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夜奔》读后感锦集

《夜奔》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5 11:35:25
《夜奔》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4-15 11:35:25   小编:

读完《夜奔》,我深受震撼。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悲剧。作者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感同身受。这部作品让我不禁思考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脆弱。

夜奔读后感篇一

每个一个能经历这么多苦难挫折而活下来的人身上总有那么强的韧性,杨本芬奶奶也是。那声开场的“咳嗨”每次都让人对蒋凤仪另眼相待,所有的疑惑总在货真价实的本事中消散。最近的工作疲惫得让人没办法静心看书,这一年就没怎么读书。一个周五的晚上,把这本书拿出来读,引人无法放下,我好像也恢复了一些阅读的能力。一册册看完,书中人的未完之事让人不乏浮想。

这样的故事是否能搬上荧幕呢?

夜奔读后感篇二

一出戏,一个传统戏剧剧种,一个戏剧表演世家,一个剧团,串联起差不多百年中国的世事变迁,三大册的篇幅。这些加起来,作者肯定是以“史诗”为目标的。我读完后在豆瓣上看简介,果然。

书写得不错,能够吸引人看下去,但似乎还不太像史诗。

林冲在《水浒》中是一个悲剧人物,《林冲夜奔》抒发的是悲剧情感,京剧是一个日渐衰微必须保护的传统剧种,吃这碗饭的演员的生活方式肯定很有危机感。这一切都预示着此书的基调,确实与“史诗”很搭。

但书中人物及其状态似乎不是这样的。尽管经历各种个人挫折,但整体看是云开雾散逢凶化吉,所有的离别都相聚,所有的冲突都弥合,最后是一派大团圆的景象。

夜奔读后感篇三

实在是太佩服作者了,怎么这么会写啊!传奇的两代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本书共3册,每本600来页,共计75万。字里行间,汇聚的是“夜奔”了一生的蒋凤仪对京剧的执着。 苏生从抗战时期蒋凤仪的出生写起,到90年代出国止。时代的巨.轮呼啸而过,携卷着无数人的命运,驶向远方。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是在戏曲界极为流行的一句话,代表着对于戏曲从业者蕞难完成两部剧。而我们的女主却选择了难上加难的女武生,第.一场演出就是《夜奔》。 《夜奔》这出戏是林冲逼上梁山那一夜的纠结,剖析。整个戏的演员只有一个人,戏里也只有一个林冲。 林冲用了整整一夜奔到了自己的道,戏外的人却用了整整一生。 作者的文笔也是非常的细腻,把那个时代人物之间的矛盾塑造的多样而又无可奈何。在戏剧中的每场冲突,都能死死的抓住读者的心。 我记忆深刻的还是期初有一个片段,女主妈妈的姐妹银碟子,因恶霸胁迫,带病上台唱尤三姐。台下闹事的人吵吵闹闹的成一锅粥,台上的尤三姐还沉浸在戏里唱着。随着蕞后一个音调的收场,银碟子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动荡的时代里面,生命就是这样的脆弱。而也就是这些如浮萍飘荡的人,坚持了艺术的传承,这才有了蒋凤仪的成就。 人的一生,为一件事,足矣

夜奔读后感篇四

《夜奔》这套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京剧艺术背后的辛酸与辉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代女性京剧艺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执着追求艺术的心路历程,让我不禁为她们的坚韧与执着而动容。 每一代女艺人都在京剧这个狭窄的领域里为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坚定地奋斗着。她们不仅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更要面对内心的挣扎和抉择。每一个转塞抉择,每一次执迷不悔,都是她们心灵成长的印记。 这部书让我对京剧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尊重。京剧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艺术的追求。这些女性京剧艺人在舞台上虽然扮演男性角色,但她们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为这门艺术形式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意义。 总的来说,《夜奔》这套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京剧的世界中,感受到了其中的激情与奋斗。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温情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关于艺术、人生和家国的伟大史诗。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和戏曲艺术的读者。

夜奔读后感篇五

最近被苏生80万字力作的《夜奔》三部曲感染,数度落泪。

含泪翻阅这部描绘一代代梨园人,薪火相传,让国粹艺术深入人心,迈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励志故事。

我在书中,看到了民族艺术被尊重和珍视;中国戏曲艺术后继有人;艺术之美,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

这本书不是女主人公“活林冲”蒋凤仪一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梨园前辈们毕生的追求和心愿。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有成千上万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蒋凤仪,更有数以亿计,为她们鼓舞喝彩的骨肉同胞。她们用努力和汗水换来一片天地,配得上这样的讴歌和礼遇!

本书立意深刻,作者采取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人物性格千人千面,立体饱满,她们在是非得失面前的犹豫与抉择,分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

开篇开宗明义:

夜奔读后感篇六

我对于京剧一窍不通,唯一的了解来自于张国荣演的那部《霸王别姬》,唯一知道的京剧折子是《思凡》,小豆子唱“我本是女娇娥“,变身为了程蝶衣。我对于古典文学也一窍不通,没有看过《水浒传》,只隐约记得一点语文课上提到的林冲雪夜投奔梁山。林冲是走投无路,程蝶衣是认知倒错,而蒋凤仪,她女儿身做武生,不是性别倒错,也不是无可奈何,她在台上扮男人,闯的是一条难走的道,奔的是一条敞亮的路,所以这是她自己的“夜奔”,哪怕后来丈夫背叛、女儿不解,她仍可以在台上受到瞩目,就像夜里的火,说唱念打都是蓬勃的生命力。

“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霸王别姬》段小楼就这样和程蝶衣断绝,蒋凤仪在台上是无人可及的林冲,在台下也无法成为真的林冲,所以她的戏要破开,那就是小麦花的死,丈夫和搭档的背叛,女儿的受伤与误解,好在她比程蝶衣更清醒,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境地,她可以融入戏中,但她不在戏中,于是她带着小女孩唱:“待俺趲上前去——”

这就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地方,女性的生命力始终是顽强又蓬勃的,她们都朝着一条敞亮的路奔跑。我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是开头,蒋凤仪说:“丫头啊,人活着就是难,女人更难。可但凡有点亮光就有奔头儿,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等你找准了奔头儿,也就不觉得那么难了。”

第一册我很喜欢,每一处的戏折子都出现得恰恰好,完美贴合人物性格与情节。第二册开始逐渐显得疲累了,就算我不懂得京剧与古典小说,我也能猜到接下来“一定会有事情发生了!”,第三册开始我觉得逐渐开始偏离“夜奔”这个第一册用得很好的意向了,即使蒋凤仪在这一册中确实犹如林冲一般,孤零零一个人在夜晚的荒庙,面对的是燃烧的火焰与飞飞的大雪,前路与退路都蛰伏在黑暗之中,唯有的光亮照得人什么也看不清。好在结尾还是把前面的伏笔都回收了,算是立住了整本书的框架。整体而言,还是推荐大家阅读,文笔流畅优美,书中作者自创的京剧折子也不错。

夜奔读后感篇七

惯例感谢豆瓣鉴书团。

收到书的时候吓了一跳,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写了一段这么厚的故事。但翻开之后,却一下子就读进去了。

作者文采斐然,细腻地娓娓道来让人根本感觉不到疲惫,有韵律感的文字与戏曲主题十分相得益彰。让我非常惊讶的是90后的作者对戏曲的了解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是很充沛的,这让我感到佩服,也为整本书增色很多。

角色如流水一般过,书中主人翁每个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而后在不同的人身上体会到不同的故事和同样“奔”着的那份复杂情感。如此每个人物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阅读的时候数次泪目都是因为这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在我看来,第一册是最精彩的。苦难会天然地让人产生共情,冲突也会更加好写就一些。所以在第一册书中的压抑、几乎望不到明天的生活中,体现出的种种都是人生的高光。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是女性群像,它更像是一个漫长的、不断经历又不断放手的过程。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的力量让人感动,这是在目前以“女性”为噱头的许多影视剧和书籍里看不到的。没有无病呻吟,没有自视过高,没有强行上价值也没有突兀地喊口号,每一个女性都是她在她生命中奔袭,前路尚未可知,前行或许忐忑,但没有停下过。

夜奔读后感篇八

今年有幸参加鉴书团被选中,说实话两周看完这么三册还是有一点压力的,尤其是我原本一点都不了解的戏曲领域。但真看下去故事还是很吸引人,有两晚甚至看到了半夜,大概花了十一二天读完全部三册内容。这本书整体可以打五星。

首先是装帧设计,五星。看完整本书再看封面,中英双语,尤其是中文的两个字立住了《夜奔》这部戏剧的风格内涵。裸脊锁线,可以在任何一页都完全展开,尤其适合这种比较厚的书,前红后蓝。封底皆用《宝剑记·夜奔》内容题词,用心了。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做了一次戏曲方面传统文化的科普,让我一个从没接触这方面的人对戏曲有个粗步了解,我甚至还去搜了裴艳玲的《夜奔》看了一遍,也算是达成了这本书的一个小目标了。原本我对戏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下九流之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戏剧在文化上的独特作用。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基本是一个倒叙的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代女性在戏曲演出甚至武生这个角色上的付出。第一代金铃子在妹妹死在舞台上后,退出戏曲生涯。第二代的蒋凤仪为戏剧付出了一切,甚至放弃了家庭。第三代的蒋雏凤事业家庭都想要,结果是阴差阳错两个都失去了。而第四代依然有人传承了这条道路。

在传统戏剧这个领域,不管男女都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本书让我切实体验到了这份辛苦与努力,而女武生更要付出更多。这条路上有放弃的、执著的、不得不半路退出的、正走上前台的。在这种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优秀的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能让我一个门外汉学到这么多,也着实证明了这本书的优秀之处。

写在最后,文中有很多的暗喻,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相互映照,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戏剧中人物多了一份理解,不管是林冲还是四郎探母。而戏剧人物的精神世界又支撑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前行。这有点像是在阅读经典,也许一开始不理解,只是记住而已,但慢慢的就会有理解,而且每次回顾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夜奔读后感篇九

拿到《夜奔》的时候,被它沉甸甸的重量与厚度震惊了。封面摸上去很有质感,裸背锁线的设计让书籍可以平摊阅读,既保护了书籍,也让阅读体验后面更舒适。说实话,刚看到这个厚度我是犯怵的,但读完第一章后这种感觉烟消云散,实在太好读了!

作者苏生是90后,《夜奔》是她在2020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但其文风一点都不觉得生涩,无论是小说的结构、伏笔、人物的描写都颇为“老练”,人物饱满立体,跃然纸上。她把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融入到文字,作为女性读者的我特别能共情或共鸣。

《夜奔》讲述的四代女艺人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屡次落泪。“纵有千般凌云志,难抵世间多变幻”。个人的命运和选择离不开历史的大背景,更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唯一能坚持的是内心那份坚定,那份对戏剧和生命的热爱。四代女艺人都具有所在时代的烙印或特色。

从《夜奔》看中国京剧的发展。京剧起源于清朝,鼎盛于1917年后,第一代女艺人金铃子便是出生于京剧巅峰初期。而第二代女艺人蒋凤仪原型应该参照了中国一代京剧女武生——郝少华。无疑,凤仪是有天赋的,而勤奋让她把天赋发挥到极致。虽然被时代裹挟,她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虽然命运多舛,然而她也有过风光的时候。我想在她人生中最高光那一刻,是在首长面前表现“猴王”。而我却更爱她在六十五周年海外戏迷答谢会那一刻。台下观众的反应肯定了她的坚持,她的热爱。

从《夜奔》看性别平等。自古“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当年我和书中角色吕娜一样看不下去《水浒传》,然而在看到描写答谢会上唱戏的情景,也莫名被濡湿了眼睛。似乎我也感受到艺术不分性别之美。“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是梨园界的一种说法,表明了“夜奔”的难度。而把主角设置为“夜奔”中的女武生,更能体现所需的数倍努力与随之而来的戏剧冲突。

而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成长。我不知道苏生是作者的真名还是笔名,苏生,有新生的意思,是一种转折和变化。四代女艺人对生命道路的选择,以及每个时代所遭遇的经历,不但表达了以她们为代表的女性觉醒。也从侧面反映了世界观念在开放,在进步。

80万字的大部头,我看得恋恋不舍。作为女性,我们有太多的不容易。职业、梦想和家庭的平衡又是多么的难。但《夜奔》给予了我坚持的力量,坚持下去,终有光明。毕竟林冲也是在夜奔后重获新生不是?

夜奔读后感篇十

厚厚的三本书,描写的是女性的成长故事,三代血缘,还有一个旁白式的女性人物,她无意参与到三代梨园世家的故事里,也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救赎成长。最后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了第四代梨园接班人。

她们都是英雄,是舞台上的,也是生活上的,她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贯穿全文的《夜奔》写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被追捕,连夜奔上梁山的故事,他对于过去的不舍,对于未来的不确,都在唱词都在动作里。观众能体会到他的所有情绪,这就是女主蒋凤仪一直说的:卖的就是身上这点功夫。

为了这点功夫,三代女性投入了一生,每一次坐念唱打,都是用心用灵魂在演绎,中国的艺术之美,含蓄内敛,激情爆发,都在这唱这动里。

男扮女,风华绝代,女扮男,英气勃发。上了舞台,就只有戏里的性别,林冲就是男的,女武生便是男的,性别由角色而定。每一个动作,都是对身份的强调刻画,每一句唱腔,都是对情绪的抒发演绎。

男女有什么重要?脸一画,衣服一穿上,便不再是自己,是戏里那个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在社会中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做的,就是在社会角色里演好自己。书中对于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历程描写,我们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但是可以尽可能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这本小说的主要观点。

人人都说戏子无情,书中的几乎每个人都有情有义。我们靠着情义活着,也靠自己的信念活着。

希望这部女性小说早日改编成电影。

夜奔读后感篇十一

感谢豆瓣鉴书团。

阅读《夜奔》的过程,并未如我想象中那般,因对京剧的不理解,和自小对水浒的不喜欢而难免晦涩,“女武生”这个稍显陌生的名词,在吕娜亲眼见到蒋凤仪演出那一刻,随着作者的笔墨逐渐具象。近七十五万字的体量,从羽绒服读到风衣,和街旁盛开的樱花树一起,《夜奔》伴我踏入了四月。

出自个人习惯,在阅读中总想避着些所谓的性别支持。在女角色和女作家之外,首先为作品本身赞叹,才能延伸至性别究竟是否带来书写的差异,是我和朋友老生常谈的话题。就如蒋凤仪回答横山的这句话,《夜奔》首先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书,其次才是讲述女性如何在命运中突围的史诗。

“林冲夜奔”是一出独角戏,人生亦然。

八十年的时空跨度,台上的人随着家国的流离不断变换,唯一不变,是她们对戏剧的热爱,与撞破南墙也不回头的勇气。

哪怕只一个人,那又如何。

风雪夜,朝梁山奔去,停下休息,抑或转身回到有篝火的地方。

选择千万,没有对错。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选择,然后走下去吧。

生活总要向前走,情不情愿都别停留。

或许有一天,我们都不必再因性别遇困境,也不必因突破困境的性别而备受瞩目。

是武生,是老生。是林冲,是赵云。是戏中人,是世上人。

是什么都好。

“夜迢迢,路漫漫。同道中人,与有荣焉,与有痛焉。”

夜奔读后感篇十二

人与书之间是有缘份的。虽然说纸质书日渐式微,但每年的出版物仍数量惊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一生又能读多少呢?

读到《夜奔》是一个意外。 上个月,收到第三批乐府文化众筹包,拆开吓我一跳,这什么书,上中下,三块厚砖头,红蓝渐变的封面,印着刀刻似的“夜奔”两个大黑字,没有作者介绍,没有名家推荐,封底印着几句吚吚呀呀看不懂的戏文。自然也就将它束之高阁。 后来偶然间得知,它是一部京剧题材的小说。爱听戏的朋友肯定知道,有一出非常经典的昆曲武生戏就叫《夜奔》,作者是明代的李开先,取材自《水浒传》,讲述林冲受高俅陷害后,亡命水泊梁山途中的一段经历。 在戏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是形容该剧难度之大。但关于本书作者,除了得知她是94年出生的文学硕士,再无其它信息。作者的神秘和低调反而勾起我一丝好奇,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她经历了什么?怎么会写出这么大部头的东西?而乐府文化,这个以挖掘素人作者与小众题材而出圈的出版品牌,出版这种看起来很难赚到钱的作品,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只能在书里找,于是撕开塑封,翻开几页之后,我就被《夜奔》征服。 这上中下三册书,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四个关键词:传统、现代、女性、成长。 小说采用传统的倒叙手法开头,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刚刚成为单身母亲的吕娜邂逅了传奇的京剧武生蒋凤仪,并被蒋凤仪身上自然散发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为什么这位以戏为生的京剧大师会出现在大洋彼岸呢,讲述就此开始,时间线从战火连天的1940年代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前后跨度七十年,因此产生了一种史诗级别的厚重质感。 小说内容贯穿前后四代京剧人的前仆后继、悲欢离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展示了那些女性的柔弱与刚强之美。作者文笔尤其稳健、细腻,极具年代感的生活画面也是信手拈来,最巧妙的是,书中每一出传统剧目出场,其情节、情感、主旨均与主人公当下的际遇、心声、抉择一一吻合。作者在后记中说自己并非梨园中人,也不懂戏,文中关于戏曲的描写皆是出于情节需要而编撰。语气轻描淡写,这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读者自然心中有知。 看这本书的同时,对传统戏剧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小时候最烦这吚吚呀呀老掉牙的东西,如今听来别有一番韵味,小小的舞台上,不需要高科技加持,生旦净丑,自成宇宙,扮不尽的帝王将相,唱不完的才子佳人,归根到底,不外乎情义二字。 最后一点题外话,我在B站无意间看到当代京剧武生名家裴艳玲先生在1980年饰演的《宝剑记·夜奔》,直觉告诉我,她便是书中主人公蒋凤仪的原型人物。后来搜索了裴先生的生平,果然多处与书中描写吻合,不由对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大师又多了几分敬重。 小说是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艺术,真实的力量则无可取代。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奋力奔向前方,黑夜茫茫,永不熄灭的,是心中的那点光亮。

夜奔读后感篇十三

上个周末去听了粤剧,发现越听越上头。几个老人在台上咿咿呀呀,哼唱的那个劲,很有故事感。一个舞台就是一个世界。我也能理解电影《夜奔》里少东瞥见林冲的那一幕,时间突然停滞的感觉。英子说,她的知识都来源于舞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里演别人的一生,何尝不是自己人生的写照呢?

《夜奔》作为昆曲传统武生戏,是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传奇中的一折。故事取材于《水浒传》,所谓“夜奔”就是连夜奔逃,说的是林冲受到迫害后,亡命水泊梁山。

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反串的表演,其实以前是深受压制的。“女不演男,男不演女”的观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谓“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第一次听到是在《霸王别姬》。这本书的很多场景让我想到这部电影,艺术是不分性别的。要想把戏剧演活,征服观众,需要下足功夫。书中的主角蒋凤仪出场即让人印象深刻,有这样一段描写:

批判的炮火对准了她的要害,那些比她还要小几岁的少年们质问她:“‘男演女、女演男’是畸形、下流的旧社会遗毒,你认不认罪?”

她不说“认”也不说“不认”,却吐出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

书中的叙事结构也很吸引人。插叙和倒叙结合,悬念迭生。开头通过吕娜的视角,牵引出对门邻居蒋姐一家的故事。吕娜的经历就像最近热播的港剧《婚后事》的开篇,一地鸡毛的状态。让人不禁好奇,想了解另一个家庭的故事。

四代戏曲人的故事,也是融合在时代里的。这不是单纯的一部家族史,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史。

滚滚红尘,她们做出的选择,很多是万不得已。金玲子深知这条道路的艰辛,希望孩子不要重走。但谁知蒋凤仪打小就对戏剧感兴趣,继承了母亲的才华,靠天赋和勤奋演活了林冲这个武生角色。在七十岁的时候,依然还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夜奔》,不输后生。

除了戏剧本身,戏班子的遭遇也让我感到揪心,分分合合、生离死别是常态。在陈佩斯的戏剧《惊梦》,和春社也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流落久矣的戏班众人,如何面对未来的出路。

史诗往往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堆积起来的。大浪淘沙,往往有韧性的人可以不被轻易冲刷掉。对蒋凤仪来说,她有支持自己的爱人,有理解自己的父亲,有朋友伴随身边,能让自己找到更广阔的天地,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作者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通过精妙设计让戏曲和现实形成有趣的互文,可以让人很沉浸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就算不太懂戏目的内容,也能有所感触。在灰凉的底色背后,还是能看到很多温暖的故事。

“江湖只待英雄聚,不信人间无月圆。”

夜奔读后感篇十四

刚一收到快递,就被全套书籍敦实的体量吓了一跳。三册书虽厚,装帧设计上并不马虎,裸脊锁线,翻阅起来较为舒展, 先前对戏曲了解不多,但也听说过“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因此对以“夜奔”之名讲述女性命题产生好奇,阅读前先看目录,列列工整的词牌名,佩服作者对古典文学深厚功底的同时也期待观察本书如何将京剧中经典剧目与原创故事融为一体,是否会出现剧情顺应于典故,过于简单或程式化的问题,沦为一种复述。 本书所涉动词的巧劲是我阅读体验中最惊喜的部分。行文的遣词造字得当,简明干脆而又传达得当,真有了女武生凛风般利落有力的质感。记得甫一开始阅读,与吕娜一同看蒋凤仪表演,每每感到动词精妙地触达神韵,“一垫腿”“起反身脚”“猎猎而过”。我不熟悉京剧,也因多时看的是南方作品,对这些遣词倍感新鲜,却也能在陌生化的文法中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不论是全副武装的戏服或单一件水衣子,不论是戏台上的纷繁杂纭还是生活中的苦楚百态,都透着股“活”劲,令我被吸入文本。 短句的使用也让人舒服,节奏紧凑,铿锵有力,有戏折子的韵律感。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急板令”一节结尾,道金铃子一行人赶跑野狼,遂“静夜如斯,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天地间只有这一辆踽踽独行的骡车,蹄声达达,向前投奔。”动静、天地、远近相对,回味悠长,有古朴气。 以戏为主轴,徐缓铺开的又远不止戏,是女性的人生选择、有婚姻爱情、亲缘羁绊,有中西文化跨越数十年的文化区隔与交织的映现,第一册尤其好。令我感到舒适的是,《夜奔》并不刻意通过辩论式的条文来展现女性、阐释女性,在写民国时间的段落里并不充溢对旧时代一昧的从而可能沦为浅显的、居高的悲悯与评判,而是与当时女性的视角齐平,用各自时代的思想与语言款款道来各自的执着、坚持、生命的华光与可叹的宏观落向个体的悲哀。顺带一提,由老一代转向新生代的叙事时,还是能较明显地感觉到由颗粒度细密的严肃风格向网文风的跳跃的,有稍微影响观感,但同时21世纪的淡淡幽默感又时而冷不丁搞笑到我一下:) 还没收到书的时候误解成了非虚构文学,想当作京剧名家人物传记兼京剧知识大全来读的,看到页数也权当做是“图文并茂”的缘故,怪我没有提前了解。但本书对京剧概念的注释详细贴心,断断续续也学到了不少,受益匪浅,更叹服作者的周全与用心。 故事性和文学性上均以第一册最佳,越读到后面越有些审美疲劳,并感到些许寡淡,不过瑕不掩瑜。

夜奔读后感篇十五

“素净温暖的粮食香,飘得再远也有根,根扎在乡土里,扎在延绵了千百年的男耕女织的传统里。但作艺的人是这传统之外的‘游民’,他们辛苦耕耘的不是泥土,而是自己身上的一亩三分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耕耘,可能仓廪丰盈,也可能颗粒无收,亦是看天吃饭——看戏的人就是他们的老天爷。” - 好一部浩瀚、绵延、磅礴的巨作。 这套书借由绵绵微风打开的间隙,将当代中国京剧艺术面貌,以四代女性京剧艺人的视角诠释了对艺术道路的深求与实践。逐风挽浪、春来秋往,无数昼夜于岁月衍生的契机下,我窥见了几位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如神一般降临,在戏剧舞台上,奋勇追求绚烂的生命伸张。无需任何言语表明,她们懂得生命缘起何处,脚步迈向何方。把个体命运,家国历史,和对艺术巅峰的探索融为一体的这场“昌盛”旅途中,我有幸作为旁观者,目睹了她们生命如烛的跳跃风采。 - 蒋凤仪、蒋雏仪。 小说里虚构的两个角色,便如作者在后记里提到的:言虚意实,戏假情真。《夜奔》在某种意义上也让我屡次知悉,经典之所以经典,全因背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滋养。关乎着女性艺术、困境、历史的故事里,她们自在独行,绝不言弃。而在看到戏里的人生,穷困潦倒的末路人往往终了大富大贵时,也明白了台后执笔人的幽思与台前戏子的绮梦。他们始终围绕着同一目标,一辈子就只干这么一件事。伟大而令人深赞。 - 苏生的文字从开篇就像染上了某种独一无二的诚挚滤镜,好欢喜能读到这样的文字。 在这场博大精深的艺术旅途中,我看到艺术是活的,就活在那群唱戏的人身上。黑罗帽、黑箭衣、窄袖紧腕、大襟只滚一道白边,腰间束深蓝色大带的镜头定格时,脑中似又重新记起了幼年暑假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身影。而夜奔下的意到技随、形开神现是蒋凤仪对林冲的阐释,唯一一个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人,却一直活在古中国的忠孝节义的框架里。 - 75万字,汇集了几代女性觉醒和自我奔逃的艰险历程。 戏曲艺术台前幕后的美轮美奂与艰难险阻,借由夜奔被人熟知。阅读过程中,我屡次跟随蒋凤仪在舞台上奔上奔下。在看到她勒马拧身,唱出末尾那句雄厚坦荡的散板时,我知道故事就要散场了。理想之路艰难的那些岁月里,女性行路者的繁难更是让人意想不到,但在蒋凤仪身上,我亲眼看到:路虽远行则可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故事结尾了,戏,还会一直唱下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