都的景色,看见了窗外挂着的柿子,很喜欢作为文人去逛春天书市的快乐和热情,也喜欢晴空下的鲤鱼旗,仿佛也和作者一样经历了这十二年的人生,和作者一起重温了这些春夏秋冬。

在这样温暖的春日,手中捧着香茶,读上尺牍之情,算是春日的序曲,工作之余的小确幸。

很喜欢每一篇开头的见信好,在读信的我也感到非常的快乐。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篇

非常荣幸,能够在荐书团被抽中,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书评,格外认真。又觉得自己很幸运,抽到了《年年平安》这本书,因为我也关注日本文学,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完这本书,觉得作者的书信与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古今文化、中日文化的结合实践。

第一个感受:本书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轻松、惬意、和睦的生活状态。从作者的回信可以看出,与收信人嘉庐君是好朋友好知己,虽然书信没有嘉庐君的回信,但是可以看出对方也是学者,也热爱生活。书中讲到了猫猫、中国料理,讲到日本当代青年人的状态,讲到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以及由此联想到的穿越时空的人与事物,感觉作者带着我游览了日本的一些角落,很是惬意和收益,毕竟我真的蛮想去日本看看。如若没有疫情的影响,怕早就成行了吧。看了这本书,对日本有了更加贴近生活的理解,很是感激。

第二个感受:本书是一部穿插着专业的历史、文学、博物知识的著作。作者本身也是学者,对于京都文化生活都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她用轻描淡写及生活感悟的方式,将专业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描述传递给读者,就像有一位和睦的导师在身旁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认知一样,说实话,很是收益。第一次知道滋贺古代叫近江国,作者带我学习了“近江”和“远江”名称的由来,了解崔承喜与梅兰芳、川端康成等的一些小故事。作者还展示了许多博物、文献,让我领略了中日文化交流带来的无限可能的魅力,好似掉进了无穷无尽的东洋文学的陷阱中,我想,总得找时间去好好学习钻研一下过去的人对于文化交流交融的执着与创造的精神。

第三个感受:本书是认识日本的一扇窗。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当下状态,尤其是青年的状态。虽然这种状态,在中国很难见到,但是窥探别国,总有种比较的感觉,中国真好啊!以前看村上春树的作品,不太理解为什么主角总有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总有迷茫、自杀,或许真如本书所说,“四五月最是兵荒马乱,植物和人都忙着复苏和迎春,自杀率尤其高——有人受不了这种反衬自己迟滞不前的热闹”,当然,村上春树的作品,还有许多政治、历史内涵在里面。日本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生活景象。文化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相比较而言,生活场景怕是不够热闹了。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好似看过了日本。

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可爱的生活态度、可亲的待人待生灵的态度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里面的细节、情节,值得读者好好去感悟。

我想去看看作者的其他书籍,这也是认识外面世界的一座桥梁。再次感谢荐书团,感谢作者苏枕书,比心!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一篇

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如果不是鉴书团任务,我愿意泡一壶清茶,就着午后的阳光,每日读一封来自京都的书信,想想都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橘色和阳光很相配

从文字中会感觉作者是个老派复古的人,如果不是某些篇章中提到了《哪啊哪啊神去村》、《机智的医生生活》等青春剧集,可能会把她想象成一个老学究,因为作者博文广识的程度大大超出了同龄普通人,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即视感,而我就是那个白丁...

饱学之士大多都有一股寻根究底的精神,在书中《偶见家山》一篇就能看出。

作者整理钱仪吉至弟信时,信中有不少人名未经查考,因与课题无关,不考证也不影响结论。放在我们身上估计就囫囵过去了,但于作者而言,“考证不是结果,只是必经的过程,不探索一番,总是不甘”。大概就是这种“不甘”才能形成深刻的见解吧。

所以,这个春天,我们也应当多多努力呢~

写完这篇干巴的书评,最后再给作者提点建议吧,下次出书别再用书信体了。

书信体最大的优点在于交互感。读者在读信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收信人的身份中,然后就会有一种和作者交流的冲动,比如在看这本书时,我就甚为好奇嘉庐君其人,想知道“她”给作者回信时会写些什么,两人的思想是如何碰撞的。

但不知道是否涉及隐私原因被删除了,除了开头结尾的几句寒暄,在信中几乎都找不到和对方的交流,通篇就是作者自己在长篇累牍。如果本书体裁是单纯的散文杂记,或是日记体都要好些,丰富的内容值得反复思考与品评。但作为读这封“书信”的人,我会不太想和这个朋友通信,因为她似乎只顾着写她想写的,却一点都不关心“我”对这些内容的看法。尺牍传情,若不能让“我”看到这份“情”,那这信传的还有什么意义呢?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二篇

当我看到《念念平安》这个书名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内心莫名涌起了一股温暖的感觉。‘念念’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眷恋和期待,‘平安’则代表了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书信,这种已经渐渐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取代的交流方式,它所承载的却是无法替代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收录了青年作家苏枕书与友人长达十三年的通信,四十四封书信作品,跨越了四季的轮回,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变迁。 她写岁暮琐事纷繁,但也不忘买一盒鹤屋吉信的柚饼。柚饼有柑橘香气,像小时候吃的橘红糕,糯米粉和薄荷做成,融化在舌尖有一丝清凉,想起了祖母蕞喜欢吃橘红糕。 她写神户的春季书市。书市规模不大,只有一间屋子,书堆得很满,分类混乱,但好在书价低廉。经过反复挑选,装了两箱。不禁感慨买书容易读书难,这个春天应当多多努力。 她写夏目漱石随笔《猫之墓》,主人公是《我是猫》的原型,一只瘦弱的花猫,漱石的妻子对它很冷淡,。这只没有名字的猫后来死去了,有一只很小的墓冢,墓牌上有漱石的俳句:在此之下,无有闪电起来的夜晚吧。这只生前无名、不曾受到重视的猫,死后不但有人凭吊,还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蕞有名的猫。 她写真如堂一年中蕞热闹的红叶季。山中浓淡点染,远处也一片斑斓。鸟快活极了,在林中呼朋引伴。山茶花与柊花到处开着,太阳升起来,空气泛着晶莹的露光。 每一封信都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一种心境的表达。作者用真诚的笔触,描绘着春发新叶、夏饮冰汤、秋尝柿果、冬飘雪珠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换和生活的美好。这些书信,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思念。 《念念平安》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书中的作者一样,以念念平安为己任,珍惜每一个瞬间,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三篇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如今高铁、飞机、信息都很快。一天可以去很多地方,也可以和在很远的朋友视频见面。但我和朋友的联系却少了很多,书信也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第一次读书信类作品,本以为自己会读不下去。却不成想越读越喜欢。一封封书信以不疾不徐的笔调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种种趣事,仿佛我的生活也慢了下来,一点点去体会生活的乐趣。 想起年轻时的我也是一个爱写信的人,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也会找一家邮局给自己寄一张明信片。自从工作后便少了这样的闲情逸致。总以为是自己工作太忙了,但阅读这本书才发现是自己太懒散了。作者的书信许多是在路上写就的。有时一封回信要写两次才能写完。开头的称呼嘉庐君,文雅而亲切。每一次的问候:“见信好”、“展信平安”、“接信深觉安慰”,以及结束语:“一快到站,我先写到这里”、“闲谈至此目的地也快到了”、“信就写到这里,祝你一切都好”。都给人一种见字如面的感觉。与友写信有时交流自己在读的书,有时讲述最近去过的地方,有时还有对身边景色的描写。读此书既能了解异国风光,也能提升文学素养,同时还能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受益颇多。 而且书中有许多精美的配图。有的是作者亲自拍摄,有的是作者搜集的。让我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丰富了我的见识。整本书读下来,文字简洁而优美,可以说是文风软糯,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学素养极高,忍不住去百度了一下作者简介。才知作者打小就开始练习书法、背诵古诗词。而且还读完了《二十四史》、《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著作,难怪其书信中透露着一种文言文的简洁。 虽有读者批评称这些书信不是真的书信,出版了也没什么意思,但我认为倒不必如此较真,虽非狭义上的私密书信,但也包含着对故乡和有人的思念,多年后再次读起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推荐想静下心来读书的朋友可以读读这本书。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四篇

看完了,纸张很好,很喜欢。虽然本书的形式是书信,不过文风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学识渊博,善于考证,文笔清新而美好,细致记录了在日本的生活、风景以及曾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事迹等。令人欣喜的是,作者的先生去日本定居,结束多年异地,俩人终于团聚了,真是可喜可贺。

《念念平安》一书,选取了苏枕书致友人嘉庐君的44封书信,主要集中在2021年到2023年。时间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却仿若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世界。有这样一位推心置腹的友人,着实让人羡慕。

书信内容涉猎广泛,笔下文字不疾不徐,读来既增长见识,又不觉乏味无趣。

四季风物与可爱生活相融合:春日种兰,乘舟看满目花树,逛劝业馆书市;盛夏绣球绽放,饮冰汤,睡草席;秋天芒花洁白,晒如珠柿果;寒冬茶花烂漫,赏清冷月光,吃鹤屋吉信的柚饼。“糟糕的世界又添不少新事,而时间的长河照常向前流去。”

书信厚度与历史长度相纽结:指尖,笔下,落地有声,言之有物;有夏目漱石的猫,有紧跟时代风潮的韩剧;有小蘋的《美人名花十二由画册》,有中野的《大同yao室文库藏书目录》;有“半岛舞姬”崔承喜,有清末女性作家薛绍徽;……有我们不熟知的日韩历史,也有现在的时事新闻。

书籍选gou与游历山海相统一:神户春季书市书价极廉,神户背山临海山路起伏;劝业馆春季书市风景如旧,百濑书籍可上拍卖会;gou买《重修植物名实图考》;看天理图书馆秋季特别展……“置身书山书海的心悦虽一如初见,见证人事代谢的惆怅也与日俱增。”

总之,在她的笔下,书信既是情感的桥梁,也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日常生活的记录。

《念念平安》选 用特选香草纸,手感细腻,还原书信质感。装帧设计颇具匠心,摄影和图绘妙不可言。

这个时代可能在也感受不到“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了。

念念平安读后感第十五篇

此前几乎未读过书信内容的作品,本以为本书大概是作者多与好友交流感情之作,没想到书中内容竟然介绍好多日本文化、作者研究的古书、所见所闻的趣事,读起来相当有趣。(哈哈哈又想去日本了其实)

最喜爱的一篇应该是《无名的它》,大概同为养猫人,对关于猫的内容格外感兴趣,该篇最后作者讲了在吉田寮遇到的一只三花小猫的故事,小猫很亲人,但身体不大好,长受欺负,作者也曾为它买了罐头放在那里,贴了纸条拜托人照顾,后来放假再去见它时,它已离世,在传达室桌子上放着它的照片还供奉了水果和香烛,“无名的它,已然往生,若怜惜它曾经的身影,可燃一注清香。”好多人说日本人表面看着礼貌,实则冷漠疏远,但能为一只无名小猫供奉的,这确实很日本。

虽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信函,但读着读着竟也忘记此事,只觉得是作者在将自己最近发生的、了解事情徐徐讲来,透过作者的文字,京都一片景象也能浮现眼前。另,作者的摄影技术也很不错啊。

同为学过法律专业的人,作者又在日本转专业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有一番成就,实在可称为楷模,我不知道我这辈子有没有勇气去做我喜欢做的事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