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共智时代读后感1000字

共智时代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5 00:10:16
共智时代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15 00:10:16   小编:

读完《共智时代》,感触颇深。本书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共生共荣的可能性,提出了共智的概念。作者认为,未来人类与AI共同发展,将开启一个共智时代。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和案例分析,引领读者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呼吁在共智时代中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共智时代》读后感(一)

如果Siri还算得上人工智能的话,那么AI以前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能只有这两种情况:第一种,不知道今天该穿什么衣服时,问一句,“嘿,Siri,今天什么天气?”第二种,化妆换装捯饬完准备出门时,再问一句,“嘿,Siri,几点了?”但是现在,我可以让AI这样做,“来,给我出一套八年级下册英语期中考试试卷”,没等几分钟,一套完整的试卷呈现在屏幕上,就连听力内容都是好端端的!这让我着实有些emo了: AI都能出试卷了,还要我老师干什么?AI都能讲题了,还要我老师干什么?既然AI可以代替我思考,那我自己的大脑工能岂不是要弱化?作为人,思考难道不是我天生享有和自带的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书《共智时代:如何与AI共生共存》合时合宜地解答了我的疑问。与其焦虑未来的日子被AI取代,不如掌握AI时代生存法则,看看究竟怎样才能与AI共生共存。 《共智时代》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了解人工智能,二是用好人工智能。伟大的作者通过清晰的解释和大量有用的数据和举例,教我们如何利用AI来建设一个更加智能和人道的未来。 读完《共智时代》,我反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反思:我可以利用AI进行智能教学,我可以利用AI合理布置作业,我还可以利用AI把我的课堂翻转,但是,情感或许是AI永远不能取代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更像是一副拐杖,能够辅助我站起来行走。但事与愿违的是,假如过于依赖这副看似无所不能的拐杖,久而久之,人类的双腿会不会肌肉萎缩,甚至彻底丧失行走的功能呢? 我愿意相信,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它不是人,只是工具,它没有自己的思想,它要感谢和善待创造它的人类。

1/3页

《共智时代》读后感(二)

不管你是否了解、是否使用大语言模型,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比如ChatGPT、Grok、DeepSeek、Manus这些人工智能体的出现,极大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无一不与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智时代,如何与AI共生共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伊桑・莫里克的最新作品,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怎样理性面对人工智能。

从最早的计算机软件程度,到医院里辅助手术的电脑设备,再到最新的Grok、DeepSeek、Manus,很直观的反应了人工智能从单一模式发展到全向量模式,大模型几乎可以和所有行业都能够有所关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失去作用。作者用三个不眠之夜形容要了解AI的时间阶段,但是现在对人工智能的了解远不如新的创新那么快,人工智能甚至会以周为单位进行迭代,在每一个领域触发着人们深度思考。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用于训练大模型的各种要素都在繁荣发展,大模型训练的成本也会越来越少,其应用性也会越来越面向普通大众。那么,我们怎样让大模型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事业的好帮手,助人一臂之力呢?

最重要的是要把人工智能当成导师。让自己在学习中向人工智能讨教优秀的理念,学习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优秀算法,打开脑洞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在新教育形式下取得显著效果,关键看人们怎样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工作,如对于大模型使用中怎样利用提示词,要让大模型听懂你的要求,明白你的对话。这其实就象老师和学生在进行双向交流。

其次要向教练一下进行深入培训。每个专业的人想做出更好的成绩,都要进行刻意练习,要把人工智能当成教练,让它把自己想要做的领域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无论是当下运营,还是未来预期,只有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技术才能够引领,在互动中要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整改落实,积极反馈,训练提高,这也是一个人类不断迭代的过程。

AI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代码集合,而是如水银泻地般渗透文明肌理。它既是我们认知的延伸,也是社会发展的助力者。

2/3页

《共智时代》读后感(三)

《共智时代:如何与AI共生共存》是伊桑·莫里克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当今社会中的巨大影响。书中以多样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AI不仅是工具,而是重塑人类生存规则的“新物种”。 本书以“AI比你更懂你”为切入点,展示了AI在各个领域对人类的操控和影响。例如,书中提到的必应聊天机器人通过一条“跟踪狂式”的回复让工程师感到惊悚,揭示了AI在理解人性方面的惊人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让人感受到一丝不安。 在职场方面,作者指出,即便是低技能者也能借助AI的帮助,缩小与精英之间的差距,这让许多传统职业面临被“AI化”的风险。这种趋势让人不禁思考,未来哪些职业会被取代,哪些技能会变得不再重要。书中警示:“AI不会吃掉工作,但会吃掉不会用AI的人。”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未来职场的生存法则,强调了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领域同样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书中提到哈佛和MIT的学生与AI合作进行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新模式挑战了传统教育的根基。AI的引入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但也可能导致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 在艺术创作方面,AI的崛起同样引发了思考。当AI能够创作出让人动容的小说和美丽的艺术作品时,人类艺术家的价值和地位也被重新审视。书中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如果AI能通过图灵测试,甚至拥有情感反馈,人类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整本书不仅涵盖了人性操控、职场进化和教育革命,还引发了对伦理和哲学的深层思考。莫里克通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的探讨,促使读者反思自身在AI时代的角色和定位。最终,书中强调了“当机器比你更懂人性时,你凭什么证明自己是人类?”这一终极问题,让人对未来的共生关系产生深刻的思考。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