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摘抄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8 03:36:09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9-28 03:36:09   小编:

《深山夏牧场》描述了一位城市青年在深山牧场生活的故事。在那里,他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与自然和谐共处。小说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物内心变化,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阅读后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一

《羊道》之三《深山夏牧场》看完时,意犹未尽,尤其很想知道告别这段生活时李娟的心情和哈萨克游牧家庭如何对待这样的离别。挺喜欢李娟发发感慨的。

不过再一想,克制如李娟,怎会把这样容易煽情的场景,释放给我们呢?给自己留一段独享的情感空间何其美妙。

书中,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二

早晨起来,煮了一碗面,扔了两个鸡蛋进去,又放了一些咸鸭蛋的蛋白进去,添一点味道。 加了一根黄瓜,再剥了几瓣蒜。最后配一杯咖啡。相声中说的食物搭配。 却禁不住读起了深山夏牧场: “我要赞美食物!我要身着盛装,站到最高最高的山顶,冲着整个山野大声地赞美!——谢天谢地,幸亏我们的生命是由食物这样美妙的事物来维持的。如果走的其他途径,将会丧失多么巨大深沉的欢乐和温暖啊!” 当我咬下一口蒜, 偶尔会被辛辣激发眼泪,朦胧中心中涌着一段话,同样来自深山夏牧场:

谢谢蒜,它是辛辣的,却又明明是香甜的。 它洁白饱满,举世无双。 把它切碎后拌进饭菜里, 饭菜的灵魂会立刻变得热烈而高亢。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三

飞于山河之上,隐于草芥之中。这一次,李娟带着全新的自己和的神秘亲笔信呼啸而来,翻开书,看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打开耳朵听牧草在合唱。

第一次读李娟的作品,本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尤其是游牧民族更是一个迷。作者其实用非常朴实的词语来描写,可能就是专业里所谓的白描手法吧,反正对于我没有文学功底的人来说读起来非常容易,她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通过作者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远在世界边缘的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领略他们深深根植大地、与自然紧密相依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艰辛、他们所面对的残酷的自然和他们的乐观,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让每一个阅读的人,发现纯洁、坚强和乐观的力量,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四

本来以为故事会讲到八月的拖依和李娟的离开,没想到结束得蛮快的,这个叙事倒和冬牧场不太一样。 羊道这一套书,再加上冬牧场和我的阿勒泰的故事,感觉就是把这个游牧民族一年的生活都能有大概了解了。 读完羊道我还是会常常想起在春牧场转场时被抛下的怀特班,以及后来参加拖依时因为太吵闹被绑在树上的新怀特班,虽然他们都没有出现在这本书,但是我每次读到关于班班的故事,就会想起这两只小狗,会想起在河的另一岸能不能自己生活的老怀特班,以及被绑在树上自己能不能挣脱的新怀特班。我甚至还会觉得扎克拜妈妈家里的狗是不是不太适合怀特班这个名字啊。 我读着书又常常陷入和李娟一样的怜悯当中,会怜悯怀特班,也会怜悯那只李娟看大的黑山羊羊羔。一旦和一些事物产生联结,似乎就很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但觉得自己这种情感像李娟书里说那位远离游牧生活的医生一样:她是善良的,但她的善良已经太遥远了。我的生活和那片土地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所以我担心我的怜悯也太遥远了。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五

羊道三部曲读完了。

李娟的文字很朴实,读起来会让你觉得她就是你们县城里开小卖部家的那个女儿,你们边走,她边跟你讲着自己在牧区的生活,很真实,同时也很向往。

“后来发现,小羊的皮毛厚实、浓密、柔软,干净蓬松,还微微带卷,大羊则浑身脏成一绺一绺的。活了许多年与只活了半年到底不一样啊,衣服都会旧很多。”

“在牧人们迁徙转场的途中,大家一起经历了种种艰难和痛苦。人也一样,羊也一样,马也一样,但大家都静默无声。”

“更多更宽广更强烈的冲击,是再偏远的角落、在执拗的心灵也无从回避的。世人都需平等地进入当下世界,无论多么牢固的古旧秩序都正在被打开缺口。虽然从那个缺口进进出出的仍是传统食物,但每一次出入都有些许流失和轻微的替换。我感觉到了。”

“我和卡可汗妈妈一见面就大力拥抱,左右亲吻。然后跟去她家喝茶,吃了非常新鲜的馕,还喝了酸奶。真幸福啊!馕瓤又软又白,外壳金黄酥香,酸奶里也被殷勤地加了许多白糖,甜滋滋的。”

“总之,和游客比起来,我底气十足。但比起牧人,我又是个彻头彻脑的走马观花者。”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六

1.《深山夏牧场》全书最后一句话是:这正是一年之中最舒适、最丰饶的时光。牛羊肥了,产奶多了,羊羔长大了,就像种庄稼的农民秋收时的心情一样,很满足、很喜悦。这是《羊道》三部曲完结篇的文字。

2.细细地阅读李娟笔下的哈萨克牧民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渐渐升起。她重新定义了苦难的写法,把单调的生活,简单的食物,枯燥的日子,统统换了个角度去描写。这个角度,叫做“很好嘛!”

3.读完这些文字,再次面对食物的时候,我渐渐开始细嚼慢咽,体会食物的美好,也是体会生活的美好。当然,也对烤馕、茶饮、拉面、抓饭有了新的兴趣。突然发现,其实当前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好得很嘛!知足。

4.我又摘录了书中的一句话:“羊道是纤细的,又是宽阔的。几十条、上百条,并行蜿蜒。羊早已走过,但羊走过时的繁华仍留在那里。”此外,今天我的书稿的封面设计图也出来了。手绘图,一个小小的人,行走在苍茫的群山之中,视野十分开阔。

5.看完了《羊道》三部曲,整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以快乐的必掉,书写极端物质匮乏下牧民生活状态的书籍,写得很真诚,也有可能是哈萨克普通牧民生活的第一次全景式展示,春天的牧场,夏天的牧场,艰苦的转场途中。之前,有作家这样细细地写过么?

6.怀着一颗谦卑诚挚的心,走进一户牧区人家之中,一同生活一同感受主人的喜怒哀乐,然后平静地记录下来,文笔又是如此优美,不得不让人感叹,不得不让人赏心悦目。为什么之前就没人想过这样去写文章呢?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七

当初读了三毛的文字之后有一阵子没有从撒哈拉沙漠走出来,一直在寻找这类文字的共鸣。前不久正好看到有个微博小姐姐安利作者,首位便是李娟,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她的文字风格——清新真实,朴素而不失灵动。刚看了一小章节我就是惊喜的,这样空灵有趣的文字被我邂逅捕捉到了实在是一种运气。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李娟深入一个游牧民族家庭,在深山夏牧场的真实纯朴的生活,让我们了解到那样一个以草原为生的民族最朴实无华的本质。

其中有个五岁的女孩玛妮拉让我很喜欢,她爱哭也爱笑,十分灵动可爱。我喜欢乖乖的女孩子,虽然她总是哭但我能理解吧,离开家离开妈妈对于这么小的小孩怎么会不残忍呢?但该干活的时候玛妮拉从不含糊,大概也是父母的耳濡目染,听话的小孩总是令人格外怜惜吧!小孩子的一些所作所为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和家庭,所以榜样真的很重要。看完这个小姑娘,我真的有养个小孩的冲动~(其实我也有可爱懂事的妹妹)

李娟笔下出现最多的是扎克拜妈妈、卡西和斯马胡力。扎克拜妈妈是个很勤劳朴素的女人,她是这个家的支柱,操持着整个家的运转;卡西是个很有活力的女孩子,李娟的描述让我实在喜欢这个姑娘,她虽然也会有邋遢的一面,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但是她总能带来欢乐,而且不矫揉造作,自带了一股飒爽豪气,煞是可爱;斯马胡力是这个家唯一的男孩子,有很好的手艺,苦力活总是需要他出马,但从来不会抱怨,这个男孩我也喜欢得紧,他有孩子气的一面但不失男子汉的豪迈和体贴。

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大概是擀毡,这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大的活动,全家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干活,各司其职,小孩们也格外兴奋,围聚在一旁观看。这样的画面在我脑中总是挥散不去,我羡慕这样的氛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在外奔波,相聚的时间太短太短,我对儿时最深的记忆大概是过年烟花满天的样子,路上家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这才是过年的感觉,现在这样的习俗已经慢慢得远去,我们手捧手机聊着天抢着红包,再也不是面对面的欢聚一堂。题外话有些多,但是我十分希望他们依旧能保留着这些真实朴素的习俗,有些旧传统还是需要传承下来的。

李娟的文字真的令人惊喜,为她打call!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八

读李娟的书,总能让人暂时脱离当下所处的环境,置身广袤的荒凉的牧场之中。她质朴的笔触总是能让人放松心情,让人忘记尘世烦恼。来到那个靠劳动生活,靠双手生存的地方,回到最初的起点,才能让人静下心来吧。想想我们究竟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装帧很漂亮,封面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喜欢的风格,里面精装的封面也是淡雅古朴的画风,符合这本书的主题。这本书线装,很厚,很轻,小开本,纸质应该是再生纸,粗糙又有些发黄,并不让人讨厌。相反还很有一种朴素美。让我想到了自己喜欢的手帐的形式,大概就是这样的开本这样的厚度。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读笔记的感觉,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吧。

打开这本书,有一个牛皮纸的信封,信封里是李娟手写的一封信,当然是印刷版的。是这本书的前言,李娟的笔迹小巧、方正,并不是名师大家的笔体,看着更像是童真的孩子一样。在这封信中,她写道,面对这个壮阔纯真的世界,我所能付出的最大敬意只能是与之保持善意的距离。我想在这样纯粹的人们面前,每一个人都是难以融入却又非常向往的吧。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在牧场上的人和物,有性格不同却同样质朴的人们,也有最原始的最纯粹的自然环境,让人的灵魂都会有一种被洗净的感觉吧。在书中提到的人物中,有一个叫卡西的小姑娘,也是这本书中作者描写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一个有着纯真梦想的渴望不一样生活的小姑娘,其实看到她的故事我还有很多的羡慕之情,喜欢她的直率和天真应该是我这个年纪一点点失去的宝贵东西了。

非常喜欢李娟描写的语言风格,在书中她说,想到能向许多陌生的人们呈现这些文字,真的非常高兴。又想到卡西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和幸福,它们本如浩茫山野里的一片草叶般春荣秋败,梦了无痕。而我碰巧路过,又以文字记取,大声说出,使之独一无二。实在觉得这不是卡西的幸运,而是我的幸运。

牧民的生活是自由的,是让人向往的。书中说,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虽然生存的条件艰苦,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那里的人们过着最快乐最原始的生活。看着这些文字,让我们这些处于尘世喧嚣的人也能洗净一些自己疲惫的心灵吧。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九

文/赵客

初闻李娟大名是在另一本书中,作家、学者舒芜大赞李娟的文字:“《阿勒泰的角落》美就美在她明亮的而非阴暗的底色上……寂寞的诗多矣,明亮爽朗下的无边的寂寞似乎还没有人写,这就是独创的境界。”于是好奇心起,决定读一读李娟的书,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字能如此打动人心。

在对《深山夏牧场》匆匆一瞥之后,已经不能用惊艳来形容我的心情,脑海中唯跳出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里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贾宝玉说稻香村不及有凤来仪(即后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多矣。

李娟的文字中透出的这种自然、通透的力量,让人怀疑她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精灵。相比较之下,那些被称作“文笔上佳”迤逦、糜华风格的辞藻,就像黄山著名“梦笔生花”景点上的“扰龙松”一样,不过是塑料松而已。苏东坡形容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娟的散文中画面感极强,实在可称得上“文中有画”。形容山的陡峭,她写道:

李娟的散文大概得益于她的生长环境,她生于新疆,长在四川。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过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还做过流水线工人、杂志编辑,广告公司作文案。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她与众不同的体会,与牧民们一起转场开阔了她的心胸。《深山夏牧场》中李娟与牧民一起生活,天大地大,天高心阔,她和牧民融为一体,放羊、骑马、挑水,牧民们做的事她几乎都能干。她也和孩子们嬉戏,被泼得一身水,在盛夏的深山里瑟瑟发抖。

很难再用文字去形容评价李娟的散文,如果可以打个比方,电影界有“独立电影”,文学界也有像李娟这样的“独立作者”,没有学院派的格式和套路。李娟仿佛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溪,是阿勒泰山上的雪水凝聚而成,汩汩流至浮世间。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

初识李娟的文字,源于一个朋友的推荐,朋友当时引用了王安忆的一段评论“她的文字一看就能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无端制造咄喧哗。”

莫名心就是一颤,环顾四下,一切都是急匆匆的,焦虑的,那个世界很大,时间很长的地方是不是我们一直在找的诗和远方?

是的,李娟用满怀诚挚和善意的心,把生活的苟且过成诗和远方。

做为一个生在平原的汉族来说,我对一切中原以外的地区都存在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可正如李娟在自序中所说‘一直以来写异域异族的文字都在无端制造距离’。

的确如此,即使看过无次纪录片,看过无数报道,即使知道新疆北部游牧地区有一群哈萨克牧民到目前为止,仍过着最纯正的游牧生活。即使知道他们的历史、族群、信仰、甚至一些生活的细节,可依然与他们隔着几个次远的距离。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只是异域异族,遥远的仿佛是银河的另一边。

李娟却用她质朴的文字,在我眼前推开一扇窗,让我与他们呼吸相闻,让我与他们感同身受。

用两根骨头做出来的抓饭,烧糊了的奶油,蹭痒痒的母牛,偷面粉的老鼠、赶牛羊的狗……

本想做绳子却一时兴奋过头做成了绳圈的斯马胡力,把一封远方来信随时带在身边的卡西,把一个破皮球玩出花样的吾纳孜艾兄弟……

拖依(宴会)前的祈祷,远行前折断的羊骨,做客时带回来的礼物……

一切的一切真实而生动,隔着文字也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所谓的异域异族,于我们其实是一样的,都在各自的羊道上努力而坚定的生活。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一

无意中发现了《深山夏牧场》,发现了李娟和她的阿勒泰系列,这是一扇高山牧场世外桃园的天窗,纯净的苦与乐像一缕阳光撒进这个习惯都市生活浪子的内心,几许暖意,几许偏思。

虽然会经常边看边乐,虽然有着简单而温暖的人际关系,但仔细一想那样的生活对许多人而言其实是单调而繁重的,毕竟没有从大自然过多任性地汲取,随之而来就只有辛勤劳作与相互关照,只是这样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生动而有趣,作者本身的“匹配性”很重要,换个城里人可能早就落荒而逃了。

看过对作者的一段专访印象挺深刻的,作者的颜值与气场与普通人无异,但内在那种说不出简单、敏感、淡然又执着的气质很好地契合了书里所呈现牧民生活的气质,专访的标题是“天生的作家”,李娟的灵性跃然纸间,但若是离开了阿勒泰、离开了大自然,可能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物质生活一旦简单了,身边的一切便清晰地水落石出、铅华洗尽,于是再没什么不放心的了”,牧民们过着艰苦、简单、循环、可持续的生活,“吾塞的生活如此宁静,宁静得简直坚硬而不可打破。我们依从这坚硬的宁静而获取安全感,放心地生活。而蛇啊野猪啊恐怕也同样非常放心吧。大家都走在同样尺度的道路上。”如果说之前看的《在天涯的尽头归零》《半农半X的生活》《赖桑的千年之约》都是返璞归真的尝试,那么《深山夏牧场》里的牧民们就是对“真”的坚守,虽然高山草原和阿勒泰宁静而美丽,但在人类强大欲望和能力面前终究是过于脆弱,书里的牧民们目前还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但毕竟外部世界也在持续地发生着变化,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坚守吧,为他们、为人类。“牛羊数量正在剧增,牧人正在与古老的生产方式逐步告别——这场告别如此漫长,一点一滴地告别着。似乎以多长的时间凝聚成这样的生活,就得以多长的时间去消散。不会有陡然的变革,我们生活在匀速消散之中。匀速运动状态等于静止状态——这是最后的安慰。”、“生活之河正在改道,传统正在旧河床上一日日搁浅。外在的力量固然蛮横,但它强行制止所达到的效果远不及心灵的缓慢封闭”

阿勒泰和它的高山牧场不仅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也成了每一个渴望纯粹自然的游子内心深处一丝淡淡的牵挂,累了、疲了就拿出一本出来看看,心就有所休憩。什么样的人生和生活都会有快乐和悲伤、充实和无聊,但亦如书里所说“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哪怕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啊”,人生沧海一粟、失无所失,认真活着、努力走走(并非一定要向前)最重要。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二

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的阅读感受吧。

遗憾:开篇和结尾都有些突然,作为一个系列我总以为应该有些更正式的开端和收束。还有语言的限制,有不少部分是一笔代过的。谈话的内容也是对他人生活观察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但这里有着相当的缺失。

惊讶:《羊道》是李娟离开牧场以后才写出来的,她记忆力是得有多好才能真切地记下每一天的生活细节啊。还有本以为她家生活条件已经算比较差,结果这本书里描写了另一户邻居,生活比她家还要艰难上两倍。虽然是发生在很多年前的故事,牧民艰苦的生活条件却还是提醒着我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经十分富足,要好好珍惜。

叹服:李娟能非常生动且详细地描述每一种生产劳动的场面,这种对文字的把控力令人佩服,能做到这一点的至少都能算个好作家。在描写其他场景时她的文字也别有魅力,能带我从另一个视角去重新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会说她是没有被八股文教学污染过的作者,她的思考是真挚的,笔触也是灵动的。

共情:李娟是一个有高度同理心的人,且她能通过文字把我代入她的情绪里面,最后的部分看宰杀小羊时我还是为它的命运流泪。她写沙拉古丽,还有阿克拜一家对她的嘲笑,也是无限慈悲的。她能看到人有时候是在“比烂“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优越感的,但她并不谴责,她好像总是能看穿生命的本质,因此而宽和。

尊重:李娟虽然是个来自城市的汉族人,却并没有代入一些寻常的偏见去审视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更没有借着自己的细致观察就大书特书理论,这种小心翼翼的旁观者姿态是对她笔下人物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她并不是一味地附和,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都让人读起来觉得很舒服。

难过:这个系列其实是描写了很多病痛和死亡的,但都是作为一个背景。里面的人物几乎每个都带着点毛病,却又不去看医生。卡西笑嘻嘻地面对自己的失聪,斯马胡力在脑袋上套塑料袋治疗头疼,阿克拜妈妈喝着各种偏方,沙拉的病,还有那个小姑娘(我忘了她的名字)腿的残疾,沙阿爸爸并未提及的病,女人们开裂的手,渡河时意外身亡的父亲,还有卡西的结局... 也许对他们来说疾病真的只是生活连带的一种副作用,他们没有能力,因此也不再想去克服,所以能乐观地面对这些。但我还是忍不住替他们难过,如果都能健健康康地活着多好,即使要放弃那种更艰辛的生活方式。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三

由于孤陋寡闻,我大约在2013年才第一次看到李娟的作品,她的名字实在很平常,随处可见。可她的作品却魅力非凡,第一次读就深深地吸引到我,让我牢牢记住了她的名字。当时看的第一本是《我的阿勒泰》,随后又陆续看了《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冬牧场》。这次中信又再版了她的羊道系列,我很欣喜,又可以在书中体会那片土地上的景色和人的美好,这是文学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时不时会有诗和远方的梦想,然而李娟就在远方,她用笔为我们记录下远方的一切,有美好的、艰辛的,那都是我们不曾触及的生活的本质与真相。

她的文字灵气十足,对于新疆那片土地的风景描写令我印象深刻,不仅描写出美丽的异域风情,也刻画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纯洁、美好、明亮。有人说她的文字浅白,我却觉得最可贵的就在于她的直白和淳朴,勾勒出远离我们一般人的大地上的风景和日常。比起她早期的作品,例如《九篇雪》,羊道系列的文风更为稳健、成熟,和她笔下的景致一样,更加宽广大气。她的作品打动人的不止是风土,更在于人情。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守时而动,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有自己坚定的民族信仰和行事准则。人与人的交往简单、交心,虽然他们的生活娱乐项目很少,自然环境有时候也比较恶劣,但他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接受上天的安排。

难得可贵的还有她的谦卑和克制,李娟曾说:面对牧人们的生活方式,她放弃了主观判断,只用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她是那片土地上的景色和生活的忠实记录着。为了更好地体验,真实地记录,她还曾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牧人家庭中一同生活、劳作。读过她有关阿勒泰作品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劳作枯燥而繁重,尽管她并没有大写特写那些艰苦的日子,但只言片语中已可见一斑。她全身心地进入那片遥远的土地,用心体会,经历过真正生活的洗礼,为我们汇集出诗意的美好文字。“由于深知,才会尊重。”她从一位汉人的角度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与风俗习惯,如同一个连接了不同文化的桥梁,为古老的民族传统留下文字记录,让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维度世界的景象。

阅读中每每读到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忍不住要拍掌击节。同时又想起李娟寄稿子(不记得是哪一部作品了)给出版社的一段轶事。当时新疆限制纸制品的寄出,李娟把稿子电子档转入U盘,塞到衣物中,结果被搜出来了。后来又想法设法,放入一堆干果中,终于成功的躲避了检查,作品得以交给了编辑出版。想到这么美好的作品如此不易才得以面世,我们更应该珍惜。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四

羊道三部曲中,我最喜欢这一本,比起前两本关注牧场生活和迁徙不易,这本渗透了很多李娟的思考,尤其是她用一整个篇幅描写她自己在牧场的生活,虽然她称之为流浪,但给我的感觉却是寻觅到了灵魂的故乡,草原的辽阔治愈纠结,生活的重复沉淀真谛,我也多想能有这样一个放空的机会,去体会去思考我的人生,寻找我的意义。我想很多人喜欢李娟的文字,不仅在于它美好,它幽默,更在于她的文字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草原,那些生活给予我的痛苦,我能在思维的驰骋里放下一切。除此以外,这本书里还描写了我喜欢的卡西,在我的脑海里,卡西始终是一个身着红色套裙的小小却充满生机的女孩,她勤劳、热情、不拘小节,给我亲切的感觉,我很想握住她的手,让她带着我一起在牧场上奔跑!

虽然我很喜欢她笔下的牧场生活,当然这种喜欢只是带着观赏的心情而不是真的要尝试,我断然没有那种勇气面对生蛆的羊屁股、扯到流血的骆驼鼻子、陷入沼泽挣扎的马儿,牧场用一种空旷的孤寂和无力压在我的心头。

在这一本里,一些曾只是背景的人物逐渐被描述,比如海拉提的妻子莎拉,莎拉出身农民家庭,为了给哥哥娶媳妇才通过换婚的方式嫁给海拉提,这种“古老”的方式,仍然在穷困的地方主宰着女人的命运。固然李娟认为“不管她是否后悔,她已经无法想象没有海拉提的生活。”在我看来,莎拉的行为其实已经很明显的表达出她并不会因为海拉提不那么“大男子主义”而对这段婚姻满意,喜欢这个丈夫,她不想生育更多的孩子,她竭力在灰头土脸的生活里保持整洁,她沉默的忍受着牧场“陌生又熟悉”的生活,李娟认为这是因为她保持“城里人”的作态,但我却认为这是她对于无奈的一丝丝反抗,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人的祭奠。她说继子吾纳孜艾的生母改嫁后从不来看自己的孩子,生怕影响自己新的婚姻。这种指责诚然是无情的,但又何尝不是莎拉的心声?婚姻对于一个女性没有那么重要,哪怕它是谋生的手段,也不能抹杀婚姻以外的所有东西。

巧合的是,还有另一个女孩莎拉,她也养育着一个和自己无关的孩子,只是她不美,不整洁且贫穷,但她有着一颗谦卑和包容的心,她倾尽己有款待释放善意的人。但她的不美和贫穷却成为了别人优越感的来源,幸福感有时候来的残忍,它竟建构在对另一个的比较中,哪怕只是比她多洗过几次头发。对于莎拉古丽的感情,李娟是矛盾的,一方面她也乐于好过莎拉,但一方面她又同情着她,她知道莎拉的邋遢在于她无暇也没钱,但她也嘲弄着要那些顽皮的男孩子娶沙拉古丽,我在这些玩笑当中咬紧了嘴巴。

也许是时候放下它了。

深山夏牧场读后感篇十五

我脚下的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唯一清醒的事物。我稳稳地走在路上,但是,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那么宽。

我从不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我从不渴望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去向唯一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心有牵挂,不想迷路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在节制中游荡,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李娟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大草原的精灵。

她温柔克制,她热情奔放,她能做自己。

不贪心,是在大自然中最宝贵的品质。

对自然不贪婪,她深知并坚决维护自然的本性;

对同伴不贪婪,她了解尊重并竭力融入牧民的生活方式;

对自己不贪婪,她接受并享受自己所有的情感并都能坦然对待,愤懑和怨怒,在她的口中都变得可爱而恬淡。

看过了微读里八本李娟的书之后,我已经不能再用浑然天成的老话来简单概括她的写作了。她写作的宽度和笔触都来自于她的经历和骨性,我向往她的人生态度,轻清的,又红宏的。

—————————————————————

看这本书的时候,还看到了思达的一段话:人们都吐槽狂妄自大不自知,自我感觉良好,对别人态度感知能力为零。可是,在自大不自知和自卑敏感多情善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间,他想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因为受够了自我砥砺,只想要灵魂上的随便,把苦恼全都丢掉。

看这句话的时候,辛酸加心塞。

我们生活在一个畸形的世界里,反倒是自私自利的人才更容易活得自在。

而又有多少人,打着救世的旗号狂妄地批判别人,认为自己多么的正气凛然,可事实上做了多少真正有贡献的事情?

反倒是谦卑静默的人,到处被欺负被逼得无路可走。哪怕是偶尔反抗一下子吧,就又有人扛着道德的大旗来评头论足了。

多少次被教化受约束的时候,自我克制让我总是默默地收起自己的锋芒去接受那些内心认为完全无理的规则和状况;

多少次被误解受委屈的时候,自我砥砺让我总是习惯性地去了解甚至理解对方的想法,却从来不忍心去拒绝去抗争;

多少次被信任受重视的时候,高兴之余深刻的使命感又把我推向无极的失去自我并不断付出的困境。却依然不能,哪怕一瞬,为自己任性一次。

甚至于会在有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便开始自责今天那句话说的不妥,那件事还可以做的更好更恰当,平生生怨怼自己半天。

木心说,我们不是被人奴役就是被事奴役着。

毛姆说,人生没有意义,放弃自己的各种枷锁吧。

李娟说,身体里有着怎样的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那么暗的影子。生命总会自己找出路。

当你能把一切陌生的美景看成永恒,却眼神依然温柔安静且坚定热烈,那么,还有什么会让你感到害怕的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