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司马迁》读后感1000字

《司马迁》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6 19:15:14
《司马迁》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26 19:15:14   小编:

《司马迁》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的经典作品,读后让我深受触动。作者以独特的笔触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通过阅读,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对历史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对人性、智慧和勇气的深刻思考。

司马迁读后感篇一

“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䪨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谈论中国古代史,总避不开司马迁的,这位写中国通史的第一人,历经坎坷写下了我国的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历代帝王的政绩、各国的兴亡、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大事年表以及各种典章制度等等,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不仅成为古代历史实录的一种展现,更是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文学家刘向曾评价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先生则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被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李长之在其著作《司马迁》中提到,《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头一部,记载的事儿多,分量大,有好人好事,也有坏人坏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谁想研究亚洲以至世界的历史,谁就得读这部大书。

可以说《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明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李长之在本书中将用其特有的优美而富于情感的笔触,从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出发,全面细致地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旨在以时代为背景,以人物为脉络,以其思想为引线,深刻剖析司马迁创作《史记》时的精神世界,完整地再现司马迁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史记》是在什么情况下所创?相信这些问题是所有对司马迁感兴趣的人都想知道的事情。谈起《史记》的创作雏形是源自于司马迁的太史令父亲,因其父无缘参与汉武帝的封禅大典,遗憾而亡。临死前,他告诉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以继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开始着手编撰《太史公书》,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序言中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撰写《史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为了将史实记述得更为完整、严谨,经常到各地去研讨、采访,在这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被处以宫刑,身心遭受极大创伤的他发奋著书,用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被李长之先生称之为抒情的史家,他用详实的史学资料,有理有据且完整地解读司马迁的一生,不论解析人物的风格,还是人物的思想,皆在史料的中展现出凝结了司马迁对治学、史学以及文学的眼光和不苟精神的独特剖析。

1/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二

提到中国历史,首屈一指的便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的经典之作,先生讲述了司马迁一生的经历,并从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着眼,全面细致地分析并评价了司马迁的及其《史记》的作品。

司马迁的父亲是负责编写历史的太史令,在耳濡目染之下,司马迁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位历史家。20岁那年,司马迁就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处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自己撰写史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28岁这一年,他子承父业,成为太史令。并于32岁起开始编写史书。 李陵战败降敌,成为司马迁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正直的他在汉武帝询问对李陵事件的看法时,坦诚地给出了心中最为公正的答复,却因直言不讳而入狱,随着事件的发展,最后被处以宫刑。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样的惩罚远远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摧残,而司马迁没有被命运所击倒,支持他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编写史书。于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用血与泪写就一部伟大的著作。

历经十四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史书共130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从传说时代一到汉武帝时代的全部社会生活,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医药、水利等各方面的内容。《史记》不仅是一部通史,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司马迁用自己的笔描绘出3000年的历史画卷。 翻开《史记》,我们会被其中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更会被司马迁赋予其中每个人鲜活的人格所折服。他笔下的人物是广泛而有深度的,他笔下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他笔下的人物是情感丰富的。司马迁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的体验与智慧,他文字中更透露出他的文采和艺术天才,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出一部不朽之作。

司马迁是一位是历史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凭借着自己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对于《史记》最经典的评价就是鲁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是的,鲁迅先生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余秋雨老师也说,“司马迁给了中国人一副永恒的目光”。这部最特别的《史记》,带我们找到历史的脉络,带我们找寻先人的足迹。

2/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都被写入其间。《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共52万6千5百余字;它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代「正史」传承,影响千年史学研究与写作;它生动的文字、秩序井然的陈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也带着史学独立门户。但,你是否可曾想过: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了《史记》?

封面

1941年民族危亡之际,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在颠沛流离之中,基于先前的系统研究写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从司马迁出生的背景 — — 继承齐楚文化后的大汉,到家中数代史官的家学渊源,再到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性格养成要点; 从司马迁的创作起点到李陵案的背景与拐点,到司马迁对各家思想的认知与接纳,他写作呈现的政治观与风格个性,再到《史记》的后世影响...... 李长之先生抽丝剥茧地分析司马迁、解读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的个性 司马迁为每篇传记设定了中心,围绕着中心展开书写;再把与该主题关联度不高的次要论点放在其他地方。如此一来,我们看单篇的《史记》文章,可能会在赞扬司马迁表达与写作之时,也吐槽他作为史官的偏颇。但实际上,只有在通读《史记》之后,从可以发现《史记》兼具文学创作与历史承载。这是《史记》的个性,也是司马迁的小心思。

《史记》的语言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着极高的文学魅力。在李长之先生的解析之下,《史记》的同一律、文章与人物个性相符的统一、为突出对比之人物的性格而设置的对照形式,写合传时的对称律、因故事情节递进而展开的上升律、为凸显奇效的奇兵律、为缓缓情绪的减轻律......这些语言韵律,就像房子的结构一般,雕梁画柱好像都很轻巧、却是无一不重要,就是它们组建起《史记》这栋华丽的大型建筑物。

......

部分目录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李长之先生的作品。之前读《李白》时就被李长之先生的文吸引,在先生极富感情的解读下,李白的人物性情、精神人格、思想变迁更加立体,读来特别让我入戏。这本《司马迁》却又带来全新的感受,它不再是审视批评性地观察与思考,而是从时代文化塑造的背景、再到人物三观塑造与风格,像立体投影仪投屏一般,让司马迁跃出纸面、让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要写下史记? 为什么他能写下史记?为什么他写下这样的史记?

读着读着,我开始懂得:为什么是司马迁写下了《史记》......以前阅读时,诸多的模棱两可的地方也开始渐渐清晰起来。或许,哪天找找《史记》来读。

P.S:这本《司马迁》的原型是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再加上简短的「司马迁小史」,而组成。

3/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评价过的一本书;李长之,作为一个清华学生,在23岁的时候写出《鲁迅批判》,鲁迅大加赞赏,称其为“李天才”,这是鲁迅先生评价过的一个人。 这本书,就是司马迁穷其一生的作品——《史记》;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李长之,历史就是这么凑巧的将这三位大师联系在了一起。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等,这些都是李长之重要的著作,早已享誉文坛。而近期我有幸接触了一本李长之的作品《司马迁》,这本书应该是集长之先生关于司马迁的众多作品于一体,惊喜之余,我迫不及待地捧起。 提到司马迁,屈指可数的一位,不得不说他在漫长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存在的一生。本书从野孩子到京城开始,简约的为我们描述起司马迁的事迹……

他的父亲是太史令司马谈,也是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十岁的他便跟随父亲来到京城,诵习古文、遍读诸子群经,后又拜名儒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历史;二十岁,他带上父亲的教诲,游历天下、跑遍中华,南涉江淮沅湘、北及淮泗齐鲁,孔子故里、汨罗江畔、易水河边,处处都有司马迁的足迹;二十二三岁,就任郎中职位,西征巴蜀昆明;二十六岁,父亲离世后,他谨遵父亲教诲,着手收集整理史料;二十八岁,继任太史令一职,宫中秘藏书卷,从此一览无余…… 山河大地的壮阔、悠悠历史的厚重,转变为编著《史记》真实、可靠的基础;前半生的所学所想、所见所闻,汇聚成他对事物公正独到的见解和判断。

然而,就在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兵败并投降匈奴、汉武帝暴怒、满朝哗然之时,司马迁独抒己见、仗义执言,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等待他的是命运无情的摧残:要么被处死,要么受腐刑。 给好友仁安的书信中,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屈辱痛苦可忍,腐刑可受。

父亲的临终所托,黑暗的不眠之夜,司马迁用坚忍不屈完成了一部不朽的传世巨作——《史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正如书中所讲,他用大量的同情、有力的讽刺,压抑情感的洪流,使用最造型的史诗性笔锋,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旋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再没有第二人!

4/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五

我对司马迁的印象至今保留在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保留在对他身受腐刑仍然坚持写完《史记》中;保留在觉得他就想汉代的屈原,一身白衣,决然而独立......

科普一下《史记》,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作者李长之先生用他那特有的优美而富于情感的笔调,从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出发,全面细致地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作品,将司马迁称为“抒情诗人”,强调了情感才是作品的本质、生命和灵魂,详细地分析了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追溯了他的思想渊源和家学传统,讨论了他和先辈先贤如孔子等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和共鸣及距离。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精神动力、文化背景美学风格予以独特的剖析,并完整地勾勒了司马迁一生的行迹。

读完本书,我才明白作者说司马迁具有浪漫的自然主义的原因。

司马迁的时代精神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楚文化是很浪漫的,而司马迁在楚地游历过。

司马迁的精神内容是丰富的,他父亲司马谈是道家立场,而他教育儿子的时候却又加入了儒家的熏陶。司马谈对儿子的遗命就是以六艺为依归的,所以他让司马迁“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司马迁好奇却坚守史官之责,李陵案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司马迁笼罩于孔子的精神之下,他才华横溢,但是孔子的精神是偏理性的,司马迁的精神是偏感性的。司马迁的情感极浓烈,平常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极苦闷、极寂寞的郁结的烦恼在。

而他的所有的这些情感极为积极,极为同情,对一切美丽的,则哟组合嫉妒的热爱,而不能平淡。所以他的《史记》也不像一个普通的史书。

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司马迁和伤害了他却也成就了他的汉武帝有着那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极度浪漫;他们爱一切奇,尤爱人中之奇;他们都爱才,爱一切有才能的人;所游甚广......颇有些相爱相杀的味道哈。

本书资料翔实,考据有据,让读者全面解读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走进极致浪漫的司马迁。

5/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六

翻开纷繁浩叠的五千年历史长卷,《史记》无疑是最闪亮的坐标。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价值不单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重要的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通过走进《史记》明白每个人的一生不是成王败寇的二元对立,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最终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是意志、环境、方式方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作者司马迁独特的思想、经历、人格,对于我们深入有效阅读《史记》作用重大。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先生所著的《司马迁》,透过大量的资料研究回顾了司马迁波澜曲折的一生行迹,追溯了其思想渊源和家学传统,剖析了其创作《史记》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背景与美学风格。被鲁迅视为天才的李长之先生在历经苦难后对司马迁愈发崇敬赞赏,表现在言必有据、文笔富于情感,带我们透过《司马迁》走进、体会一颗伟大的心灵。 01 梦想少年初长成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号子长。10岁前在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的乡间田野渡过了无拘无束的童年。10岁那年被父亲司马谈带入京城读书。受身为太史令的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司马迁非常喜欢历史,并立志像父亲一样做个历史家。 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十岁那年,父亲司马谈给了司马迁一辆马车,叫他到各处去旅行。一路上,司马迁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惋惜项羽,到长沙汨罗江畔怀念屈原,到孔子的故乡寻求共鸣……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思维都让司马迁动容。一路上司马迁完成笔记素材100多本,开阔心胸视野的同时也储备了丰富的宝贵材料。 0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无常,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旅行归来的司马迁不久就做了郎中,职场生涯正式开启。可没过几年,父亲司马谈在洛阳病倒了。生命垂危的父亲留下父子二人要共著青史的约定后就撒手人寰了。悲痛不已的司马迁也明白了父亲司马谈的殷切希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32岁的司马迁正式着手编写历史。后来因“李陵案”直抒己见被关进监牢,受到了最耻辱的宫刑。绝望中的司马迁一想到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最终选择忍辱地活下去。40岁的司马迁逢到大赦,恢复了自由身。 历经无数艰辛、坎坷、屈辱,司马迁终于在他活着的时候,著成了《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留给后世无穷遗泽。

著成《史记》

父亲司马谈生命垂危

壮游山河

梦想少年初长成

《司马迁》

6/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七

翻开纷繁浩叠的五千年历史长卷,《史记》无疑是最闪亮的坐标。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价值不单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重要的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通过走进《史记》明白每个人的一生不是成王败寇的二元对立,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最终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是意志、环境、方式方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作者司马迁独特的思想、经历、人格,对于我们深入有效阅读《史记》作用重大。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先生所著的《司马迁》,透过大量的资料研究回顾了司马迁波澜曲折的一生行迹,追溯了其思想渊源和家学传统,剖析了其创作《史记》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背景与美学风格。被鲁迅视为天才的李长之先生在历经苦难后对司马迁愈发崇敬赞赏,表现在言必有据、文笔富于情感,带我们透过《司马迁》走进、体会一颗伟大的心灵。 01 梦想少年初长成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号子长。10岁前在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的乡间田野渡过了无拘无束的童年。10岁那年被父亲司马谈带入京城读书。受身为太史令的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的司马迁非常喜欢历史,并立志像父亲一样做个历史家。 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十岁那年,父亲司马谈给了司马迁一辆马车,叫他到各处去旅行。一路上,司马迁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惋惜项羽,到长沙汨罗江畔怀念屈原,到孔子的故乡寻求共鸣……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思维都让司马迁动容。一路上司马迁完成笔记素材100多本,开阔心胸视野的同时也储备了丰富的宝贵材料。 0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无常,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旅行归来的司马迁不久就做了郎中,职场生涯正式开启。可没过几年,父亲司马谈在洛阳病倒了。生命垂危的父亲留下父子二人要共著青史的约定后就撒手人寰了。悲痛不已的司马迁也明白了父亲司马谈的殷切希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32岁的司马迁正式着手编写历史。后来因“李陵案”直抒己见被关进监牢,受到了最耻辱的宫刑。绝望中的司马迁一想到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最终选择忍辱地活下去。40岁的司马迁逢到大赦,恢复了自由身。 历经无数艰辛、坎坷、屈辱,司马迁终于在他活着的时候,著成了《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留给后世无穷遗泽。

著成《史记》

父亲司马谈生命垂危

壮游山河

梦想少年初长成

《司马迁》

7/8页

司马迁读后感篇八

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李长之先生是一座高山。

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李先生毕生的心愿,是“用尽心血撰写一部像样的中国文学史”。他的学术研究论文数量惊人,质量也深受业内人士认可。他的历史人物传记更是别具一格,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把一个人的传记像小说一样进行叙述,这样这个历史人物就不在是纸上的那些黑色印刷体了,枯燥冰冷地将人物浓缩在那些冠冕堂皇的话里。人物活了过来,变得有血有肉,非常真实有趣,他变成了我们调皮的同学,执拗的同事,甚至变成了我们自己。

历史总是必然的。

这篇写的司马迁的简要的生平,主要是围绕《史记》选取的内容。从司马迁所在的社会环境,他个人小时候的经历,父亲的熏陶和临终前的重托,他游历时接触到的真正属于人民的历史,他自己悲天悯人、刚正不阿的性格,连至他所受的身体酷刑,凡此种种,共同造就了司马迁。

也正是这样的司马迁,才有着这样高尚的追求,才能忍辱负重,在有生之年将这本旷世奇书修订完成。

文章里说司马迁为了便于老百姓阅读和理解,特意将《史记》的语言翻成了接近现代白话的口语,这恐怕也是《史记》能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极了。”司马迁想把真实的历史展现出来,但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呢?汉武帝认为的历史和老百姓认为的肯定不一样,司马迁看透了人性,所以他写的是老百姓的历史,那才是真正的历史。

本篇从七个方向共九章,将作者对司马迁的研究成果一一展示出来,详细地为读者剖析,试图让我们对司马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就像我上面的观点,历史是必然的。李长之先生对司马迁所处的特定时代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有纵向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的思想有着深深的齐楚文化的烙印。所以,李长之先生写道:“如果用一句话以代表司马迁的人格时,只有‘自然主义的浪漫派’一个形容!”这自然主义和浪漫精神就是齐楚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是司马迁所在时代的思想支柱。

司马迁的父亲,在司马迁的成长及最后的成就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在学识上对司马迁重点培养,寻找名师访高友,想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读书到一定年龄之后,又资助他壮游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临终时,又想让儿子做第二个孔子。

而孔子对于司马迁的影响更是卓然于纸上。《史记》中,对孔子的引用非常多。用李长之先生的话说:“司马迁已经把孔子当作唯一可以印证的权威”,他对孔子思想的领悟以及应用已经登峰造极。所以《史记》在严肃中透露着浪漫。

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史记》的最终成篇意义重大,李长之先生用了三个章节来阐述,内容繁多,但有理有据,绝不妄言。

这并非一本通俗读物,虽然作者尽可能地将语言口语化,就像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而谈,但确实也需要一定的文学基础和理解力。粗粗拜读过一遍,已耗费我许多心神,但小悟颇多,而恨自己学识浅薄,顿觉《史记》之伟大,司马迁之不凡,李长之先生更是大家。

最后借李长之先生的话“司马迁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李先生其实也是浪漫诗人,他的作品也是常新,所以要常读。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