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物种入侵的读后感大全

物种入侵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4 12:55:43
物种入侵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4 12:55:43   小编:

《物种入侵》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讨论了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文章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通过列举多个具体案例,说明了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文章呼吁人们加强对物种入侵的研究和管理,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物种入侵读后感(一)

这本书总让我想到很多年前的那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当年的先辈历经艰险赶走了异族侵略者,而如今的华夏本土物种则在外来种的入侵下艰难存活,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在我们普通人没有注意的地方,战争正在不停的进行着。 红火蚁攻城略地,侵占南方12省435县市区,本土蚂蚁被其杀戮灭绝,节节败退,大量昆虫和农作物遭受残害。此害未除,2022年又发现更可怕的小火蚁登陆定殖,本土蚂蚁的未来被阴云笼罩。 作为餐桌美食的小龙虾(克氏原鳌虾)逃逸后扩散至20多个省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大量破坏农田和水利工程,捕食本土物种,对中国本土生物群落构成严重威胁,本土的淡水螯虾在其面前一败涂地,溃不成军,逐步走向灭亡。 被愚昧无知者不当放生的红耳龟在22个省市水域形成野生种群,其数量甚至超过其原产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野生红耳龟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这种性情凶悍的外来种面前,我国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动植物都遭受了巨大威胁。中国本土龟类急剧衰落,大量水域被其霸占。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有一天,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一环的本土“乌龟”将会走向灭绝。 可怕的紫茎泽兰侵入南方省份,影响作物生长,削弱农田土壤肥力,其释放的化感物质对中国本土植物进行压制,其所生长之处,将是一片绿色的沙漠,除了它之外,再无余者。 薇甘菊在南方肆虐,光是广东伶仃岛468公顷的乔木和灌木就有60%被其覆盖,大量树木枯死。 来自中美洲的秋英(波斯菊)在文化上正在取代藏族文化中的“格桑花”,这些外来种在融入我们生态系统的同时,更是在不知不觉间侵蚀着我们的文化,篡改着民族记忆。 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侵略肆虐的外来种太多太多,有制造绿色荒漠的裂叶牵牛、入侵房屋内部的美洲大蠊、德国小蠊,侵蚀木材的截头堆砂白蚁、繁殖力极强的法老蚁、反复攻击我国北方的美国白蛾、从西南地区发动入侵的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肆虐了数十年侵蚀植物的美洲斑潜蝇、三叶斑潜蝇,对果蔬伤害极大的实蝇类,通过寄生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满地的非洲大蜗牛,捕食杀戮本土物种的牛蛙,四处产卵的福寿螺…… 太多太多了,生活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的动植物们,正在遭受一场接一场的可怕侵略战争,输了,便是亡族灭种。 或许有一天,我们举目望去,农田中跳跃的是硕大的北美牛蛙,溪流中爬动的是凶悍的红耳龟,空中飞舞的是纯白的美洲白蛾,地面裂隙中成队前行的是红火蚁…… 真为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无数年的本土物种感到忧虑。 前路漫漫,尽是黑暗。

物种入侵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生物爱好者和养鱼佬,平时就会对物种入侵相关的问题十分在意,在看到狐主任推荐的视频后眼前一亮,立刻入手了一本。 拿到书后我立马抛下手头的事仔细拜读了一番。本书无愧于“纸上纪录片”这个介绍语。生动的言语、详实的数据、精美的插图将我的思绪从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中带回到了小时候活跃的田间地头。在对自己自然之旅的回味中,我对于物种、大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相信无论是像我这样的生物爱好者,还是之前对相关问题没有关注的一般人,都会在这本书的阅读之旅中收货颇多。 物种入侵这一问题,确实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往往在对人类的经济生活造成影响之后才会被发现。犹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树木被美国白蛾入侵,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爆发之后,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些毛虫就把校园里的树叶啃了个精光。当时的我和同学们,对于物种入侵并无概念,但是出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每天下课之后都会自发地带着各类工具,去消灭这些恼人的毛虫。 当然,作者仅凭个人的精力与力量并没有办法将物种入侵这一庞大的问题讲述的尽善尽美。希望这本书可以做成一个系列,对于书中没有详尽提到的物种进行补充。比如我作为一个养鱼佬,对于水生生物相关的问题格外关心。目前我国水生生物所面临的问题,除了环境污染和栖息地破坏之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挤占本土物种青鳉鱼生存空间的食蚊鱼,把河流内其他鱼卵吞吃殆尽的“清道夫”等等,都对我国本土水生生生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可是这些物种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关联性不大,所以并没有像其他物种那般引起太大的警觉与重视。对于乱放生的劝导,最初也是水族爱好者圈子不断发声的。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鳄雀鳝事件,也充分暴露出了相关人员对于水生生物认识的不足。 自然界作为一个如神经元般复杂的整体,并不能像实验室的培养皿那般只培养人类选育的物种,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圈2号的失败犹在昨天,对于入侵物种的防治,也不是简单的引进天敌消灭目标这类的加减法。如同澳洲的生态防治一般,在生态环境中简单的引入任意变量都有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引发新一轮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日本养蜂的人的纪录片,时至今日我都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相信自然的力量,她会使一切保持平衡”。这种类似道家的思想,也与正如本书中提到的防治方式不谋而合。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除了人为干预之外,本土物种的抵御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类唯有保护环境,保护本土物种的多样性,才能够更好的抵御外来单一物种的入侵,使生态环境不至于出现“绿色的荒漠”。 最后也希望看过书的朋友能够充分了解到物种入侵的严重性,在个人的生活中,对身边的自然多一分留心,对平时没有关注到的小小世界多一分兴趣与观察,在身边的人想要胡乱放生的时候及时进行劝阻。放下用碎片化信息不断冲击大脑的手机,走进自然,去看一看搬家的蚂蚁,筑巢的新燕,破土的小芽,穿梭的游鱼。人类也是从大自然中诞生的动物,大自然会用她神奇的魔力,填补你空虚的心灵,为你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物种入侵读后感(三)

这是一部关于入侵物种的纸上纪录片,是一场关于红火蚁、仙人掌、滨蟹、紫茎泽兰、秋英等的自然博物之旅。

这本书非常有趣,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我们小时候观察过可爱的小蚂蚁,没想到,它们几乎都是外来入侵物种。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由人类携带、大宗货物交易、交通工具携带等途径,原本定居本地的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入侵之地的不速之客。它们或者寄寓一角,安于现状,或者反客为主,在新的环境中胡作非为。

生物入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普通人似乎毫无察觉。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顶级的外来入侵物种,比如餐盘里的罗非鱼、小龙虾,鱼缸里的水葫芦、巴西龟,花瓶里的富贵竹或幸福草……

事实上,多数外来入侵物种并不会对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直接影响,所以不必恐慌。

红火蚁的原产地在南美,而我们本土的火蚁类都是一些极小型的蚂蚁,基本上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小龙虾的原产地在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地区,我国的小龙虾是从日本来的,并不是直接从原产地入侵到我国的。时间很可能是1929年,地点是南京,目的是观赏或食用。

蟑螂也是入侵物种,通常被称为美洲大蠊,它的原产地不是美洲,而极有可能是在非洲或南亚的热带地区,在非洲南部和西部的热带地区还可以找到美洲大蠊的野生群种,但它们很早就在美洲安了家,那里也成为它们向世界各地扩散的重要站点。

非洲大蜗牛原产地在非洲,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陆生蜗牛。在我国,非洲大蜗牛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可能是由植物携带卵或幼螺无意引入的。

这本书能带你在忙碌之余带你进入一种超尘拔俗的境界,让你静下心来赏悦自然,陶冶心灵。

物种入侵读后感(四)

今天,秋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推荐之《物种入侵》。入侵的物种离我们有多近?它们改变了什么?我们又应如何应对?和馆员老师一起跟随这部纸上纪录片寻找答案吧!

入侵物种,离你有多近?

打开《物种入侵》这本书,快速浏览一下目录,如果你对其中出现的小龙虾、仙人掌、牵牛花等再熟悉不过的物种感到惊讶,或许你可以花上一些时间跟随这部有趣的纸上纪录片,看看这些外来物种的“无国界之旅”。

在全球范围内,物种入侵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问题。仅就我国,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了深重打击。原本在居住地过着安逸生活的物种,因为人为携带或交通运输,搭上“顺风车”开始了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为了在新地方活下去,小小物种用自己的作战计划与本地物种竞争、破坏周围环境,导致庞大的生态系统正在被它们的计划一点点摧毁。

《物种入侵》正是注意到了这个容易被忽视却严重危害生态系统的问题。作者冉浩,长期从事生物研究与科普创作,他的作品《蚂蚁之美》和《动物王朝》曾两次获得文津奖推荐图书奖。这一次,他将目光放眼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入侵物种,运用纪实手法生动描绘了物种入侵引发的生态竞争以及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书中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给我们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学问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外来物种其实离我们很近,但这并不可怕,而身处其中却意识不到周围发生的一切,才是真的可怕!

它们做了些什么!

书中呈现的各种入侵物种是作者结合我国生态现状精心挑选出的,它们多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种,却常被忽视,有时我们更将它们视为合理的存在,不去思考其来龙去脉。因此,在阅读本书时,总会带给我们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体验,惊讶于它们出现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中。但当你了解了它们的种种行为后,会感叹这份名单给的实在合情合理。

在全书的章节设置上,作者打破了动植物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物种建立起联系,毕竟它们都在进行着相似的破坏计划!被讨厌的红火蚁叮咬和豚草花粉引发的花粉症都可能会导致人类严重的过敏反应;虎杖和巴西龟(严格讲应为红耳龟)被人为引入后严重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久而久之取代本土物种;非洲大蜗牛和福寿螺入侵后成了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如果食用后出现感染寄生虫的情况,有可能危及生命;小龙虾和普通滨蟹与本土水生虾蟹形成竞争关系,出现捕食本土水生物种的情况,而且防控困难,使用杀虫剂反而会摧毁生态系统,使物种入侵更加容易。

总的来说,物种入侵后会通过与本土物种竞争生存资源、传播疾病、改变生态结构等方式直接破坏生物多样性,同时给当地农业、经济、人民健康等带来威胁,最终影响生态系统。入侵物种的行为不再简单是物种间的竞争、取代,已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博弈,它是生态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做什么?

真相也许残酷,物种入侵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全球化发展加速了贸易往来、旅游交流的活动,这也为物种入侵提供了更多传播途径。同时,本土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物种资源化等也为入侵物种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太湖新银鱼作为优良经济鱼类引入云南高原湖泊,这种做法确实改善了当时的经济效益与生活水平,但随之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太湖新银鱼严重威胁了本土幼鱼的生长,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它们正好阻断了本土幼鱼的粮食,最终本土幼鱼反而成了濒危物种。

只要人类还在活动,就会有新的物种入侵,并且难以根除。那么,我们现在除了寄希望于未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外,还能做些什么?作者告诉我们:要为明天争取时间!

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减缓、防御物种入侵,尽可能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将物种入侵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降到最低,为未来生态治理争取更多时间。目前物种入侵防御仍以海关拦截为主,但其也有局限性,无法拦截所有入侵物种,对此作者还提出了预警监测、完善法规、加强全球合作的可行措施与建议。

至于广大群众,更是物种入侵防御的重要力量之一,向公众做好宣传、科普工作,提升面对外来物种时的敏感度,争取做到有条件及时上报,避免错过防控最佳时机。我们不会选择“躺平”,小小物种的计划又岂能得逞?

《物种入侵》既是一部生态学著作,也是一部自然博物纪实作品,最终放眼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致敬那些为保护生态系统默默奉献的科学工作者的同时,也要开始行动起来,为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娄纯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