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随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1 17:20:43
随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4-01 17:20:43   小编:

《随喜》读后感:文章通过描述人生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表达了随喜心态在面对困难时的重要性。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告诫读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文章充满正能量,鼓舞人心,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勇气,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随喜读后感第一篇

赵姐的书总是要买来读的。很快!

从书里发现几个问题:

1、赵姐的老公是唐大年!!!!

2、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中华!!!

3、赵姐读书的速度很快!!!

4、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发现后半部分的看图说话是要从最后一页往前看起的!!!

1/7页

随喜读后感第二篇

我只能说,我21了,可是我还没有沉淀足够的丰富的情感来阅读有关于文艺的东西。我21了,仍然浮躁,不安,好像下一秒我就从毕业到失业,虽然我知道不可能。随喜,跟随你的喜欢,随心所欲,。我希望当我当我长大,足够大是,我可以从容的欣赏这个世界,这个我

2/7页

随喜读后感第三篇

卓越赠书,从N多励志和发财学的书中选择了这本。所以说,一本书有多好或者说有多差,要看跟谁比。总之是选了这本。

知识含量较低,小女人发闲愁、说疯话。是很好的厕所读物。照以前是一边撕一边看,后来注意到还是有许多人买二手书的,我又穷,所以应该留起来卖掉。

不过里面有几张照片是不错。另外,我想知道装睡觉的那个女孩是谁。

一个人在家无聊的晚上,那两张照片,我看了,想去洗脚。太阳没下山那张,也不是创意,不如隔着毛玻璃拍水仙。俺说,粗砖缝破房子还是不要再拍了,莫有意思。而且我猜,赵姐怕是不喜欢英文歌,这么爱显摆的人。

因为小闲愁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发了那么多年,都大同小异,这种东西是写给她自己的,创新性较低。对一个外人读者,论影响因子的话应该在0.3左右。

3/7页

随喜读后感第四篇

第一次看赵赵的书,看了介绍才知道她是个编剧,可惜她编的几部戏都没看过,书倒是很有意思,言语之间很让人觉得爽气。这本书的结构就挺少见的。前半本是文章,后半本图片为主配了少量图文,封底偏也做成封面的样子,唬得我一开始不知道从何处读起。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状态也挺好玩的。图文这半本,简直如同新书一般,雪白笔挺;文字那半部则皱皱巴巴黄黄的。

不知是否因为印刷无法体现照片的精彩,很多照片欣赏不来,部分倒是挺好玩的,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心一笑,比如那张洗澡去了的照片,蜕皮一样完整的一团牛仔裤还连着袜子。其实图文这部分倒是有些文字写得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文字部分分成了四大块,第一,二部分略讲了下自己和家庭生活小事,倒是清醒得很,欣赏能自贬的人。第三部分讲了身边的朋友,对有些朋友用笔之狠之毒,让人无语啊。应该说臭味相投吗?有的好友圈就是这样互相爱挤兑,相爱相杀?但对明星的人称代词一直使用“它”,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我落伍了~

最后部分多是看戏或看书的观感,写得随心所欲。标题那书,可能在内容里根本不怎么提及。作者常常看着这书想起那书,思维跳跃的很,倒是比一本正经的介绍推荐更能激起人好奇心。

后来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是由微博集结出版的图文集,难怪话题这么跳跃,照片这么随意了。但还是挺喜欢这个调调的,很轻松,且难得能找到一个跟我一样会坚持看自己不喜欢的小说,爱瞎较劲的同好。随喜随喜,随便你们喜不喜欢,我高兴就好。哈哈,够豁达!

4/7页

随喜读后感第五篇

以前听过赵赵这个名字,正式了解是在石康的《北京姑娘》里面,他对赵赵多加褒扬,我觉着一个作家夸奖另一作家肯定是有一些作品以外的原因的,石康当然也有这样的嫌疑。

除了都是北京土人,文字都有种混不吝的劲儿以外,当然他们还是朋友,本该腥腥相惜的。赵赵管他叫老康,情商八岁,对姑娘的热情十八,智商二十八,从他的那些剧本里可以看出赵赵的评价并不夸张。

说实在的,可能是朋友,这两个人挺互相搭台的,也没什么不好。赵赵的文字我还是喜欢的,透着北京人的性格,那么大大咧咧,那么没心没肺,可是又有点舍不下的文艺范。就像一姑娘嫁了人,生了孩子,天天柴米油盐的。可还非想穿条波西米亚风的大裙子,头上再插朵花,然后再来个烛光晚餐什么的。有点不搭,这本书中的文字和摄影如是。

书评的文字太普通了,不出彩儿,比前面的文字差很多。就像石康那本《北京姑娘》蒙事儿似的书,都是随性而起的文字就印成了铅字,真像她自个儿说的,现在的书都跟帖子似的,不经看,好书实在就是在浩瀚的乱石堆里找钻石。

经常在图书馆发呆,我走完一排又一排的书架,手里都没有留下一本书,有时候我看着那些生动的书名,笔直的书脊,都会替它们寂寞,哪本能幸运地被翻开呢。留在书架上的已是绝佳的命运了,还有无数被打成纸浆的同胞呢。

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能在浩如烟海的印刷品中不浪费时间,找到真正的口味相投,甚至知音呢,这个时代挺难的,看多了烂书会降低智商,光看名著会举步维艰,遇到一本好书的感觉就像遇到一段欣喜的感情或朋友,发自心底地快乐。

赵赵的文字还不错,有特点,我当笑话书看了。

5/7页

随喜读后感第六篇

人到中年,空间需求变小,只对好吃的饭馆了如指掌

其实没怎么,其实他是把对方当成自己人,他想讽刺的当然不是对方。但是没办法,祸已从口出。

四陪’,陪吃陪喝陪玩赔礼道歉。

菜真不灵,以聊天佐餐。一贯的风气是,谁不在场,就说谁坏话——活该,让你丫不来。有时坏话的密集度和程度太强,在座无不心惊胆战,觉着以后有饭局还是得尽量来。

有一句话令我深刻印象,李翰祥所说的做演员的八字真言,乃“旁若无人,死不要脸”,哈哈,真是至理名言,可以在很多事情上派用场。

话痨搞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件占便宜的事,最起码在字数上不会犯难。我发现的规律是,语速快的话痨说话比较有意思,慢悠悠那种基本上是催眠型的。而语速快的话痨,多半还伴随着极强的表演欲,不甘心自己有意思的话只是存在于空气中然后就随风飘散,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拍着他们肩膀夸赞他们的小聪明。话痨就是这样,得不到令他满意的共鸣就会一直不停地得逼下去。

罗斯陷入和茱莉的热恋,两人在电话上唧唧歪歪,谁也不肯先挂电话,“你先”“你先”“一起挂”“噢你没挂”“你也没挂”,撒娇不停,一旁的瑞秋实在听不下去,一把抢过罗斯的电话狠狠挂掉,若无其事地塞回给目瞪口呆的他。以前我一直愿意做后挂电话的那一方,喜欢听到听筒里轻微的“咔”的一声,像听到自己的心轻轻碎裂,想“果然还是他的心比较狠”,自虐一样悲观着爱情。很多时候,人们在说完最后一句话后,还是希望对方有个回复——听到了,知道了,好吧,等等。 让所有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句决断性的有实质内容的话多好,为什么一定要结束在废话上呢?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以电影的形式存在。一个作者不仅应会写,还应会在写前替故事选择最适合的存在形式,比如小说,比如话剧,比如电影。

好多小时候的事,本来觉得忘了,看了这书,像用改锥顶了几下,有些熟悉的东西翘了起来,不是具体的事,是些熟悉的场景和气味。但我不确定很多事情是不是真的记得,还是后来听大人说起,乘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久而久之记忆错乱,以为是自己记得的。

世界上最怕较劲二字。

为什么只童年记忆里有昆虫呢?岁数一大,只人盯人了,眼里没虫儿了。

知识分子逗法。肚脐以上的刻薄,不三俗。

爱情算什么啊。疯狂的小事?把“疯狂”去了吧。

我常常觉得,梦中的我们都会做出匪夷所思的失控行为,那么精神病人的举动,岂不就像白日的梦?白日比黑夜多出什么?不过是控制。我们和他们真有本质的区别么?一旦极度疲惫或极度亢奋,丢弃那些所谓的理智和道德法规,我会不会把我心底压抑很久的特别想做的事情无所顾忌地做出来?

6/7页

随喜读后感第七篇

这本书争议挺大的,有人会说很无聊没有什么内容,有人会说很精致很好,这作者应该有点无所谓吧,看书的名字《随喜》,随便你喜欢不喜欢,只要我(作者)喜欢就好。是这个意思吗?

这本书分了五部分,但是书的目录中只显示了前四部分,前四部分共158页,从P1-P158,第五部分是作者在旅游或者生活中随手拍下的片子图文并茂(看图说话),从P158-P1,页码是倒数的。

第一部分:我是什么人?

她羞于在生人面前开口,更甭提骂架,所以她在同志们都跟对方吵架的时候,自己仅用愤怒的眼神声援。当然,其实她脑海里很是波涛汹涌的,她在臆想,是把酒瓶直接磕丫头上,还是先在椅子上磕碎了再顶丫脖子上,仅仅臆想而已。

第二部分:闲人的家居风情画

短短五页,自说自话,还好只有五页。

第三部分:老友记

主要写了寄居女友明星,文艺青年二蛋,石奋斗石康,大哥全勇,张咔嚓。文中偶尔提到老颓苗炜等人,感觉北京那个圈子真的很大也很小。作者似乎是很稀罕那个邋遢的明星的,但是从文字中,我却一点都不喜欢她。对每个老友都是简单几笔,刻画的并不深刻。

第四部分:风吹那页

这部分是60多部书+电影+纪录片等的读后感,作者把它们称作闲书,说看的时候不用全神贯注,如同磕磕瓜子磨磨牙,噼噼啪啪,一个下午过去,太阳下山,书就看完了。这些文字不能完全叫做书评,有很多都是作者由书中的情节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然后跟大家唠唠嗑。

第五部分 图文并茂

没有在目录中,主要是配图文字,分为人在旅途和云上的日子两部分,人在旅途中,出现了作者走过的五台山、大藏寺、瑞士、意大利、尼泊尔、日本。云上的日子主要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甚至有她的脚丫子,但是没有大腿。

有些话:

1、作者说起离婚,说以前的婚姻是计划经济,不好离婚。但是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了,商品时代讲究商家信用,用的不好的话是允许退货的。

2、婚姻中:大家都轻松上阵,抱着不能永远的心理负担,说不定还真能相敬如宾了。

3、漫不经心地起床,漫不经心地走来走去,漫不经心地看书看碟,漫不经心地笑,漫不经心地发呆,漫不经心地逛街,漫不经心地说几句漫不经心地话,然后漫不经心地睡了。漫不经心,因为不再紧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事情,一切正常运转,有个家在身后,有个人在家里,有个好去处。

4、终前半生,人堆里刨来刨去,就是为了找到安全感吧。

5、婚姻代表了先进性的东西,如科学一样,甚至跟谈恋爱相比,它就是科学。它巩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让人达到暂时的心无旁骛,专心于工作,促进生产力。谈恋爱固然好,但那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状态,要遮掩所有的不好,尽力装的跟人似的,骗人骗己,已达到害人害己。

6、婚姻中,因为有家,懂得心平气和,发现气氛有异,濒临吵架,会连忙把两人之间的线放松。谈恋爱比不了,谈恋爱是要整个高下的。

7、我为什么做事快?还是因为内里有苦苦挣扎的底层气质——从没学会去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不认为拥有或谁能提供给我可浪费的资源,我不浪费,因为浪费不起,渐渐就养成了习惯,低眉顺眼地高效完成,不给别人或者自己找麻烦。我天生的婢女情节。

7/7页

还剩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