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二次呼吸》影评摘抄

《二次呼吸》影评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01:45:08
《二次呼吸》影评摘抄
时间:2024-04-17 01:45:08   小编:

《二次呼吸》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从困境中重新站起来的故事。在生活的低谷中,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感人的表演,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勇气。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迎接新的曙光。

二次呼吸影评篇一

偶然机会抽到二次呼吸超前观影,没想这片子后劲那么强,不仅是在观影结束后当时有很强的共鸣,甚至可以过几天以后也会有所回味。在我看来,起码对我个人而言的影响是很成功的。以至于我看完三天了,还在回忆片子的种种细节,而且是那种不自觉的回想其中的内涵。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一种观影体验,很难描述这种滋味...

二次呼吸影评篇二

目前,通过电影的一些内容和一些相关的物料及预告片,对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和我要阐述的内涵十分感有兴趣,在我看来,那可能是中间讲述了一个人认识笼子,离开笼子,讲述了一个人通过一些思考,脱离了社会家庭及其他相关因素,对自身产生的一些影响彻底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这样才可以成为第二次呼吸,进行了第二次活着,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我是谁知道了我为什么是谁,第一次呼吸也是值得自身深强的,而第二次在我看来也许是心理上的

二次呼吸影评篇三

偶然的机会看了《二次呼吸》的超前点映,看完了真的震撼到我了,后劲真的太强了,这是我为数不多看的文艺片,晚上回家正好又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电影的画面一直在脑中闪过,打算写点观后感,结果竟然在我写的时候眼泪不自觉的从我眼角开始流下,写着写着就开始哭,电影里的画面又一边在我脑子里闪回。整整一夜没没睡,就一直在思考这部电影,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也从来没因为一部电影导致我一夜没睡,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感受,只有看过的人才懂!

二次呼吸影评篇四

影片的女主角“南溪”一次偶然的际遇,邂逅了一名戏剧导演,从此开启了对自我,对人生的探寻之旅。

导演通过“戏中戏”的形式,让那些女主无法表达的,困于其中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困惑,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和演出中,得以释放。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成长,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各自拥有一条成长线,随着剧情的推进彼此交错影响。其中有一条支线特别有意思,即男主与老同学“染”(酒吧超短发女生)这对友情cp关于艺术哲学的探讨,让我,一名从事摄影工作快二十年的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个人认为“老同学”是整部电影中最有人格魅力的一个角色,也是全片的“文眼”所在。与其他角色相比,她属于“自我意识”极强的一个人,他不依附于任何外部的关系,相较于看上去那么“自我”却无比在意“外界声音”的男主,她更注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求索。染与男主之间的对话,随着剧情逐渐推进,交锋不断升级,引出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本片导演对艺术的本质与意义的一种哲学式的探讨。

艺术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来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当一个创作者意识到自己“演什么都是那么回事。”“在角色的外壳下,重复着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这名艺术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并没有那么的“艺术”,对于染来说,相当于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作为一名演员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这里,染说出了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惊心动魄的那句话。

“我们没有创造艺术,我们只是逃向了艺术。”

我一直以为是摄影选择了我,并拯救了我,把我从无聊的朝九晚五拯救了出来,从一名汇报机器中解救了出来。是摄影收留了我不甘寂寞的灵魂。

而如今,我已经从事摄影工作长达二十年之久,再次回想过去按下的每一次快门,其实拯救自己的,不是那些被拍出来的影像,而是那个二十年前勇敢辞职重选人生的自己,是那个会一次次为了拍到一张好照片,而勇敢冒险迈出每一步的自己,如同剧中的女主和染一样。

影片中男主问:“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情感,哪个更给人力量?”

这也是我在不断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艺术和生活哪个更重要?不论是影片还是生活,都给了我相同的答案。男主是一个把自己困在舞台、困在艺术里的人,他让南溪去真实地感受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而自己却逃避生活中最真切的情感。印证了染对他说的那句话“艺术是我们的避风港,也有可能是囚禁我们的岛屿”。

艺术高于生活吗?诚然,艺术可以促进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但生活本身,才是滋养艺术生发的土壤。

很难想象一位90后男性导演的处女作,把影片里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拍的很好。

我很欣赏这部影片,没有强行煽情,只是平淡的讲述、诚挚的探讨,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颗坦诚的心,真心希望导演下一部能够更好。4.5/5,期待下一部!

二次呼吸影评篇五

20240106 北京 超前观影场(极其轻微剧透向,但相信我这个电影剧透不完)

十分幸运能够得到这次机会,在新年的第一个周末看完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思考了亿些时日,最终还是决定写下人生第一篇长影评,结合我自己的故事,浅浅地聊一下这部电影,谨代表个人观点,想到哪写哪,欢迎各位看官拍砖。

总体评分:4.5/5(留一些进步空间)

剧中的女主角南溪,我顾名思义,南方的溪流。虽然可能流淌在南方,但它的根源却可能来自于远处的高山大河,她向往的一定不是安静地在熟悉的地方流淌。她的原生家庭是破碎的,剧中也多处透露她由妈妈抚养长大,母亲对于南溪的期许也和大多数家庭对于家中孩子的期许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好的婚嫁,南溪是“争气”的,接触表演前的南溪品学兼优,生活单纯简单,她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愤怒,生活就像诗歌一样合辙押韵,但诗句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她并不快乐。机缘巧合,在几次戏剧排练及表演中,在与角色的深入融合中,她发现自己的天性可以在其中得到释放,也在表演的进步中,她发现了矛盾,并最终也突破了现实角色的藩篱,杀死了那个被世俗禁锢的自己,勇敢说不,完成了生命的“第二次呼吸”。

往大了说,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有多少人,在陌生的城市求学工作,因为生活的牵制,每天过着学习,吃饭,睡觉,千篇一律的生活,活在那个被社会定义的定式中。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看完电影我不禁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孩提时代一样,只倾听内心的声音,随心所欲做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情了呢?或许,是现实赋予了我们的多重的社会身份,这有时并不允许我们自由自在。正如南溪所说,“我们都是被囚禁在天空中的鸟儿”。

这里拿我自己来说吧。有一次周末,我在某个胡同里散步闲逛,看到一个长相很有高中生物书上某种特点的孩子,他面带笑容,拿着一个破旧的水瓶,正在放声大喊着我听不懂的语言,那一瞬间除了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经典场景外,我还感觉到,那一刻的他是快乐且自由的,至少比工作了一周终于赢来周末休假的我更甚。彼时的我刚参加工作,周围的同事前辈都很优秀,而我作为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应届生,时不时会觉得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无法达成团队的KPI,所以我“笨鸟先飞”,更加努力地工作,生怕被团队淘汰,几乎每天都最后一个下班回家。也因此,我十分珍惜每个可以放松紧绷神经的宝贵的休息日。而回到此刻,道路对面的他,却可以不顾形象地肆意在人流密集的胡同里,发出内心深处的呼喊。他是怎么做到无视那些世俗的定义,怎样不思考“会不会有孩子比他学习好,比他更聪明”的呢?我想对于他来说,可能“活下去”对他来说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而怎么活,则完全由他单纯的内心来决定。

我们的人生仅活一次,为什么要被这些镣铐牵着走呢?钥匙其实就插在锁上,只要我们愿意去打开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想对自己,也对大家说,勇敢地去尝试,去努力吧,不为功成名就,只为像南溪一样,在将来的某一瞬间想起之前的自己,想起自己选择的道路,能够问心无愧。

最后想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愿观看完这篇影评或这部电影的你我,依旧热爱生活,不忘初心,在生活的真相中自由勇敢地飞翔。

二次呼吸影评篇六

嗯,大家好,是的,鄙人有幸参加了超前观影,距现在也已经是六天的时间了,仍记得结束的时候,申导说,“好好消化消化吧,有很多UU第一遍看得脑子转不过来”,若非现在的我,大概也是需要好好的理解消化的吧。但其实当天看完之后我就可以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了,至此,大概会是不配图的纯文字,若是有个耐心,那鄙人确是有幸。

先说说看完的大概吧,有一定文艺片的基础的话,而且在看的时候边看边思考了,关于电影的主题其实蛮显而易见,也就是“我”的诠释,至于其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一方面是衬托,另外一方面,就是携带出来的。再深入的思考,更深层的,既有作为中国家庭的解释,也有关于地域性的表达,想来,在鄙人了解的文艺片中,确实是少见的,或许这也算得上一点优点吧。再者,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看完之后,如果还会有其他相似的人事物观看,这影片的影响,就会隐隐约约的蔓延出来,就像观影后第三天,在看完《葬送的芙莉莲》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人生的旅途是什么呢?或者是,在人生中,“我”又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也顺理成章的,联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次呼吸》片名所蕴含的深意就已经是问题,是诠释主题的问题,所以整部电影,更适合带着一些问题去观看,说不定,就会带来一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当然,这是对有思考的观众的一点建议,要是想无脑,也可以当个解释中国社会影响下的中国家庭纪录片观看。

好,再来细说电影,很有文艺片的风范,平静柔和,没有波澜的起伏,就好像一起水到渠成,或许这就是剧情完整的基础吧。嗯~有点跑偏了,再说回来,一切的故事都是从女主角“南溪”和男主角“林苏”的相遇开始,“南溪”是一个很地道的中国式家庭养育出来的人,而“林苏”也是颇有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样子,这也是两位主角内心与外在的矛盾所在。“南溪”,因为是颇具观念所影响,所以展现出来的,就是被束缚的“自由”,她自由的生活,但生活却已经是注定的道路,而这个时候,就该说到剧中的戏剧,说来也巧,这戏剧的内容竟然与“南溪”的生活大差不差,只不过的是,两个地方有着相反的选择,这里,或许就是暗示“南溪”对自我解放的,隐藏起来的渴望,当然,在鄙人看来,剧中剧的内容,与其说是带有平行时空穿越的科幻戏剧,更贴切的,会是应激性创伤障碍的精神分裂症的戏剧,不过,这算小事,也不必在意。

而“南溪”的渴望,或许从第一次听到她的诗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暗示了,“南溪”想要自由,但不仅仅是母亲的期待与压力成为枷锁,“南溪”自己的顺从和懦弱,也成为了囚笼,这倒影出来的,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吗?从影片不断的进展,“南溪”逐渐开始展现自我的向往,从出演戏剧的开始,到欺骗母亲的“工作”,再到即便妥协也要出演,最后到以角色说出自己的内心,这意味着,“南溪”逐渐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自我,而不是受控于家庭的自我,就像是在片末的第一次对母亲说出的拒绝一样,而这,就是浅薄的,对“我”的解释,毕竟是很明显的,表露出来的。

而其他角色的“我”更是水到渠成的出现,“染”选择放松找寻“我”,“北山”选择自己的理想发现“我”,“心然”告别过去看清“我”,“林苏”受“南溪”影响后明悟“我”,相比之下,“南溪”的“我”,就是覆盖在最上面的过程,说到这,不得不提电影的另一方面,就是“选择”,“南溪”选择自我的真实与自由,选择了,勇气,这才有了自己的自我,这样说来,更重要的反而是,选择的勇气,再进一步的说,应该就是内心的勇气,也就是所谓的,心中的支柱,再进一步,就是所谓的,“爱”,人是需要“爱”的,不管是“爱”与“被爱”,而这,“南溪”回避退缩的内心,就是缺少“爱”的体现,尽管“南溪”总能听到母亲的“这都是为你好”,但那并不是“爱”,内心缺少“爱”的人,自然内心毫无力量,自然,尽管外在毫无破绽,但心中全是虚妄和空白,当“南溪”拥有自己的自我的时候,她内心也有了力量,而这种“爱”,是缺“爱”人的救命稻草,那便是“自爱”

其实,电影还有更多的表达,但我想,每个人到底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的看法也只是我的,所以,到这,倒是希望有机会可以观看一遍,即便没有好处,那也绝无坏处。

然后,便是电影对我,产生的于“我”的理解。鄙人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巧合的是,我的家庭对我的影响和剧中“南溪”所受家庭的影响大差不差,正因如此,对于“南溪”,我总有一种看自己的样子,一种,看着过去的自己的样子,是的,在看电影之前,“南溪”所经历过的事情,鄙人也是有了相似的经历,说来的,竟然倒都是感叹了,感叹“南溪”成功的拥有了自我,这一份,算是“前辈”的释然吧。

不过,即便是看完影片,我的,“自我”才是真正的画上了“开始”的句号,我想“南溪”的自我,应该也只是“开始”的起草,路,总归还是远着。而,不仅仅是影片告诉我应该去怎样看待和找到“我”,更像是,彻底知道自己的:“我”是谁,“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这也正是,人在旅途过程中,逐渐找到的答案。

但是,其实很多时候,答案并不重要,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就已经是答案了,而“我”,也会在不断的前行中逐渐臻至圆满,所以,“南溪”会逐渐完善自我,我也会完成自我,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里。

最后,就用我在第一次听完“南溪”的第一首诗所想到的诗结尾吧。

“湖边埋藏着一具尸体

我向往自由 却害怕那尸体是守卫

当夜色推动我走向自由的道路

我知道那是仅有的机会

我站在道路的终点

却再也踏不出下一步

直到背后的力量 让我追向自由

我看不清背后的脸庞

只是听到

‘带着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去吧’”

二次呼吸影评篇七

《二次呼吸》影评 首先这是一部人生哲学、追求生活的文艺片,如果你没有看过至少三部以上的文艺片类似《一一》、《死亡诗社》,或者对生活哲学不感兴趣,那么很难明白其中的内核。 本文均为个人对电影的理解,含有剧透,建议观影结束再行阅读。 一、《“二次”呼吸》 这部片名很有意思,叫做“二次”。我们首先要理清楚贯穿整部电影的暗线“二次”,第一次呼吸是当你意识到你生活在一个舒适区想要跳出这个圈;第二次呼吸是你在社会生存中意识到你所热爱、所要追求的东西,就像是马哲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先是对自我否定,从有到无,再对自我否定,从无到实有(有和无的统一)。最终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 二、电影的故事线 这部电影涉及到了“亲情”、“事业”、“爱情”,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三个东西。女主南溪对母亲(爱情)从“被迫选择”到“自我要求”;对林苏(事业)从“自己适合”到“生命感受”;对北山(爱情)从“不知所措”到“主动回答”。南溪和林苏的两次排练,两次演出,这里也对应着女主完成了自我的两次蜕变;两次自我否定自己;两次自己杀死自己。 有关“二次”可以再用两条线来对比: 第一次怀疑——鱼缸的鱼——预演——钢琴谱——宿命论 第二次虚无——河滩的鱼——公演——慰藉品——自由论 有关宿命论,电影中映像最深的就是“世间的一切早已如钢琴谱般写好,只是等待时间的钟摆敲下每一个琴键。”这句话的触动很大,就像是马哲里的机械主义、教条主义,但也确实有几分理论依据在里面。在我们面对人生的第一次突破时,是否也同样意识到我们身边所有发生的事物,都是在一切情况下的最优选择,这些事物节点就是你敲下的每一个钢琴键。 面对早已注定的生活,我们是否就要这样继续麻木的生活下去?导演在剧中给出了答案——活在自己的热爱里像北山一样,背上自己的吉他站在车顶向世界呐喊。至此,全片的核心主旨自由论油然而生,追寻自己所热爱的生活,活出自我,才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追求。

导图

三、电影的主旨 这里我引用电影的三张海报来汇总这部电影的全部;

南溪的诗词

林苏的舞台

北山的吉他

1. 南溪的诗词————象牙的保护和束缚、鸟笼的鸟 2. 林苏的舞台————爱情事业的困扰、别人的舞台 3. 北山的吉他————热爱自由、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1——2——3三个不一样的人生也对应着从中的两次呼吸。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对应着上学到工作再到退休三个阶段;从思想跨度上来说,对应着人生醒悟的三个阶段。到这不难理解,电影的主题是活在自己的热爱里;正题是对人生的探索;反题是:不断地自我否定;合题是自我的不断发展。至此,电影的明线也显而易见——活出自我。 当你观影结束之后,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就是南溪,那个一直被填鸭式教育所支配的机械。“我们似乎都有病。” 至此,影片成为一种艺术。 “我们只不过是逃向了艺术。”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采用了“明暗主线+多线叙事”,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体会去细品。里面的诗词艺术哲学真的值得细品,同时影片中的色彩灯光鲜明而又柔和,美中不足的是女主的台词的打磨以及台词功底以及有待提高。一位三十而立的导演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思维,期待您的后续作品。 会变成你——《北山的诗》

——一语解千愁(小刘) 2024.4.6

二次呼吸影评篇八

这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内核的电影,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则很难获得这部影片的全部。

同时这也是一部符合“当代艺术”美学范畴的艺术电影——这不仅指本片的影像调性,还包含有其所表达的艺术内容。

导演很大胆,处女作就直接用了“戏中戏”+“多线散点”的混合叙事,要知道这两种叙事模式,无论哪个单拿出来,都是极难把控的。“戏中戏”叙事这两年还算有点口碑的,就是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遗憾的是这部片子的剧作依然传统,只是影像气质上符合了当下主流国际电影节的口味。“多线散点”叙事这几年很少见了,比较经典的是杨德昌的《一一》和李安的《饮食男女》,但这种叙事模式“形散神聚”,对没有一定文艺片观影量的观众来说,是有些门槛的。

一、戏中戏到底在讲什么?

为了弄清这部电影的内核到底在表达什么,我们很有必要先缕清电影的“戏中戏”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里还要补充下,根据平遥电影节映后交流我们观众得知,电影里的这部“戏剧”是导演为了写这个电影故事而原创的,同时也为这个故事而原创了三首诗。)

通过梳理几次排练片段和演出片段,我尽量把戏剧的故事梗概还原出来(为了区别于戏外南溪,戏剧部分我们暂称为女主B):

女主B在某个时间奇点,发生了时空错乱,她不知道是自己陷入了另一个时空,还是另一个时空的自己进入了她的世界。懦弱的她由于恐惧,只好先躲了起来观察着发生的一切,但她逐渐发现,不论是她进入了另一个时空,还是别人进入了她的时空,她的生活都被另一个自己取代了。

第二次排练

女主B陷入了虚无与迷茫,她忽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了。在经历过种种内心至暗时刻后,她决定杀死另一个自己,夺回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潜入自己的房间,向另一个自己挥下重棒,并将其躯体拖至河边树下埋葬。

可当女主B杀死另一个自己后,发现生活并没有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而是陷入了另一种虚无。因为她意识到,如果平行宇宙存在,或者说是只要存在任何另一个自己,那么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因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意味着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每一个人类的一生所有决策都是一样的,否则就不会有完全一致的历史结果。

“人类只不过是留着血液的生物机器”。女主B意识到,如果人类没有自由意志,那么就连妈妈对她的爱,也只是一种“设定”。人类其实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家只不过活在一种规则里,活在虚无的轮回里罢了。

女主B决定自杀,结束这荒诞的一切。但是自杀失败,被救了过来,并被送到精神病院,由男主B负责治疗照看。在住院期间,女主B向男主B述说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

至此,预演(第一次演出)和公演(第二次演出)的剧情还完全一致。而两次演出的结局区别是:

预演,女主B按原台词演出:

男主B走向树下刨土,发现尸体,证实了女主B所述皆为事实,也印证了其实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的。最终,男主B也随之陷入虚无之境。

至预演结束,我们可以看出,林苏所创作的这部戏剧故事,是一部极度悲观的虚无主义内核的故事——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和目的,也没有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预演(第一次演出)

到了公演(第二次演出),结尾相同段落,女主B进行了大段改词,包括戏剧中与母亲的对话,以及对男主B结尾的对话:

男主B走向树下刨土,发现尸体,证实了女主B所述皆为事实,也印证了其实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但最后男主并没有像预演之前那样,随之陷入虚无之境,而是一种“释怀”之态,同时也含有对女主B的“祝福”之意。

至此,女主B的态度之变,使整个戏剧故事由虚无主义内核,质变为了存在主义内核——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获得人生意义。

梳理清戏剧的故事线后,我们终于可以讨论下,女主B两次杀死的自己,分别代表了什么。

第一次,是平行时空出现的另一个自己——她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意志、行为都是被设定好的,人类个体不存在独特性、主观性。它比喻了功利的社会教育对个体的规训,会使人趋于同化,沦为生产工具。人的“认知系统”就在这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固化,把外部对其的规训,误当作是其自我的意志。

也就是说,第一次杀的是那个由外部所构造的“自己”,那个残喘于市井楼宇之间的“尸体”。

第二次,是女主B意识到,妈妈对她的爱其实只是一种“设定”,而不是真的爱,于是自杀。注意两次杀“自己”的本质区别,并不是躯体上的他杀和自杀——如果把第一次的困境比喻成【经由外部规训而引发的自我意志的困境】,那么第二次的困境则深化为【经由情感困境而引发的自我存在的困境】,因为人如果连“爱”这种最基本的情感都并非真实拥有时,人也从根本上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

所以,南溪的改戏、其态度的转变,使得整个戏剧在“杀死自己两次后”,多了一层“重生”的概念,这也引出了本片导演的核心表达之一:世界本无意义,人类是在自身“情感体验”中,构建了自我的存在。

至此,关于戏中戏剧情线的解析终于完成,各角色的剧情线也终于变得清晰。

二、“二次呼吸”是什么意思?

要想弄清这部影片的正题,首先要弄清这部影片的反题——从哲学意义上而言,男主林苏就是整个影片的大反派。

先梳理下与林苏的关于舞台、关于艺术的台词。

在影片的语境下,“角色”一词不仅指戏剧角色,它还暗喻了社会赋予人种种功能的那个“角色”。而林苏的这些艺术观点,乍看很有道理,如同常识,但在本片的语境下,却成为了“世俗”的代言词。

林苏有一个心理特性:活在他者的目光里。

在这种被凝视的状态中,林苏以“客体”的姿态存在于世界。舞台于他而言,只不过是从“现实的世俗”当中,逃到了另一个“舞台的世俗”当中。

现在再梳理林苏的老同学“染”的关键性台词(看片尾演职表,发现导演给她起的名是单字一个“染”)

与男主相比,染的心理特性显然有着充分的“主体性”。她不是被染的那个画布——她自己便是世界的涂染者。

至此,终于可以谈到这部片子最为锋芒的问题: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情感,哪个更给人力量?

结合影片的语境,我是这么理解这两个砝码的:

“思想”代表了理性、抽象、知识、概念的一个综合。

“情感”代表了经历、体验、具体、感情的一个综合。

前者我们是通过书本、他者的传授而获得,后者我们则必须自身置于直接的生命体验中才能获得。

林苏显然是“思想”派的代表,他明明喜欢心然,却又对感情淡漠,将自己的热情全部投入于事业当中,创作的作品也是在否定人的情感价值。但林苏同时也是痛苦的,如果说女主B在戏剧中杀死了自己两次,那么林苏则在每一个创作的夜晚,杀死了自己无数次了——那个在虚无、痛苦中轮回的,便是林苏他自己。

而南溪的出现,以及她的“舞台意外”,则像是在林苏的艺术荒冢中偶然开出的一朵花。

面对林苏在化妆间对南溪改词的质问,南溪的回答其实暗藏了导演的态度。

公演(第二次演出)中场化妆间

而林苏对南溪从事“表演”行业的前后态度,也是二人已完成主题性成长的一种佐证。

南溪第一次排练室练完后,林苏说:

而林苏和南溪最后一次走在胡同时,林苏说:

第一次排练完

故事结尾

前者,林苏将南溪视为表演之“材”;后者,林苏则将南溪视为生命之“人”,是人自身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回归。

但如果说,“二次呼吸”仅仅停留在找回自己,仍不足以充分表达导演的创作意图。

三、爱决定了你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南溪与妈妈的故事线,构成了整个影片东亚文化的底色,南溪与林苏的戏中戏构成了故事的支柱,林苏与前女友、老同学的故事线是围绕在故事内核周边的湖水与木林,那么北山这条线,则是让湖水泛起涟漪、让垂柳摇摆的一阵轻风,使一切变得灵动而温暖。

从社会身份来说,北山是全片身份感最低的人——驾校教练。

北山知道他配不上南溪,渴望靠近,又怕越线——南溪的青春感与文艺气质深深吸引着北山,而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北山,现在则像尸体一样每天坐在他的驾校车里。可以说对南溪的喜欢,也可以说是这份喜欢所带来的自卑感,总之是南溪的出现,让他身体里的血液再次流淌起来。

《北山的诗》(也是片尾曲歌词)

当我们爱一个人,对其投射的情感足够充盈时,在某个意义上会变成“那个人”。但这个意思不是我们变成了“他者”,而是构成“他者”的存在要素也会附身于施爱者。在某个意义上而言,施爱者拥有了被爱者的“灵魂”。

北山是个勇敢的人,在最后一次分别,他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表达了他对南溪的那份喜欢——然后被一个人留在风中。

林苏则是个懦弱的人,他长期不敢直面与前女友心然的感情,像极了现在那些被爱伤害后,喊叫着戒掉敏感和期待、一心搞钱搞事业的赶路人。

最后,林苏终于懂得,人不是必须成功才值得被爱,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南溪最后也主动拿起了电话打给北山,是感谢也是告别,而不再像以前一样逃避;而北山,接纳了这一切,但也选择新的人生旅途——北山站在车顶的那个画面,如同踩在的他“工位”,并向这个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罗翔老师说:“你终会明白,前途比爱情重要。你还会明白,爱情比前途更难得,但最后你会明白,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而爱,决定了你的前途在哪里。

谢谢导演,正如您片尾所说,“谨以此片献给这个世界,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期待您的下一部。

一些与其他映后观众交流的小tips:

1、关于鱼的隐喻:南溪家里鱼缸的鱼,是指拿来被观赏的。而河边泥潭上挣扎的鱼,则是在痛苦中试图冲破束缚,游向河里。而现实中大部分的人身在鱼缸而不自知,所以也感受不到南溪的痛苦。

2、关于树的隐喻:林苏出在的空间里,只要是室内,都会有一棵树。比如排练室、戏剧舞台,甚至包括与前女友白天偶遇的那个咖啡厅的大厅里,林苏坐的位置身后也有颗树。树不应该被困在人为制造的屋子里,如同“困”字本身,就是“木”被限制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林苏和老同学走在小树林的那场戏,终于给人一种“透气”的感觉的另一深层原因。

3、关于诗与画面的呼应:南溪出场读的诗是关于鸟和月光的,影片中段个一闪而过的那个如同鸟儿被囚禁的红月亮舞台画面;还有一个地方是后段那个情绪要起飞的混剪,有一个南溪躺在床上睁着眼,但月光划在她脸上的画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