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一生》是一部极富启迪性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对生命的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断努力和探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本书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希望。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一篇
通常哲学都是深度的思考,大多都是艰涩难懂的,但何怀宏教授这本《仅此一生》却通俗易懂,很接地气,这一看就是作者对人身、心灵、德性、财权名、幸福及人生终极目标等这些哲学问题不只是有系统的学习与多年课堂讲解经验,还有自己多年深度的咀嚼思考,充分理解消化后又精炼成书分享给读者,并且由于作者是北大哲学系知名教授,书中内容基本都是主流哲学知识,对大家学习哲学和梳理自己的三观都会很有帮助,甚至可以说是捷径,强烈推荐大家都沉下心来读下此书,每个人都仅此一生,清楚为什么而活才能更好的生活。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二篇
易懂有深度的入门书,喜欢讲古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雷,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自由是人想做什么去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穆旦1976《冥想》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幸福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对发生的事情的观念,而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 我不求一个很高的目标,而是尽量平衡以及各方面的欲望和追求,努力地寻求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妨在某个时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最后不论我成功与否,我也同我的命运达成一种和解。我们个人可能有一个基本的大势或生活前景、使我的一生大致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走向,尤其是当我意识到我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将自己的努力加进因果链条之中,这样,我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成为“原因”之一。也许我改变不了最基本的命运,但我还是可以改变许多东西。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三篇
(很抱歉,由于个人原因,直到截止时间前我也未能读完这本书,所以只能浅薄地谈一下读了一部分之后的感受) 之前见到何怀宏教授的名字还是在豆瓣搜索沉思录这本书时,发现中央编译出版社那版的译者正是何怀宏教授。后来还无意间看到《良心论》的作者也是,不过我都没看过哈哈哈。 刚收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的装帧很好看,淡雅的绿色和白色相映成趣,书皮上微微凸起的纹路拿在手里很舒服。 看过的哲学类书籍很少,不好比较之后做出评价。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何谓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源流、人与物、身与心、认识人性、德性培养、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作者引经据典,讲得很全面,融汇中西,自成体系。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好像教授在给学生讲课一样,读起来很亲切,平静之中带着一股愉悦。 看到“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时,猛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公号文章,当时那篇文章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不过翻译不同,译为“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对失败的恐惧夹杂着社会的期望,推动着你盲目地“自强不息”时,有必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我希望活成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希望能把这本书早日读完。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四篇
(因快递在路途上出了点小差错,书籍到手已晚了不少时日,直至今天,书评周的活动正式截止,我也尚未能读完本书,只能在此先向赠予图书的活字文化说声抱歉。)
识得何怀宏教授的机缘很是奇妙,差不多是去年秋初,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篇名为“如果人工智能新物种出现”的硬核讨论,参与的嘉宾有科幻作家郝景芳,清华大学教授孙福春,以及抛出该命题的何怀宏教授。与其一贯温和、敦厚的发言底色不同,何教授在针对该问题的思考上呈现出尖锐、严酷的态度,此前他对人工智能几乎一无所知,但面对AlphaGo完胜棋手柯洁的事实,他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巨变正悄然发生着,人工智能虽带来了便利,威胁也紧随其后。为彻底打消这种担虑,何教授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这一领域,却得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人类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与科技文化相比,已然显示出某种落后、停滞甚至无可挽回的衰落样态。
我不知这一结论是否与何教授完成本书的初心有关,但我从他的恳切呼吁和谆谆教诲中读到了一个老人对人本精神的执着,他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以前我读哲学,只浅薄地了解过皮毛,知道了存在主义,也常把人即自由挂在嘴边。相比下,《仅此一生》就要落地了许多,它相当深入浅出,读来绝不会让人昏昏欲睡;它把人生的大问题以及那些司空见惯了的却未曾进行深度思考的事物都曝于眼前,但并不给一个标准答案,一切全靠读者的领悟。在书中,何教授润物细无声般地读者唤醒的自我意识,引领我们冲破怠惰的舒适区,往前更进一步,他似是一个友好的高僧,助我们这群仍在茫然挣扎的囚徒渡过这片苦海,即便这过程并不太容易。他曾表示,独立思考是一种苦刑,还有某种危险性,所以许多人不愿承担它,但如果懒于思想,我们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就可能越积越多,甚至某一天“轰然”而垮。于此,我们更能看到这位智者身上坚定的社会责任心,以及积极进步的人文主义胸怀。
三四年前,我在个人公号上写过一篇影评,谈的是法国电影《将来的事》,我给那篇文起名为“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片中,女主角在葬礼上朗读了哲学家帕斯卡的《沉思录》,里面的些许内容神奇地与何教授的这本书对应了起来。所以此刻,我将继续沿用那个标题作为纪念,感恩这难能可贵迴环而至的缘分。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五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当我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联系到了人的一生,在这一刻,静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究竟是什么。 当我再次拿起这本关于人生的书,我又陷入了沉思,《仅此一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所著,他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今天在他的笔下,关于人生和哲学又有什么样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 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哲学就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良好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一生的哲学。”
何谓人生哲学,看到这几个字眼,你会觉得很生疏,觉得平平淡淡的生活,加上平平淡淡的自己,如果谈哲学,离自己有些太远,这应该是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学者所要谈论的问题。 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分人群,作者说,只要我们对人生哲学感兴趣,也可以放下具体的功课,跳出日常的纷纭世事,来尝试察看有关人的一些基本事实。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哲学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样高深莫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走进,人生在世,只要是我们想到的一切事物,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一部分。
可能看到后面时,我们会发现哲学它也有渊源流长的经历,人生哲学在西方有过大演变,它也存在于藏书中,可是兜兜转转,它却来源于人类世界的快乐与完善,观乎人文,道法自然,哲学与人生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在你的眼中,真正的哲学又是什么? 我们翻开书一页页的读下去,看到了奥古斯丁走向信仰的道路是探索自己的道路,他说:“我正在探索,在我身内探索:我自身成为我辛勤耕耘的田地。”后来的探索,他变成了探索自己,探索具有记忆的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灵。 人生在世,道路漫漫,我们却在不停的前进,可是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又断断续续,因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 仅此一生,人生仅仅只有一次,我们如何去过好这每一天,这一刻,你会开心、你会悲伤、你会疑惑,但你要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单纯和珍贵的好奇心,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哲学原来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你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文字中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的认知,以及对哲学深刻的理解。 那在仅有的一生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会有哲学从我们的人生中出现,在慢慢的道路中,我们断断续续的不是疑惑,而是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这一刻,你不妨停下来,拿出这本书,品味一下属于人生哲学的滋味。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六篇
何怀宏先生,1954年生,今年已是67岁。在这个年纪,应该差不多当了爷爷或是姥爷,有的人孙辈可能已经读到中学甚至大学了。老先生在后记中说「这本书是尝试给少年一代写的」,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就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向他的孙儿讲他对人生的种种看法;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一面是荷尔蒙的燥动,一面是祖孙平时交流稀少,于是乎,「敦敦教诲」就变成了「喋喋不休」,「哲学思辨」就化作了「啰哩啰嗦」;但毕竟老者是一位哲学教授,既然不能当面而谈,于是乎提笔而书,洋洋十五万言,厚厚三百来页……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想象。若是那种爱跟风头的出版商,大约要书名「写给孩子的人生哲学」了。这部书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述或大学教程,但书中对古今中外的先哲多有引述,各种观念流派条分缕析,所以对读者的智识、阅历,要求还是甚高的。故而老先生也说,此书完成于2018年,但顾及至「对少年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说又深了一些」,因而「搁置了许久」。但想必这本书递到少年手中时,也是勿勿翻过便放置一边,等到哪天于「人生疑问」有种种不解的时候,重又拿起,也已是不知「搁置了许久」。这一搁置恐不是三五年,三五十年也未为可知。
老先生怀着哲学家的严谨态度,并不打算趋迎少年人「短平快」「标题党」的阅读潮流。篇章结构是像一本教科书一样力求完备的,从「何谓人生哲学」开始讲起,第一节是「从人的一些基本事实开始」。于是一路从「人生哲学」的定义与源流,讲到人与物的关系,「我们怎么知道外部世界确实存在」;又讲到身与心,「我们怎么知道别人的心」,「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而后又讲到人性,进到德性;又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讲到人生的目标。
但老先生这本书又并不是写给哲学家看的,甚而也不是专写给哲学系学子看的。在每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上,他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止步于梳理各种流派各种观念,而是在此之后加上了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如在讲外部世界是否确实存在时,他并不主张在存在论上做穷根究底的探寻,而是选择作为一个「生活者、实践者」,知道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这就够了」,「哪怕我不知道那存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知道它的本质」。(p82-83)
又如在讲「财富」的时候,列举了四种主要的财富观,分别是将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主要目标、次要目标,第四种则是不以财富为目标。如是列举之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等财富是最好的」,「我们不必太紧盯着物质」。(p236)
在总结人生目标时也是一样,讲了财富、权力、名声、卓越等种种人生目标之后,作者也给出的自己认为的答案,「宁静致远」。(p258)于是乎,与其说这是一部人生哲学的简本教科书,倒不如说是先生写给少年们的「戒子书」了。这部书的目的,实是在教授少年们如何秉持一种人生哲学,以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保证人生航行的「平稳」,以获得「良好的生活」。(p270)
然而这一通「苦口婆心」,老先生的目的能达到吗?或许作者自己心中也是不确知的。如他说道,「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确是在我少年时代想象不到的」。如果换位来讲,当今的少年们,其观念态度也并未定型,将来若何当真难讲。老先生用一本书来和盘托出自己的人生准则,说道,「生活和立身的一些基本准则可能还是大致类似」,这里又是「可能」,又是「大致」,可见他自己也知道,书中坦陈的那些准则,未必然能为少年们接受。老先生一面对未来表示担心,一面亦知「无法想太远」,又一面怀着对「未见之事」的希望。
但其实在我看来,少年们可不爱听我们对他们的「担忧」,也不喜我们总对他们提出种种自以为是的「期望」。借用老先生的话来讲,作为一个「生活者、实践者」,我们聆听、关心这些少年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遭遇挫折之时提供一个避风港湾,在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成绩时,给他送上一个微笑,递上一条擦汗的毛巾,「这就够了」。
我们相信未来,相信少年!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七篇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人和动物是有共同的属性的,比如说,爱孩子的属性,必要的生存本能,延续性本能等。但是人类和动物又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哪里呢?人有意识、语言、会思考等。也就是说,人具有人性。
当我们谈人性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是人的思维、意识、知识、智慧和理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是,除了身体本能外还有意识和理性。因为人有了意识和灵魂,所以人会追求美好的事物,会设计自己的人生,今追求良好的生活。
何怀宏先生在《仅此一生之人生哲学八讲》写道,自我意识意味着对自己的一种整体的意识,以及对整个人类、人性和人道的认识。我们通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何怀宏,北大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与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数10部学术著作随笔和译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尽此一生之人生哲学八讲》,通过理清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和哲学关系,将故事与哲理融为一体,洞察生命的空间与活法,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虚度这一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理性的反省和沉思不仅是最高的德性,也可令人获得幸福。因为人的意识和理性,可以帮助人更好把控自己;因为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实现了知识的累积,帮人们聚集了前人的知识,让现代的人有了更高的智慧,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是人的意识在起主导作用,安顿好自己的同时,也安顿好社会。
但是自古至今,人类最关注的还是精神和道德。人性本善之说,着力于鼓励、提升和引导人性中善意的一面;而性本恶之说,侧重于依靠制度的完善,遏制住人性恶意的一面。婴孩的降临带来的是喜悦和希望,他们也是天真无邪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教养环境的体验,善恶开始有了分化。
所以作者主张,对于人性要有基本的信任和警惕,不高估也不低估。我们期望与人为善,也要用社会制度和道德来规范。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济和科技远远超过了古人,但是人的素质和潜能却不一定高于古人。人性不仅仅意味着人的可能性,也意味着人的有限性。
所以作为个人,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个性。怎么认识自己呢?通过经历事情、去做事、去行动来认识自己,用反思和反省来帮助自己成长。意识、激情、抱负和智慧会帮助我们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梦想,成就自己。
生而为人,作为有追求的个人,需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尽此一生之人生哲学八讲》通过人与物、身与心、认识人性、德性培养、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等,用温润真切的文字,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驻足反省,一起收获更加美好人生。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八篇
《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后记讲是写给青少年的。并没有很高期待,首两章看完,亦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青少年。不很年轻的我看罢亦有感触。最近遇到一些事情,很烦很无助,算是人生的变轨吧,种种不适与迷茫,数次崩溃痛哭,夜不成寐。家人亦跟着感伤负能量。那样多的不甘与不忿,思来想去,太多的意难平。
这时候得到《仅此一生,何怀宏人生哲学八讲》泛读至书的第六章,德性培养部分,第五小节公正:
“一个正义的人一生会不会一直顺遂和幸福?人们的确有时会发生动摇,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世间许多好人受难而恶人顺利的情形。”
自动带入了我自己,自是有一些夸张,不至于那么惨。换位思考,自己亦有不妥之处,用某位领导话说,就是太认真了。真正触动的是下面的话:“这时可能需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即在某个时段,某些事情上并非善恶有报,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还是会大致达成这样的报应结果。
真心觉得自己“需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别人报不报其实无所谓,主要真的不想一直沉湎与斯了。
上面引文接下来这样说,“使用不正当手段的人最终还是栽了,可能不是在“善恶相争“中,而是在”恶恶相争“中栽了,暴起的人也往往容易暴落。正直的人也许幸福和成功来得较晚,速度较慢,却不容易跌到。更不容易一下子就栽了。“
想想那些贪官,很多时候都是彼此狗咬狗,所谓的“恶恶相争“,检举揭发共同落入法网。
哦,作者很会安慰人呢。
做人很多时候需要及时止损。何教授这样教导“我们也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不一定要在成功的目标上与人争胜或步步争胜。正直的人获得最好果报还是心安。”
最后不妨阿Q一下。
其实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性格造成的吧。还是相同第六章,德性培养部分,第三小节,同情里说
“能够由衷地欣赏别人的成功和快乐而不忌妒与怨恨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能够得到这种快乐的人也会生活得更幸福。因为除了自己的成就和快乐,他还从同伴,甚至从不认识的,远方的卓越者那里得到快乐和鼓励,他将这些成就视作他们代表人类取得的成就。”
从前单位数人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其中一位落榜者言:“你们考上了,比我自己考上还高兴。“别人都说她虚伪做作,言不由衷。或者真有这样比较高境界的人物。问了下自己,只能做到”从不认识的,远方的卓越者那里得到快乐和鼓励。“
再怎样也无法拔高至如此高度。
还好何教授最后也说,“一般来说,对他人痛苦油然而生的同情也可能比与别人同乐而不掺杂任何忌妒更为容易。这种对他人痛苦的同情或者说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在道德上更为纯粹,同时也更为广泛地存在于人们心里。”
读心理学,读美学,对哲学则极少涉猎,单单哲学两个字,便觉艰深,庄子老子看不懂,黑格尔康德亦不知所云。
原来哲学亦可这样接地气。
最后还想说一下自律,书里的自律不仅指一个人如何严格自己日常起居,饮食学习运动,亦有精神道德意志方面自纠自省。
“意志约束自己是一种与他律对立的自律,但是,在意志的训练过程中,它又常常表现得像是“他律”不那么自由,即似乎是外在的规则在约束我。但这似乎仅仅是外在的规则正是意志的合理自律,当然,指望这种自律什么时候都符合自己的愿望,都让自己轻松愉快,感到自由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真的不开心,心里想要追剧吃垃圾食品,手帐写着做瑜伽四十分钟,并戒碳水。真的是在逼自己,苦逼兮兮,快乐从何而来?
“达到欲望和理性完全一致,即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所以,自律又必须是一个自我训练的过程,是有意识地根据合理的规范不断要求自己去实行的过程。“
这样就是了,以后自律期间突然涌上的自我厌弃,烦闷不耐等负能量情绪,都有专业的理论解释。
把深奥高深的知识理论简单容易理解的讲述出来,也许有浅显不够深刻之弊,可是能够引发思考,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还有些内容很有趣,比如道法自然,这是古风极爱说法。容忍和勇敢两小节亦可细细品读。赶时间要写书评,看得太快了。还好这本书已经是我的了,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再次捧读。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九篇
有一段时间,臧克家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特别火爆,很多人拿这句话来形容追求安逸、平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的人们,所以,有人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折腾,去尝试不同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活着”更多应该是心理层面的,代表着一个人活着要有期待和追求,要学会自省,如此才能有意义地活着。
提到心理层面的自省,那不得不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人生哲学。何怀宏教授对于人生哲学的定义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良好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一生的哲学。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生哲学,何怀宏教授的《仅此一生》值得一品。虽然教授的愿意是要把这本书写给青少年,让人有勇气也有力量去面对未知的社会,但是对于成年人而言,读一读《仅此一生》,也能从中找出受益之处。
从原始时代到现在高科技遍布,人类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了驱动作用,然而,社会进步之后,好奇心注入了利用心和支配欲,对于未来而言,好奇心带去的是什么都已然成为一个未知数。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但是,也不必过于担忧。虽然人性包括了人的可能性,但同时人性也有人的有限性一面。
基本的人性不易改变,但也不能将一切都归咎于人性。面对人性的可能性和有限性,对于社会而言,制定制度防范,用教育改变挂念,扩充善端,让偏善意的东西更多地呈现于大众面前。对于个人而言,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传递善意,但是也要有自己的锋芒,带着锋芒的善意方能成就佳话。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哲学层面,这句话便是指的德性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了。人的德性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无疑是这六种:诚信,同情,勇敢,公正,容忍,自律。
这六项看起来有些互斥,比如勇敢和容忍,但在哲学层面,勇敢和容忍并不是单单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在大众的观念里,勇敢就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但真正的勇敢其实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容忍则是需要一个人有开放的心态,接受并且承认与自身不同的个体以及观念。心怀容忍,方能豁达,如此才能做到勇敢。
在德性六项中,诚信可能是最具争议性的存在,有人会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可能做到从来不说谎言,真诚至极?如果全然教条化诚信,那人何谈具有同情心呢?
何怀宏教授在《仅此一生》中对此做出了解释,诚信最重要的是真诚,在能不说谎的时候,就坚决不要说谎,当说真话造成的伤害大于谎言时,可以适当调整,但是,这一切尽量建立在不伤害外界,不破坏规则的前提下。自然,我们所说的同情,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怜悯,而应该是用谦和的态度去对待,不轻视每一个人。
德性六项中的公正和自律很好理解,公正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人始终要保持着“正义之心”,对待自己的生活要自律,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诚信,勇敢,对外界保持同情,容忍。
我们这一生,从来未曾停下往前走的脚步,但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财富,有人说是权力,有人说是财富,也有人说是名声,但这些其实都有些片面,人生的意义,更多的是得到内心的平静,不管是对于社会,对于身边的人,抑或是对于自己,我们都能为自己的这一生感到心安,想起来会微笑,充斥的是幸福。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十篇
书籍是人类的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它使我们即便身处一室一隅,也可以将神思放飞至无穷尽的过去和未来,为我们筑造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啃书不能给我们一技之长,却可以化作我们的灵魂和思想,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在凡庸人世行走的资本。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财富?权力?名声?卓越?幸福?利己主义就是自爱吗?心灵与身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你觉得孤独、寂寞、冷清,这样一些时候怎么去处理?人生苦短,际遇无常,有限的生命何以彰显真正的价值?……
你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际之间的交往、人与外物的关联是否困扰着你?你是否思考过生死、人性、美德?通往理想与幸福的途径究竟在哪里?
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也许不能帮你决定今天吃什么,却对人生中的重大决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业、工作、爱情还是人际交往,关键皆在哲学之中。
今天为大家带来《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这本书。作者何怀宏,幽微洞察,真挚讲述,用八个主题带你开启探寻智慧之旅,为匆忙的生活打开空间,让年轻的生命由此安顿。
何怀宏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西方哲学、伦理学并从事翻译,90年代迄今专意于伦理学原理和中国历史文化,并进入应用伦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他撰写过《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底线伦理》、《生生大德》,也是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译者。
从事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研究三十余载,何怀宏教授自2018年起尝试和身后的年轻人一起,寻找另一种“未见之事”。在第三个春天到来时,他将这些温润、雅致、真切,兼具历史的溯源与思想的余绪的文字汇集整理,出版了新书《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这本书从讨论人们对永生的追求开始,涉及人的生命的实践种种。
书中一共八个章节,分别是何谓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源流、人与物、身与心、认识人性、德性培养、人际关系、人生目标。
在作者的理念中,哲学的“反省”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修正自己的错误,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还能够帮助他从根本上发现和自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是哲学家写给当代青年的沉思录。三十余载哲学教研心得加不断反思的人生阅历,呈现八堂有温度的人生哲学课,送给那些茫然无措的年轻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这本书,去聆听著名伦理学家、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的教诲。
01什么是人生哲学?
在书中,作者说:人生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思考,尤其是一种反省式的系统思考。“人生观”可以说人人都有,即人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哲学”却不一定人人都有,许多人没有系统和一般地思考过人生,也不一定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度过或将要度过的一生。
人生哲学就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人应该如何良好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哲学。
02如何定义人生目标?
作者告诉我们:不要追求一个很高的目标,而是尽量平衡自己各方面的欲望和追求,努力地寻求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妨在某个时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最后不论成功与否,也要同命运达成一种和解。
社会不求完美,个人也慎求完美。或者说,个人的完美是在整个人类中达到的,个人各有所志,或许各尽其力、各展其长,总观起来,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完美。
03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
在书中,作者说:如果现在不快乐,那就想它很快就要过去,淡忘不愉快的过去,我还有未来。是的,未来也还是会有不幸,但我不用未来的不幸来折磨现在的自己,而让过去的不幸也轻易触碰不到自己。还有时间本身也会治疗我们遭遇到的不幸,再大的痛苦,其强度也会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减轻。
我们保持日常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也经常能够更快地让痛苦过去。拿起一本书,或者去看一场电影,走出去和朋友交往,但不必和朋友说,或至少不多说自己的痛苦。完成一个任务,计划一个日程,开始一次旅行,总之,不陷入冥想,不沉溺在负面的感情中而无法自拔。痛苦的时候最好不要让自己有太多的闲暇,最好不是自己一个人待着。
今天的我们,正面对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传统的桎梏逐渐被瓦解,新兴多元价值观彼此碰撞。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更大的代价。
《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这本书文字温润、雅致、真切,饶有意味,融见识、故事与哲理为一体,兼具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锐度。
打开这本书,著名伦理学家、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邀你一起对话和寻求智慧:生死之事实、人性之可能与限度、人际之好恶、人与外物之关联、美德的培养、人生理想和幸福的多种途径,于幽微洞察中探讨生命的空间与活法。
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读书应该是一件像呼吸一样平常的事,而不是只在某一天作为仪式感来坚持的事。让我们保持求知欲,保持赤子心,一起在阅读中精进成长。
仅此一生读后感第十一篇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太脆弱!你承认吗?
……
不知道什么时候,童年那个哼着歌谣,走路蹦蹦跳跳的自己已经长大了。我们每天匆忙地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早已忘记自己是谁;我们终日在生活的难题中迷茫和彷徨,早已不知了人生的意义。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每个人的一生仅有一次,究竟要怎样才算不枉人间值得?何怀宏教授在他的新书《仅此一生》中给出了答案:“不妨停下来,反省一下,真实的世界也许在另一头。”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道德重建问题的奠基人,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的获得者;西方哲学经典的引介者,代表译作《沉思录》是温家宝总理的床头书;被季羡林称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
《仅此一生》则是何教授专程为年轻人撰写的哲学思考文集,全书从人生哲学、人与物、身与心、人性、德性等八个主题带年轻人感受智慧的温度,继而告别无谓的茫然无措。
时光带着翅膀,会飞走;年轻人带着经历,会长大。当我们没有“年轻”的资本为错误买单时,我们就该沉心静思:仅此一生,自己该如何无怨无悔地度过!
小时候,常听人说:“你得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长大后,又听人说:“你要努力工作,才能自己养活自己”。家人要你光宗耀祖;领导希望你精明强干;朋友更是巴不得你随叫随到……你努力地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盼中,却始终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何怀宏认为:年轻人的杂念多源于“世俗”的观念和竞争的提前。在高压之下的他们,不得不为生存的几两碎银而奔波忙碌。其实,这大可不必。无论处在什么境遇内,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底线思维”,问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认知和观念,做回本真的自我,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有这么一个朋友,小时候父母忙于做生意对她疏于管理,正值调皮季的她不小心打翻了桌上装满热水的暖壶,滚烫的热水瞬间将让她面目全非,随后期经过治疗,她大体恢复,可是身上满是褶皱不平的伤疤却成为她失去自信的勇气。
她夏天不敢穿裙子,不敢露胳膊;别人的称赞,她觉得难以置信,虚情假意;别人的冷艳,她反而认为是正常现象。直到她遇到了一个男生。那男孩阳光大方,对朋友一见倾心,虽然被再三拒绝,依旧对朋友很好,后来朋友终于被打动选择了在一起。事后朋友问及男孩为什么放着那么多优秀的人不选,坚持选择普通甚至略带残缺的自己。男孩儿回答感动了众人:“我们都很普通,但是却可以凭借信念创造不普通的人生。”
是呀,普通没什么不好,普通的人不会终日惶恐自己是否能够保持优秀;普通人会因一段世间美好而心生感动,爱心荡漾。普通的人能以日积月累之势,创造别人眼中的不普通。
何教授认为:人的一生会有多追求和想法,学会整理和坚持才最重要。一时的挫败没什么,怕就怕就此一蹶不振。不是有句古希腊语说:“只有到人生最后的时刻,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幸福的。”人生活着应该有追求,有信仰,但不应该只有这一个目标。学会强大自己的内心,跟负面情绪及时拜拜,以普通人的态度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愿你可以在这本文字温润,饶有意味的哲学“沉思录”中,读懂人生,看懂自己!与君共勉!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品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