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们》观后感:该片以真实的案件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罪犯在狱中展开的生死较量。剧情扣人心弦,角色刻画深入,引人思考罪犯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边界。影片通过紧凑的节奏和悬疑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与罚的关系。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犯罪心理学的启示,更引发了对社会正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罪犯们》观后感(篇一)
写过短评了,就不改了,写一写影评,也算做留个纪念。
很新奇的观影体验,因为我有点脸盲,等到看信的环节才彻底确定原来是同一个女朋友()
拍摄地的自然风景真美啊,干净的溪流,大片大片的草原,风吹低头的芦苇草。电影对音乐的处理也很不错,好几处以音乐作为转场,好几处又仅仅是作为配乐辅助画面呈现,尤其是罗曼被查表现他心理紧张的那几处音乐,他没有说出任何不妥言辞,但他处处都是不妥。同样喜欢结尾那首叩问自由的音乐。我们离开家庭、离开工作离开正常生活与秩序去荒野外寻找宁静,然而我们的欲望就如同喝水一样,仅限三杯,三杯之后,一切都会结束。
结尾没有看懂,电影组是离开了吗?很喜欢那个说“电影总是轻盈地在马上”的影评,还有提及“电影院”“电影组”与电影本身关联的影评。电影对电影的调侃“电影已经完了”也让人会心一笑。
同样喜欢影片里出现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名字仿佛体现好笑游戏规则的人物,这何尝不是一种规则——“那些在海边玩的人,和你在地铁上看到的是同一批”
影片还呈现出了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慢节奏、原始荒芜感,数字支付不发达、人们还需要取票,银行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山里的电影组自由自在挥霍一天进行拍摄也不必担心所谓市场宣发新媒体。监狱老大说:“我们这里最好的,是只有一个小小的屏幕,这里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何尝不是改变我们肢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全部对世界的理解,只需接受天然的消费者身份……甚至进入生产就必须接触垄断资本……
上一次看三个小时的电影还是《奥本海默》。这个故事虽然长,却长的恰到好处。将松散与连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还是要借用另外一个影评的一句话,“纵向的合理巧合与横向的叙事延展”,说得多好,拍得多好。电影本来也不需要拍个啥,无论形式如何,终究拍的也就是个电影。
《罪犯们》观后感(篇二)
以下纯属个人观影心得,如有不当,敬请友好探讨。 省流版:一个工作了17年的模范银行小职员,用三年半的时间决定辞职,寻求人生自由的故事。
有点观影门槛,值得看。 莫兰moran,罗曼roman。一模一样的五个字母构成两个不同的名字。莫兰强壮,主动,有谋略,有激情,内心果敢;罗曼瘦弱,犹疑,常常陷入精神内耗。当然,从来就没有莫兰,只有罗曼,莫兰不过是罗曼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罢了。 面对银行日复一日的工作和无趣的上司及同事们,罗曼想要逃离,渴望自由,但始终陷入庸常里不能自拔。所以他需要想象出一个人替他摆脱这一切,于是想象中的莫兰出现了。 莫兰计划好了一切,顺利带钱逃离银行,途中遇到真爱,自首进监狱三年半,归来仍是少年。当然这些都是罗曼虚构出来的,甚至遇到的真爱,都是姐妹俩。结局辞职的罗曼坐在枯萎的火堆旁,想象中的莫兰骑在没有了马鞍的马背上,是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由。 细节处理很好,譬如开头一模一样的签名意味着罗曼再造了一个莫兰;罗曼戴的红色手表、剧中视频导演拍摄的红色小花、莫兰和真爱分手时真爱的红色裙子,鲜艳的红和整个影片的色彩基调形成对照;四人河边玩游戏,城市名称接龙按时莫兰和罗曼名字的秘密;几次三番莫兰和罗曼说自己的名字也是要体现对个人身份的确认;罗曼女友家庭教学时和孩子们拍桌的声音与莫兰四人木屋前跳舞的音乐拍子声音遥遥呼应……这些细节,太迷人了。 不得不提的还有海报,海报在罗曼大头像的一半上画了缩小的莫兰,这大概也是体现罗曼想象出了莫兰吧。
导演也夹带了一点私货,让电影里的“视频导演”说出了“电影已经死了”这样的话,一方面自称自己是视频导演,一方面又说自己拍的是电影,可谓是自嘲与反讽了。合理怀疑魏书钧《河边的错误》借鉴了这个设计,如果时间线没错的话。 是说出社畜心声的好片子,但是也多少有点娜拉出走的意味:辞职爽是爽了,但辞职以后呢?
《罪犯们》观后感(篇三)
我们孩童时期玩游戏的乐趣正在于用一套动作揭开一个谜/获得一个结果(结果在未成型之前就是谜语)。一套动作,不仅是角色的动作(孩童的本性),也是摄影机的动作(谜语的吸引力),但这两套动作必定会被植入在场所之中。在孩童时期它是游戏规则,在该片中它是社会性地缘。这种地质的形成来自纵横两方向,纵向是时间性是我们无法肯定在将来会不会被突然的事件打断(就好比罗曼每次在家里拿出钱袋都会被妻子打断);横向则是持续增加的人物与地理使现有场景持续变得混乱。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地质就是一套谜语的构成方式,谜语并非因为越来越清晰才被建构而成,反而是因为无限的谜语叠加起来的模糊才建构出了谜语。每一个“缺失的”场景都会让我们感到兴奋并对失去之物的回忆,在银行中观看监视器我们缺失了莫兰却建立起了莫兰的形象(那一情节我们会觉得很有趣),在森林里缺失了城市我们却想起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森林却展现了另一种有趣的景观),在隐藏金钱时缺失了未来却想起了这些钱在未来的种种可能(很滑稽的想法,比如钱被一些动物啃食了),分屏的意义就在于一半是谜语一半是谜底。那么动作(孩童游戏)真正的乐趣不就在于一边在模糊中获取欢乐(对现代性的直接讽刺)另一边在模糊中解出谜底吗?即使地质让所有的动作朝向模糊的谜语,但动作本身却在找寻着乐趣本身/答案(即改变着地质)。 城市和森林在片中本身就是游戏模式,在城市中地质让动作变得乐趣,角色不断在谜语中打转;在森林中动作使地质/纵横方向发生变动,更多的是在寻找谜底。这其实是城市与森林性质之间的游戏,城市无数的建筑/意识形态、各种人际关系让动作难以进行游戏,所以它必须选择前往森林这个空旷的、使动作被暴露得一览无遗的场所去找寻谜底。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动作,偷钱时对数钱、装钱的特写,藏钱时景观式的长镜头,在电影院中观看了“手”之后对牵手进行特写,树林中牵手奔跑的高速摄影。这样的动作哪一个不是回到了孩童的游戏,哪一个不是为了瓦解现代秩序/地质的纵横构造所做出的努力。这难道不就是动作的伦理学的根源,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激情吗?在发现那是布列松的“手”之后,我们更应该发现那也是斯特劳布的“手”,因为布列松的手不会这么有趣。在将近结尾处的吟诗正是《革命就是掷骰子》的倒放,诗朗诵完毕便是谜底被揭晓之时,而斯特劳布的吟诗结束之时确实让马拉美的秘密潜藏在各个吟诗者的身上(莫雷诺是在朗诵过程中让各个聆听者的谜语消失)。正如斯特劳布的视点在于创造出一种悬置在天空与大地之间的第三者视点,而莫雷诺却致力于一种谜语与谜底相互纠缠的第四者视点(它能够像幽灵一样穿过任何界限)。一种倒放的斯特劳布。 还有一种后新冠时代必然的创作,一种新迷影式的创作(对媒介的反思,对个体的反思),一种可爱的人才会进行的创作,电影院和电影拍摄。对于前者,我们直观地看着放映厅和电影海报,它们激活了(注意这是个动作)我们最深层的爱,这难道不是在元层面中使影片本身完成了孩童游戏?而后者所展现的不就是和森林一模一样的寻求谜底吗?电影拍摄对于迷影者来说不就是孩童游戏吗?对于迷影式,无论是影片本身还是观看者都在整体上回到了孩童时期。
罪犯是最具有现代性的职业,它象征了土崩瓦解(或者急需修改?)的现代社会。而钱则是现代性的标志,罪犯即是金钱。让我们看看莫雷诺是如何破除这个魔咒的:罪犯回到了孩童时期,做着游戏的动作。在第一部分沉迷于谜语的快乐,在第二部分沉迷于谜底的快乐。让银行(包括其工作人员)这种现代权力机构变成笑柄,让骑马者骑行的树林变成幸福的远方。在此处发现了最善良的动作,发现了动作真正的乐趣
《罪犯们》观后感(篇四)
Moran,Roman,Norma,Morna,Ramon……五个拥有名字的角色时五个字母的来回组合。当我意识到作者在利用这样的文字游戏去塑造故事和人物的时候,电影里的人就不只是一个抢银行的柜员和一个被拖下水帮助藏赃款的同事了,故事被延伸成了关于选择和生活态度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状态的讨论,而故事初始的抢银行也好,销赃也好,也只是一个撬棍,撬动了一次机缘。
Moran用它改变了生活,逃离了他讨厌的生活;Roman获得了一次喘息和小差,也发现他的生活模式就是在稳定中开一次小差;Norma无法认同二人的状态就像是她对钱的态度,自由的生活和旷野远比这个重要,而至少在这个故事里另外的两个人和她是相同的。也正因为如此的不同,城市和旷野,长居和露营,就像是两位罪犯的选择一样承载了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状态和方式,没有对错高低,只是选择不同。
我很喜欢电影的呈现,在视听方面非常可爱。不管是在紧张情绪里的交响曲还是在开心时的黑胶唱片,对于音乐不够敏感的人也可以抓到配乐在整个电影中的作用和对比效果。美术的对比也做得很明显,城市里的条条框框,银行里的老派和标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如同折磨般的推脱和拉扯都被映射在了银行的布置上,局促压抑框架分明;反观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随意的自在的,镜头里的自然是包容的,连风都是自由的,所处于中间的人也是自在的有想法的,情感的表达和对陌生人的善意等等仿佛都是土地的馈赠;监狱里的生活更是压抑的,就像是拿在手里的书,颜色灰暗却暗流涌动,读书室的童真感墙壁也在暗示书对Moran的天性的释放和保护。在这样的反差下的呈现每个部分都让人印象深刻。
三小时的电影其实是很长的,节奏的把握和视听的配合可以大大缩短观影过程中对时间流逝的把握,这也是我认为这个导演出彩的部分。关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能够找到一种舒适真的很难得。
《罪犯们》观后感(篇五)
莫兰和罗曼是两名银行职员,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让他们对生活产生了质疑。而就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犯罪的机会突然出现在他们眼前。两人就像穿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开启了一段没法回头的旅程。
《罪犯们》的导演罗德里戈·莫雷诺对于熟悉拉美电影的观众来说都不陌生,他曾凭借《守护者》和《奇异世界》两次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罪犯们》则入围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收获了不俗的口碑。本次金鸡国际影展上,《罪犯们》在全景单元亮相,这也是本片在国内的首映。电影讲述了两个平平无奇的银行职员摆脱枯燥打工生活的一段冒险之旅,打工人很难不共情。
坐牢3年还是工作20年,这是个问题 如果坐三年牢可以换来余生再也不用工作,听上去还不错?《罪犯们》的主角莫兰就有这个盘算。影片开头的开头平淡得不像是抢劫题材的电影。老式的装潢,板正的西装,卡壳的点款机,表情麻木的银行职员。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平淡的午后,银行职员莫兰瞅准了一个机会,用计算器算出了自己和同事罗曼往后20年的工资总额,并来金库取走了这笔钱。取钱时他甚至还看了一眼监控,肯定会被抓,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
既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深谋远计,这不过是一笔交易。根据莫兰周密的计算,表现良好的话三年即可出狱,只要在服刑期间找到一个人帮他保存这笔钱,出狱后即可迎来永久的自由时光。这也是罗曼成为他同伙的原因。几天后莫兰如期被捕,罗曼按照约定把钱藏匿在家里的衣柜。但是也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银行里,无辜的同事受到莫兰的牵连接连被裁,调查员对罗曼的调查也从未停止。与此同时,监狱里的莫兰也惨遭监狱黑帮欺压。坐牢3年换工作20年的买卖,好像也没那么划算。
乡村,城市打工人的精神归宿? 在《罪犯们》三个小时的篇幅里,紧张刺激的犯罪故事被旁逸斜出的支线缠绕,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和乡野意趣轮番登场,城市和乡村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由银行这个集资本、秩序于一体的最具有典型性的空间来代表,开场的段落里没有多余的对话,仅仅通过进入银行金库的一系列干净利落的动作,就将井然的秩序以及银行职员的压抑感精准传达。
比起监狱和胜似监狱的银行职员生活,乡村生活则浪漫得几乎像是梦境。罗曼和莫兰两人都分别因为某种原因来到乡村远足。穿插于疯狂的抢劫计划之中的乡村段落宛如掺杂在城市噪声中的几声清亮的鸟鸣,调节着两位男主人的时刻紧绷的神经发条。在这里,他们短暂地回归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返璞归真的状态。
在乡村,他们也分别结识了女主角诺尔玛,一个过着恬淡而随性的田园生活的女孩。罗曼(Roman),一个叫莫兰(Moran),而女主角名叫诺尔玛(Norma),相同字母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也映照了三人之间回环往复的奇妙的缘分,亦或是三个不同的空间里,三种不同的打开生活的方式。莫兰在监狱里囚首垢面,罗曼在银行里焦头烂额,诺尔玛则在山涧游弋,在马背上欢歌。
事实上,影片也并没有在几种生活之间做出明确的高下之分,而更多是地强调了一种平衡。尽管没有山野草木环绕,但监狱中的莫兰最终在一本本文学作品里获得精神养料,城市里的罗曼则被一段热烈的感情滋养,同样重拾了生活的步调。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高潮段落里,也就是罗曼和诺尔玛陷入热恋的段落里,使用的巴赫平均律配乐。作为一种理性的、规律的、甚至极具数字美感的音乐形式,这段配乐在影片的结构或主题上形成了映照:秩序与条规也不全然是洪水猛兽,总有那么个时刻,即便在繁复冗杂的条条框框里,我们也可以找到舒适且自在的节奏。
同样在这一片段里,罗曼和诺尔玛在影院约会,银幕上放映的是布列松的《钱》。在致敬之外,某种程度上,《罪犯们》也像是一部轻松愉快版本的《钱》。只不过莫雷诺远没有布列松残酷。在影片的最后,“钱”已经被两位男主角抛却在脑后,他们终归在永不停歇的资本齿轮间寻找到了一点缝隙,以踉跄又轻盈的姿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