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物语》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孩的成长故事。小说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同身受。故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坚持,给人以启示和感动。读完后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浮生物语》读后感(一)
巴陵的《浮生物语》,书中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是我最感兴趣的,读起来最有味,那些记忆里的故事,让我们想起童年。那些亲人和亲人之间的矛盾,是多少家庭都不可磨灭的,那些记忆非常深刻,非常打动我。他用平实的写法,写得那么自然。
《浮生物语》读后感(二)
美好的童年,就在那些记忆里。那些时光改变了我们,这些事和谁细讲?人来到漂浮的世界,有些事物值得用文字记录,那就是“浮生物语”,巴陵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他在浮躁世界里体会的那些城事、风物、书情、旧事、斯人等,那些无法与人细讲的旧事,只能掩埋在文字的记忆里,让它在读者中腐烂、生花。
《浮生物语》是部很好的乡土散文。
《浮生物语》读后感(三)
巴陵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高产作家,也是一位不断琢磨生活乐趣的雅人,他喜欢美食、喜欢漂泊、喜欢在故纸堆里寻求历史的真相。巴陵对生活的热爱是骨子里发出的爱,对生活的精致是心底里体会出来的精致。巴陵用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着他在浮躁世界里体会的那些城事、风物、书情、旧事、斯人等。在篇幅不长的散文、随笔中,能看见一个天真浪漫、又富于哲思的巴陵,他希冀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寻找一种悠然自在的生存姿态。(吕峰)
《浮生物语》读后感(四)
作者 80 后(79 年尾),出生地是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此处是湖南中部,环山傍水,属于偏僻山区,到 80 年代中国大部分已经很严格的计划生育,而作者家生了四个孩子,作者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作者算是赶上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家乡到 80 年代中期才通电,大山里的农民终于开始走出大山,孩子也能上长沙上大学,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作家编辑,进入作协,目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父辈(50后)的身份户籍限制的不平等,开始成为中国的中坚,更有自信,可如同他们的父辈(50 后)需要适应社会翻来覆去的剧烈变化,作者还是喜欢收藏纸质旧版书籍,但其实已经没用了,中国人崇尚读书科举,农耕时代书籍珍贵,而现在书籍只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爆炸也泥沙混杂,因为个人再多的收藏都不如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和记录个人家庭和家族史反而是最应该做的,这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浮生物语》读后感(五)
文/商容荣
巴陵的文字总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自然到仿佛他就在你身边,陪着你一起去饮茶,去吃饭,去旅游,你一边看风景,一边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成都的茶香,长沙的麻辣,各有各的风情,却都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我是绝不敢那么吃辣的东西,因为做业务那几年胃彻底被酒精泡坏了,所以现在吃食都是以清淡为主的,酒是万万不敢再喝了。
我曾在《纸上闲游》一书中读到过《岳麓书院门前的徘徊》,想来巴陵定是爱极了这里,所以书院才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有机会的和衣而卧,一定前往岳麓,和作者一起徘徊,窥探一下里面的文明,一起感受作者的悸动。
北京的春天和江南是不同的,如果说江南缠绵的春雨是婉约秀丽的宋词,那么北京明媚的春光则是豪迈大气的唐诗。忽然想起许久以前读过的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处处有美景,日日是好日,端看你怎么去过每一天,巴陵的笔下总是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热爱。
(全文稍后上传
《浮生物语》读后感(六)
在长沙工作生活的婚龄男女,想找到生活的另一半,就要学习吃喝和吃辣椒。不习惯对方的辣椒风味,就无法与其接近,更谈不上有爱情可言。所以有人开玩笑:长沙人与成都人谈恋爱,就是地道的麻辣爱情。青年男女里能吃辣椒的人越来越多,吃的味道也越来越辣,谈爱的条件也越来越高。
吃辣椒吃到一定程度会产生需要辣椒的欲望。也许,孔圣人讲的性即食也就是这个道理,辣椒与女人(或男人)对异性都是同等的重要,不可或缺。长沙的辣椒特色,带动了长沙情人现象的高涨。男人带自己老婆出场应酬,说是自己的画胡子,带情人应酬说是老婆;女人带自己老公见闺中密友,说是腿夫子,带别的男人见闺中密友,说是自己的老公;在别人眼里,他们都是搞哩跟喇(情人),这就是辣椒文化衍生出来的性文化和欲望现象。
长沙人爱玩情人,像爱辣椒一样越多越好、越刺激越好、花样越新越好。据调查显示:爱找情人的人,都爱吃辣椒。情人也许是辣椒刺激了他(她)的欲望或者蒙昧了他(她)的心性,产生了贪欲和性欲。
长沙人与情人在一起,少不了要吃喝玩乐。吃喝的是长沙辣味的新鲜菜肴和刚进入长沙的外地菜肴,必须加上长沙的辣味改造。长沙人吃夜宵,喜欢找最辣的地方去,品味辣中之辣。长沙的夜宵生意非常红火,夜夜暴棚(满座);就像出来找情人的人,坐满每个大排挡。在一起吃夜宵,多是情人和准备做情人的人。就是几个正经人去吃喝,也要吆喝一群狐朋狗友,吃完后各自带着相好的去开房,发泄性欲和辣欲,达到辣后狂欢。
《浮生物语》读后感(七)
很喜欢“浮生”这个词。生命是一条深沉的河,太多的“生气”漂流在河面上,我们有时候是在河岸边观澜的人,有时候正在河水里扎着猛子,要么身在其中,要么心在其中,要么身心都在其中。
浮生是一个大穹窿,我们都是浮游在其中的小颗粒,随风起舞,随雨飘落。那些生命里的光阴,要么流连在无数个城市里,要么陶醉在无限风物里,要么醉心于一本书,要么感怀于一件事,要么对一个人念念不忘……
我不喜欢“世界”这个词。相比较“浮生”来说,这个词的后面多数跟的是“万恶”、“凋零”、“不堪”、“浮躁”等等。而“浮生”有一种醉意绵绵的感觉,醉在自己的生活里,在每一座城市里散步心迹,在每一地的风物里乘物以游心,累了就在窗前端着一本书来看,醉心于历代先贤圣哲的心路历程里。或者可以更自在一些,索性躺在床上,双目微眯,旧事古人一个个胶片似的在脑海闪过,有感动,有心酸,有温存,也有冷雨。
人心浮躁的世界里,不妨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在墨香的书页里寻觅一些自己心灵的慰藉。那些蜗居的苦涩,我们付之于一场旅行;那些内心的枯涩,我们付之于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有多少岁月的沉渣还没有被我们心灵的溪水消化,有多少胸中的块垒还没有被岁月消解,在浮躁的日子里,何以养心如蕾,绽放如花?
每个人都在倾诉,每个人都渴望倾听。在倾听与倾诉里,我们得到了满足或被满足。
文友方八另(笔名:巴陵)先生赠我一本书,名字很喜欢:《浮生物语》。
我曾就“浮生”二字专门与方八另先生探讨,方八另以写美食和旅游类随笔著称,闲下来的光阴,遍览各地风物,遍阅人生冷暖,那些沉浸在浮生里的人或事,常在他的笔端显现。方八另先生说,每个人都需要沉到生活的深处,才能感知生活母体的心跳。是的,我们需要沉浸,需要融入,需要与最本真的生活亲密接触。
浮生不挑剔生活里的每个人,我们也不应对生活戴着有色眼镜。人生并不虚浮,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在生命的原野里发着黄腾腾的熟香。(文/李丹崖)
《浮生物语》读后感(八)
巴陵喜欢行走四方,寄情山水,遍尝各地美食。因此,在他的这本《浮生物语》中,有很大篇幅是这方面的描写。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会吟着“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情与江南邂逅,沉醉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梦境里。同样的,来兴致时,他也会去成都的茶馆里,约几个好友,品茶听戏,享受午后好时光。或者,在长沙的酒吧里坐会,感受午夜喧哗……
“走四方,尝美食。”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而对于巴陵来说,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神往许久的城市,实际上是一次心灵旅行。不同的地方风情、人文特色就像新风一样扑面而来,而空气中飘荡着的美食味道则早就让人按耐不住。炒毛豆、鸭脖子、卤猪手、再来点小酒,这就是幸福的生活。梅花人的元宵、新化的水酒、平江撤席,这些美食中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故土情,一直是很多人心中无法抹掉的情感。特别是身处异乡或久居城市从乡村出来的人。那故乡的风景、人与物、那些熟悉的乡音,无不让人魂牵梦绕。因此,在巴陵笔下的故乡就是想起来就流口水的食物、看露天电影时闹腾、照亮心头温暖的煤油灯。更有,让人怀念的细姑、那香喷喷令人怀念的米糖及卖米糖的堂伯父。只是时光荏苒,物仍在,景还在,可人不在了,这些旧物件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巴陵也是个爱书之人,买书、藏书、看书、写书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视旧书如妻、读书有痕,半床是书、喜孤书夜赏,却恨读鲁迅。可以说,读书养成了他豁达、宁静的性格,同时,书作为精神食精,让他的内心更为丰富。
这本书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正如著名作家古清生所说“巴陵质朴真诚,就如他的这本《浮生物语》满满都是人间真情,打开美好人性的一面。”的确如此,书中所呈现出的人间真善美,就像颗爱的种子播撒在读者心间,慢慢滋养、生花。
《浮生物语》读后感(九)
巴陵的《浮生物语》分为“城记、风物、书情、旧事、斯人”五个部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休闲、旅游、读书中悟出的道理、得到的启示、引起的回忆。
尤其喜欢城记部分,记录了作者对成都、长沙、北京、广汉、浏阳等城市的印象。其中最多的篇幅,都是对他生活的这座城市—长沙风情的记录。如“长沙冬天一锅涮”、“长沙辣味”、“长沙酒巴”、“岳麓书院门前的徘徊”等。一个人如果对城市的观察是走马观花似的,也只能是浅层次的描摹而已,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东西,这样的文字是肤浅的,没有深度的,也难唤起读者共鸣。而巴陵先生对这座城市的生活细节都做了认真的观察、细致的考证,于是,才从火锅里、酒巴中,品出长沙与众不同的味道!
在“长沙辣味”一文中,作者对长沙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后,深有感触地写道,“吃辣椒吃到一定程度会产生需要辣椒的欲望。也许,孔圣人讲的性即食也就是这个道理,辣椒与女人(或男人)对异性都是同等的重要,不可或缺。长沙的辣椒特色,带动了长沙情人现象的高涨。男人带自己老婆出场应酬,说是自己的画胡子,带情人应酬说是老婆;女人带自己老公见闺中密友,说是腿夫子,带别的男人见闺中密友,说是自己的老公;在别人眼里,他们都是搞哩跟喇(情人),这就是辣椒文化衍生出来的性文化和欲望现象。”这看似有些调侃成分的话语,是作者日积月累得出的认知,也是对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的概括!
又如在“长沙酒吧”一文中,巴陵认为,“长沙酒吧是另类,不在于酒水和情调,在于表演艺术……酒吧还要划出一快地方来搞演艺,请长沙各大歌厅最当红的主持人及电视台的当家花旦,到演艺场逗笑搞怪,让酒客时刻处于亢奋和买酒状态,更多的掏钱消费买醉。演出的节目有歌曲、舞蹈、魔术、婚纱秀、器乐表演等,很多都具有低俗的性挑度和寻求异性的亚意识,这最具代表性的是魅力四射酒吧,大家都喜欢去哪里膨胀自己的欲望。”倘若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哪会有这么独到的记录呀!而读者从巴陵的文字中,很生动地认识到了长沙独特的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这样的“城记”,是有深度的记录,有质量的记录!(文/贾登荣)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
巴陵是个有心人
□ 龙玉纯
巴陵的随笔集《浮生物语》宛若一幅浮世绘,记录着他记忆中的那些城市、风物、书情、旧事,那些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的过往,最终变成一个个幽美的故事,在读者心中滋养、生花。
巴陵是个有心人,他每到一个地方,从不轻易放过那里的建筑文物、风土人情,他仔细品尝那里的大小美食,遇到感兴趣的人和事,还会停下来与人深入交流、寻根究底,这就决定了他写的城记更接地气,更具个性。比如他解读凤凰,描写古城风景的着眼点,是古城墙内外的原始商业和历史文明。又如他对昆明的印象,重点描写的是花与人、普洱与美食,通过零星的记忆,拼合出一个完整城市印象。
他是个美食家,凭借敏感的味觉细胞,他最终将故乡和异乡的风物转化为一行行馋人的文字,让读者一边欣赏美文一边口齿生津。在《清港做秤》一文中,他对古镇水乡的古老做秤手艺进行了探寻,并对古老手艺的继承与发扬进行了反思。他在这一辑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与美食,比如黑茶、水酒、穇子粑粑、野生菌等,还详细介绍了梅山端午节、春节和结婚、生子、做寿等乡村风俗,让人如同亲临其境,耳目一新。
爱读书的人大都喜欢藏书,巴陵也不例外,—看到心仪的好书他就会心痒难搔,必购之而后快。他走到哪里,就掏书到哪里,读书到哪里。在《旧书如妻》一文中,他甚至还把收藏的经典书与妻子作比较,“旧书就像我的妻子,相依为命,相互理解,需要的时候,可以随便翻阅,都让我满意,有成就感”。古语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除了为写作而读书,这也许是巴陵历尽艰辛四处访书、掏书、购书的另外动力所在。
巴陵成长在新化乡村,这里有着与城里不同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他从小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村里有他喜欢的古柏、马帮、鱼担、竹排、风雨桥、杨梅树、米糖担、裁缝铺和露天电影,有疼爱他的祖父母、父母、老师、姐姐,还有他喜欢的抓泥鳅、摘杨梅、换米糖、骑马等游戏。乡村刻录着他所有童年的美好记忆,尤其是那令他魂牵梦绕的童年趣事,始终不能忘怀。
诚如作家古清生所评价的那样:“巴陵质朴真诚,就如他的这本《浮生物语》满满都是人间真情,打开美好人性的窗口。”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一)
在行走中品味与忆旧
毛本栋
在巴陵的随笔集《浮生物语》中,行走、品味与忆旧三者有机融合,曾经的少年心事和青春梦想外化为丰富多元的生命体验,从而使人生呈现出一片斑驳而瑰丽的风景。
箧里图籍,民间风情,舌尖美食,心中旧事,世间太多事物撩拨心弦,随着韶华流逝,足印交叠,年轮渐长,于是尘埃落定,美味铭心,往事沉淀。巴陵将“浮生”中的诸事诸物,皆冠以“物语”之名出之,钩沉梳理,侃侃而谈,文辞洒脱,格调清雅,寄意深远。
巴陵来自湖南梅山腹地的新化,弱冠之年后,才走出偏远之地,到省城长沙求学,从此或坐卧书斋“纸上闲游”,或背负行囊游走四方,与书籍、旅行、美食结缘,每至一地,于当地风物习俗格外留意,铢积寸累,心中便有了一本厚重的民风美食备忘录。作者不是泛泛地记录或摘抄资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沉到生活的深处,感知生活母体的心跳”。因此,读《浮生物语》时,时常会被作者笔下天南地北的民风民俗、美食文化的异彩纷呈所震撼,惊讶于作者对它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新化和居住了十多年的长沙自不待言,风俗饮食了然于心,茶馆酒吧文化也早已熟稔,就是偏居西南的昆明和西北的敦煌,作者也常常驻足,深入当地生活,熟悉风土人情。他曾在敦煌度过两个春节,观看西北社火,那种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远非得之于书本可比。
行走各地,虽一路茶香酒醇,风景如画,但终究无法冲淡故乡这一生命底色,思乡怀旧之情从内心深处不绝如缕地泛起。最初的故乡美味记忆,一定是“妈妈的味道”。作者母亲是酿水酒的行家里手,喝着母亲酿的水酒长大,醉了味蕾醉了乡愁;母亲制的黑茶,别具一格,色泽黑润,汤色红亮,味道醇和,喝着兰州的八宝盖碗茶,自然就想起母亲的黑茶。故乡的腊肉、凉薯、米花泡、糍粑、穇子……种种风味独特的美食,是作者“立体的乡愁”中的主要元素,也是他用文字呈现故乡生活细节的源泉。游走四方,永远不会忘却的是故乡的味道。
如果说本书的前两辑注重描写,在行走中描写习俗风物,那么后三辑则偏重叙事,在叙事中忆旧抒怀。远离家乡的游子,行走中落脚驿站,静夜孤灯下,旧事翩跹,心神难抑时意欲把盏“与往事干杯”。作者的叙事能力很强,山村往事多逸趣,又重细节铺陈,故他笔下的故人旧事,虽是真人真事,但我是当小说来读的,读出了故事中的家族秘史和世事沧桑,有沈从文冷静悲悯的叙事风格,读后不胜唏嘘。山村旧事的奇谲怪异叫人感慨,山乡人物的命运播迁叫人心酸,而这些故事背后,却隐着作者一颗爱恋故乡和亲人的心。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二)
偷得浮生半日闲
——读《浮生物语》
张红梅
周末的下午,窗外阳光灿烂,拿一本巴陵先生的新书《浮生物语》,看着朴素、质感的封面,仿佛看到了先生本人。
和巴陵先生神交已久,他以美食见长。以前我看过他的《尝遍中国》、《觅食》等书,都是写美食,这本书虽然也和美食不无联系,但却没有再偏重美食,而是追忆如烟往事、礼仪风情,记录那些他体会很深的旧事、旧人,把那些心底的记忆娓娓道来,用文字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共有五辑。第一辑,《城记》,写了成都、长沙、北京,昆明等足迹所至的城市,在先生的眼中城市不再只是繁华的街市,而是一个个文明的宝库。第二辑,《风物》,地下的凉薯,树上的柚子,田野里的米花炮等等既是食物也是作者记忆深处的闪着柔光的珍珠。第三辑,《书情》,写字的人总是爱书,痴书,他收集旧书,整理古籍,他和书的故事总也讲不完。第四辑,《旧事》。第五辑,《旧人》。
巴陵先生的足迹遍布南北,北京的四合院、成都的茶、西北的社火和八宝盖碗茶都让人流连忘返。但还是长沙的那份温暖留住了他的脚步,因为“温暖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但是饭桌上的温暖却不同,只要有一点火或者一点热,就不再哆嗦,甚至大汗淋漓。”正是这份温暖、这份大汗淋漓的痛快在他走遍全国各地之后,使他留在了长沙。
先生爱书,痴迷书,过着半床半书的生活,他孤书夜赏之时,在《旧书如妻》一节中写道:“现在在读这些书,摸着熟悉的书页,有股与妻子小别重温的感觉,每当深夜,我就拿旧书与我的妻子比较,旧书就像我的妻子,相依为命。互相理解,需要的时候,可以随便翻阅,都让我满意,让我有成就感。”而妻子问他菠萝的滋味的时候他答:“二姐的菠萝好吃,是因为第一次吃,大学时代的菠萝好吃,是因为那是饥饿;昨天的菠萝好吃是因为你爱我。关心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质朴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用浓浓的情怀诉说着对往事的追忆。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在《浮生物语》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先生亲身经历,所以读起来格外鲜活,我仿佛看到先生在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徘徊,他甚至总结出岳麓书院门前最好是夏天和冬天去,这都是有情调的季节。读到这里我不禁莞尔,一个细心而又质朴的男子跃然纸上。
如果说先生以前的美食文章让我们追随他走遍各地,尝遍美食,让我们的味蕾受到鲜美的五味刺激,那么这本《浮生物语》就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成长足迹,在他成长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他都不能一一忘怀,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那美好的一面,尝到了人生真情的深滋味。
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个悠闲的午后,窗外绿荫满地,空中飘浮着桂花的香气,我仿佛看到先生的旧时光和老物件还有围着那些物件的人和事,也勾起了自己对那些埋在心里的人、事、物鲜活的回忆。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遇到了真情的文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三)
巴陵,我是熟悉的,我们神交超过10年。巴陵是作家,更多的时候,我们喜欢称他为美食作家,那些天南地北的可口美食,一旦和他相遇就会变成美好的文字。物语一词来源于东瀛日本,意为故事或杂谈,巴陵出过好几本畅销的美食书,那是属于他的美食物语。
最近,巴陵出了一本随笔集《浮生物语》,这本书不再仅仅谈美食,而是涉及到了生活的诸多方面。就像内容简介说的,“人来到漂浮的世界,有些事物值得用文字记录,那就是‘浮生物语’,巴陵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他在浮躁世界里体会的那些城市、风物、书情、旧事、斯人等,那些无法与人细讲的旧事,只能掩埋在文字的记忆里,让它在读者心中滋养、生花。”
不管我们承认或不承认,怀旧都是不可回避的人生姿态,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穿越回过往,呆在逝去的旧日光阴里安静呼吸或思考。而巴陵的这本新书,不仅是他个人对旧事旧时光的追忆,更是引导广大读者开始一次集体的怀旧。当巴陵抓住了怀旧这一共鸣点,相信这本书会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和热捧。
《四合院里的五边形小屋》、《西北社火》、《旧书残章》、《米糖担两头的生意》、《妻子的童年》……光看这些篇目的标题,我们就仿佛回到旧城,和旧物、旧书、旧事以及旧人,来了一次扎扎实实的亲密接触。那些泛黄的往事再次涌上心头,巴陵的文字像一杯美味的陈年酒酿,让我们得以品尝旧事旧时光里的绵长滋味。
初读巴陵的文字,是淡的,像没加过盐的水煮白菜。字里行间极少有华丽的辞藻,就像一道没有加过复杂调料的菜肴,滋味同样是淡的,但是那不是寡淡的淡,不是清淡的淡,不过是所有思想的浓烈被安放在淡淡文字的背后,就像没加过盐的水煮白菜,只有在细细品味后,才能领略到那一份香和甜,那是所有复杂烹调技术都无法企及的。
这让我想到了巴陵的许多美食文字,其实也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表达着自己的观感和态度,不花哨、不哗众取宠、不语不惊人誓不休。巴陵的文字选择的是分享的态度,用一种不高深不做作低姿态的方式传播,传播着属于美食或者旧事旧时光里的绵长滋味。没有人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人拒绝平易近人的交流,想必这也是巴陵先生早已明白的道理,于是在看似浅淡的文字中,像厨师抓住食客胃口一样,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和内心。
巴陵在书中说,自己有半床半书的习惯,“我睡上铺,没地方放书,只好把书看放在床上,伴书而眠。随着书刊的增多,我把床分出一半来堆放书籍,贴墙码得整整齐齐。”虽然那是学生时代的权宜之计,但是半床半书的习惯却一直跟着巴陵,成为了他摆脱不掉的习好。而我要说的是,巴陵的《浮生物语》显然是一本好书,也是一本应该留在卧房的枕边书。 路勇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四)
2014.6.3《昭通日报》■龙玉纯
最近朋友们送了我好几本书,其中作家巴陵的随笔集《浮生物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陵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他在浮躁世界里体会的那些城记、风物、书情、旧事、斯人等,让那些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的旧事,最终变成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章,让它们随着书本的出版发行而在读者心中滋养、生花。
个性的城记。巴陵是个有心人,他每到一个地方,从不轻易放过那里的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沿革,仔细品尝那里的大小美食,甚至在街面上到处闲逛,遇到感兴趣的人和事,还会停下来与人深入交流、寻根究底,这就决定了他写的城记更接地气,更具个性。比如他解读凤凰,描写古城风景的着眼点,是古城墙内外的原始商业和历史文明。比如他的《长沙酒吧》,着重描写长沙酒吧与外地酒吧的不同,热歌劲舞、重金属快节奏备受年轻人的追捧。比如他的《昆明印象》,重点描写的是花与人、普洱与美食,通过零星的记忆,拼合出一个完整城市印象。
馋人的风物。巴陵是个美食家,他那味觉细胞的敏感,最终将故乡和他乡的风物转化为一行行馋人的文字,让读者一边欣赏美文一边口齿生津。他在这一辑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与美食,比如黑茶、水酒、粑粑、野生菌等,另外还详细介绍了梅山端午节、春节、元宵节和结婚、生子、做寿等乡村风俗,让人如同亲临其境,耳目一新。
痴迷的书情。爱读书的人大都喜欢藏书,巴陵也不例外,—看到心仪的好书他就会心痒难搔,必购之而后快。他走到哪里,就掏书到哪里,读书到哪里。在《旧书如妻》一文中,他甚至还把收藏的经典书与妻子作比较,“旧书就像我的妻子,相依为命,相互理解,需要的时候,可以随便翻阅,都让我满意,有成就感”。他既掏书又藏书更读书,追求《读书有痕》,相信《书藏于勤》,喜欢《旧书残章》,习惯《半床半书》,偏爱《孤书夜赏》。古语曰:“丈夫拥有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除了为写作而读书,这也许是巴陵历尽艰辛四处访书、掏书、购书的另外动力所在。
温暖的旧事。这一辑主要写的是他童年时的乡村故事。巴陵成长在新化乡村,从小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乡村里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与繁华,但有着城里不同的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虽然物质生活比不上城里,但他的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村里有他喜欢的古柏、马帮、鱼担、竹排、风雨桥、杨梅树、米糖担、裁缝铺和露天电影,还有疼爱他的祖父母、父母、老师、姑姑、姐姐等,还有他喜欢的抓泥鳅、摘杨梅、换米糖、骑马等游戏。乡村刻录着他所有童年的美好记忆,尤其是那令他魂牵梦绕的童年趣事。
素描的斯人。书的最后一辑全部是写人的文章,巴陵用他那朴实而略加调侃的笔调,用文字形象地“画”出了他的几个亲人和朋友。《父亲指间的那支烟》描述了他父亲手拿喇叭筒“吧嗒吧嗒”抽烟、很“土气”却有几个休闲的形象。《朋友史湘》记叙了他那个叫史湘的朋友一直把他当竞争对手的故事。《有酒养身》详细讲述了他与一位酒仙作家交往的几个细节,虽然这篇文章只有近二千字,但这位以酒养身作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浮生物语》读后感(十五)
满满都是人间真情
文…王淼
有些书读来亲切,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书籍的作者与自己极为相像——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爱好,相似的经历……那么多的相似之处,让你感觉作者讲述的虽然是他个人的故事,却又像是在吐露读者的心声。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尽管作者的文字有可能并非多么出色,却依然以他的真诚触动你的心灵——就我个人的阅读而言,巴陵的《浮生物语》,正是一部让我倍感亲切的小书。
对于物质生活,巴陵原本就没有过多的追求和需要。他自称是一位旅行与美食作家,平素最喜欢像本地人一样游走在别人的城市,慢悠悠地流连于异乡街市的老街胡同和市廛陋巷之间,玩味古韵民俗,感受人情风土,尤其对异乡独特的民间小吃和风味美食情有独钟——把“时间都花在玩味上溜达,做着品味人间美食和休闲的生意”,且“常在历史的瓦片里寻找雅兴,清净自己浮躁的心情和膨大的欲望”,当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浮生物语》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恰是有关旅行与美食方面的文字。比如,巴陵写长沙人嗜辣,不仅写出了他们吃辣椒的习惯、风格和渊源,同时也写出了长沙人的气质、风度和精神。巴陵写新化水酒的制作过程也是同样,写的是新化水酒,展示的却是一方水土的淳朴乡情,以及梅山山民的水酒人生。那种沉溺其间的倾情投入与专注深情,配上东一搭、西一搭的散漫文风,虽形散而神不散,显得从容细致,别有韵味。
巴陵记录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既保留着个人成长的印记,也明显地带有一些私人史的性质。在巴陵的笔下,童年生活的记忆是与时代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写至亲至爱的祖父,一直做着超强体力劳动的父亲,忍辱负重的大姑,温柔体贴的细姑——他们的勤俭和辛劳,他们的忧欢与悲喜,无不透着宿命的无奈,包涵着深切的悲悯与同情。另外,他的笔下还有惊险刺激的春汛竹排,令人垂涎欲滴的米糖担以及人头攒动、气氛热闹的露天电影,昏暗、温馨的煤油灯……如此种种的人物与叙事,其实只是一条主线,我们分明还能从中看到一条隐秘的线索,其间涌动着世俗和人情的流变,流露着亲情和人性的温暖。正是这两条或明或暗相互交织的线索,串联起不同的时空,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乡土主题。诚如作家古清生所评价的那样:“巴陵质朴真诚,就如他的这本《浮生物语》满满都是人间真情,打开美好人性的窗口。” 身为读书人,同样能够唤起我个人的共鸣的,还有巴陵的读书方式和阅读感受。巴陵坦陈,他喜欢读闲书,尤其喜欢读那些杂乱无章甚或希奇古怪的书。他喜欢淘旧书,声言“摸着熟悉的书页,有股与妻小别重温的感觉”。巴陵经常坐在马桶上读书,并且在马桶边常备着一支笔,以便随时批注。他经常以读书治疗失眠症,失眠的时候,他就读书,读累了倒头就睡,用最原始的疲劳战术,打垮自己的身体,再让自己好好睡一觉——每每读到这样生动、有趣的细节,我总是不禁产生如遇故人的欣喜。
当然,无法否认,巴陵的文字稍嫌稚拙,读来常有生涩之感,而收录在《浮生物语》中的文章质量也颇有参差——后者见仁见智,不必多说;前者看似缺点,却无意间使得巴陵的文字显示出一种淳朴的质感。事实上,好看的文字有时并不需要堆砌的优美文辞和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天然,本色,真诚,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