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骚读后感篇一
光看这本小说的故事,很难让我联想这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在我的记忆中,还留着对《金阁寺》那种复杂、朦胧,细腻但又悲壮的感情。而这本小说如此纯真和美好,它的爱情甚至没有那么多曲折磨难,仿佛那些小波折都是美丽爱情的甜蜜过程中的一部分。
但是三岛由纪夫作品的底色,又岂会是这些。
我感受到了他对歌岛的向往。他把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爱意化成了那些淳朴的渔民,带着独有的天真,未被现代社会所侵染,还留存着原始习性。这里的女人可以赤裸着上身在海边肆意,却永远归属昏暗的房间、海底,她们永远是渔船的禁忌。古朴的规律在延续。
他把歌岛的美好都藏在了他笔下的这对青年男女中。他笔下的初江带有孩童般的天真,善良、活力、美丽又坚韧。他笔下的新治年轻力壮、吃苦耐劳、外冷内热又谦逊有礼。美好到我甚至都觉得他不舍得给他们的爱情增添更多的苦难情节。
我也感受到了他对歌岛,也可以说是对原始文明的警示。安夫代表着被外界社会沾染后的恶性转变。把现代文明的侵扰化成了在城市读书生活的千代子,带着独一份的矫揉和卑微,与这座海岛的众人格格不入。同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灯塔长太太表面看慈爱仁德,预示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越和知性,实际隐晦地指出她的自私和虚伪。
甚至最后,我揣有恶意的想,三岛由纪夫在故事的结尾描写初江的骄傲和新治的自信,这两者的明显冲突会不会是在隐喻未来的生活最终会悲剧收场?
毕竟是三岛由纪夫。
话又说回来,这个书名我总归是想不明白。
潮骚读后感篇二
我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源自电影。它一共被5次改编成电影,其中最有名的是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1975年的版本,但我看的并不是这个。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在央六看了吉永小百合主演的1964年的那个版本,当时还译为《涛声》,而男女主角风雨大作时同处一室赤裸相见的场面至今记忆难以磨灭。作为一部纯爱作品,出现如此露肉的桥段,难怪“潮骚”这个译名最恰如其分。开个玩笑,其实不论是电影还是原作,都无意挑逗感官,本质上还是一个很纯情的作品。 新治和初江这对情投意合的男女,在感情中经历的波折,被书中的两场暴风雨架构了起来。第一场风雨,就是两人坦诚相见、互诉衷肠的结点,而在此之前的小吃醋和念念不忘,都酝酿为情感的萌芽;第二场暴风雨则是定夺两人情感结局的重要时刻,新治不顾生命安危冒险救船的举动,被初江的父亲看在眼里,其过人的气魄让他对新治的印象改观,终于使有情人成眷属。而在两场暴风雨之间,则是另一场看不见的“暴风雨”:一场谣言引发的“舆论风波”。正所谓人言可畏,越是小的地方,越让人压力山大。 其实这个仅有1400人的小岛上,我觉得并没有绝对的“恶人”,哪怕是因嫉妒而造谣的千代子、跋扈嚣张的安夫,以及大家长式做派的初江父亲宫田照吉,他们都有道德感化的转变,当事人对风波承受力低,也恰恰说明了这里民风的淳朴、岛民本性的善良,有道德瑕疵也是符合人性的本质的。这个叫歌岛的小岛在现实中的原型是神岛,三岛由纪夫从希腊神话小说中汲取灵感,并物色了日本最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岛,用这样一个纯爱故事构建一个远离战后日本崩坏社会的世外桃源。★★★★
潮骚读后感篇三
分割线(个人阅读背景描述,可以跳过)………
…………………………………………………………………………
周三出差结束,连休五天,是个难得放松的机会。突发奇想去图书馆读一本书,陶冶一下情操,为枯燥繁重的工作生活增添一丝新鲜的气息,于是选了上海图书馆。也不知是为无聊生活寻找新鲜感而激动,还是因为周三白天接着晚上长达二十小时的睡眠过于充足,周四这天晚上我竟然失眠了。 失眠,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及其罕见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更何况这种有缘由的失眠,也只能默默接受。从凌晨两点开始,我一直闭目养神,到早上七八点钟,终于在床上躺不住了。 起来简单洗漱之后,我随便吃了点东西赶紧出发。好在精神还不错,虽然有点倦意,但头脑还很清醒。一个小时的车程,地铁上的我继续闭目养神。 到达图书馆以后,很快办好了新的借书证,整个人很是兴奋。找书的过程有少许波折,但终得偿所愿,我找到了这本《潮骚》。因为种种原因,我这个图书馆的新面孔,只得翻着这个并非主流的译本来看,留下没法避免的小遗憾——我想,人生很多遗憾都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这种小瑕疵,更是只能接受。
…………分割线(个人阅读理解,有剧透)………
…………………………………………………………………………
不包含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我用了差不多三小时的时间把这本小说读完。读书的过程还算愉悦:我坐在地板上靠着窗,远处是外滩边静静矗立的高楼大厦,路边是人流往来仿佛窃窃私语的老街。小说本身故事框架清晰,情节发展流畅,给人的感觉也很清爽,我读到一些有趣的情节也禁不住会心一笑。整本小说构建了一处世外桃源,封闭的小岛加上淳朴的民风,幸运而又坚定的男女主人公最终也如愿以偿地结合到一起,仿佛是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作者似乎想表达给读者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 我读完这个圆满的故事之后,终抵不住一晚没睡的困意,靠在地板上倚着窗户边睡着了。也不知是太困,还是长久不阅读的大脑转累了,这一个小时我酣睡淋漓,倒一个梦都没做,出乎意料地安稳和踏实。
结合这本书推荐者礼礼的描述,《潮骚》绝对是三岛由纪夫值得推荐的小说之一,可我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故事太过顺利和圆满了——对,就是缺了点遗憾。没想到这里的瑕疵竟是缺少遗憾,对我先前之于“遗憾”与“瑕疵”几乎等同的言论,绝对是一种嘲讽。 又过了一天,周六的晚上我终究还是又失眠了。或许是时差和作息没倒过来,又或许是下午运动太过激烈,身体的大部分细胞仍在发热,久久不肯平息。好吧,既然两次失眠分别发生在阅读《潮骚》前后,我笃定自己与这本小说还有未解之缘。 我开始回忆礼礼对这个故事以及对“三岛”文字特点的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忧伤。前一天读完之后,我也与她交流过这个故事:我觉得整个故事太过平常,太过圆满,太过理想化;她却说从文字里面感到一股忧伤。她把我们之间阅读感受的差异归结于人的问题——她是女人,心思更细腻,看待事情也比我更悲观;我把这种差异归结于书的问题——两个译本的作者不同,译者性别的差异导致了文字带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反正我们看法的共通之处是男女思想有明显差异,不同的是她觉得我们俩之间思想有差异,而我认为是译者之间的思想有差异。现在我再来回想整个故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男女主人公之间结合过程中的阶级矛盾也被轻松消除,甚至反面角色的迫害也被轻易化险为夷,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就是这几个矛盾点情节推动太过顺利,我才觉得毫无忧伤可言。举其中几个典型例子:新治和初江的首次相遇并无来由,之后在灯塔附近的迷路更是无中生有;两人在雨后私会发展也颇顺利和天真;安夫对初江实施强奸的计划打断原因似如玩笑;千代子迫于消除留言,为两人结合创造绝好机会,也不符合情理;最后在暴风雨中新治轻易化险为夷,并得到宫田照吉的认可,安夫竟丝毫没有从中作梗……以上种种,举不胜举,我想这就是关键点。
终于,我想通了。三岛就是故意把这一切看似顺畅的情节发展写得不合理,过于容易和圆满,其实在暗示人生难如小说,遗憾遍布。所以,我认为的过于圆满和理想化,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忧伤,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反应。对于这些生活中不容易发生的种种近乎巧合的“圆满”,我的反应是质疑,对故事整体的情节发展下了否定的结论——这不可能发生,也不应该发生,这是一个编织好的童话;而礼礼的反应是担忧,她认为这一切是可能发生的,但同样感觉几率不大,对男女主人公最终顺利结合担心不已,甚至在故事结束之后还会臆想出其他的阻碍和不测,而这种担忧没有直接显化,转化成了她理解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忧伤”。
………………………………分割线…………………………… ……(以下为个人杜撰,可能引起不适)…………
…………………………………………………………………………
我想我可以用最坏的恶意来改编这个圆满却不真实的故事,就像余华的《活着》那样赤裸裸和无趣:新治和初江是岛上的两个年轻男女,因为一同在海边工作的原因经常遇到对方,并且都被对方的外貌吸引。时间长了,两人开始私会并且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关系。这一切被暗恋新治的丑女千代子发现,并且告诉了处心积虑想要霸占初江的纨绔子弟安夫。安夫借职务之便,将消息传遍歌岛,初江的父亲宫田照吉也很快就知道了这桩丑闻。之后宫田照吉便把初江禁足在家,初江几次想投信给新治都被发现并拦截。后来安夫和初江的婚事提上日程,但初江对新治旧情难忘,安夫便想设计害死新治,以绝后顾之忧。宫田照吉默许了安夫的计划,将他俩安排在自己的船上一起出海工作。在一次暴风雨中,码头的船防风绳索断裂,需要冒险加固。安夫示弱不能做到,并怂恿新治涉险救船,来博取宫田照吉的好感。新治不顾他人反对,执意单人下水加固绳索,却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而后初江伤心欲绝,含泪嫁给了安夫,却终日郁郁寡欢,还要忍受着丈夫到处沾花惹草的恶习。后传闻新治暴风雨中飘到岛外被人所救,身体落下残疾,被城中的千代子找到,日日悉心照顾,最终两人结为夫妻。一对有情人终难成眷属,命运的捉弄使得两人天各一方,各组家庭,婚姻中除了柴米油盐,再无爱情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