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100字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1 03:45:32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1 03:45:32   小编: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想象力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词语和森林的比喻,揭示了人类语言的奥秘和生命的深刻内涵。文章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一)

抱歉,我实在是不愿意把这本小说划分为科幻类!虽然科幻是以科学幻想为载体承托人类的情感,但这本书上的故事放在地球上也能展开。我觉得优秀的科幻小说,是写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一个科幻为外衣,人类情感为内核的故事,而这本书更像是只穿了一条内裤,人类情感完全裸露的在外的小说。总而言之,故事还行,听说是《阿凡达》的原型,但不够科幻,站在科幻小说的角度,我只给了三颗星。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二)

很多地方的描述都给人一种置身梦境的感觉,大概也和本书梦之时和世界之时的设定有关。故事情节很显然是以美国印第安人血泪史为原型,讲述了殖民者与原住民的故事,不过结局比现实要理想化得多,发现作者的作品虽然是科幻文学但是社会性,哲学性都挺强的。虽然会有一些对男子气概和父权的批判但给我一种过于关注男性而没有花篇幅去描写女性或者是从女性自身角度发散一些思考的感觉。整体读起来会稍微有些无聊,对我来说三部曲中相对比较有意思的还是第二部。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三)

这个星球,世界的词语与森林的词语是同一个词,所以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森林是一切的生命的根本。而人类来到这个星球,因为贪婪,需要木材,只是毁灭森林,同时毁灭的是这个星球的所有生命。因为这些生命在人类看来不是同类,只是一种动物,和老鼠没有什么区别。人类不吸取教训,在地球上灭绝了各种生物后,在这个星球又重新执行同样的方式,最终的结果的星球生物的灭绝。只要人类不认可,就是可以被毁灭的。因为毁灭后人类自己才感觉到安全。而当这种方式导致的原住民的反抗和报复,没有人得到益处,人类和原住民都是受害者。反过来想,当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假如也同样以这一种殖民的方式对待人类,到时人类是不是和书中的原住民一样呢。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四)

相比与《黑暗的左手》和《失去一切的人》,这本《世界的词语是森林》篇幅很短,读完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里面令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新塔希提星球里土著居民(艾斯珊人)的管理问题和书里面关于「梦之时」和「世界之时」的描述。

【管理】 智力归于男人,政治归于妇女,道德归于两者间的互动。 大城小镇都由女人掌管,每个镇都有一座男人之舍(里面有梦者)。

【梦之时与世界之时】 关于这个没怎么理解,不过最后勒派农(海恩人)与塞维尔的对话中,勒派农说的一句话有点点醒了我「但你们不能装作有理由去互相残杀,没有任何理由去杀人。」

【最后一句】 你给我的礼物,是杀害另一个族类,是谋杀。现在,我也同样把我们的礼物送给你,那就是饶恕。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五)

今天读完了这本小说,并没有很震撼和受益匪浅,甚至在看这本书一度迷迷糊糊,人物的名字都记不全,但在最后还是被一句话吸引:你给我的礼物,是杀害另一个族类,是谋杀。现在,我也同样把我的礼物送给你,那就是饶恕,我看我们双方都难以承受对方的礼物。

这段话很浪漫也很有意思,细细读来有一丝戏虐和一些傲娇,这样的一句话从一个长着小绿毛的小生物对另一个自认为强大的人类来说充满了讽刺,但我很喜欢。

也许见不得压迫吧,,世间任何一种生物一种种族都应该被温柔以待,不要去破坏别人的生活,不要去奴役他人,也许此刻你是高高在上,可谁能保证下一秒不会被推翻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愿我们不再有战争,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六)

像一首诗,古典意味的,一首绝句。阅读的间隙,看了一个美国的书评节目,说Le Guin仍是描述乌托邦的作家,哀婉而隽永的乌托邦。如果非得从未来和过去之间做出一分为二的抉择,她的科幻写作,更多的是面向过去,就这本书而言,也就是面向梦,面向真实,面向根,面向地底的神灵。如果说世界之时,梦之时的设定,森林的混沌神秘的意向,包括“睽嗤”的性别分工的想象,已经足够迷人,当我们这些“羽曼”中的代表,戴维森最后的结局,那段关于赠予礼物与神的描述,惊叹得我想立马读Le Guin写的人类学作业(或许有吗!)。我们这些羽曼,被内心的神灵驱使,去杀戮,摧毁,我们不懂得释放神灵,而只会铲除、否认、压抑自己的神灵,我们深受折磨。不懂得如何做梦,睡觉,醒来,便忘掉做过的梦,又再次入睡,再次醒来,度过一生,我们以为只有清醒,才是唯一的现实,唯一的生命,我们不懂得梦的语言,根的语言,世界的语言,森林的语言。我们如此正常,又如此错乱,我们害怕在黑暗中看见自己的脸。我们要带来什么样的礼物,我要带去什么样的礼物,又能收到,什么的馈赠。。。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七)

世界之时和梦之时的设想挺好,有些语句不错。

书评有人说,这很像是阿凡达的原型,不一定是。但那种自以为是的虚伪的殖民者对原始居民的伪善挺像的。

可能绝大部分的美国人觉得屠杀了印第安人,装模作样吃火鸡过感恩节自我感动,是真的让人感动的节日。

作者也没能脱离这种局限,美化殖民与入侵。书中的屠杀者是极少数不听殖民条例的人,好心的殖民者给他们带来和平,而大量笔墨放在反抗入侵的原始居民领袖饱受心灵折磨忏悔教会原始居民杀戮。

语言越优美,夹带的私货越让人恶心。阅读的过程让人如鲠在喉,来自殖民者的西式伪善与傲慢。

很多人觉得是反战反殖民就跟很多人追捧好莱坞那些所谓反战电影一样的吧,掠夺了反战成果和频频发起战争的战争贩子挑着一些细枝末节和扭曲事实拍的所谓反战,充满倾向性让人觉得感慨又对世界灯塔兴不起反感之心呢。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八)

在这个遥远的星球上,世界和森林是一个词。

他们做着清梦,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知道有一天,一群地球人,开始来掠夺森林资源,驯化原住民。

这群地球人,不会做梦,他们分不清梦世界和现时世界,贪得无厌,暴戾恣肆。

直到有一天,戴维森强奸杀死了塞维尔的妻子,这个星球的神塞维尔开始策划报复,报复之后,引来更大的杀戮,杀戮之后是更大的报复,一直到地球人完全被困住,谈判开始出现,但是戴维森还在挣扎,倾尽所有,也要屠戮原住民。

戴维森一直嘲笑那些最先开启和原住民谈判的地球人,他觉得他们是懦夫,居然向原住民投降!可是自己被抓住之后,他却做出了原住民投降的姿势,还自以为傲,以为用原住民的方式赢得了战争,原住民终不能对自己怎么样。

塞维尔最终没有杀死戴维森,不是不能,而是没有做。流放,为戴维森设置孤独的屏障,让他绝望,是塞维尔对戴维森最终的审判量刑。

当复仇开始的那一刻,塞维尔的神性在一点点蜕落,在流放那一刻,塞维尔重新捡拾起自己的神性,就像戴维森认为原住民是低等的生物,根本不是人一样,塞维尔也一直不认为这些不会做梦的地球人是人。

戴维森在人之下看具有神性的塞维尔是低等生物。

二维平面中的我们,或许根本不能理解,高度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这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畴。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九)

套用欧洲在世界殖民的模式虚构了地球人殖民外星球,理由模式跟殖民时期类似。作者想用艾斯珊人以精神或者灵性的世界为准的特性对抗人类对于技术或者科学的膜拜,但是整体描写的不算特别流畅。书中是由冲突到战争的过程,灵性世界和技术世界形成了对比,但最终是以技术世界的逻辑开展故事,即使艾斯珊人保住了自己的星球,他们也被技术世界改变了,从这一点来说是不是作者对于灵性世界依然是悲观的,或者说作者本人有西方人骨子里对于技术世界的依赖?

书中艾斯珊人关于做梦和醒来的理解以及翻译梦的设定非常不错,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了解过一些神秘体验,跟艾斯珊人的世界观很像。对于森林的描写以及艾斯珊人对森林的崇敬可以展开更多,就像《深时之旅》里写森林的部分,有很多无形的力量隐藏在森林之中,除了艾斯珊人以外还可以设定与其共同生存的其他生命,形成一个森林体系,而地球人的到来要破坏这种体系,突出一下危机感,这样后来艾斯珊人的反抗更合理一些。冲突部分如果能加入森林的作用,或者森林能够给艾斯珊人力量,让他们在梦中的启示更清晰,能量更强,这样最后战胜地球人的结果可以说明灵性世界对于技术世界的碾压,也跟书名更切合。

总体来说作为科幻小说基本设定还可以,情节推演如果不按照殖民逻辑进行,展开另一种星球故事可能会更好。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 厄休拉·勒古恩所创造的世界观,深邃、神秘而古老。仿佛并不是一个科幻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就根植于我们的“梦”中。 在她的笔下,梦境、神、时间、森林、翻译者、歌唱、语言,浑然天成,艾斯珊人生活在森林中,能控制梦,用歌唱代替争斗,他们的语境中本没有杀戮、血腥,是“一个具备有效的战争刹车装置的人类社会”。 但是事实上,地球人和艾斯珊人双方都认为对方文明低下,尤其是地球人不认可对方是自己的同类。 最激进的莫过于戴维森,不仅鄙夷蔑视殖民星球上长满绿毛、只有一米身高长相差异巨大的人,也对非地球的其他星球上的人嗤之以鼻,甚至他看不起地球上不同族裔,也看不起他的少校,因为少校的智商比他还低。他身上的种族优越感非常典型。让我想起罗翔在《圆圈正义》中所说的“一个仇恨异族的人,也一定会在本族中分门别类,造成争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习惯拉帮结派,彼此为敌”。 戴维森直到最后都坚信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坚持恐怖袭击。他把杀戮和血腥带给了艾斯珊人,让他们学会了屠杀。而厄休拉在最后借塞维尔之口预言:现在,没有任何意义去假装我们不知道相互残杀……也许……人们会像我出生之前那样(和平相处),但我觉得他们不会的。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里,到地球探索的外勤特工评价地球人“明显具有我们先前已经观察到的攻击性、傲慢以及威胁性……这一物种普遍具有此类行为模式,开放与他们的往来可能会影响我们种族自身。” 我想,他对人类的总结,应该是正确的。 但我还想用地球人留波夫对艾斯珊人塞维尔说的话做结尾:“我跟他们一样,是人,跟你一样。”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一)

我还是不太理解世界之时和梦之时,不知道艾斯珊人如何控制梦境,如何预知未来。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戴维森们也不知道,却不影响他们去掠夺,去杀戮。文明的建成需要数个世纪,而毁掉只需要顷刻之间。森林对某些生物来说就是世界,而对另一些生物来说,只是生活所需的能源。

戴维森们欺压暌嗤,是因为他们是一群只有半人高的绿毛人,他和我们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没有权益,所以他们不被尊重。却忘了这里原本就是他们的星球,人类才是入侵者。人类按照自己的样貌塑造神明,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神明,所有不同的人都是低等生物,他们的住所,他们的财产,甚至连他们本身都应该归由更高级的人类来支配。

而引申一下,这种引发歧视的差异有可能不仅仅是身高和毛发,也可以是肤色,体魄,性别,更甚者也可以是年龄,职业,财富。

艾斯珊人靠着人数上的压倒优势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没有意义。当地球的资源耗尽,这个长满森林的星球就会迎来更多的人类,总有一天人数的优势会不复存在。而无论所谓的星际联盟如何正义,都不会在要饿死的时候,还坚持不抢别人的东西。

社会里有阶级差异,国家内有地域歧视,世界上有国家之争,如果真的发现星际生命也一定会有星际争夺。我对人类从不抱希望是因为资源一定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或者人的自大是无限的。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二)

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 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这是传奇大神勒古恩宇宙三部曲之一。 作品描述了贪婪的人类进入遥远星球进行可怕的资源毁灭。 星球土著是矮小、全身绿毛的艾斯珊人, 他们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形态的种族。 作为星际社会人类学大师的勒恩古, 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星球世界, 这个星球土著对“世界”这个名词的表达和“森林”是同一个词语。 土著的生命之根存于森林, 而人类却要将森林资源毁灭满足地球人的各种欲望。 爱好和平和懦弱的本地土著, 被人类的残暴逼迫得完全逆转了本身的生态及文化, 最终爆发严重的种族之战, 并以傲慢的人类失败而告终。 这本书初版于1972年, 个人认为作者写作参考了当时美国历史背景, 书中可以看到反越战、反殖民的意识形态表达。 最有意思的是艾斯珊人的世界观, 他们将生命分为“世界之时”和“梦之时”, 在他们的意识里, “世界之时”并不是真实的。 我理解,所谓“世界之时”是指现实物理世界, “梦之时”应该是潜意识世界。 艾斯珊人能主动控制潜意识世界, 而人类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人类需要借助毒品才能达到潜意识世界, 并且无法主动控制潜意识, 这在艾斯珊人看来, 人类是一群人格没有进化完整的疯子, 是有缺陷的, 而在人类看来, 当地土著艾斯珊人是一群矮小的绿毛生物, 是没有文化的野蛮生物, 唯一的价值就是驯化为奴隶。 生命因多样性而存在, 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 然而,真正理解这个道理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勒古恩的创意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她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拥有完整而独特的生态及文化, 我们应永存谦和包容之心, 用欣赏和观察的眼光去对待生命多样性的万事万物。 推荐阅读指数:⭐⭐⭐⭐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三)

殖民地,木材,森林的民族。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这和印第安人、印加帝国的灭亡,欧美那血腥的殖民地历史有什么不同吗?果然,连人物的塑造也是一样的,即便有亚裔、东南亚裔偶尔出现,最终还是原住民和白人之间的恩怨。

说到底,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安射波”的出现原本是令我有点不舒服的,因为有着相隔距离需要四十多年的两个星球之间,既没有超光速,也没有虫洞、跃迁,难道真的要靠道德支撑么?简直可笑。不过后来戴维斯的屠杀使得这本小说至少有了点样子,至少“距离的暴虐”这个逻辑还存在着。

相处的关系类似于黑人,最后的战争又像是越南战争,政治的隐喻和高阶文明的克制也是那个时代科幻小说的特征。

至于说塞维尔的世界究竟如何,这个城市就是森林,森林就是世界的文明,梦和现实夹杂在一起的毛茸茸的小人世界,母性社会,没有战争但是只有几百万人口。艾斯珊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心灵科学上幻想,而这种幻想建立在把人看作机器,把大脑看作电脑的基础上。实际上,有点冷漠。

读到这一本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不过就是美国历史的不断重演和不断的批判。批判殖民地主义下的屠杀,批判越南战争中残忍。然而对于原住民的不反抗,却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差异,而是自身的文化。

他们之所以没有反抗,甘心做奴隶,是因为自身文化的不同。这种令人恶心的观点,确实是上个世纪欧美流行的观点。

妻子被强奸,同胞被打死,自身的村庄城市被焚毁,然而因为自己的文化,所以没有反抗?这么想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然而居然还写的理直气壮~这种违反生命本性的观点,简直是轻蔑生命了。

读过之后有点懊恼,生命的多样性自然可以去设想,但是透露出来的冷漠~似乎有点宇宙的意思了。

毕竟宇宙是最冷漠的。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四)

有些书写是为了故事的可能性、有些为了文字之美,而有些书写则为了让时代定格人类的勇敢与智慧在局限的时空里能走到哪里。毫无疑问,勒古恩尝试在她的表达里让想象走到足够远,她也做到了。

诞生于1972年的《森林》,被归类在科幻文学里,用如今ai遍地的想象力去看故事的结构简单也早已普世,但假如你把她当做类似《26国幻游记》那样的虚构文学,她是一本很棒的女性或存在主义的虚构民族志。

“新塔希提岛”,在开篇命名之时,故事已奠定了傲慢人类的走向,把看见的新世界当做可以征服的资源地,无视其他原生物种的智慧和权利,凡和“人类”不一样的就是下等的生命,美丽的Athshe星球在殖民者眼中不过是资源输送地,而所谓的文明不过是不承认其他文明的运转逻辑,要让一切都纳入人类的“高贵”体系。

去掉科幻的外衣,无论从二战德国的起源,到那些闯入印第安驻地的花月杀手们,这个故事的内核从来没变过,傲慢的高等级自以为是的想要控制世界,口口声声“人”的高贵,却握住文明创造的武器消灭轻易定义的蛮荒。

厄休拉创造了一个怎样美丽有趣的星球,生机盎然,人们和孩童般高,生活在森林,内部和谐由老年雌性掌权。他们有梦者,能在梦里和现实之间穿梭,他们爱好和平,以歌唱代替斗殴——直到他们不得不举起武器,用他们认知的野蛮对抗高傲的“文明”。

那些看过许多科幻电影便觉得这个故事和设定老套的人,可惜你们并没有读懂故事之外的呐喊。几百年来主题从未改变,“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读后感(十五)

在书到了的当晚,一口气就看完了。 这是如此道系的厄休拉女神的众多本书里,我感觉剧情冲突最激烈的一本。 关于本书,想说说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1.这本书仍然沿袭了女神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女性主导的社会会比较平和,不容易产生杀戮,所以艾斯珊人本身是女首领领导的母系社会,比较和平。 而男权社会气息浓厚的戴维森将杀戮带给了塞维尔,使他成了神。 我觉得宗教意义的神往往代表意见领袖,思想的领导者,所以从此一个男性的思想领导者诞生,教会了艾斯珊人仇恨和杀戮。 而仇恨往往是从分别心开始的,因为分了你我,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意识,从而产生了对立的仇恨心。 里面有个小细节,艾斯珊人刚开始受到地球人的攻击,会做出仰倒的投降姿态,表示他们认为地球人跟自己是一样的高等生物,能够理解他们的意思。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残忍的杀害。(看到这段的时候简直忍不住要哭。) 而地球人的自大,让他们不屑于去理解艾斯珊人,在他们做梦和睡觉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群行动迟缓的低等智能动物。 2.我觉得他们学会自相残杀开始的契机,是他们学会为了断绝地球人繁衍这一目的,而杀死中心镇的所有女人这一行为。 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复仇,理智而有规划地杀害了无辜的人。 这样的人,杀害自己的同胞,不是只是时间的问题吗? 3.关于梦之时和世界之时,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潜意识。 世界之时是意识,而梦之时是潜意。 艾斯珊人能把自己哪些时候是意识,哪些时候是潜意识分得很清,甚至能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这是不是说明,他们是表里如一的,单纯而又智慧的。 而地球人则是混沌的,复杂自大甚至愚蠢。 4.留波夫代表了人类之初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理解与善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做出杰出的贡献。并且也是他把与仇恨一体两面的饶恕教给了塞维尔。 但是,题目《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到底有什么深意呢?难道只是环保?目前还没想出所以然来,欢迎大家的指正和指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