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的逻辑》是一本开创性的著作,通过探索神经系统的逻辑和功能,向读者展示了大脑的奥秘和智慧。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深入的科学研究,揭示了神经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大脑运作方式的深入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视角。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一)
“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 “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 “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 “我们能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吗?” “为什么有人相信外星人绑架事件?” “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听见神秘说话声?” “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 “为什么分裂的人格不能戴同一副眼镜?” 以上的问题你知道吗?好不好奇?反正我是好奇的,我这个人到底是谁?我为什么这么做? 会不会时常这样问自己。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 《神经的逻辑》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书,它是理想国医学人文系列的一本,主要考察脑内的两个系统:意识和无意识的运作情况。探究它们如何平行运作,又如何相互作用,创造我们的生活体验,维持自我。 作者埃利泽 斯滕伯格,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大脑机制,了解神经的逻辑,加深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这本书封面设计很优雅,颅内的花,神经的波束,拿到很欣喜,以及读到内容,并不枯燥,从实例入手,令人大开眼界,轻松有趣,解释行为背后的逻辑,解释人为什么要做那些奇怪的事,又为什么能做到。象读侦探小说一样有趣。始于颜值终于才华。 “心灵有着自己的逻辑,但它往往不向外人吐露”。埃利泽医生这本书就是打开人们的心。寻找思考和行动背后的那些原因。生活经验里看似不相干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解释。 “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这一章论知觉、梦和外部世界的创生。从问题切入容易理解。他在与天生的盲人阿梅莉亚通话时,阿梅莉亚说“我看见了,看得很清楚。那是真正的视觉,至少我觉得是。”梦真的特殊到了能让盲人看见吗? “卡尼萨三角”经典的图形,它展示视觉对于世界并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解释,人的视觉,是人脑对外部世界进行高度加工严生的表征。我们的视觉系统是为了生存而演化的。 脑科医生详细地解释视觉信息在脑内的传递(突然想起,亦舒《喜宝》里的宋家明是脑科医生,他也学习这些吗?今年还没读亦舒,怅然,跑题)。 神经影像研究显示,人脑不仅会加工眼睛读到的词语的意义,也会加工文字的排列和句子的句法。人脑在阅读时还会走捷径,跳过无关紧要的连接词,提高阅读效率。想起徐冰的“天书”,他就是巧妙地利用人脑的这个特征,让人耳目一新啊。必须投入更大的专注才能解读还是解读不了,冲突即起。
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觉得忽大忽小也能在脑认知里找到答案,原来不是卡罗尔开的脑洞,真的有病名叫“爱丽丝漫游奇境综合征”,这种患者在观察周围时,会发现物体的大小、位置、运动或色彩发生了扭曲。这种综合征在1952年首次得到描述,德国版画家凯特柯勒惠支就曾在日记申描述困扰自己的症状。这种幻觉的成因似乎是视觉加工受到了阻塞。
用脑科学解释人类行为真的很有趣。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二)
或许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在某个瞬间,眼前的发生,无论是画面、情境还是意识,总给自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自己曾经经历过。但仔细想想,又想不出具体清晰的何时何地何人。而这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得到解释,《神经的逻辑》这部医学科普佳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这本书是理想国医学人文系列中的重要一员,国内之前出版过,口碑很高。该书作者埃利泽·斯滕伯格擅长癫痫相关疾病的长期管理,并对认知神经科学有深入研究,著有《你是机器吗:脑、心灵及何为人类》《大脑让我这么做》等著作。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作者考察了脑内两个系统的运作状况,也即意识和无意识,探讨这两者是如何平行运作并互相影响的,从而发现“神经的逻辑”。正如引言中所说,我们将会砸开脑中的黑箱,观察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以此来探究与人类意识有关的种种问题,从而发现许多关于人类经验的最神秘的现象背后,甚至在许多简单的日常决策背后,都存在着独特的神经回路,我们的生活经验中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书共分为八章,在脑科学的大主题下,又分解为知觉和梦、记忆与情绪、语言与幻觉、创伤和潜意识等多个子话题。从每章标题来看,这些都足够吸人眼球、吊人胃口,如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为什么有人相信外星人绑架事件、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等等,而第四章“我们能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吗”,可以为我们前述那个生活中的经验和困惑提供解答。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很多案例,极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西方医学科普书籍与我国同类著作很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会在书中穿插很多生动鲜活的案例,“以案说法”,然后与相关理论互相印证,读来引人入胜,而我国的这类书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且这些理论也没多少原创性,只是西方理论的舶来品。往大了说,这也是我国大学教科书和实用类书籍的弊病。总之,本书内容生动有趣,干货满满,让人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学习到鲜为人知的脑科学知识。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三)
埃利泽·斯滕伯格的《神经的逻辑》是一部关于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交叉领域的作品,展示着一个关于人类思维、感知和行为的复杂世界。从盲人的梦境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从记忆的扭曲到催眠术的神奇,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人脑的复杂性和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开篇读者便会被沃尔特的故事所吸引。这位五十五岁的男子,面对家人的疑惑,坚持否认自己有视力问题。他完全“健康”,尽管他的视力已经严重受损。当医生递给他一支笔,他无法识别,却以环境太暗为由拒绝承认自己看不见。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远超过视力问题本身。沃尔特的大脑似乎无法接受自己看不见的事实,于是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解释——环境太暗。这种行为揭示了人脑的一种深层次逻辑,即当我们面临矛盾或不确定的信息时,我们会寻找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来调和这些矛盾。
这个例子引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感知和行为。在神经科学的视角下,这个问题变得极其复杂。沃尔特的症状并非个例,有许多类似的疾病,如安东综合征,患者失去了某些感官功能,但坚持认为自己完全健康。
书中的其他例子也既令人好奇,又引人深思。例如,“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这个问题探讨的是运动功能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僵尸——一个没有意识的实体——能够开车去上班,那么这意味着运动功能可以独立于意识存在。这又引发了一个关于大脑如何控制身体运动的问题。再比如,“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这个问题探讨的是大脑的可塑性以及通过想象和重复来改变大脑功能的能力。
斯滕伯格在这本书中展示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之间的交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似乎本书的标题《神经的逻辑》似乎在暗示我们,神经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大脑和人类行为的新方法。然而,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展示了一个复杂而混乱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大脑不断地解释、调整和改变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问题,斯滕伯格形象地揭示着人脑的神奇之处。它不仅可以处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还可以解释和调整这些信息以适应我们的需要和期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理解或掌控这个过程。相反,我们仍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神经的逻辑》提供了一个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全新视角。它不仅挑战了我们对大脑和人类行为的传统理解,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感知、行为和意识的深层次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斯滕伯格成功地展示了人脑的复杂性和其在面对环境时的灵活性。尽管我们仍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但《神经的逻辑》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图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2023.11)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四)
英国知名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10年上映的《盗梦空间》至今被广大影迷奉为神作。全片讲述了造梦师通过深层意识潜入他人的梦境,创建梦中的世界从而操控他人思想的故事。现实中做梦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梦境往往与真实世界形成反差,甚至常常很怪诞,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真实与虚幻重叠、融合组成全新的故事。梦到底从哪里来?
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学会之后因为路途较近,并没有什么机会骑车上路。我曾经担心地问过父亲,如果这样下去,会不会那天我就忘记了怎么骑了,还得重新学习。记得父亲很确定地回复,放心吧,只要你学会了,就再也不会忘记了。果然,间隔几年再次骑车,我依旧熟练,没有丝毫的生疏。在运动领域,常常会有“肌肉记忆”的说法,肌肉真的有记忆吗?
《神经的逻辑》将会砸开人脑中的黑箱,观察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以此来探究与人类意识有关的种种问题。听声辨位、梦中杀人、左右互搏、多重人格、心灵操控……这些小说般的情节都真实存在!这本书的结构由各种常见问题串联而成,带领读者不断解谜,探究人类经验的最神秘的现象背后,这套“神经的逻辑”是如何驱动着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例如:人类的视觉,并非对于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人脑对外部世界进行高度加工后产生的表征。视觉系统不单会显示光线的排列,还会根据数十亿个神经元的运算结果,建构出一个对于外部世界的解释,甚至会根据曾经见过的东西来预测事物的外形,运用环境线索来填补场景中的空缺。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你看到被遮挡了一多半的苹果,仍然知道它是什么;看到语序错乱的句子也能明白它的意识。广为流传的速读法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人类观察世界,脑内实际上存在两套系统。其中一套是无意识系统,它负责识别模式,根据这些模式预测将来,并决定如何将知觉的碎片拼接到一起。另一套是有意识系统,它接受无意识体系的运算结果,在必要时加以审查,并据此获得的大量背景知识来形成决策。
无论是阅读、运动还是其他活动,无意识系统都会基于经验急于得出结论,而有意识系统,则负责分析将典型模式与经过操纵或歪曲的模式区分开来。做梦时,有意识系统处于关闭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做梦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也是为什么梦境如此奇怪,我们在梦中却不觉得异常。
书中还举出了若干研究事例,如钢琴演奏家可以同时演奏两种乐器,负有经验的司机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这是因为脑中有两套平行系统,都能用来控制行为。其中习惯系统是程序性的,它能够设定固定的程序,速度也快。第二套系统需要开展慎重而有意识的分析,比习惯系统缓慢,但灵活性更强。事实证明,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脑就能自动完成某些行为,做得越多,行为就月自动化,同时执行多任务也就越容易。
这本书带着我们走向知觉、习惯、学习、记忆和语言的难解之谜,并最终引向对人类自我和身份的探索。追溯行为人类行为发端的人脑机制,考察脑内意识和无意识两个系统的运作情况,特别是无意识的机制怎样以种种独特的固定模式引导着我们的行为。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五)
这是我近期最爱的一本“科普故事书”:《神经的逻辑》。 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果断入手了,结果一本书足足看了一个月。这也是近来阅读少有的慢节奏。
本书作者埃利泽-斯滕伯格是神经内科医生,又具有神经科学和哲学的学术背景。 这个学术背景其实很有另一层意思,从哲学开始的不断精准追问,继而在追问之下开始了关于“思考是怎样产生的”这种思考,然后基于严格的求索精神学习起了神经科学和医学,进一步发展到研究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神经病学! 这是标标准准的格物致知啊!只不过格到了致知的大本营:脑与神经。
跟随着作者的格物,一起开始了解人类日常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并从我们日常好奇的追问开始讲述: 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这些追问都关乎到我们是否“想到就能做到”,是否“所见即所得”,以及我们的恐惧和担忧是否会变成事实: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
是什么在指导着我们将梦想照进现实?本书每一个章节都从一个疑问开始,并且从引言就让读者开始进入思考: 电视机这东西对人有什么用处呢?人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到自己见过和不曾见过的最遥远的地方;人只要发动想象,就能穿墙越壁,让梦中见到的古城从尘埃中升起。 ——萨尔瓦多.达利 这简直是诛心之问。我要回答这个问题啊是不是就被迫要承认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贫瘠的见识使得我需要通过再见识到他人的想象力显示在荧屏上。——不对,这荧屏上就是他人的想象力照进了现实,我看电视这也许就是一种围观? 而第二章所提到的十字迷宫中的小鼠测试也让我有点无精打采。小鼠的行为奖励很直接就是食物,但是假如我们每天奔袭若干路程去上班又何尝不是一种觅食行为……啊不要再胡思乱想了!这可能是人类神经的另一种特点: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在左右着每个人的行为。这其中肯定是有其逻辑的,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意识到了也找不出逻辑是基于什么,又在哪里。
这本书有点“细思极恐”,当然也可以引发更多的好奇!太过于丰富的内容和连珠炮般的问题,会让你每读一个章节,都引发刨根问底的好奇和漫无边际的畅想,以至于思绪很难收住,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沉迷在对自己行为的推理中!而这种推理真的能够发现你以前不知道的,自己脑中的“黑箱”…… “人类的大脑究竟有多神奇?意识是怎样运行的?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构使得我们从猿进化到直立人?生物学的可见事实,在探索,也在思索。” 理想国出品,果然名副其实:想象另一种可能。
神经的逻辑
9.3
[美] 埃利泽·斯滕伯格 / 2023 / 上海三联书店
《神经的逻辑》读后感(篇六)
非常有趣,这本书里既有奇特的少见的病例,叹为观止,居然还可以这样!双目失明的人居然认为自己依然可以看到物体,有人被催眠之后去抢银行,有人患有“卡普格拉综合征”每天都把自己的老婆当成一位陌生的新情人,每天和妻子“搞外遇”。。。也有我们生活中亲身体验过的有趣情况,比如,为什么你下班会忘记买一桶牛奶?为什么阅读过程中会自动忽略错误的细节信息?为什么人无法挠自己的痒痒?为什么你大多数时候做梦的情节都是被动的?很多很多有趣的,令人惊讶的问题,背后的大脑和神经知识在这本书里叙述。内容又猎奇又涨知识,非常有意思。
虽然是医学科普类的读物,但都是通过真实发生的案例结合来讲述,并且, 书里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自己会读不懂啦之类的,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猎奇类小故事集来看待,每一个故事篇幅都不长。比如在欧美经常流传着夜晚睡觉被外星人绑架的都市传说,睡眠中身体仿佛定住,忽然醒过来,虽然意识清醒眼睛也睁开了,但是身体无法动弹,这种情况短则几秒,长则数分钟,人们猜测自己一定是被外星人的高科技控制了身体进行了某种实验,才会这样,读到这里,是不是大家感觉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咱们中国俗称“鬼压床”,其实,这在医学界被称为“睡眠麻痹”,最早1876年美国神经病学家威尔·米切尔就对这种症状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睡眠麻痹大约会影响8%的人,单在美国大约就有2000万人一生至少经历过一次这一种现象,如果有轻度的“社会意象功能障碍”的轻度社交恐惧,在睡眠麻痹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在受到别人的审视、注视和批判,所以幻想出自己被外星人绑架的桥段了,在科学的帮助下,最终科学家找到了这个现象的源头:颞叶。对颞叶的精确刺激就能创造出有异类在你身边的感觉。在科学的研究之下,一切神秘的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有趣,涨知识。
书籍中介绍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有点像看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医学纪录片。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医学知识,比如“安东综合征”、“爱丽丝漫游奇境综合征”、“脑脚性幻觉”、“邦纳综合征”、“盲视”、“斯特鲁普效应”。。。。好多好多啊。你会感觉大脑的机制简直太神奇了,“试想你正在喝一杯咖啡,你不仅同时闻到了这杯法式烘焙的气息,尝到了它的味道,你还感受到了杯子触碰你的嘴唇,看见它朝你倾斜,并听到了自己啜饮的声响。在这里,每一种感觉都和其他感觉完全协调,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支感官交响曲,把你从清晨的睡意中唤醒。五个感官系统如果完全独立,就不可能产生这样丝丝入扣的连贯体验。在通路的某处,我们的感官必然彼此交融。”这本书真的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人体的奇妙,也许这算是存在主义在医学上的实践吧,我感觉看完之后,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更加了解人体奇妙之处了。非常推荐喜欢这类医学科普类的读者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