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往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科幻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人类命运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思考。作者巧妙地融合了科幻元素和哲学思考,让人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和启示。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未来。
宇宙往事读后感(一)
本书的第二篇《月夜》是很短的一篇文章,只有短短的十几页,思路很是清晰,很入我等理科生的眼。
“我们生活在以能源为动力的繁荣时代,也生活在能源会被竭尽的威胁之中。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逼迫人类寻找各种方法,避免最终的毁灭。”
在刘慈欣09年构思的这篇文章里,主题只有一个: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故事叙述的是“我”,在一个中秋节之夜,接到了来自未来的手机。
按照我们现在科技的发展,二十多年后,基因疗法将出现,人的寿命将被延长到两百岁左右,那样好吗?2123年,由于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大气变暖,极地冰盖融化,沿海城市被淹,上海是所有沿海城市中最后的幸存者,内陆陷入大混乱,社会和经济面临全面崩溃。那如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科学家找出某些环保的能源技术——大规模采集太阳能的“硅犁”技术。硅犁像犁那样耕地,它耕过的地就变成了太阳能电池。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是可利用的太阳能电池,多美啊!果真如此吗?2119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旱季时挽起裤腿就能走过黄浦江,硅犁疯狂耕作,土地的单晶化比沙漠化对气候坏境危害更大,生态急剧恶化,干旱笼罩全球,而雨季带来的只有洪灾……看来只有另行寻找新技术了,超深钻井!采用激光钻头,钻井的深度超过一百公里,穿透莫霍面,直达软流层,开采出地球深处的电流。2125年,地球电流耗尽了,指南针不再指南,失去了磁场的地球丧失了大气层的保护,太阳风直接扫向地球,此时,地面充满了辐射,如果你不穿防护服就会没命,整个上海都在地下。接着,太阳风将大气层燃尽,烘干海洋和地球上所有的水。而“我”,一百多年来再没爱过别人,孤独终生……
的确,在刘慈欣笔下,今日的科幻小说,也许就是我们明日的现实情景,人类的文明最终将走向何方?这是我们目前所要思考的问题!
宇宙往事读后感(二)
作为这本书的第四篇故事,其实这一篇的内容远比想象的要精彩。第一遍时,可能只觉得这是一个时间循环的科幻故事,也有几点想不通,觉得产生了许多矛盾,如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是自己本身的悖论,无论时间怎样循环,总会有一个起始循环,进入时间循环前人工智能是怎么出现的?就比如的自己回到过去杀掉更年轻的自己,也就形成了一个祖父悖论,这是不合理的。第一个人工智能曾说过,它进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尝试各种可能,从中选取最利于自身进化的进行吸收,也许这次循环只是人工智能一次代码测试的过程,如果测试结果符合预期,那么就保留,如果不符合就重新运行代码(也就是结尾的时间重置),在无数次实验中,寻找最优解。当然这仍然不能解释它如何被过去的它创造的。
经过一番思考,个人认为,这涉及到了一个类似盗梦空间的多层次梦境。怎么说呢,就好比我们在我的世界0里制作了一台电脑1,然后在这台电脑1中开发了一个我的世界2......类似套娃
第一层级:这篇故事本身所处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发生人工智能事件对于这一层级的人来说是真实的,说白了这一层级的事件只是更上一层级代码测试的过程,对于这一层级之上的代码来说,那两个对立的人工智能,只是代码运算中无限种可能所产生的一种事件,但最后某件事的出现让代码产生了bug,只能重置,进行下一条测试)那么这个bug是什么事呢?继续看下面。
第二层级:也就是真实世界男主存在的世界。一次男主把自己设计的代码导入了量子计算机,生成了一个人工智能,也从人工智能中意外发现了使用量子改变时间线的办法,好巧不巧,怀孕的妻子由于一次车祸死亡,于是他打算改变世界线挽回妻子的生命。但问题是,三维实体不能够进入高维,也就是说他不能够直接的改变时间线,只能从高维的角度预测事情的发展,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量子技术影响到时间线中的人物,进而改写历史,但这样做就像让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经过一系列叠加,产生一个巨大的风暴,尽管是有可能,但中间的变量是巨量的,因此男主先让超级人工智能进行推演,为了找到创造者的答案,人工智能为自己编写了一段循环程序,用来计算男主妻子死亡的那段时间的所有事件,模拟出所有可能性。当然也模拟了自己当初被输入量子计算机,从而被创造过程,因此处于第一层级的人工智能发现了自己的创造者竟然就是自己。
而至于那个bug,就是妻子的死亡,只要模拟结果是妻子死亡,那么程序就会自动重置,开始新一轮的演算。直至妻子存活,这样他就可以改变历史,复活妻子。
也就是说这篇故事不过是一段代码的测试过程。也许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由上帝用一串代码形成的一个框架,我们对于上一层级也许只是虚拟的。谁又能知道呢?
宇宙往事读后感(三)
读这本书没想到还有意外的收获。本来是冲着大刘的名头来的,结果发现书里面的好几个故事都是其他作者的作品,仔细一看,原来是刘慈欣 等著,“等著”两字还贼小,有点意思。但其实写的还都挺不错,我很喜欢,也让我对中国科幻届任务的认识大大扩展了——毕竟以前我只知道大刘一人而已。
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我印象中这应该是一套书中的一本,和我多年前读到过的《时间移民》是同一套——那本倒都是大刘的作品。这套书的整体风格特征很明显,背景都是红色的浩瀚宇宙,书名都是人文与科幻的诗意合体,比如本书的“宇宙往事”,以及刚才提到的“时间移民”(不过这应该不是编辑的功劳,基本都是从作品名称直接取来用的。),内容都是中篇短篇。刚才查了一下, 这套丛书还有 《赡养人类》《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星际战争》,这不是都是这个味(但没有《时间移民》,非常奇怪但也不细究了)。
我读过的科幻不算特别多,都是当小说解闷看,这本看完突然有了一个疑问,就是科幻小说的作者们,除了挣钱以外,有没有想通过作品来表达什么?肯定是有的,文字必然是内心的一种表达,所以,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这些科幻作品,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有三类思考。第一类,是纯技术的,带我们看看未来科技有多炫酷,给你展现一个新世界。第二类,是结合社会性的,谈谈我们与其他文明可能会有怎么样的故事。第三类,是哲学性的,科幻在其中重要也不重要,主要是在科幻下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自我观察。
首先说说第一类,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沙丘》第一部,《三体》第二部,《球状闪电》、《全频段阻塞》等等,电影还有《星球大战》之类的,给我们带来的是来自未来的冲击,令人震撼,作者也通过这些作品来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由于人的想象力毕竟有限,想要构建一个我们觉得较为真实的、不那么离谱但又令人惊叹的未来,需要大量的前沿知识,而且这么多年下来未来科技可供想象的空间也不多、很难出新了。所以这作者们开始琢磨其他的方向,比如第二类。
第二类就有趣多了,加入了外星文明的这个变量,变化就多了。首先两个不同的文明,必然有两套不同的科技,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准则;然后,两个文明的科技必然有差距,地球处于落后还是领先?(一般是落后),接下来,面对有差距的文明是和平还是战争,这个战争怎么打(毕竟有的设定是敌人比我们强但也不是不能打,有的是完全不能打),打完之后人类的命运是怎么样的?这些思考好了都是非常精彩的。《三体》系列,还有本书中《黑云》等,就是这一类作品,他们把两个文明之间的异同、博弈和结局都写的非常合理和精彩,引人入胜,比如我至今仍然对“黑暗森林法则”和“猜疑链”的设定叹为观止。
第三类的作者可能就不止是科幻作家了。对人性和人类社会进行深刻而尖锐的自省和反思,可能需要披上科幻的外衣,用“未来”和“外星人”来借古讽今或“指桑骂槐”。这一类其实很有意思,是说我们自己的,是剖析人性的,再具体点,是讲人性的恶,一个人的恶,一群人的恶,还有整个人类的恶,这个恶展现出来后,你发现又好气、又好笑、又无奈。比如《三体》里的圣母程心,以及“人类不感谢罗辑”,读完以后没有几个不骂的,但我估计真正发生的时候,骂的人也没几个“感谢罗辑”的,因为大刘写的还挺符合人类罗辑的.......这类作品中的短篇绝大多数是是时代性的,他们反映的是时代问题,所以以前说环保、说贫富差距,现在估计要说战争,未来是不是要说反人类。当然,如果对人性本身有长时间的思考和认识,那写写未来的人类道德水平以及因此而来的拙劣表现就更有意思了。
所以,综合来看,科幻不仅反映我们的想象、我们的社会,更反映的是我们的自身,它展现的是我们人类社会在未来朦胧倒影,如诗所云:
隔河望对岸,倒影落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