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详谈:00后读后感摘抄

详谈:00后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0 03:25:38
详谈:00后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20 03:25:38   小编:

《详谈:00后》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00后一代的观察和访谈,揭示了他们与前辈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特质。文章指出,00后更加自信、开放和独立,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这篇文章给人以启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与00后一代建立沟通和互动的途径。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一)

看完第二个受访者就觉得这书白看了,浪费时间,但基于“勉强能看得下去就看”的习惯,我还是看完了

总结:

00后比之前的90后、80后也没啥区别,估计以前的70后、60后在这个年龄段也没啥区别

我回忆了下我刚毕业到单位的时候,在新来大学生里能把这四位受访人差不多对号入座

以后详谈系列还是得挑着买,都买来看还是不行

以上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二)

关于最近读的一本书《详谈:00后》 ,收到书还是蛮惊喜的,小小的一本,厚度也不会让人有压力,看目录,看封面都可以知道这次的主人公有4个,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看到访谈前,小小的书就有整整18页关于00后的一些讨论,对的,有客观描述的大背景,有80 90的对比,也有作者自身的想法,读的过程中,我偶然感觉,这18页仿佛也是在访谈一个人,悄悄的说,这也是有分割线的,这本书竖着看,你会发现有几条灰色的线,来间隔每个人的内容,这种不明显的提示感,我个人很喜欢,我不想知道20页有多厚,但你可以悄悄告诉我这一部分大概还有多少,会让我有种便捷的感觉,没有人书读到一半还经常回去翻目录的吧。另一个我很喜欢的点就是,书页上的最后一行都和底部有一定的距离,我喜欢这种很宽阔的感觉,其实你要说多放一行可不可以,可以。但宽阔的感觉真的让人看着轻松,一本好书,简单的标准是能让人读下去,能为读者多设计点小心思,值得一夸。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三)

不知道为啥分这么低,可能都是已经步入社会的人打的吧。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给他打十分不为过。

如果大学刚入学的学生看到这本书,会是一种幸运。

本书的主题:疫情 实习 网络 兴趣 社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实习,实习经历很重要,特别是在经济不那么好的当下,企业只愿意找有工作经验的人,容错率大一些,培养成本少一点。

书展现了四个不同背景确在相同时代下的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有的选择延毕一年,有的当网红,有点直接就业,有的选择考研搏一搏。

还有就是处在各个层级的大学中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本书越年看轻越有用,但可能年轻时候看不太懂,能在现在遇见它是一种幸运。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四)

是时候该做决定了。 是我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想法。四位受访者几乎都在大二甚至大一就对未来的规划做出了具体的安排。似乎在高等院校里,优秀的人一定会时刻把蓝图描绘好。 我还发现一点,就是不同的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热门选择。比如在香港上学的那位受访者,他身边考公的不多,但其他三位同学身边考公就是比较热门的选项。 从篇幅上来看,郭子介的篇幅是最多的。也许是因为他是四位里学历最好的,但可能去大厂工作也是更多人梦寐以求的未来。 虽然这本书也没有很好,因为对00后的认知还是片面且代沟了。四位受访者虽然规划各不相同,在大厂工作、创业、做抖音博主、考研,但四位都是一本大学学生。如果要更全面了解当代00后,四个人应该是985大学、普通二本、大专、已就业。而且采访的问题也没有很深刻,多多少少还是有长辈眼里的小年轻的感觉。 没有谁能代表一个群体,每个人都在过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特别是成功的路径没有能copy的。 以及为什么一定要问对B站《后浪》的态度呢?四位对《后浪》都没有给予很高的评价也蛮有趣的。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五)

80后90后00后我们总是用10年的间隔去划分一代人,划分方式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好像也没有其他什么划分方法。

每个年代都是充满标签的,每个标签又不能完全概括这一代人,当然用标签去评判一代人难免是有偏见的,可有时我们需要用这种偏见去把握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及他的参与者。

书中的四位00后来自不用的城市不同的学校,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成长细节,但也都有自己的烦恼,也在应对落差和束缚。但书中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陈彦达,一个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对待事情的看法更深更远更笃定,不会因为眼前的所得忘记考虑未来,事实上,历史的滚滚车轮就是这样,它拥有极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如果我们纠结于某一刻的享受,而忽视了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那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就容易在滚滚洪流中迷失自我,我希望我们能从更大的时间和尺度上去看问题,看透事物的本质,就像陈彦达拒绝经纪公司是因为并没有给陈彦达确切的未来道路规划。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六)

每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乏各种评价声音,著名唱衰“垮掉的一代”依次被套用在80后、90后甚至现在的00后身上。现在90后一大把年纪,我也回过味来,原来这只是占据了话语权的老帮菜,将内心深处的恐惧投射到了年轻人身上,谁叫年轻人没有权力,从而也没有听众和舞台呢。

作为94年人,我与00后的距离不远不近。说不近呢,放到学校中,6岁的差距已经几乎没有接触机会,例如大一vs.研三。说不远呢,放到社会中6岁的差距算不了什么,开始工作的前10年,大家都有着类似的烦恼;并且他们一些路径我也曾走过,目前还并未遗忘。

四位00后的背景各自不同,选择的路径也不同,前三位的标签可大致概括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短视频网红”、“筹备创业者”,最后一位的定位稍微模糊一些。写下这段话,我甚至觉得工作中的习惯——短平快的结果导向思维已经侵蚀了我,连观察人都用最快捷最省事的打标签方式。

总体来说看完四位后,希望在选取访谈对象时,增加女性样本量,更符合实际情况。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七)

//00 后和 00 前并没有太大差别,该找工作还是得找工作,该职业规划还是职业规划,该失业还是失业

//00 后中也有一些人间清醒,在职业规划方面远强于 95 后,甚至 90 后,但也有人的职业规划像是未经过社会毒打所做出来的

//对于郭子介,同为互联网产品经理,他经历过的我都太熟悉了。最近爬山也有一个感受,认识一些比较厉害的人,他们都还更卷,真的是越厉害的人越卷

//我们更像刘欣怡的同学,没有过早实习的意识,大三才会找一些暑假实习

//最后部分的 Soul 的访谈感觉有点水

//读完后的几点收获:

——知道 00 后和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职业规划很重要,并且做的越早、想的越清楚、越早做准备越好

——某些有标准化答案的问题可以找前辈咨询,就像去咨询行业可以去找学长学姐交流

——对我们来说 60 小时就是很辛苦的工作,但咨询工作基本都是 100h+,虽然这句话我没验证,但认识一些咨询行业的人,确实工作时间超长。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八)

详谈系列我认为不能当作“书”去读,是一次与特定人物的深度对谈。作为95后,通过这个系列了解到4位00后关于人生某个重要阶段的各种想法和现有的一些生活态度。

1.那些我看到的相同

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少看到个体的真实发声,从一个切面去了解信息也不妨为一个有效的形式。读的过程中更多是在找自身与00后之间的异同,带了一种比较的眼光在看每个人的经历与想法。很多网络习惯与00后趋同,例如刷剧、消费选择、关于偶像,还有同样的焦虑。

2.关于教育与少数认同

看到北大、港中文的点滴记录,认识到,好的教育带给每个人的是意识与方法,侧面感觉到不同区域教育发达程度的不一。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是少数人,因为适龄群体,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

3.关于利己与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

站在拥有了一份“好工作”的视角,回看自己以前和00后现在为毕业、工作、考研(考公)的精心准备,我们都是“利己的”。这是和谐稳定的前提吧,这即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工具。

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的注脚,伴随着主旋律生活与成长。个人经历与思想确有差异,但大抵都在事物的客观规律下,不断重复历史的车轮。

《详谈:00后》读后感(篇九)

作为一个00后+22届互联网产品校招生。

我觉得《详谈》里面第一个人物太典型了。

基本我看李翔问的大部分问题,他和我设想的回答都非常的一致。

再看成长路径,以及对未来的打算,也是出奇的相同。

当然,唯一的区别是,他是北大,我是上大,我没有那么好的校友资源。

但身边无论是啥学校的,卷这行的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路径……

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无趣,和绝大部分人过着完全相同的人生。

当然,书本身很不错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

这是目前为止我看的最明白的一本《详谈》,比起成功的企业家还是00后距离我的生活更近。本书介绍了四位非典型00后,让人们更多了解被妖魔化的现代年轻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又是如何思考的。

第一位北大学子毕业即将进入百度做产品经理。采访中着墨他在互联网实习的经历。让人看到了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是如何自己规划未来的。工作,考研,留学…这些安排要从大一开始有一些初步想法,后面就要着手实施。选择工作的他从大一的假期就要着手准备各种实习经历,兼顾学业与实习,要在内卷严重的行业脱颖而出确实困难异常。

第二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另辟蹊径,用创作短视频的方式成为小网红。但是即将毕业的他依然为未来担忧,短视频创作不一定是长久之计,面对各种来拉他入伙的公司,他能冷静判断对方能否真的为他的未来考虑。考虑学习表演的他也在思考如何能在未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天赋。

第三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子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来到香港。原本就有创办科技公司,生产科技感十足的穿戴设备的愿望的他在学校期间通过成为内地本科生联席会主席的方式刻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四位陕西科技大学的学子看似是最接近普通大学生的。专业与制造业对口,就有了很多在工厂实习的机会,因此她也立志不进入制造业车间上班的愿望,决心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非常希望年轻人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能让人了解有一些人比你优秀,甚至还比你更努力。不推荐家长来读,不要因此把孩子逼的更紧,自己都没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苛求孩子了。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目前为止我看的最明白的一本《详谈》,比起成功的企业家还是00后距离我的生活更近。本书介绍了四位非典型00后,让人们更多了解被妖魔化的现代年轻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又是如何思考的。

第一位北大学子毕业即将进入百度做产品经理。采访中着墨他在互联网实习的经历。让人看到了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是如何自己规划未来的。工作,考研,留学…这些安排要从大一开始有一些初步想法,后面就要着手实施。选择工作的他从大一的假期就要着手准备各种实习经历,兼顾学业与实习,要在内卷严重的行业脱颖而出确实困难异常。

第二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另辟蹊径,用创作短视频的方式成为小网红。但是即将毕业的他依然为未来担忧,短视频创作不一定是长久之计,面对各种来拉他入伙的公司,他能冷静判断对方能否真的为他的未来考虑。考虑学习表演的他也在思考如何能在未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天赋。

第三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子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来到香港。原本就有创办科技公司,生产科技感十足的穿戴设备的愿望的他在学校期间通过成为内地本科生联席会主席的方式刻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四位陕西科技大学的学子看似是最接近普通大学生的。专业与制造业对口,就有了很多在工厂实习的机会,因此她也立志不进入制造业车间上班的愿望,决心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非常希望年轻人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能让人了解有一些人比你优秀,甚至还比你更努力。不推荐家长来读,不要因此把孩子逼的更紧,自己都没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苛求孩子了。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二)

详谈00后

收到书其实还是比较期待的,因为我现在做的产品也是00后的用户占比较大,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期待。

其实这本书叫《详谈00后》,但是其实更多的是在讨论应届毕业生,感觉如果说详谈应届毕业生的话是否更为贴切呢?

看到李翔老师在书的前序里写到,通过阅读或者是亲身去做一手的采访,可以让人得到启发,同时自己也很享受这件事,我深有共鸣。

翻开书,其实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信息,更多的,是对年轻自己的反思。

造次了。当年我也是想象着自己是少年乔布斯,一年在图书馆刷100本书的人,心想着上了大学,找找喜欢的项目就放手去做。但是现在回头去看,大学四年成了我唯一遗憾的时光,总觉得自己还是学生,应该去多学一些知识,而忽略了对技能的运用,实践出真理的道理。

反过来看他们,我觉得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年少轻狂,但是至少书中的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在人生很早的时候下定决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也做的很成功。大多数人可能跟我一样,在工作后的某个节点突然醒悟,我其实想干的是另一个工作,但是现实已经给到压力,很难再回头。

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认知,互联网使更多有才的年轻人拥有了更好更广的认知,这是他们的优势,而疫情,更像是一个严选的过滤器,给真正的勇士让路。

张爱玲说,成名需趁早。应届毕业生真的是个很美好的title,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都会有祝福加身。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是我看的详谈系列的第三本,主要想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想法,看看他们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这四位零零后,相对还是更好的学校、更清晰自己的下一步的。其实1076万应届毕业生中,更多的是专科生、二本生,这部分零零后不应该被忽视。

郭子介,北大元培学院,天子骄子,但他们毕业之际同样面临就业和谋生问题。我去过北大三次,工作的北大同事有过三位,在此之前我也是认为北大生就是“神”,但其实他们同样有普通人的苦恼和压力,裁员、业绩等社畜问题。但北大的tittle带来的福利也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郭子介也说找工作时的绿灯很有可能因为他的学校。

陈彦达,四百万粉丝网红,东北人,东北常出网红是有原因的,能说、能演、表现力强,这应该跟东北二人转这个国家非物质遗产有关系,从小有这种文化熏陶,在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时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陈彦达自身经常主持、演讲、参加学校活动,抖音只是在线上放大他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陈泽宁,香港中文大学,有强烈的创业意愿,而且有明确的方向——电子穿戴设备,挺厉害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种从很早就有一个创业想法和目标的人,他们的路径会是怎样的?因为商业上很多idea是在工作和生活经验中产生的,这种兴趣驱动型的会更有助于他的成功吗,祝福他。

刘欣怡,相对能代表大部分零零后群体吧,非名校、没有家庭支持、迷茫中前进。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挑战心态、不断提升内在竞争力,等待机会来临。

人生没有必须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零零后的人生刚刚开始,你们能做的更好!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四)

我相信香港作家倪匡的说法,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人不听上一代的话。

现在学生比我(80后)想象的辛苦多了,之前以为他们都是在玩,没有想到他们比996上班的我都还辛苦。郭子介过的是187的生活(1点睡觉要8点起床,每周7天)。之前网络有007 ICU的工作段子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工作是为了追赶进度为了节省了时间。187的生活则是他很久一段时间的状态。

以前想象中现在的学生尊重原创,喜欢脱口秀,喜欢话剧,以为各种文艺的生活是他们的标配,现在看哪怕他们可以从父母得到资助也没有相对的时间去体会这些世间的美好。

书里面写他们学生开始卷,把本来大三做的事情提前到大一做。使我想到最近几年正在实行的高考分流政策,但是我真的只想让孩子们能够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面安心的学习4年,让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从大一就开始为了工作实习,为了保研努力,那么大学4年真的不如改成6年了。

但是现在大学生已经不在judge一些私人的观点跟不去讨论一些很空很遥远的事情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许多事也许没有对错,但过度了就会有问题。),如果回头网络上大学生的比例能占到50%以上那么到时候的网络会多么有意思呀!

《详谈:00后》读后感(篇十五)

书很快拿到手了,册子很短,握感十足,只有十几万字,花了一个小时就读完了。

总体来说,编辑的还算挺诚恳的,诚如翔总序言里说是为了记录,书里面的内容很真实,结构清晰,问题引导也很接地气,易读性很强。能从文中感受到那种年轻人的朝气和对现状的处理态度。这个记录无疑是非常值得的。

至于有人诟病说样本选的不好,我觉得从这四个人里,除了2022应届毕业生和00后这两个共同点之外,能够想象到负责筛选采访对象的人已经是在绞尽脑汁了。学校不同,有男有女,地区除了内地还有香港,接触面不同,工作规划也各不相同。已经在尽可能的客观的在建立多样化样本,以防太过局部典型化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感觉谈的再深一点就好了,有种在触碰那张纸但没有戳破的那种感觉,难道他们除了考虑到工作规划等这些,就没有其他对未来的期待吗。

挺喜欢这种访谈文体的,在阅读中感觉就像在跟他们对话,甚至经常会边读边反思到自身。我当初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同样对于魔幻的2022,他们所面对的方式跟我们相同里掺杂着不同,也有助启发我们的思考。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境遇,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总是模糊,有时候借助他人提醒才能更清晰的体会到。人生这条路,仿佛一组组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无所谓先后。另外,我总有一种认识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早熟的厉害,他们对自我认知和对当下的了解很清楚,对自己的行为讲求实际又非常符合自己的逻辑,都在想尽量的少走弯路。这对社会而言,无疑是极好的,每个都找准自己的定位,充满理性而又高效。就是理想气质似乎欠缺了点,是我的错觉吗。可能是大环境造成的,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最后一点,有人也提到,主人公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很互联网碎片化,不怎么看书了,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感觉有些悲哀罢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