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一)
再也不想追欧美国籍的小说了,尤其是悬疑惊悚方面,说不清是翻译还是其他原因,文字毫无感染力,就想白开水,又絮絮叨叨不停。P小点的事情那个浓墨重染啊,那个铺垫啊,那个谜团重重啊,然鹅……故事真相却太苍白无力。仿佛用尽全力,拼命忍住三急找了一个无比豪华的厕所,最后只放了一个P~一页纸就能写明白的剧情非要写一本书,太嚼蜡,摊手。
三分给破案过程中巧妙而复杂的悬疑设计。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二)
被缚的灵魂仿佛套着锁链/由神经和血管编织的锁链/……/身陷在骨骼的囹圄中/被困于手脚的枷锁下――《灵魂与肉体的对话》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三)
看完这篇小说,让我深深感到了母爱的伟大。全篇都以“我”—两个孩子的母亲为视角,用细腻的文字,带我们一步步走向真相。当谜底揭开的那一瞬间,还是有小小的惊讶。因为她的嫉妒与残忍,破坏了两个原本该幸福的家庭。我不知道她的母亲在替她顶罪的时候具体怎么想的,但其中必不可少并且占大部分的便是母爱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的一些想法会与父母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无论我们年纪有多大,在他们眼里,我们依然是个孩子。而“我”在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才体会到“我”的女儿已经成熟长大了。母亲这个角色,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因此也散发着不可忽视的光芒,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四)
在书架中随意挑了一本未拆封的纸质书,好久没读纸质的书了。久违的感觉,看到序言及简介,对此抱有较高的希望。可谓是悬疑的剧情加上世故人情,的确还是挺吊胃口的。
一场大火让母女住院,她们都无法清醒面临生命的挑战,但是灵魂可脱离肉体去探寻真相。
剧情不算是跌宕起伏,但是让读者不得不跟着作者去发现真相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谓的人性。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写作的视角非常独特。全文用“你”代替丈夫,自己和女儿珍妮躯体在医院躺着,灵魂却到处游荡,类似上帝视角,看到所有事情背后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不到的一面。
这本书,写尽了亲情(青春期女儿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爱、姐弟之间的爱)、友情(好友看似无话不谈实际隐瞒许多)、爱情(青春期的女生与男朋友的爱、女主与丈夫的爱),各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世界总有丑陋的一面,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总有善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可是,能怎么办呢?善良的人为罪行买单,罪犯却不一定会被捕入狱。即使被捕,也不能弥补受害者所受的伤害。
人性的美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请这个社会不要让每一个好人都感到寒心。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最基本的素质。作为一个人,我们来到社会。不管经历了什么,我都希望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性不要丢。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我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真诚!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六)
每个人从出生是否就注定扮演者各自的角色,有的是爱与善,有的是罪与恶?
珍妮,17岁,有一个视她如生命的母亲,爱之入骨的爸爸,和一个善良、优雅的弟弟,却在校园的一场大火中,烧伤入院。
她母亲为了救她,重度烧伤。当母女二人纷纷入院后,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理解的那样开展调查,而是以一种人频临死亡,灵魂出窍的方式,用母亲的视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是意外?还是人为纵火?
是谁想拔掉氧气管,致珍妮于死地?
为什么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会被指控是纵火者?
一个母亲为什么能做出如此丑陋的事情?
谜团一个接着一个,随着情节的推进,真相让人唏嘘不已,猝不及防。
这就是罗莎蒙德•勒普顿的人性救赎之作《从此以后》,英国亚马逊推荐“一生必读的100本悬疑小说”之一。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七)
本书情感描写细腻,但丰富和冗余的界限值得考量,个人认为略为拖沓,比较影响阅读体验。而且在主角丈夫的场景描写以及主角的心理描写中,均使用了"你"来指代其人,这经常令人混淆,看了一小段才发现已经不是在回忆(或者是观察)了,看的时候对此有些烦躁。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有意营造亦真亦幻的氛围? 情节部分,个人觉得可以给到四星,但最后凶手的揭示有点仓促,珍的回忆可以随着凶手自现的情节而恢复,这样也更合理一些,惊悚的氛围也能营造得更好。另外作者如果能对凶手的行为自合理化,让天使惨败在魔鬼的剑下(而不是只有魔鬼的独角戏),或许会更有可看性。最后吐槽一下:我觉得应该提醒一下书上的警察,学校和医院的摄像头可以调用。难不成是作者挖的一个坑?
P.S.下面两处地方,个人"猜测"原文是"terrible liar",如果如我所想,那254页处应当译作"你真不懂撒谎",而336页处恐怕在英文里是个双关,看似糟糕实际可怕?不过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业译者去解决罢。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学校的户外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学楼的滚滚浓烟却不合时宜地染黑了夏日湛蓝的天空。一场以爱之名展开的阴谋,正如影随形地笼罩在格蕾丝一家人身上。
儿子被怀疑、女儿被烧伤、自己成了植物人……毫无疑问,格蕾丝一家,是这场大火最大的受害者。这究竟是意外巧合还是刻意针对?灵魂出窍的格蕾丝急于弄清楚这一切,她要为儿子洗清冤屈,她要保护女儿的生命安全,她要拯救这个破碎的家,她要给自己一个公道。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为了珍妮,格蕾丝忍受着烈火的灼热冲入火海将珍妮拖了出来,在每一个攸关珍妮生命安全的时刻心急如焚,并最终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给予了日无多的珍妮第二次生命。为了亚当,格蕾丝忍受着离开医院带来的痛楚去跟踪每一个与真相有关的人以了解真相,直至亚当被洗去嫌疑才感同身受地流下热泪。同样伟大的还有孩子们的姑姑,一路披荆斩棘,冒着被革职的危险做了一切能做的,最终剥离出真相,拯救了善良的亚当、保护了岌岌可危的珍妮,并挖掘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事实,揭开了那些以爱之名伤害格蕾丝一家的人的画皮。
作案动机,是这泼天阴谋的源动力。一次次伴随着珍妮的谋杀已经证明这显然不是一场意外火灾或是针对学校的纵火,珍妮从来都是目标,她必须死。为什么她必须死?是因为她知道真相?还是因为她就是凶手想要杀的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概就是凶手却竟然是一直扮演她好闺密的并试图冲入火场救她的她吧!原来这一切如影随形的阴谋,也还是为了爱,为了得不到的爱,为了此消彼长的爱,为了我对你友爱你却总是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有种理论说,一个人童年的阴影会影响她的性格发展和人生观,我想这场以爱之名发动的谋杀多多少少印证了这一点。人生的路上,真心不要比较,否则将会永远生活在她人的阴影之中,走火入魔。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九)
翻开这个故事,开篇作者营造的平静氛围瞬间被一场大火毁灭,随着被火灾毁灭的,还有隐藏着的人性和随着真相被层层剖开又渐次升华的爱。
英国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的小说《从此以后》讲述了一个充斥着爱与人性的故事。格蕾丝一家有着近乎完美的生活,一个十七岁的女儿和一个八岁的儿子,但在儿子亚当八岁生日当天,学校教学楼着火,在学校当助教的女儿珍妮被困火海,格蕾丝充进火海救女儿却被倒塌的墙体砸晕。醒来后,格蕾丝发现自己与女儿珍妮的灵魂脱离了身体,两人的生命都岌岌可危。
看到焦急的丈夫和年少的儿子,格蕾丝想要回到身体中,回到他们的身边,但却又不能抛弃境况更糟糕的女儿。在与女儿陪伴飘荡的时间里,格蕾丝与女儿珍妮渐渐发现了事件的真相,女儿曾经遭受的威胁与恐吓漏出了真相,身边认识许多年的人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曲解解雇的老师也有隐藏着的一面,而格蕾丝自己却只能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无能为力,她只能在真相一层层剖开时与女儿勇敢面对。当真相大白,原来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孩罗伊娜指使儿子亚当放的火,只为了少女心中无法消弭的嫉恨。
整个故事在格蕾丝的叙述里一一道来,曾经觉得不好相处的丈夫的姐姐莎拉,以为她不近人情且占有欲强,在事件中却发现她勇敢、聪明且充满正义,在格蕾丝倒下后帮助照顾了她的家庭并坚持不懈找到了真相;以为相识多年的梅茜有着幸福完美的家庭,却不想在真相的背后原来梅茜的生活只是徒有其表,事业的空洞和女儿隐藏的自私与冷酷另梅茜身心俱疲;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罗伊娜,这个从小事事好强的女孩子,因内心对老师自私且扭曲的爱,蓄谋了这场火灾,试图毁去恋人心中隐藏的身影,并在事后多次企图杀害重伤的珍妮,在事情败露后又将一切推在母亲身上,她的自私、残忍与前面一部分表现的聪慧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
开篇,便是大火冲天的场景,读者还没来得及感受家庭的幸福,就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着火的学校,两个重伤员——妈妈和女儿。她们的肉体送进了ICU,有着不一样的苦痛和伤悲。她们的灵魂脱离了肉体,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这个故事的角度,就是从母亲灵魂的角度来诉说。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BBC工作的丈夫,有着大女儿和小儿子亚当。“我”有自己的朋友,看起来有个幸福的人生,可我们幸福的生活却被一场大火毁掉。丈夫来到了医院,发誓要找到纵火的真凶。小姑子莎拉也竭尽全力破案,帮助丈夫一起揭开真相。小儿子亚当被无缘无故的泼了脏水,被认为是伤害姐姐和妈妈的凶手。当最后那个真相那个真凶揭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然后,就从这本书的厚度开始说起吧。书本很厚,不得不说有种拿砖头(大概是)的感觉,然而看了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得差不多了。感觉似乎文字有些冗长啰嗦,铺垫的太久读者会丧失兴趣。看了一半之后,情节节奏明显加快,一些喜欢惊心动魄情节可以忽略一些前面的内容。
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为插叙,插叙的内容为家庭中的或者与朋友相处的一些小事,这些都是线索,也同样展示一个完整的小镇,塑造了每个人物的形象。因为“我”变成灵魂的缘故,“我”可以穿到任何地方去干自己想要看到的人,一定程度上读者可以通过“我”的角度来达到一种上帝视角,能全面的看到事件推动的一步步。
这本书采用的叙事风格,没有大喜大悲的感觉,更像是说一种家常事儿的感觉,可就是这样看起来很好的样子,才更加让人心疼。这种压抑的情感一直一直存在在文章中,从开头到结尾。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结局是什么,却更加担心事实的真相一点点降临。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从角度上写的还是新颖的,于读者而言还是新颖的。人物写的虽然多,但个性塑造还是很个性明显的。翻译程度我认为能达到信和达,至于雅还差那么一丢丢。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倒是闲暇时可以,顺便开拓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同时在插叙手法的运用上,做到杂而有序。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一)
要看这本书,就不得不说一下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他是英国人气最高的悬疑小说家,《从此以后》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本书是2011年6月出版的,英国的读者很喜欢,立刻占据英国亚马逊总榜畅销前列,湖南文艺出版社在2011年的10月就出了中文翻译版,当时的译名叫做《后来》,今年估计是修订再版,又重新起了名字。译者都是刘丽洁,估计文章的内容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我是说翻译不会有太多变化。
罗莎蒙德·勒普顿,198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文学评论》杂志专业书评人,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编剧组编剧,以全职编剧的身份为电视剧及电影写剧本。 很多人知道他都是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妹妹》(也有翻译成《姐妹》的),当时这本书雄踞《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长达十四周,并成为理查德·茱蒂俱乐部2010年度选书。《妹妹》是当年度全英最畅销的长篇小说。 《姐妹》的故事有点像是 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秋菊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怀孕的秋菊,为了给丈夫讨个说法,孤身一人,不停的上访,这种韧性、勇敢,与《妹妹》中的姐姐有异曲同工之处。 姐姐为了寻找妹妹“自杀”的真相,抛弃了事业、家庭经受种种磨难,终于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在看《妹妹》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的细腻。这次《从此以后》也十分期待,尤其是看到简介中说,母亲和女儿的灵魂自由自在,而身体却身负重伤,不得不说是十分惊喜的。这将是一本悬疑加魔幻的小说,超级喜欢。这场大火的纵火者是自己的儿子,而自己去救大火中的女儿的时候,也身负重伤。母亲被火灾的浓烟和坍塌的建筑弄至昏迷,她如何在人们看不见她,也感受不到她的情况下,以特殊的方式拯救自己含冤的儿子和生命垂危的女儿。
这就是一场救赎,一场为了挚爱而努力,甚至不惜失去生命去战斗的故事,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细腻真挚;其中母亲的自白与对心爱的家人的倾诉极其催人泪下,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故事讲的是人间的大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如果说真有什么无私的爱的话,这就是。
喜欢悬疑小说的作者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就像是盗墓笔记一样的幽灵,鬼魂出现在生命中。就像是柯南、福尔摩斯一样去推理去查证,在感动的时候,填满你的好奇心。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二)
这是一个悲痛的故事,足以见得人性的虚伪与丑恶,但更多的是爱的故事足以见证爱的伟大与英勇,含着热泪读完,觉得自己的精神都升华了。
无庸置疑,这是一本成功的悬疑小说,不读完最后一页,你不会知道凶手是谁?重重线索交织在一起,而这个破解的过程也让人拍案叫绝。
故事从一场私人学校的运动会开始,突然学校着火了,母亲发现女儿在火里,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她,而最后女儿惨遭烧毁心脏衰竭要移植心脏才能活,而母亲失去意识。只能做个植物人。
母亲和女儿变成植物人,来观看这场围绕她二人的大戏。首先,火灾不是意外。有人把燃料堆积在一起,还有开着的窗户。而关于凶手,一开始的嫌疑人有两个,警方认为,是之前给勒索信的女儿的人,父亲认为是学校被开除的教师。
这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四口,父亲是野外生存节目主持人,母亲是报社的评论者,女儿十七岁没有考上大学,在这所学校见习护士,儿子八岁在学校上学。虽然学识渊博的母亲希望女儿和儿子和自己年轻时一样成绩优异聪明能干考上好大学。但是偏偏女儿不爱学习,儿子比较怯弱。
儿子十分崇拜被辞掉的海曼教师,因为他鼓舞他,帮助他。女儿却不喜欢他。而还有母亲的好朋友梅茜一家。以及学校的财政危机,还有父亲的妹妹也是警官,为了查案不遗余力。
有证人指控是儿子亚当放的火,因为当天是他生日,他带了火柴,但是亚当一看到母亲和女儿的惨状,已经不会说话。
而随着事实的进一步挖掘,事实却让人震惊。
貌似警方最后已经找到了凶手,但是还是女儿珍妮这个证人。
而为了儿子的安全,为了这个家庭,母亲竟然决定舍命把心脏给女儿。而另一方,母亲为了女儿冲进火里,女儿为了弟弟冲进火里,母亲为了女儿甘愿顶罪。而这一切都让人震撼,也许这些丑陋与残忍已经不在重要,只有这些英勇和伟大让人泪目,这是多么无私又伟大的爱,打败了求生的欲望,不顾一切,只为了另一方,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无私和伟大的呢。
而作者通过母亲的视角,以与丈夫对话的口吻,娓娓道来,其中的情感细腻,内容饱满,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这悲伤以及震撼。
还好,这世界还有这种爱,甘愿让人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催人泪下。
虽然我的肉体已经不在,但是我的灵魂会在风里,在空气里,而这份爱会一直都在。
而这些勇敢,也会一直让我看到这世上这伟大的爱。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三)
你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读《从此以后》有感(994字)
作者:苇眉儿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一颗红红的心会被浸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人生,一路走来,“人之初,性本善”的律动早已跑调;生活,各种精彩,各种意外,各种瞠目结舌。怕就怕,你眼前的亲人你周匝的朋友你都早已捉摸不透。都说人心是个无底洞,这话不假。
读完英国作家罗莎蒙德•勒普顿的长篇小说《从此以后》,可怕的背叛始料未及,不可逆转的伤害猝不及防,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残忍,那么决绝。故事的梗概大体是这样的。
“学校教学楼着火了,滚滚浓烟染黑了夏日湛蓝的天空。格蕾丝跑到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亚当安然无恙地待在教学楼外,而女儿珍妮却还在教学楼里。格蕾丝冲进烈火熊熊的大楼,在浓烟和火舌中找到珍妮。拖着她下楼时,却被坍塌的重物压住……
恢复知觉时已是在医院,格蕾丝发现自己和女儿的灵魂都能够自如行动,而身体都已是重伤。惊人的消息传来:八岁的亚当被指控是纵火者!可她俩都知道,这个优雅、善良的孩子绝不会做这种事。
格蕾丝不停奔走,终于发现了事件背后的惊天阴谋,但是没人能看得见她和珍妮,也听不见她们说话。此时,珍妮的生命迹象已岌岌可危……”
一个词儿蹦出来——人性,是的,人性。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性和人性,她可是什么都可以干出来的。哪怕她刚刚还和你亲切交谈、亲密互动。每个人的心里面都住着两个小人,一个纯洁可爱的天使,一个丑恶残忍的恶魔,每件事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内涵外延,看就看是天使占了上风还是恶魔一举夺魁。两个小人打架的过程,正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反复、辗转和较量。友善的假象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被砸中的不仅仅是善良,还有正义、阳光、公正等。
但终有一天真相会被解开,会昭然天下,会公之于众。只希望,我们能驱除心底的恶魔,一生只拥有天使,坦坦荡荡地行走江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别的悬疑书不同的是,《从此以后》一书中逝者的灵魂能自由穿梭,有思想有见解更有对过往的回忆,加之书中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细腻真挚,构思出人意料,框架中肯赫然,有温情和悬疑,有争锋和示弱,有丑恶和良善,更有跌宕起伏和柳暗花明,从塞拉斯•海曼,到唐纳德,到娜塔莉亚,到萨莉•希蕾,到梅茜•怀特,再到罗伊娜,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一次次泪流和心伤,事情的真相让人扼腕叹息瞠目结舌怒火中烧……猜得中开头,却永远猜不中结尾,也许会有一万个可能也说不定呢!
人性的救赎,换回那一丝丝的良知,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永远春暖花开。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四)
相较于奇幻类的作品,中西方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写过去,西方写未来;中国写神话,西方写科幻。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东西方风格各异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有极具自己特色的文学作品,好的作品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就像现在我看的英国作家罗莎蒙德•勒普顿的作品《从此以后》,这就是一本极具西方文学特色的作品,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这是一个集悬疑与温情于一体的动人故事。
打开这本书的一瞬你肯定会被深深的吸引,这部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篇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细腻真挚,故事的张力特别大,随着进一步的深入阅读你会发现故事的真相。“在爱与人性的漩涡中,我们能否逃脱被罪恶吞噬的命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引发了这个故事的开始。
学校的教学楼突然着起了大火,烈焰将夏日湛蓝的天空里带起了浓烟。格蕾丝冲进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亚当安然无恙地待在教学楼外,而女儿珍妮却还在教学楼里。她不顾一切的冲入火海里寻找自己的女儿,在拖着女儿逃离火海的途中却又遭遇了重创,她被坍塌物砸中。当她恢复知觉时,她看到了躺在病床上身受重伤的自己,而自己和女儿的灵魂则是在一旁看着周围的一切,她们无法与别人交流。
当她们知道学校的大火是人为纵火时,格蕾丝决定寻求事实的真相,特别是在听到纵火者就是自己八岁的儿子亚当时,她决定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出真正的凶手。没人看得见格蕾丝和珍妮,也没有人可以听见她们说话。而故事依然在继续,寻求真正的凶手使得格蕾丝坚持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格蕾丝终于发现了事件背后的惊天阴谋,可人有旦夕祸福。
《从此以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温情且富含悬念的故事,赤裸相对,会刺痛人心。这是一部人性救赎之作,她们究竟能否逃脱命运的漩涡?罗莎蒙德•勒普顿的这部作品真的很精彩,就像卷首威廉•布莱克说的那句话一样: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存无限,刹那成永恒。人世间发生的事一瞬即永恒,时间的长度在一瞬间成就永恒。而这篇小说则是让我看到了人性!
这本书是英国亚马逊年度畅销书,正是因为这完美的故事让它获得这一殊荣。善与恶的距离仅仅只是一步之遥。每个人的身体里既住着天使又藏着恶魔,一个代表着善,一个代表着恶。人世间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在人世间唯爱永恒!
爱,代表着力量。有些人因爱坚持,有些人因爱奉献,当然也有些人因爱生恨。可爱不是人世间罪恶的源头。从此以后,到此结束。当看到故事的结尾,格蕾丝为珍妮的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时,震撼到了我。
“没有了从此以后的幸福——我们还拥有,后来。
我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从此以后》读后感(篇十五)
我是被书名《从此以后》吸引的,书封写着“在爱与人性的漩涡中,我们能否逃脱被罪恶吞噬的命运”,更加令我好奇“此”指代了什么,在那之后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很棒,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内部排版也挺不错。
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前言便是“我”使劲挣脱束缚,逃离令人窒息的黑暗,终于“我”来到了一间明亮的屋子,却发现“我”的身子躺在床上任医生摆弄,而自己变成了灵魂状态。看到这,一度让我以为作者脑洞大开,犹如国内流行的鬼片一样,这类灵魂体的小说也还是挺有意思的。
试着回忆“我”昏迷前发生的事,突然反应过来学校着火了。一段倒叙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我”得知孩子们的学校教学楼冒出浓烟,急忙跑到学校的时候,发现儿子亚当安然无恙地待在教学楼外,可女儿珍妮还在教学楼里,“我”不管不顾地冲进火光冲天的教学楼里,在热浪和浓烟里摸索着找到珍妮。却没有力气抱她跑下楼,只能一点点拖着她下楼,按一般的小说来看,她们肯定能顺利逃出去,但那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作者让“我”被坍塌的重物压住,身负重伤的躺在病床上,灵魂却已然出窍,只能看着丈夫、儿子痛苦哭泣,无法触碰给予安慰。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夫妻、母子间难以忍受的生离死别,读者在感同身受之余不禁潸然泪下。而且令人气愤且震惊的是,那些虚伪的人居然利用年幼的亚当,将其指控为纵火者,这怎么可能,亚当是那么的善良。为了帮亚当洗清罪名,灵魂体的“我”脱离了肉体的束缚,更能回忆过去被忽略的小细节,方便找出大火背后的真相,发现那些不曾暴露过的伪善假象,当真相逐渐浮现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人性的黑暗,很多时候伤自己最深的人往往就是身边人。
不得不承认,一个本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因为一场大火而彻底破灭,偏偏不是意外而是人为,能够陷害8岁的孩子,就足以说明幕后之人的可怕,最后的真相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恰好印证了封面上那句话:“赤裸相对,会刺痛人心”。而在残酷真相之外,“我”不时回忆起过去的家庭生活,或是孩子们的趣事,或是与丈夫间的温情,尽管非常普通平凡,但显得格外美好。这也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易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或惋惜或痛恨。
由此可见,本书虽然是一本悬疑小说,但情感部分占据了较大篇幅,在开头絮絮叨叨的叙述中,尽现情感的细腻。故事层层递进,剧情紧凑又留有一定余地的推理时间。人心固然可怕,可在爱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最后提一下,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是《文学评论》杂志专业书评人,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编剧组编剧,此书若是改编成剧本该有多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