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小说。主人公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变化,让读者思考生活中的真正美好。文笔细腻,情感真挚,令人感悟颇深。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一
王朔讲述了一个在北京大院出生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是生活在保育院里,但是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生活,所以很难有切身的体会,整个文章平铺叙述,按照时间顺序来,絮絮叨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直到我看见后面他上了小学和女孩子发生纠纷,因为一块橡皮,我才能够有一种感觉,回忆起自己的小学生活,似乎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然后我立马和那个偷我橡皮的女生发消息,并且把王硕的片段截图发给他看,他只给我回了两个字:放屁!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二
看到一半才发现 原来是陈南燕 不是陈燕南。
都说早惠遭天妒,慧本是件好事,但加上早就未必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同样的境遇,不用的人做的选择多样,两方面原因,一是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不同,这点可以简单归结为聪明程度不同,还有关键一点就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一份聪明只有在与之匹配的经历存在时,才显得有意义,小孩子不过一张白纸,聪明点的,纸上文字增加的速度比人快,但总量也多不到哪去,人如此,社会亦如此。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三
书的前半段在保育院的故事感觉更多是共同记忆(因为我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也有类似的儿童体会和幻想),后半段进入则更多的是地域(还有大院)、时代记忆。看评论说前半本好看,后半本就乱了,我倒觉得各有各的劲儿,尤其是后面王朔幽默的文笔看笑了无数次!
王朔的书一向现实和梦幻掺杂,前半本书幻想偏多,语言梦幻一些,后半本书现实偏多,语言幽默一些。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跟动物凶猛几乎是接上的,这本书讲保育员到小学一二年级,刚进入,动物凶猛讲初高中(我猜的,具体忘了),如火如荼。读起来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是个人经验,但也算是意外之喜。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四
《看上去很美》对于从小老老实实长大的小孩来说,方枪枪调皮捣蛋爱欺负人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普通的小孩会对他恨得入骨。
然而老老实实的小孩跟随作者,去经历你恨的人的生活,对这种人的另一面有更深的了解,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里面有很多政治不正确的观点、行为,但这也是现实、可理解的。
1.方枪枪对爸妈的印象模模糊糊的,像一个陌生人,根本没有父母的情感存在,这放的传统社会,是不敢说出来的,但作者敢真的写出来。然而确实就是某些家庭的真实现状(在电影版本中没有表达,以免冒犯大众)。
2.对小红花的鄙视,老师为了方便管理,给表现好的发小红花,表现差的扣小红花,东枪枪小手一甩,就是不要小红花。
3.“*”这是方枪枪对老师的话,也代表了某些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情绪吧。
4.把老师描写成妖怪,老师对有些学生好,有些学生差,对于差的学生来说,这些老师让小孩害怕、不可理解,像幽灵般环绕着你。
5. 方枪枪欺负老老实实的小女孩,看到这里,对东枪枪恨得直咬牙,恨不得进入书里,一巴掌扇过去,这个仇被同样更狠的大小孩替我们给报了。
总之是非常好的书,对老老实实的小孩来说。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五
看上去很美。
要么是“那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并不”的悲观,要么是“那时看上去可真美啊”的感叹。王朔随笔总透着对现代的悲观,不免让人乍看书名时认为是他对时的愤懑。细读下来,看到王朔自化身方枪枪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嬉闹,可见应是对逝去时光的感喟。
像王朔自己所说,看书要看到破绽才算可以放下。对于小时的自己(方枪枪)和现在的视角的处理上,王朔试验性地穿插并未见彩。全书前70%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反复切进来的“成年视角”颇为突兀,与“方枪枪”这个小说人物未能很好互动,并在事件的承接上没有起到缓和的作用。这本书算作王朔的自传,但是是按照小说的方式去写的,如雷蒙德卡佛所说,“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而你笔下的人物是你。”方枪枪是个创作出来的人物,是王朔年幼时的影子,但在小说中,他不能够和现代的自己对话,也不会具有作家的观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方枪枪那年幼孩子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当年的真实,王朔回忆时的感情影响了小说人物的观点,或者说给那么丁点的孩子一个过成熟的思路和视角。方枪枪在幼儿园时冒出的想法就失去真实,人物从而失真。
反到了书后30%,方枪枪上了小学、初中,王朔现在的影响才逐渐收敛,应该是创作时“人物自己活了”,方枪枪的所思所想才真正归他自己所有,小鬼头的想法才脱提线控制,脸蛋饱满,小生活才有滋有味起来。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六
一瞬让我身体产生生理悸动的是那句“刚喷过水的新鲜瓜果蓝”,这个对孩童时期爱慕的女孩儿所做出的形容毫无一个男人回忆童年的意淫之意,暴露出的只是对那段时刻自己的赤裸。
我也曾想过赤裸、无畏地面对过去,我高估了自己的勇气,只能看着旁人对自身的挖苦和坦诚,暗暗鄙夷着自己的懦弱。
我佩服他能在记忆最不靠谱的年纪,将生活过的领地烙印在身体里的某处,包裹着我的更多是逃离的情绪。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男孩儿都会有挤在女孩子堆儿里的经历,有趣的是,这让我开始有意愿回忆那段日子。我很清楚那是个连喜欢都不知道的年纪,相比现在的小孩子来说,我简直觉得那时的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一直以来我都毫不吝啬的对自己使用贬低的词,直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定义坏孩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但始终觉得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可以看清他的本质了。我用现在喜恶来看过去的那个孩子,毫无疑问是讨厌的、恶心的。具体的事情可能被我这几年的奔波丢在了什么地方,也许是来往的高铁洗手间吧,如果想要找到他们那已然是天方夜谈,因为我坚信那些知道一切的人们,我再也不可能遇见,并不是说他们已经死了,而是我清楚地知道,哪怕是破天荒地再次相逢也只是无言。即使是在梦里我也从来没找他们聊过这些事儿。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七
一开始是准备在图书馆找《过把瘾》看,结果只剩这本《看上去很美》了。
提到王朔,大家都说是痞子文学,所以最初对于书名有点糊涂,是不是风格搞错了。接着看,语言是真痞,小说大半篇幅写的男主方枪枪幼儿与小学时代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所以前半截,自己也跟着方枪枪傻乐,在家不听话,大闹幼儿园,气哭阿姨,暗地喜欢女生而不得,明面上欺负女孩,和一群坏孩子闯天下。
总的来说,男主方枪枪痞中有善,家庭环境好,还有个我没有的亲哥哥。此外,内心世界丰富,糗事不断,异想天开,是个欢乐小孩。
刚上一年级,迎来了,这革命如同涟漪,是逐渐从北京城中心蔓延到他们所在的复兴路、公主坟、等等外围地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变,隐隐带过了的种种骇人,大人并非表面看上去和蔼,曾经的老师被学生殴打,父亲的下放,以及一个孩子在最该接受教育时的缺失,甚至让他们误以为没有学上的批斗才是“正常生活”。
方枪枪也在这个阶段迎来了进一步的转变,看上去还是很美,但是内里已经不是曾经快乐的少年,对周遭的运动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美好产生了质疑,也许一切并不美好。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八
# 死,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死去——在故事和电影上。所有的故事无论开头多么平淡,结尾一定是以杀人和被杀告终。这些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好孩子到了怎么变成一条好汉。董存瑞呀、黄继光啊、邱少云什么的。这些人从小在家放牛、打柴、种地,就爱帮助人,遇事豁得出去,那么丁点儿大就能看出日后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没过几年他就哭着喊着上了战场,一去就大显身手,好几次眼瞅着咱们都不行了,打不过人家,这哥儿几个冲上去了,炸碉堡的炸碉堡,堵枪眼的堵枪眼,邱少云稍差,光趴着不动来着——一举翻过手来,咱们又赢了。
他们死得惨,可说是粉身碎骨,但值,值疯了,咱们多打死多少敌人啊——战友们这一冲。我们很算得过这比账:拼一个够本,拼俩赚一个。
要看多杀人,电影可比故事带劲得多。一仗打下来,漫山遍野都是死尸。随着冲锋号一吹,激昂的音乐就会响起,枪炮声都成了这部乐曲的音符,一点都不恐怖,只让人从心里往外痛快、过瘾。#
~~~~~~~~~~~~~~~~~~~~~~~~
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战争片还是一直没长进。英雄是真实存在的,但英雄除了英勇的高光时刻,其他经历都有可能只是塑造出来的,就像美国总统华盛顿砍樱桃树一样。再想想现在的抗战神剧,熨烫过的军装,干净的脸庞,一丝不乱的头发,不论开始多么艰难最终总会胜利的结局,战争的残酷一点儿也感受不到,又怎么能用来教育孩子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呢。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九
王朔写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一本书,像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童年的生活,让人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回忆总是抹去坏的,夸大好的,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童年就是这样的,我们回忆童年的时候,总是想起那些快乐的游戏、放肆的暑假、儿时的玩伴……这些给它蒙上一层美化的滤镜。王朔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写童年快乐的同时,用细腻又近乎残忍的笔触把童年中那些被操纵、不被尊重、同龄之间的欺凌和那些痛苦无望全部铺在面前,告诉你那些似乎已经忘记的赤裸裸的真相,一度让人很难坚持读下去。“我知道他的绝望,如此漫长一眼望不到头又不可省略的一生真叫人不堪重负……可我不能带他一起飞走。”读到这样的句子让我对王朔惊为天人,他的观察和总结入木三分,让人觉得一本书有这句话已经有了足够的支撑,在读完后的很多天还念念不忘。这本书作为整体来看并不具备很高的文学性,这种记叙更像是王朔本人的回顾和记录,在阅读之前我已经了解到这一点,但是“看上去很美”这个书名实在是很引诱人,因为我最近越发感觉到,越是对世界了解得透彻,越会发现很多想要的东西都是“看上去很美”。我们总是以为得到一个人、一份工作、买到车和房子就能从无聊虚无的人生中被解救出来,就能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只有真正靠近才会发现那些极美的东西只存在于想象当中,而生活是具体的,欲望是无穷的,自由大概永远不能达到。童年是这样,童年之外也不外如是。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高中的时候在朋友那里看过几页,五年前的一天,突然又想起来,于是自己买了一本,但是方枪枪的保育院阶段还没看完,就放弃了,直到前几天,看到高中同学在头条上发了一篇学前故事,文笔依稀有种熟悉的感觉,然后又从书柜里把这本书扒拉出来,这次终于完整地读了一遍。 王硕说:“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我笔记记了很多,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看懂。 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童年一直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办法想象那种全托性质的保育院的生活,所以,我比较喜欢方枪枪的小学生活。小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一知半解,而那时我们的父母也不会像现在的父母一样有能力或者有耐心解答我们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有很多事情我们只能一直纳闷着。我记得一年级学课文《咕咚》,我一直都搞不懂咕咚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还有一次上课走神了,语文老师戳了一下我得脸颊,说我“开小车了”,我也不明白,我没有小车啊?我没开小车啊?不知道过了多久,总感觉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咕咚”是一个拟声词,“开小车”不是开小车,是“开小差”。可能是被这两个问题困扰得太久了,所以直到现在都还记得,好搞笑。
小孩子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总是直观又热烈,不分好坏,不辨是非,在我们大人看来,就成了一些让人尴尬的黑色幽默。可能是高中和五年前,我都太年轻,脸皮薄,不能接受自己也曾经有过那么傻不拉叽的岁月,所以才看不进去,现在年纪大了,虽然看的时候还是有些地方只是眼睛扫过,没有走心,比如说保育院和,我把它归咎于时代太遥远和我没有亲身经历过。
看上去很美读后感篇十一
作者王朔在自序中这样写道,“这小说写的是复兴路29号院的一帮孩子,时间是六一年到六六年‘’开始,主要地点是幼儿园、翠微小学和那个院的操场、食堂、宿舍楼之间和楼上的一个家。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师、一群小朋友和解放军若干。没坏人。有一个幼儿园阿姨有一点可笑,仅此而已。”
保育院,即幼儿园,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听到这个词,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幼儿园门口,四五岁大的孩子扯着父母的裤子,哭着、嚷着,眼泪和鼻涕哗哗地往下流,一副痛不欲生般的表情;而父母则一脸无奈,满嘴哄着孩子。在一番拉锯战之后,孩子最终被老师硬拉着进了幼儿园,父母在一片哭声中渐渐走远。故事里的孩子似乎都不用经历这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因为他们进入保育院都是顺理成章,小孩不用哭大人也不用哄,到了时间去就是了。
那时的爸爸妈妈在方枪枪眼中,只不过是 “一个穿军装的男人”和“一个烫发的年轻女人”而已。当方枪枪从保育院逃回家里时,遭到的却是“那个烫发的女人”的一针责骂,没有人问他逃回家的原因,因为在大人眼中只要你没有做到他们想要的那样,你就是做错了。虽然思想与观念一直在进步,但代沟依然是没有办法抹去的,因为小孩的思维是与大人始终是无法一致的。就像方枪枪说出那句“操”,这不是一句粗口,而是代表着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代沟。方枪枪将“操”这三个字说出来,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真正让他不敢出声的,只敢小声嘀咕的是另外两个字,是唐阿姨的绰号“糖包”。他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保育院的小朋友都这么说的话,自己说出来却要遭到这么严重的责骂。尔后,保育院的老师们在质询方枪枪的时候,一直也没有说明是因为“操”这三个字。直到最后,方枪枪还是哭咧咧地对唐阿姨说,我没骂你。
唐阿姨说方枪枪就爱使坏,满脑子坏思想;陈南燕也说方枪枪最坏,总是欺负她妹妹;可是方枪枪说我想当好孩子,却总是像个坏孩子被人追来追去。“当我和别人不一样时,是不是就是一个坏孩子,也许我只是不乖,但我没有坏。”当李阿姨看到方枪枪拿着树枝对着陈北燕裸露屁股戮进入的时候,李阿姨想的是方枪枪这小子在耍流氓,而方枪枪想的是我在为陈北燕打针,这不过是个认识的问题,需要的是引导,而不单是制止与责骂,你很难让一个小屁孩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小屁股,还有更高的含义。
小说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混用的,我认为更恰当的解释是:两个第一人称,一个是当时的方枪枪,另一个是长大后的方枪枪。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那时我也不知道我的使命是记录他,要是知道,我不会那么任性,会多留一些时间在他身边。”就像是多啦A梦的时光机一样,当大雄每次坐着它去到从前或未来时,总会发现那时自己很怂、很失败,恨不得拉他一把。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必须亲自去经历,从而不断成长。只有努力,才能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如果你总在想,而不是在做, 那不经意间,现在就过去了,你开始缅怀过去,追逐过去的分秒,而在追逐的时候,你的现在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