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低调》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高调”的男子如何通过“低调”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文章揭示了社会对“高调”行为的崇拜,却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呼唤人们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真正的平衡和成长。
《假装低调》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纸张 装订 还有排版都太赞了!!!
读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低成本地经历各种人生。和奢侈品一向无缘的我,正好借由这本书低成本地了解一下这个行业。虽然大体上分了三个部分,但是基本上是作者博文的集子,反复出现的遣词造句也就不奇怪了。
读书的经历可以当作进入了一个博物馆看展,这本书作为一个导游手册似乎更有意思。仿佛爱丽丝一样进入了繁花的梦境,伴随文字开始正视每一件价值不菲的物件,不必有进入奢品店的焦虑不安。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和设计巧思,主观也好,客观也罢。奢侈品不仅要会做东西,更要会讲故事,让它的拥有者不仅仅多了一个亮晶晶的饰物,更自动承担了这个品牌的品格和历史。每一块手表,每一个珠宝,在可能不经意地方都倾注了设计者的心血,可能看完不一定能了解手表的性能,但是能理解这些物品的溢价所在。物可以被分解成同样的原子,外形可以被模仿,但是经历和故事是独一无二的。
打算购买奢侈品的可以多看看,多多了解和比较。不想买的也可以多看看,了解一下另一个北京折叠世界。还有,多多学习对于物的态度,学习如何与自己拥有的物品相处。世间的好东西是买不完收不尽的,但是与自己的物品好好的沟通,挖掘更深的羁绊关系,更加珍视它不是有更大的收获吗?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和谐关系才是真正的奢侈。
莫斯科绅士
《假装低调》读后感(篇二)
买断烟波不用钱
这是本谈论物质与消费的小书,表姐十分小心地将它命名为“闲话集”,以免看上去过于认真,有为消费主义鼓吹之嫌。
但我想就此多说几句。
我们谈论的消费,剥离了生活必需部分,可以看作一种追求或是一种癖好—你在买条裙子、买个表、买件首饰时遇到的困扰,基本都是自由意志与选择的问题,那些明面上的困扰:预算不足,排队取号……其实都是降档就能解决的。
那你干吗不降档?
不甘心。
所以消费即和自己的内心搏斗。
除了降档,问题还有一个B面,那就是加钱。
作家约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时在芝加哥的精品店里迷上了一个登喜路打火机,是的,不是一个姑娘,是个打火机,但你们都能理解这种感受,对吗?艾本斯坦为了这个打火机每天从办公室走几个街区去看,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感受,这样一直过了两三个星期,茶饭不思,世事不问,最后他买下了那个打火机,以便让该死的生活继续下去。
为了这个打火机,年轻的艾本斯坦支付了远比标签上所写数字更加高昂的代价—让生活停滞了两三周,几十年后回顾,他大概会觉得不划算,但也别无他法—有些经验不花“钱”真的买不到。
陆游四十二岁被免官,归乡隐居弄了条船玩,自嘲“买断烟波不用钱”,但是现实世界里成年人的快乐哪有这么便宜?
物质与消费的游戏,起初或许有关学识、阅历,到了后来只和一件事相关。
想象力。
2015年春夏沪上访友,我在江边听他介绍此后的日程安排:居所、办公、消费,俱在浦江两岸寸土寸金之地,买条游艇交通往来,即可达成在上海双脚不沾车买断烟波的快乐。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注意我说的时间,那是一个节点,之前烈火烹油,之后灰飞烟灭。
人生中有些宏大深远的抉择,看似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无关,还常常被登喜路打火机这样的小玩意牵绊,但我向你们保证,现实并不是这样。我最好的几位朋友都是因为购物消费认识的,十年前,我们常在一起聊买东西花钱的话题,但结束时必然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网上教人品位的老师会告诉你,你的气质里有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那么我要补充一句,还有你花过的钱。
如果把人生比作浩渺的水面,有人面目模糊匆匆而过,有人乘船行乐以桃花作钱,你会怎么选?
捧起这本书,你已经做了一个小小的选择。
当你初涉此道时,又或是心陷彷徨之时,本书的作者表姐是你最好的朋友,我认识的表姐勤勉且善良,这是这项工作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前者促使她不停学习考证,将更多更新的信息梳理后分享给你;而后者,请相信我,在自由意志和选择的世界里,善良才是最重要的。
她爱你们。
胡尖
2020年6月于武汉
《假装低调》读后感(篇三)
应该是作者平时博文的记录 读起来确实是像闲话
从一篇篇的博文里可以读出一些奢侈品的历史 艺术
手表与人的情感链接 包的颜色的历史典故 小八卦我爱看
书的装裱可以摊开 书的味道有一种树皮的味道 摸起来也不像是特种纸
封面挺有质感的 祛魅的本质是去经历 去拥有 可我不想得到奢侈品的瞬间满足与自信 更想得到考上研写论文长期大汗淋漓的看书最终有结果的感觉
好喜欢这个蛇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