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摘抄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5 15:05:42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9-25 15:05:42   小编: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经典著作,强调了模式语言在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建筑风格、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作者呼吁设计师们要深入挖掘并创造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以实现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这本书对于建筑设计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建筑学笔记和书店经营记录的书。作者是开书店的邱小石,他把自家的书店开在自己住的小区,不仅仅是卖书的而是一个交流汇集的场所,半个托儿所,安静避难所,业主集合地,还有文艺青年集合地等等,一家不当负担的小区书店开了十年,不能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如果你想选个空间,你要考虑的除了日常使用方便外,还要考虑周围的环境设计是不是合理,有孩子的还要考虑设施是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只是几个塑料摆设。道路设置的尺度是为汽车还是行人?有没有对宠物的照顾?或者对出行不便的人以及需要辅助工具的人是不是友善?等等。

如果你是空间建造者,那么要考虑的可能更多。周围的配套设施除了生活购物,还有没有精神文化交流的场所,除了自娱自乐还有没有交响乐团?空间如何影响人的精神?等等。

关于书店经营,你可以从中学到一家书店怎样做到与社区业主的距离设置,怎样经营读书会,甚至那个盲盒的玩法被很多互联网大佬们争相模仿……

书店不止是书的集合而是思想交流的场所,一个空间的生命不在于它作为一个建筑存在,而在于那些经过的人和他们的交互。如何让一个建筑空间更有生命力?翻开这本书,总能给你一些不经意地启发。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二)

我喜欢记录,并把记录当作习惯,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的记性不好,尤其是阅读,看书易忘,但我也有一个优势,就是理解能力,看书容易进入,并且能立即产生反馈。

久而久之,我并没有记住什么知识,知识很可能化学反应为身体里的一种潜意识,再表达时,多不是信息,而是观念。但只有观念的表达是苍白的,它只能刺激相似的人,好的表达观念中应该有比喻,有事例。

准确复述知识原型对我有难度,所以我尽可能将阅读的愉悦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现在的工具搜索功能很强大,当我想唤醒我的记忆,搜索曾经整理的知识就好了。但这依然很被动,知识需要依靠联想,但并不是总能产生联想。

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知识参与到生活的体验之中,将知识转化为个体行动的表现,说好听点就是知行的统一。所以当我想取证时,自己就是案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不仅记忆更深刻,表达起来也更生动。所以别人评价我写东西,说我总能把话扯回自己的主场,这应该就是原因。

不断复述训练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办法,但重复太多了,就会特别的匠气,匠气是无法遮挡的厚脸皮。表达要有新意,需要有害羞的基因,它驱动你思考如何进行创造性阐释,也就是如何用新的角度,去表达“老生常谈”的东西。

产生新的角度往往需要跳出惯性的思维,最日常的训练,就是刻意地在每一条朋友圈中表达不同的观点,或者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哪怕创造性只有一点点。

提醒自己不要跟风,用流俗的语言、网红的词语;也切忌没有营养的评价,比如“好看”、“收获良多“”,哪里好看了,收获了什么,完全无感;以及那些没头没脑完全空白的转发,这些表达方式很难驱动大脑,对个人来讲毫无意义。所以对我来讲,刷朋友圈并不是浪费时间。

总结以上就是三句话:将愉悦转化为知识,用生活来帮助记忆,对想法进行创造性阐释。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三)

这本书结构很清晰:三个部分,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第一部分,《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论发现,第二部分,《建筑模式语言》的理论实践——具体手段是社区书店读易洞这些年,第三部分,更大维度的《建筑模式语言》的实践与理论扩展——因为作者有做了《建设生活美学》,并推荐了更多拓展性读物。

以上是剧透部分。接下来说说感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两种想法反复出现,一是自己很想开一间类似的书店,二是理想的社区的阐述让我每每想到童年。

我去过一次读易洞,很远,里面别有洞天。在书店里呆了有半个多小时,一间百平米左右的书店,丰富得想让人探索。去的时候已是晚上,洞婆婆在,我安静浏览,互不打搅。看一间书店,就会看到主人的志趣,读易洞亲切、雅致、深邃、耐寻味。书店是需要设计的,如何让人舒服?如何让小的空间不局促?如何让大的空间紧致?刚刚好是一个很特别的度量,既不过一点,也不欠一点,读易洞就是刚刚好的书店。

《建筑模式语言》我看了一些,并没有全部都看完,而是跳着看的,只在隐约中举得作者对建筑、城市有种古典意义的向往。读这本书时还和朋友讲,北京城是明朝规划修建的,那种布局让邻里相融、百业俱兴。我离开北京那一年,骑车转变了二环内的每条胡同,在二环内骑车穿行真实惬意极了。你能看到早上人们打招呼,吃了么?邻居间开开玩笑,向隔壁买豆腐叙叙家常,下午老人拿把椅子在门口晒太阳,孩子在胡同里玩耍,不担心有车驶过,很多家院子里都花有树……真是美。

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更美。一个“U”字形封闭式大院,院内住着差不多上百户人家,里面房屋布局交织——除了U字形的一个出口外,里面的细部结构灵活,各种交织错落的胡同。我小的时候和同院的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现在想起来,这个院子的大小正合适。

那时候,大人们晚上都出来聊天,邻居们在一起瞎聊一气,我记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怪力乱神,有的还有些可怕。院子中的住户几乎都认识,小时候我父母聊天会说门口老李家怎么怎么了,西头老马家儿子如何如何,隔壁大力又和谁好上了,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一个院子上百户人家彼此都认识这种体验。

那时候有很多玩伴,弹玻璃球,玩火花,救盒子,爬墙头。我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的雪堆到整个院子中央,于是在大院内的中央空地上堆起了一座雪山,没错,就是雪山,最高处差不多有2、3米高,孩子们乐坏了,挖雪洞,好像地道战似的,又像是鼹鼠的窝。

从大院出去,门口是一条马路,当时还是土路,后来要读小学的时候修成了板油路。那时候我每天下午和妈妈站在旁边看压路机来来回回的经过,我那会还觉得修板油路是件新鲜事,现在市区里的土路已经很少了。

建筑模式语言就是把建筑为人带来的可能性加以深入探讨,并为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我觉得这是建筑理想,也让建筑有了它应有的模样。理想主义的邱小石读了一本理想主义的书,开了一间践行理想主义的书店,又写了一本理想主义的书。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四)

“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藏着你人生的秘密。”这是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话,它又让我想起一些陈年旧事。

为读易洞做室内设计的陈三,被问到为什么会如此擅长操弄小空间。陈三说,小时候经常躲在储藏杂物的小阁楼,能够看见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妈妈叫他吃饭,他故意不回应。小空间是童年内心的秘密。

我哥哥是陈三的发小,陈三去世后,我哥哥画了一张小时候的生活地图来纪念他。我哥并没学过画画,但一落笔,地形、比例、建筑肌理,跃然纸上,小时候的画面一下子就回来了(题图)。我想这是成天奔跑翻越起伏的丘陵在他们在身上烙下的肌肉记忆。

卡尔维诺写《看不见的城市》,城市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想象,但里面始终有一条主线支撑,就是记忆。书中的一段话表述“记忆”,写得既深刻又优美:“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布鲁姆写过一本书,叫《身体,记忆与建筑》。身体和记忆,是他审视建筑的两个维度。身体是尺度,是五觉的感知。我常举例说为什么读书会的桌子要短、要窄,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说话的人眼睛。记忆是情感,是爱和恨,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呈现。不要轻易破坏时间积累的东西,实质就是保护我们的情感。身体和记忆代表了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建筑空间则是记载它们的容器,将身体和记忆揉碎搅拌组合,赋予每一个空间只属于自己的“无名特质”。

城市学家没有卡尔维诺那么浪漫,他们用自己建立的学术体系去解码城市的秘密。但就像开创流派的画家,面对同一事物,观看与表达的方法也完全不用。凯文•林奇为城市意象编织了五个具体的要素: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刘易斯•芒福德从文化角度,用储存文化、流转文化与创造文化来表达城市的使命;乔尔•科特金从神圣、安全与繁忙之地三个城市的价值,解读城市的意义;桑内特则用身体器官——声音与眼睛、心脏、动脉与静脉来比拟城市发展的历程与阶段;C•亚历山大更用253个模式手术刀般的试图彻底搞懂城镇与建筑的语言……读城,没有固定的范式,发现新的进入角度,是读城读不尽的乐趣。

1996年我进入万科二级公司(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工作,老总冯佳纠集了所有员工,包括行政、财务,布置了一个作业,用抓阄的方式,分配去“研究”的课题,我抽到的是“庭院”。在深圳市图书馆查阅了三天资料,交了作业,然后冯佳挨个点评,一下子把一家和智威汤逊合资的传统广告公司,转型为一家房地产策略咨询顾问公司。这是我开始关注城市与建筑的一个契机。之后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策划工作,读相关的书籍,对社区产生兴趣,开社区书店,观察与记录社区后发展,创办社区杂志,参与社区活动,再到从事关于城市研究的工作,以及关于城市的旅行与写作。“城市”成了自己探索外界的窗口与方法。

积累的读城心得,主要是走读心得,大约类似于杨早提出的“阅读、思考、表达、写作”阅读闭环概念:

1、准备:创意读城的主题,阅读相关书籍,在Google Earth探索目的地与模拟时间规划,事前了解得越多,现场认知得越好。不久前,参加纪念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漫步活动,北京的主题预设 “街道的安全性、可达性”,比较普适,纽约的主题是“寻找消逝中的店面故事”,富有启发性。主题无边无际,发现主题本身就是一项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2、步行:用身体丈量城市,扩展身体感知,用浸入的方法获得更多细节,有一种匠人工作的感受。

3、摄影:相机不仅是一个记录仪,也是一个过滤器,借助工具帮助聚焦注意力;它会驱动你去想戏剧性在哪里,价值何在,帮助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4、参与:在读城的过程中,始终通过Google Map了解自己所在,形成在空间的位置感、尺度感,与城市时时刻刻发生关系;建立宇宙观或许仅仅只需要一个人始终能够在在脑海中形成当下所处位置的图形。

5、整理:重绘行走地图,标注关键节点,整理分类照片,扩展主题与写作,形成成果文本(一本册子或一篇文章),结束一个闭环,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2020的读城计划令人兴奋,历史与文学的切入,毫无疑问将增加自己对城市认知的丰富性,跨文化跨专业本身就是研究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杨早凤梨讨论计划的时候,我建议每一季的顺序历史(杨早)进、文学(凤梨)出,技术性的规划放中间。杨早问为什么,我借用豆瓣新书推荐的分类,从非虚构到虚构,是一个从事实到想象的线索;我推荐的书单结构,从整体的城市概念与类型,到一个具体城市的发展与状态,再到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又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前后两个层次相向而行。书单纠结了很久,选择余地很多,既要……又要……不断从书架上取下又放回,这是一个知识再学习再梳理的过程。最终确定的书单如下:

一、类型城市

主题书:《肉体与石头》(理查德·桑内特 / 黄煜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延展阅读:《城市读本》《文明中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

二、纽约生死

主题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 金衡山 / 译林出版社)

延展阅读:《美国城市的文明化》《癫狂的纽约》《人行道王国》

三、万科青青

主题书:《建筑的永恒之道》(C. 亚历山大 / 赵冰 / 知识产权出版社)

延展阅读:《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公共生活研究方法》《庭院与气候》

选完书心里特别舒坦,我在工作群里说,似乎整件事都完成了一样。

赖皮本性健康的回来了。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五)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这个书名,自然是因为《建筑模式语言》源起。第三章的配图,隐藏了一点点心思,并没有在书中说明。后记中有点暗示,“2014年特意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居停四天,逛遍了校园角落,与其说旅游,不如说朝圣。”因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建筑模式语言》的诞生地。第三章配图,就是这次旅行在伯克利分校拍摄的照片。这个坐落在东湾山和草莓溪峡谷的学习之城,其建筑和景观设计,是伯克利杰出的学术和文化价值的化身。

阿利和鲁西威廉姆斯树林

劳伦斯国家实验室

学院大道上的教堂

伯克利山麓的广场

老艺术画廊立面的瓷砖壁画

法学院

周年纪念长凳上的铭文

萨瑟塔基座的林肯雕像

艺术博物馆与门前的雕塑

多伊纪念图书馆的台阶与林荫

后来才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文建筑之旅》。参与大学校园规划的哈维•海尔凡著,大学校长在为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把一百多年来学校天然和人工的场所,比喻为大学遗产的时光宝盒,传承阐释着学校永续的精神。这本书提供的关于伯克利分校建筑历史的资讯非常丰富,如果旅行前能读到就更好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去。

《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读后感(六)

在一年一度全家的旅行中,行囊里带的是“读易洞”洞主邱小石的新作《建筑你的模式语言》。在威海面朝刘公岛的酒店房间里,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回到家中,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昨天飞驰在回京的路上,遗憾错过庆祝“读易洞”11周年的阅读邻居第62期“另起一行”,仔细回忆起这家书店陪我11年的阅读历程。

2006年10月26日,第一次去读易洞在豆瓣上留下的关于读易洞的第一印象:

“在豆瓣上找到了这家离我最近的书吧,在有些萧索的秋日午后徒步一个小时找到了读易洞。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冬暖夏凉,但藏的书的确有些新意,只是不太宽敞,不能容纳不同的读者群体。当然,刚开张也不能要求太多。也许下次还会再去。”

那时的我妥妥的“海带“(海龟待业青年)一枚,在忐忑不安的求职间歇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2007年9月17日,用自行车驮着儿子到青青家园玩耍,“读易洞”是我们旅程的一站。现在看看当时记下的文字,原来是这么有意思的一段旅程。

“ 吃过午饭,儿子提议带他去书店,他提议去西单图书大厦,对于我这样朝九晚五的人成天挤城铁,大周末的可真不想再进城了。于是我提议,我骑自行车带他去附近的青青家园,那里有个书吧,我去年带他去过一次。我家小区原来就是双桥农场,4年前刚搬来的时候还尽是大草坪呢,如今都已经盖满了别墅和TOWNHOUSE,不过再往南走还有一大片未开发的土地。我有N久没有骑自行车了,儿子好像也是头一次坐在我骑的自行车后座上,我们沿着以前送他去幼儿园的小路慢悠悠的往前骑,日子在后座观街景,小话还特密。一会说,你瞧我们的幼儿园,都换新设备了,原来是二级二类现在是一级二类,唉,妈妈你说二级二类是最差的吗?一会又说,你还记着有一回从这个路口窜出一只狗把咱俩给吓坏了吗。

我边听他说话边琢磨,这两年基本都是开车带他出去玩,他要么在车上看书、要么睡觉,路边的风景又都一闪而过,我们很少有这样自在享受旅程的感觉。这久违的自行车之旅还真挺惬意。有一段,马路特宽,车也特少,我还当了一段“马俊仁”呢,我骑车领路,儿子在旁边跑,还问我呢,“那个王什么霞参加的是什么项目啊?”,我说:“一万米吧。”他说:“啊?绕着我们操场跑25圈?”就这样骑了有半个小时,快到青青家园了,儿子问我,“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咱们离青青还有多远啊?”我说:“这不过了这个桥就到了吗。”“哦,这离咱家还挺远的,得回我没来这上学。看你也蹬的挺辛苦的,一会我给你买根冰棍吧。”“呵呵,你有钱吗?”为了杜绝儿子的购物欲望,我出门就没装钱,并跟他事先申明了,没想到他特骄傲的说:“我带了,13呢。”一定是带上了他卖废品挣的3块钱。前面是一个大上坡,我跳下车,把车交给儿子,说:“你还挺沉,你推会儿,我累了!”儿子接过来,走出50米了,不知是自言自语呢,还是跟我说:“这自行车还不难推啊。这可是我第一次推自行车。”

我们去的书吧叫“读易洞”,在青青家园的商业街不起眼的一角。店里没什么客人,只有店主夫妇二人,进去之后儿子找到了他喜欢的儿童书,席地而坐就看了起来,我们原本就打定主意光看不买的,所以也不好意思坐人家的沙发,我也挑了本小说坐他旁边。儿子看看这本,摸摸那本,看了一个小时,说:“咱走吧。”我问他:“不买一本吗?”他说:“下回吧。” 出了书吧门,他说:“走我请你吃冰棍去!”’

这两次去“读易洞”的间隔期,洞主邱小石正在进行着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365天每天一本书”的书评撰写活动,我在豆瓣上追着他的书评看,一边看一边慨叹,这个人是怎么做到的能一天看一本书啊?在《建筑你的模式语言》里洞主披露,原来这是一场关于书店的广告活动,跟书店有关,跟“那本书”无关。

的确,接下来几年我忙忙碌碌的生活似乎也与读书无关,于是也就跟“读易洞”没啥交集,只是有一次途经华茂中心看见熟悉的“读易洞”书房走进去看看,却也不曾安静的坐下来读一本书。

直到2013年11月30日,第一次参与了阅读邻居的活动,那次是第20期“追索乡村记忆“,主题书《神堂记忆》。在这次活动上见识了杨早、吴军、黄永等大咖。

“ 读书会的主持人是《民国了》的作者杨早。第一个环节是荐书,每个人分享自己正在看的书或是推荐给大家看的书。杨早老师推荐的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现任《华尔街日报》波士顿分社副社长的丹尼尔金(Daniel Golden)所著《大学潜规则》(ThePrice of Admission);畅销书《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博士推荐的都是英文图书,包括《美第奇家族兴亡史》(TheRise and Fall of the House of Medici)、《我们相信美联储》(On FedWe Trust); @沉醉寒冬 推荐的是 孔飞力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正巧那天在三联书店翻了这本书的序言; @Childchen 推荐的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veldts 推荐的《极简欧洲史》;@朱静蔚 推荐的是唐诺的《文字的故事》; @啤酒黄永 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推荐《万物简史》 (A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金融业的教授推荐了《金钱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World),其他人笑言这是《货币战争》的去毒书目,和The Cash Nexus: Money and Power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接下来是就本期读书会推荐阅读的两本书大家依次分享自己的观点,话题涉及的范围颇广,包括知识分子的使命、文学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乡村记忆,不时有精彩的火花迸溅。杨早老师还推荐了跟这两本书性质类似的个人回忆录《蹉跎坡旧事》和以山西绅士刘大鹏日记为核心材料的研究著作《梦醒子》,可以继续对照阅读。三个小时的读书会气氛温馨而热烈,可谓思想大餐。“

自此之后逐渐成为“阅读邻居”的忠实参与者,“只要有时间就会来阅读邻居“了,算下来总共参加了19场。

29、关键词——《文学史微观察》

34、孩子们,读什么?——六一特辑

37、身边有人出了家——《僧侣与哲学家》

38、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先生》

43、民科的“引力波”——《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44、白活了么?——《二手时间》

45、在纸上重建城市——《东京文艺散策》《我的双城记》

46、怎样才算女国民?——《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

48、如何假装都懂一本书?——《忒修斯之船》

49、中间物——《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50、肥水不流外人田——阅读邻居五周年特别活动

51、留不留?往哪儿留?还回不回?——《大留学潮》

53、2016阅读邻居年度五书评选

54、副刊不是副处,它不需要扶正——《副刊文丛》

55、中国的小说,世界的现代——《中国现代小说史》

56、早读是如何炼成的——《早读过了》

58、我的拟想读者就是你们——《早读过了》

60、古书美如斯——《书楼觅踪》

直到最近两次错的,都在网上补完了视频直播。

61、汪迷入门进阶套装指南——《汪曾祺闲话》

62、另起一行《建筑你的模式语言》

每次参加完“阅读邻居”活动都会发朋友圈,将自己受到的感染与朋友分享。正因为通过读易洞和“阅读邻居“ 结识了一群可爱、有趣、有思想的读友,在这种阅读氛围中,对自己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读了45本书,向“阅读邻居”发起人之一的绿茶的公众号投稿,总结了《2015,我心目中的十本好书》;2016年向读友“半价优惠”学习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写下简短的书评,发表在朋友圈,2016年共读了42本书;2017年“半价优惠”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说每本书的书评要写到1500字。一下子跟不上他的节奏,我只能继续自己的小步慢跑。

洞主受《建筑模式语言》的作者C.亚历山大的影响甚深,他“将个人经验代入外部知识“ ,因此有了这本《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这是一套方法论,分成三步:语言发现-行为演化-观念建筑。如果能够习得这种“将个人经验代入外部知识(反之亦可)的能力”就可以建筑起属于自己的模式语言。不过洞主有句话说得特中肯:“建立自己的模式语言,没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哪来独特的创作。”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创作啊!

因对洞主这一理念的共鸣,阅读《建筑你的模式语言》这本书就觉得收获多多,忍不住拿着根铅笔在书上写写画画。也因为读这本书,产生了写篇长长的书评的冲动。

P6 洞主毫不犹豫的说《建筑模式语言》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那么我也要

留给自己一道思考题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

P9 《认同感和生命的周期》亚瑟埃里克森

P64 肯特克勒曼从对他的老师亚历山大和同事的辩论中了解到:教育并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问题和讨论。联想到最近听金一南讲述的观点“做难事必有所得“,在做的过程中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洞主还有一句话特别有道理:“有时候你花费的时间也需要得到有力的反馈,而且来自于真实的源头。“

P80 房地产开发是一门将土地转化成社区的艺术。

P81 “安腾忠信说过一句话——做事无分大小,重要的是你做这件事情背后强烈的意志。“这和金一南说的”心胜“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些人是因为信念而看见。递进一层,因此事情不分大小,都要认真对待。

P90 “或许正是因为量化的意识,对人类的丰富性及其美感带来了损害。”我们在讲各种产出数字化尤其是与金钱的数字挂钩的时候丧失了很多做事情的乐趣。但是不量化不等同与不追求完美和精致,而我恰恰经常会拿后者偷换前者的,需要提醒自己。

P97 “无功利的纯粹的阅读享受与思考,这是真正高贵的精神生活。”是的,这也是我爱“阅读邻居”的理由。

P114 “参与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评价别人的生活需要克制和谨慎”最近越发认识到这一点,这和“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一个道理吧?

P165 “知识消化借助”逻辑思维“,知识广度借助各种书单榜单是不靠谱的,只有当阅读深入到细节当中,我才能够确信回答:”如何让身体过一个感觉上丰富的生活?“

P171 低碳城市:“气候变化的压力推动创造性工作”斯蒂芬惠勒

P198 “记忆和未来似乎是两个方向,但连接它们的行为就是更新。”

P206 包赞巴克:“积极和消极就像呼吸时不断吸入和呼出的空气。”太赞了,你愿意选择积极还是消极作为你的氧气呢?

P214 帕拉斯玛:“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人们想象和移情的能力,但普遍的文化价值趋向去打消幻想、压抑感觉并僵化自我与世界的界限。”“创造力的教育应从质疑世界的绝对性和拓展自己的边界开始。”

P222“慢慢的读:放慢阅读的节奏,控制自己的欲望。用更慢的速度阅读,不要特别着急的看下一段风景,功利会撕扯专注。再读一遍:为何如此贪婪,那些我肯定的好书为何不能再读一遍?”这俩问题我都存在,是时候改变了。

阅读笔记整理完毕,豁然开朗了。从现在起,我也需要另起一行,慢慢的读,细细的思考,将“无功利的纯粹的阅读享受与思考,这种真正高贵的精神生活“进行到底。

是为记,感谢过去11年陪我阅读成长的“读易洞”。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