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精选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8 01:20:55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18 01:20:55   小编: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篇讲述父亲与儿子之间时空交错的故事。父亲被困在时间循环中,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一天,直到儿子找到了解决办法。文章通过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探讨了时间与亲情的关系。读后让人深思。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一)

难以置信,他就这么站在舞台上了!然后,做了一个毁灭性的动作,好像想砸烂这个世界、这个禁锢他的家……他不属于这里,另几个活在现实时空里的家人浑然不觉,视若无睹地径自演下去。

被吓着的人是谁?是观众。我们看到了不该看到的“剧透”?这个超写实揭示了这家人的噩梦已然成真,命运曝光,他们还怎么往下走?惊吓中仿佛还有我们下意识中不愿意承认的“期待”?仿佛我们对角色隐隐的恶意被挑起,仿佛我们是共犯……剧作挑战观戏者的知觉,屡用大招:刻意的人物错置、角色切换,有的场次片段重复,或细节放大……

故事很家常地一路走着,我们不时面对突发的跳帧,荒诞的空间,扭曲的时间。观戏者几乎会觉得,自己是否也如剧中人物一样嗑药、了毒、酒喝太过?是否在观戏中途当场断片、失了忆,甚至潜藏的暴力也露了马脚?我们参与了剧中的苦难,施虐与受虐同时发生,我们置身“失乐园”。

我承认自己初读这几部剧作时不太适应,有点被戏弄到了。再想想再翻翻,情绪冷静,意象突显,好滋味这才慢慢浮现。不是用招,是剧中受苦的人由心灵底层迸发而出的一种预见,一种哀伤,一首受难曲。一个小故事,却是隽永且深刻的,因为面对残破的生命本身,它诚实大胆地描述着无药可救的苦。

另外,我感佩剧作者是个非常懂舞台的高手,寸土之地,他像变魔术一样,让舞台成为具象可读的小宇宙!很开眼,很受益。

金士杰

(本文作者为资深舞台剧演员兼编剧、导演)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二)

看过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进而了解作者,知晓了这一“家庭三部曲”,第二次接触剧本书,活灵活现到仿佛一幕幕在你眼前上演,看着人物的揪心与无助,心情也随着跌宕起伏起来。 书包含三个故事《母亲:黑色闹剧》、《父亲:悲闹剧》、《儿子》,对于三部曲之间的联系,后记中一句话很是形象:母亲被困在过去,父亲彻底失去了时间,儿子忧惧着未来。 三个故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时间扭曲,那么当故事不再以线性生命为指示向前延续时候,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呢?或是这时候更多的是人物心理想要诉说的话吧,突然的跳帧,荒诞的空间,无一不是角色本身想要逃离当前状况的一次挣扎。 《母亲》:丈夫有自己的新生活,儿子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圈子,这时候那个一直在家庭中做贡献的母亲便失去了支撑,似乎她一生奉献的家人们都开始不需要她了。那么,过去被需要的日子变成了她的一个念想、一个枷锁,挣不开也不愿走出来。或是我们每个人都该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做自己的寄托,而非将一切托付在会走开的任何人那里。 《父亲》:电影毫无改动,之前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像另一个版本的,漫长的告别,艾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去展开这个故事,很是混乱,但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很是难过,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病。其中无论是那句“有人过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把这个世界搞得一团糟”或是“您还打算拖累这个世界多久”,或许都是那个老人的自我质问。人如树木,很是心疼最后那句,我的树叶都掉光了…… 《儿子》:序中有提到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很是适合来讲述这个故事: · 『有时你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是为人父母体验的一部分,有时爱是不够的,要接受这件事真的很痛苦。』 ·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如今青少年的压力所在,或是并未如家长想的那么简单,是不是学校受欺负了之类,只因他们没想通:无论是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人怎么就走散了(是不是自己导致的),还是父母简单说出口的那句“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人生的意义在何?都要这么重复着人生吗?)。故而一直觉得抱歉,抱歉自己坚持不下去,抱歉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但要知道,他也曾被父母叫做“小太阳”,看到这里很是忍不住泪水,只因他没能得到拯救。 故事都很精彩,感悟颇多,喜欢序中的那句:阅读剧本让一切感悟活下来。不停止阅读,不停止思考,不放弃感悟,感悟故事,感受世界。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读后感(三)

看戏,看起来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可是越看越痛,怎么回事? 这本《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弗洛里安·泽勒的“家庭三部曲”,犹如看不见的刀子,当你看进去了,慢慢才发现痛,可那刀子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是否可以逃避,或曰选择不看就好了呢?不,生活已然在那里埋伏好,你只是先知道或后知道的区别。而最大的不幸,往往是无法选择。 就如“母亲”里的她,我们会否觉得她疯了,又是否可以理解?作为一个人来讲,又分裂成作为一个妻子和更重要的母亲来讲,她能表达的,已经是她心里想要表达的洁版了。戏剧很好的用前后两场来表演同一情节,又制造出差异,你可能会觉得,“克制”反而更危险。 在舞台上,用四个人物就制造了多重的幻象,甚至胜于电影的魔法。当观众也不再做唯一论时,也不再为唯一所困了,当那个女孩以不同的形象多次出现时,我们似乎更能理解母亲的身不由己。她只有不停的在原地打转,永远不会穿那件红衣服出门,更难以“年轻几岁”。儿子和丈夫表面上对母亲是关照的,但也可能落于自我安慰中。 母亲,一开始奔向爱情,然后延展出母性,最后困守于房间,目送一切远离…… 在中篇“父亲”里,作者(编剧)把时间操作的更加自如,一些闪回加上现实的分叉,一些关键词的后置,让我们彻底的放下了规则,进入到一个老者的心理,他每一次看见的,也许都是新问题。 尽管他有一个爱他的女儿,但他仍相信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于是吵掉了所有的护工,哪怕一见如故的那位,再次相见时也成为陌生人。女儿为他牺牲很多,也要过自己的日子,男友劝她逃离,她去了另一个城市。那里一年四季总下雨,而父亲这边,也开始不停的落叶,一直到掉光。 尽管父亲有些“作闹”,但我们很容易就读懂了他,就如同他总是会丢失最重要的表。对他而言,时间是最不靠谱的,但他又要活在线性里,靠着记不住的记忆,在生活里碰撞。他有很多问题,是他也不愿如此的,但是老去,不随人意。 当男人说出“拖累”那个词时,真的太残酷了。明明女儿已经尽力去做很多,但是在外人看来,却是没必要的。反正他记不得,不管你对他好,或是反面。而“父亲”,也在这不停的遗失中,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想找妈妈,哪怕上一刻还会考虑对方见到自己时的仪表,下一刻就要变乖乖。他的世界就如同他的房间,已空无一物。 “儿子”则更加令人心碎,不同于老去的现世无奈,一种内心的烦忧会不特定的出现在某些个体身上,这种偶发性同时也带来了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可以推测一个源头,就是当他的父亲抛下他和母亲时,那是一个激化点。但又不能只把这件事当成唯因,不过这种被遗弃感,应多少的影响到了他的成长,比如,他不交朋友,也不想去上课,更在乎背叛,就像他的后母在他的床下翻出的那把菜刀,他看不到关心,反而是怒火。 看得出,父亲和后母一家,对他还是不错的,当然因为另一种母性的危机意识,后母没有让他照顾还在襁褓里的弟弟,这种不信任感也成了一个雷,不过他从头到尾多次的谎言,恰恰为这次的担忧铺好了垫。 他也会跟父亲讲,我不知道怎么了。但他的这种无意识求助,在父母眼里,大概只是调整一下就好的小纠结,就像他给父亲安排了一个失恋的解释,若不是父亲看到胳膊上的新伤,可能他还会保持期待。 我们看到了倒数第二场和最后一场,我们难过,却又无能为力。人总是希望所有问题有解,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就像儿子所说的,那种痛苦是一种解脱。我们体会不到他的痛苦,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感觉。 每个人都活了一辈子,但也只有这么点经验而已。充满着“爱”和“痛苦”的家,你向往着,还是逃避?也只有试一下才知道,但也只有一次机会而已。 在还能享受到快乐的时刻,请尽兴。时间从一开始就是敌人,我们都是囚徒,但愿你并不知晓。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