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的笔记本》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位航海家在航行过程中记录下的点滴,包含了他的梦想、挫折、情感和成长。通过这本笔记本,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味道和波涛的声音,体会到航海家内心的坚定和孤独。这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启发的读后感。
航海家的笔记本读后感第一篇
收到这本书已经一个月有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今晚才得以看完,立刻起笔,简单做一些记录。
翻开书之前,只是感受过里面的章节,并不知道『大海』和『航海家』之间的有什么微妙的情感。我自幼小喜欢拼船舶,也曾希望自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对于航海的理解,在读这本书之前,仅仅是,有着自己的小憧憬。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译文行云流水,十分流畅,且准确传神,读起来一点都没有很多翻译书籍佶屈聱牙的感觉,让我得以透过新的视角去看世界。译者的文字功力很强,对原著的理解十分好。书籍里主要是大量的插图和不同航海家的手记。先说插图,插图很美,单是翻看插图,就会让人觉得格外有意思,有很多细节。译者有很好去理解每一个航海家的情感意识,在保证文字语句优美,词汇丰富且风格十分统一的前提下,每一篇手记都传达出了很好的精神内涵。还记得高中老师讲过,翻译力求『信达雅』,对于这种类型的书,译者十分要好做到这点。
翻看书的时候,耳机里传出来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循环播放,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徜徉在起伏的音律,汪洋大海,似乎每一个手记都能找到对应的章节,倒是算得上,给这次的阅读,增添了十分曼妙的体验。
航海家是为大海而生的,透过他们的视角去看繁星闪烁,看未来征途,也帮我找到了更多的勇气。
夜深了,不一一细写内容,有机会再来补充。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很是喜欢,推荐给每一个向往星辰大海的人。祝你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航海家的笔记本读后感第二篇
在世界文明史上,18世纪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这个世纪里绝大部分岛屿和海洋,无论是偏僻多礁、宽广而原始的太平洋,还是风狂浪险、冰山如刀丛的高纬度地带,都被人考察过了,起了名,测绘了海图,地理上的许多空白都得到填补,从地理学和航海学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突飞猛进的世纪。库克船长就是那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将以第一个专门从事科学考察的航海家而载入史册。
200多年前,库克船长在他的《航海日记》里记叙了这样一段奇遇:一次,他的船队行驶在太平洋时,浩瀚的海面上出现了庞大的鸟群,来自不同方向的数万只候鸟,集聚在天空中久久盘旋,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呜叫。令他们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全部体力之后,一只接一只义无反顾地投入大海,葬身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这种悲壮场面,也曾震惊了经常在这个海域捕鱼行船的渔民。
这个谜团终于在上世纪中叶被解开。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所以就出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
1493年,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船队遇到了风暴,眼看就要沉没。这时,哥伦布从航海日志上摘抄了一些重要情报,把信函装在一个瓶子里,写明投寄给西班牙国王,然后投入大海。300多年后,美国一艘纵帆船船长在大西洋找到了这个漂流瓶。
1740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为了称霸全球,率2000人乘6艘大船,浩浩荡荡地进行环球航行。回来时,仅剩下一艘“百夫卡”号主旗舰和几百名水手,其余水手,全部在途中死于可怕的“坏血症”。这件事使英帝国很没有面子,于是国王命令一名叫詹姆斯·林德的外科医生限期找到降伏这个恶魔的方法。1747年5月20日,林德医生在“索尔兹伯里”号船上,给水手们食用柠檬汁,结果令人十分惊讶,水手们的病症完全消失,死亡率变为零。后来,到了1928年,匈牙利化学家乔尔成功地从柠檬中分离出攻克坏血症的关键物质,命名为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乔尔吉也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
荷兰商人扬·蒂林克的航海笔记也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1803年,蒂林克率领商船到达南非好望角,当地的钻石黄金让他满载而归,同时他还带回了一些特有植物的种子,打算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他把它们分装在40个小袋子里,夹在一个红色封皮的笔记本里。不幸的是,反途中他和他的船队被英国海军俘虏了,所有东西都被没收,那个笔记本从伦敦高等海事法院送到了囚禁海盗的伦敦塔,最后被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如同哈利波特的魔法书一样,那些神奇的种子随着笔记本在书架上静静躺了200多年。
……
以上这些奇闻异事,在航海家的航海日记里举不胜举。大航海时代,造就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一大批名垂千古的伟大航海家和探险家。他们在征服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叹为观止的事,如果没有这些航海日记,这些珍贵的资料将会永远沉于大海,成为永远的秘密。
《航海家的笔记本》综合了15世纪至20世纪,来自世界各地60位航海者的手记。书中汇集400余份珍贵的一手历史资料,如实还原了水手们在那些年月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珍贵的手记,几百年前人类征服自然所付出的艰辛和得到的回馈都历历在目,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开,仿佛打开了历史之门,大海的神秘莫测、生命的伟大可贵,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航海家的笔记本读后感第三篇
擅于绘画的远航者并不少见,《航海家的笔记本》(The Sea Journal: Seafarers' Sketchbooks)一书中,记录在册者有六十二位之多。
诸多作品中,令我尤其难忘的,是一位名叫苏珊·维德(Susan C. Austin Veeder)的女人所绘制的水彩画。从刻板的设色和过于工整的描线上,我们可以猜出,苏珊显然不是一位职业画家。实际上,她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航海家』都算不上。她只是一位『 捕鲸船上的妻子 』。
Susan Veeder, 1848
十九世纪中叶,北美的捕鲸业盛极一时。数不清的『 捕鲸船上的妻子 』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怒涛汹涌的太平洋。
1848年,三十二岁的美国女人苏珊·维德,跟随她的丈夫(一名捕鲸船船长)登上『远航号 』( Nauticon)出海。这是一次漫长而危险的航行,他们将在大洋上渡过五年漂泊的岁月,和其他水手们一起,追逐并猎杀巨鲸。
Susan Veeder, 1848
在十九世纪的捕鲸船上,生活远不如陆地上舒适,对于女人来说,犹为艰难。苏珊在旅途中怀孕了,她生下一个女孩,但是婴儿却不幸夭折。
在另一次航行中途,她的丈夫在塔希提岛突然抛弃了自己船。据说他爱上了一位波利尼西亚女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Susan Veeder, 1848
茫茫大海一望无尽,无论命运将什么加诸于苏珊的人生,她都没有停下自己的画笔。她描绘着那些苍蓝的海、翠绿的丘陵、升满白帆的船 —— 她把所见所闻都画进日记。这本日记配有一幅精美的封面,标题叫作:《远航号岛屿见闻》(Islands Seen by Ship Nauticon)。
Susan Veeder, 1848
抛开具体的性别身份而言,身处于这艘大得不可想象的时代的巨船上,我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位『 捕鲸船上的妻子 』—— 永不可能触碰到这艘大船的舵盘,然而又注定要陪同所有水手在浪涛中颠簸一生。也许他们将在世界尽头猎到鲸鱼,也许不能。
我唯一确定的是:每一位『 捕鲸船上的妻子 』,都永远不应该停下自己画笔。
Susan Veeder, 1848
航海家的笔记本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航海家的笔记本》,再加上另一本早两年出版的《探险家的笔记本》,两本书里面是半个多世纪以来130位探险家的故事和手稿。
作者是一对痴迷于探险的夫妇。Huw Lewis-Jones,作为一个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的孙子,可能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对人类探险史非常着迷,自己呢是剑桥大学探险史博士,也当过极地研究所所长,海洋博古馆馆长,一直非常痴迷于荒野。Kari Herbert更是从小被探险家父亲拖家带口在极地长大,小小年纪就在格陵兰岛附近跟猎人同住,随后她一直旅行,写作,自己也是出版商,十分迷恋极地。
我觉得Huw 可以说是现实版追星追到了偶像的女儿,而这两本书里收录的就是他们俩共同热爱的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
《探险家的笔记本》是首先出版的,里面收录了横跨多个领域的探险家,比如像洪堡、达尔文、库克船长,也有作者Kari的父亲,Wally Herbert等等。而《航海家的笔记本》是两年之后以航海者为主题,延续创作的一本书,收录了比如Francis Drake、Jeanne Baret、英国画家 Turner等的故事。书里这些探险家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对“未知的远方”好奇,经过九死一生的旅程,把新的发现带回现实,或者带进艺术创作,这里就记录了这些故事。
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我还是想吐槽一下的,这两本书虽然都只有300来页,但由于用的纸张很厚,所以像两块大砖头一样,阅读体验不是很好。这还不是最过分的,这两本书最大的槽点应该就是,洋洋洒洒130位探险家的故事都极其短,平铺直叙,点到即止,整体编排毫无逻辑,全凭各位探险家们的姓氏首字母排序。Huw还在采访中说“我觉得这样一种安排,反而会带来有趣的反差,刚读完达尔文的故事,接着就是一位毫不相干的女探险家,他们身上却有着一样的精神。”真是毫不相干,我猜想他们夫妇应该讨论过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地域、年代、职业等,但尝试过后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在一个人放弃式地提议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后,两人一拍即合,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但换个角度,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在实体博物馆无法实现的展览,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手稿汇集到了一起,成为珍贵的一手资料展。这样阅读体验就会美妙很多。可以随便翻开一页,自己决定阅读的顺序和速度,或者只是翻翻这些精美的手稿,又或者对感兴趣的探险家进行延伸阅读。这两本书很适合放在床边,睡前翻一翻,就是一场流动的展览。
虽然有些槽点,但我觉得还是瑕不掩瑜,依然不妨碍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对世界抱有浓烈好奇心的人,这两本书让我看到几百年来,真的,无数人,他们坚定地出发,前赴后继,去兑现这一份珍贵的好奇心,他们在旅程中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倾注一生去一探究竟,就像书中一位探险家所说的那样“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们的天性。唯一真正的失败是根本不去探索。”
当然,现在为了世界的安全与和平,还不适宜环球旅行。如果暂时还不能出发呢,其实也可以在书里阅读世界,去探求不同目的地背后的精神世界。在没有办法亲身到达那里之前,通过阅读去塑造一份期待,也许若干年之后可以成行了,旅行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有趣。
这两本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代探险家的文章,分享我在这里面最喜欢的一段话:
这里有很多勇敢独立、充满智慧的女探险家,像贝尓、斯塔克等等,有从小就知道自己属于海洋的人,有突然抛弃规律生活开始探险的人,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也有一生默默无闻、却无比快乐的探险家。这些探险家一生都在保持这种开放心态,他们学习、观察、记录、思考、然后发现,而笔记本应该是他们漫长旅途中最重要的乐趣和慰藉,里面有他们“初见之下的天涯海角”,有细致的观察数据、漫无目的的想象。书里还有很多精美的手稿。
在摄像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代,这些探险家是徒手记录一切,为我们想象那些场景提供了很棒的依据。其中有篇文章叫《路的尽头》,当代探险家Philip Marsden在对比古今两幅地图时这样说:
我相信,阅读这些故事和手稿也是一个美好的重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借由探险家们留下的笔记本,回到那些旅程发生时。
航海家的笔记本读后感第五篇
文/夏小忧
知乎上曾看到过一个提问:“你是怎样脱离舒适圈的?”。
其有中一个回答我很喜欢:“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体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是为了阅尽世间的繁华,为了感受熊熊燃烧的热情,为了听到自己的心声。而不是一成不变、对于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生活,不是看起来不变,实则一直在变只有自己没有变的状态。舒适圈其实就是让自己没有在成长的状态。”
的确,待在舒适圈很舒服,很惬意,周遭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也正因为习惯了这样的舒适,其实又恰恰是危险的。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不想成为温水里煮着的傻青蛙,唯一的办法就是早早地跳出来。
我念中学的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城市化还不严重,老家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但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留守在农村务农,也正为如此,庄子上仅有的一家超市生意还不错,生意好的时候甚至远比那些远赴他乡打工的年轻人赚得多,不用背井离乡,还能过个丰收年,超市老板春风得意得很,每天坐在店里小曲哼哼,小酒喝喝,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
可是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父母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大多数年轻人都搬到了城市生活,因为城市有着更便利的设施、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留守的几乎只剩下不适应城市生活的老人们,年轻人或为了生机、或为了梦想,全都一头扎进了更辽阔的世界,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归故土。
受到现实的冲击,超市老板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货架上的商品常常积满了灰,也没有成功售出去,有人劝他出去找份工作,留老婆一个人看店就好了,毕竟现在生意这么淡,两个人守着这个店实在没必要,他感慨:“这么多年没出去工作过,清闲日子过惯了,现在这把年纪再去上班,哪里适应得了。”
典型的在舒适圈待久了的例子,就好像被圈养久了的鸟,再没了飞向天空的勇气。只有常常去舒适圈外面看看、走走,我们才能不被眼前的安逸禁锢,才能不断发现未知的、更辽阔的世界。
虽然舒适圈是这几年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可懂得“要不断跳出舒适圈,才能探索到未知世界”这个道理却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一本《航海家的笔记本》带我们知晓这些伟大的历史先驱们。
本书作者休·刘易斯—琼斯本身也是一位航海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和探险家、作家,曾担任斯科特基地研究所和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馆长,除了创作新书和准备摄影展的时间外,休的大部分时间都会用在乘船在南极洲和太平洋上航行。正因为他有着丰富的航海经历,所以他悉知作为一名海员,必定会遭遇种种困境,大多数船只最终都逃不过破损、沉没、报废或被出售的命运,侥幸者寥寥,但即便如此,对每一个航海家/船员而言,大海就像是一幅任凭想象力自由放飞的画布,他们没办法不被那一片未知却又壮阔无垠深深地吸引,无数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的人们前仆后继加入航海的战队,数不清的牺牲才换来后人对未知世界的一步步了解,休深知这些牺牲背后的巨大意义,带着对这些航海家们的敬意,他将15世纪至20世纪来自世界各地60位航海者的手记整理成书,纪念这些伟大的先驱们的同时,也得以让更多人看到这400余份珍贵的一手历史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手记,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并亲身体会他们的经历,这些年代久远的笔记,仿佛复活了那些航海者的生命,难怪休在书的一开始说道,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一场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不断挖掘与探索的寻宝之旅,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这依然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寻宝之旅,每一份手记背后的故事都深深将我打动,正因为这些笔记的存在,那些航海者们经历的种种磨难才不会被世人遗忘,《航海者的笔记本》太有价值。
书中记录的60位航海者手记里面,既有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也有通过女扮男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全球航行的女性让娜·巴雷,为了描绘真实海景而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的著名画家约瑟夫·透纳,以及很多很多我们可能叫不上名来的伟大航海者们,但必须承认,无论是他们中的谁,都对航海事业的推进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因为他们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探索,才有了我们如今四通八达的现代生活,那些曾经未知的地域才成了我们上上网就能唾手可得的现成资料,我们享受着这一切,却对替我们开拓这一切的人一无所知,这恐怕就是休整理并书写《航海家的笔记本》的目的,让这些被人们忽略的名字重新绽放,实在是意义重大。
像本杰明·利·史密斯,他作为一名激进派政治家的儿子,典型的富二代,有足够的钱去做很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为了科学事业,他没有选择贪图享受,而是奋不顾身选择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和探索事业,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海员,多次赴海航行,考察未知的群岛,并始终坚持用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的一生,一直流连于极地探险,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未曾将他吓跑,明明可以享受至高的荣誉,谦虚的他却始终拒绝这一切,这是航海精神,更是伟大的人类精神。
还有彼得·布莱克,他的父亲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皇家海军的炮舰舰长,所以他在布莱克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亲近大海,也因此,布莱克一生都跟大海打交道,参加过无数次航海比赛,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除此以外,1997年布莱克还成为库斯托协会的探险队长及南极探险者号的船长,但是2001年,海盗突袭,布莱克为了营救队员不幸中枪身亡,结束了精彩的一生。布莱克曾说:“我想人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员,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想,这就是航海之于他的意义吧。
罗丝·德弗雷西内为了参与航海,她女扮男装,却被记者蔑视、毁她声誉,但为了伟大的航海事业,她默默忍受了这一切污蔑,漫长的航程里她曾遭遇到过致命的毒舌、可怕的海盗袭击,以及危及生命的几次食物中毒和疟疾,返航的时候她们的船撞到岩石,在海上漂泊数日才被人营救上岸,死神多次跟她插肩而过,她却从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因为在她看来:“人生苦短,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活出精彩,并且永远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航海家们记录的这一切,或工整或寥寥数笔,全都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航海精神,实在让人敬畏。
已知的一切,我们珍惜;未知的世界,我们探索。想必,这便是《航海家的笔记本》想要传达给世人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