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语者》是一部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和茶道的小说。主人公在茶馆中与茶客们交流,通过茶语传达着人生哲理和情感。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道的魅力,让人感受到茶的温暖和力量。读后让人深感内心得到了启发和触动。
《茶语者》读后感(一)
茶语者
王旭烽
穆荧 三星
散文随笔题材,其实是一本讲茶相关知识的书。
琴棋书画诗酒茶
我个人最喜欢茶了,几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年喝四季,而且偏爱绿茶。算是爱茶人士,但离茶人差的远了。
这本书分了四个部分讲茶【茶之史,茶之事,茶之人,茶之器】,引经据典,可能描述的不是很全面,但也不失为一部好的茶类科普书。
书的最后一部分茶之器放了很多茶具的图片,有的真的很漂亮。忍不住想抛弃手里的玻璃杯。
这里推荐CCTV的一部纪录片,叫做【一壶春秋 History of Sand Fired Pot】。
家里也是有茶壶的,但是日常还是多用玻璃杯,因为它方便啊。
目前我喝茶的状态大概是--只闻茶香,不闻茶道。我觉得这也是大部分喝茶的人的日常状况。
有意的了解茶道,学习茶艺。一方面是想要更加了解茶的发展,想知道茶不光只是茶叶,还有相关诗句,琳琅满目的茶具等。另一方面是想窥探一些茶道精神,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我喝茶就是放茶叶倒开水两个步骤,有的时候洗茶都懒的洗,还是想通过一些事情来让自己静下来,不至于完全失了茶人风骨。
以书中提到的一副成都茶馆的对联结尾吧。
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且喝几杯茶去
劳心苦 劳力苦 苦中作乐 再倒一碗酒来
《茶语者》读后感(二)
最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书——《茶语者》。看书的初衷一则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史,二则正好在写一篇“茶圣”陆羽相关的文章,正好从中吸收一些知识。
对于不专茶事的人来说,整本书的内容其实是比较深入的,这也必然会导致一种枯燥感。借阅的书终是要归还的,不过之所以特别想为它写上几句读后感,主因是其中所讲述的两位茶人——八世纪中国唐代“茶圣”陆羽和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茶头”千利休的故事所感动。
这两位茶人的故事,作者似乎特别着重地讲述了他们事茶的生平。或者说,他们真正做到了为茶而生。
孤儿陆羽执迷于研究“南方嘉木”——茶,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却拒绝了“太常寺太祝”这一极高的功名邀请,最终长眠茶山。
千利休始终遵循内心对茶和茶道的理解,他像狂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对抗当时的主流风格,直至古稀之年,杀身成仁,成为世界茶道史上第一个为信仰献身的人。
陆羽、千利休,他们的名字就像茶史中两座难以逾越的“圣山”,即便是不懂茶之人,也至少对他们的名字心生敬仰。
这或许就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质的魅力。
在未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他们的生平其实是不了解的,这本书的作者将他们事茶的故事提炼又提升,在某一时刻,正好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生命终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或许就给出了答案。
那些真正钟爱一件事的人,是甘愿为爱而低到尘埃里的。
我们喜欢把尘埃形容成很低的底线,不愿去屈就,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未曾有一件事,能够占据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
低到尘埃里,并非真的低,而是放手、是漠视,毕竟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不负此心更重要!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对人生,我有两种对待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在一起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陆羽和千利休已经将“茶”活到了血液里,我想他们的人生早已干净利落。但我们不是,我们终究活在当下岁月里。不过我始终相信,那些甘愿为爱低到尘埃里的人,一定能够更自然地做到两种活法之间的自如切换,或者说,他们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那里还没有尘埃。
《茶语者》读后感(三)
最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书——《茶语者》。看书的初衷一则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史,二则正好在写一篇“茶圣”陆羽相关的文章,正好从中吸收一些知识。
对于不专茶事的人来说,整本书的内容其实是比较深入的,这也必然会导致一种枯燥感。借阅的书终是要归还的,不过之所以特别想为它写上几句读后感,主因是其中所讲述的两位茶人——八世纪中国唐代“茶圣”陆羽和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茶头”千利休的故事所感动。
这两位茶人的故事,作者似乎特别着重地讲述了他们事茶的生平。或者说,他们真正做到了为茶而生。
孤儿陆羽执迷于研究“南方嘉木”——茶,写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却拒绝了“太常寺太祝”这一极高的功名邀请,最终长眠茶山。
千利休始终遵循内心对茶和茶道的理解,他像狂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对抗当时的主流风格,直至古稀之年,杀身成仁,成为世界茶道史上第一个为信仰献身的人。
陆羽、千利休,他们的名字就像茶史中两座难以逾越的“圣山”,即便是不懂茶之人,也至少对他们的名字心生敬仰。
这或许就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质的魅力。
在未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他们的生平其实是不了解的,这本书的作者将他们事茶的故事提炼又提升,在某一时刻,正好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生命终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或许就给出了答案。
那些真正钟爱一件事的人,是甘愿为爱而低到尘埃里的。
我们喜欢把尘埃形容成很低的底线,不愿去屈就,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未曾有一件事,能够占据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
低到尘埃里,并非真的低,而是放手、是漠视,毕竟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不负此心更重要!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对人生,我有两种对待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在一起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陆羽和千利休已经将“茶”活到了血液里,我想他们的人生早已干净利落。但我们不是,我们终究活在当下岁月里。不过我始终相信,那些甘愿为爱低到尘埃里的人,一定能够更自然地做到两种活法之间的自如切换,或者说,他们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那里还没有尘埃。
匆匆写上几句读后感,明日将归还此书。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阅读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