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4 11:00:19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24 11:00:19   小编: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包括一些常见的错误读音和正确的读音。通过详细解释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和常见错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汉字读音规则,避免读错字的尴尬情况。文章内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对提高读者的汉语识字能力有很大帮助。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一)

新书到货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二)

经友人力荐,我才万幸没有与这套书失之交臂。其实对于此类书籍,我一直将其归为工具书,内心也完全没有捧读的欲望,原因有二,其一自是受过高等教育现已工作多年的我没有这方面需求,其二便是我感觉这样的书读起来枯燥不如小说演绎生动有趣。我想这也是许多人的心声吧。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三)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却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在生活中读错字会弄出很多笑话,有时还会生出歧义,耽误很多事情,所以把字读对是很难又很重要的一件事。作者李问渠的这本《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可谓是为所有中国人和喜爱汉语的人带来了福音,书中收录了有史以来容易读错和写错的1000个字、1200个词、200个姓名和300个地名,是帮助人们大大方方站在人前讲话,掌握话语权的得力工具。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四)

近日,在好友的推荐下,有幸阅读了《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和《中国人容易写错的字》这两本书,该书由畅销书作家,资深教育家李问渠编著,《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分为“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容易误读半边的字”、“容易误读的同形异音词”、“容易读错的成语”、“容易读错的姓名”、“容易读错的地名”七部份内容;《中国人容易写错的字》分为“容易写错的字”、“容易写错的词”、“容易用错的词”三部分内容,书中分别把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容易出现误读的字、词进行了归纳、概括。通过阅读这两本书,让我深切感觉到,对于像我一样经常和材料打交道的人来说,这两本书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工具书籍,也可以说,学习这两本书能够从根源上改变目前错用、误用、滥用字词的现象。

在实际工作中,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也许是电子产品的过多应用,提笔忘字、提笔忘词的时候很多,有时候遇到生僻的字词,尽管不知道读音、意思为何,用五笔输入法就能轻松搞定,更不会进一步去查究,可能不经意间还会遇到,但是终究没有明确的认识。有时,词语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如果因为不小心的误用,可能表达之意就不是差之毫厘那么简单的问题了。可是,恰恰这些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两本书的编著恰恰体现出规范使用文字、词语的重要性。抛除工作上的不可分割,在日常生活中,说出正确的字词,写出正确的字词,运用正确的字词都是一个人的修养、素质体现。在孩子面前,如果想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那么自身就要知道哪些是错误的发音,错误的用法,不能将错误的示范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再继续错下去;在公共场合,读错字、写别字是一种很尴尬的行为,也是最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素质的事情;在其他国家人面前,做出错误的语言应用,反映出的却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要解决汉字、词语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中积极改正,从最基础的学习开始,打牢根基,重视汉字和语言的规范应用,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这两本书的页面编排美观,解析简洁到位,相信在掌握了书中的知识后,我们都能够逐渐减少读错、写错的问题,进而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同时也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五)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而承载着这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应该就是汉字了。从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汉字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种发展,让我们今天偶尔回头再看向从前之时,觉得很多汉字显得有些陌生。而因为“多音字”、“多义字”等的存在,让即使是从小说汉语长大的中国人有时也会拿捏不准。

比如,单单“啊”字就有“ā;á;ǎ;à”四种读音,而对应不同的读音则分别可以表示感叹、惊叹、惊讶、疼痛、认同、惊喜、疑惑、反问、醒悟等多种不同的语气。而究竟何时该用什么音调,在已经惯用了汉语的中国人口中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但对于不分音调的外国人却是难上加难了。

但其实惯用了汉语的中国人,在读字、写字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出错的现象。因此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挑错别字”、“挑错音字”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而《中国人容易写错的字》和《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正好在这方面能够给我们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因为自己是韩语专业的,所以也会认识一些在中国学汉语的韩国学生。有一次在交流中,对方就问我,“哎”和“唉”这俩字究竟有何区别。我记得当时只是说都是表示感叹的,具体情况具体而定,而并不能给出特别明确的答复。直到看到本书中的解释才豁然开朗:“哎”表示惊讶或不满意,也可表示提醒,如哎呀、哎呦;“唉”表示答应的声音,也可表示叹息的声音,如唉声叹气。其实,如果早能知道这些,也不至于作为中国人在解释汉语的时候也只能模棱两可地糊弄过去了。

还有一次,在古文中遇到“嗻语”一词,大家便讨论“嗻”字究竟该怎么读。查阅时发现这字也有四种读音:zhē, zhè, zhù, zhe。最后竟然是一位学中文的日本人,给我们讲了这个字的来历和不同读音代表的不同意思。

很多时候,长相相近或相同,但读音不同的汉字太多了。有时,可能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具体的含义,则更容易把握和记住他们的读音。例如《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中提到的“淙”字,本是形容流水声音。因此“泉水淙淙”读cóng,而不读zōng。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因此我想此书,不仅适合初始汉语的外国人或小孩子学习,也适合已用惯汉语的成年人学习。

汉字之博大精深有太多我们尚未掌握的疏漏和“秘密”,我想这本书也许正是带我们开启这段旅途的钥匙!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六)

还记得小时候上学学习英语的时候,怎么学都学不好,我还记得老师和我们说英语就26个字母,把这26的英文字母背下来就行了。有的人说,为什么要让我们学习英语,而不是让人家来学习我们的中文。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我们自己作为中国人有的字都没有弄明白怎么读,怎么写。中国作为一个有5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大国,中国的文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的楷书,这期间中国也经历了很多的改朝换代以及很多改革。

文字能帮助我们记忆和思想交流,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和机器打交道,已经发展到不要用笔写字的情况了,所以写字对很多人来说,都变得陌生,什么都用电脑来代劳,有的人甚至已经到了提笔就忘字的地步。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我正在看一本书,看到好句、好词都会用笔立马记在本本上,看完一本书,对这本书有什么想法,我都会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书的内容吸收了,而且书中的好词好句以后也能翻一翻不至于书看完就忘。

现在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看一点书,如果哪一天不看书的话,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但是大家在看书的过程中,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不认识的字,我在读畅销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会很少,要不然基本就没有,但是我在读沈从文的《边城》的时候,我发现我简直就是文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惭愧,看沈从文的《边城》,我查了很多次很多次的字典,有可能是我小时候读书少的缘故;也有可能我确实技不如人的缘故,总之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接触汉字的我,今天才发现对汉字认识实在是太少了。

《三字经》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现在很受欢迎,《三字经》顾名思义,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组成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整篇读来下大概一千多个字,这么字里面是不是有你不认识的字。而且现在的《三字经》已经不仅仅只有中文了,它被翻译成满文、蒙文、英文、法文。

在很多年前,信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书信来认识对方,见字观人,就是说首先通过一个人的的字,其次是再看这个人。以前一个人字写的好不好,是大家决定对这个人的印象好坏。所以我们小时候练楷书,长大后又练行书。

记得看过钱文忠的一本书,钱文忠是我过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的学生,钱文忠说曾经在录制他的新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时候,人总是比平时要紧张一些的,再加上灯光以及低头看稿子的时间必须尽可能短等原因,当时不知道怎么搞的,一顺口就把“阈”读成“阀”了。可见中国的汉字在一不留神的时候就会弄错。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今天的年轻朋友们还在创造新的文字,比如“囧”,“槑” ,“火炎焱燚”,等等还有好多今天这个新时代创造出来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七)

网络时代的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趋的便利,但也潜移默化的威胁到我们的文化:我们都会用电脑手机,就连幼儿也会对着电脑玩游戏,我们拿起笔写字的时间见越来越少,偶尔拿起笔,出现了认识那个字但实在不会写的尴尬。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汉语热”一时在全球蔓延。对于这样的情况,身为中国人,我们是欣喜的。典型的代表就是《汉语桥》的播放,来自世界大学生进行的中文比赛,看着那些比赛的外国人说着一口皱巴巴的中国话,我不仅能潸然泪下。甚至看到比中国人还懂得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我又不禁深感惭愧。 这种情况,我们自己好像是发现了,所以,近些年来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语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全》等节目,而且赢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反响。我想之所以受到如此的欢迎不仅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而且是我们的义务,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了史书典籍是一个代表,汉字也是一大代表。汉字的发展从古至今,不管演变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属,楷书,草书,行书八种字体。汉字的运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是说必不可缺的。 在这样喜忧参半的背景下,我们只有懂得汉字背后的乐趣,才会吸引你去不断靠近它,接触它。我来带大家一起找寻汉字背后的乐趣。 读错字的误区: 读字只读半边字。我不否认,这是一种认字的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字都是如此。 例如,“觊”与“凯”的左半边是一样的,很容易把“觊”读成“凯”。那么,就读错了,实际上,“觊”的发音 是ji,声调是去声。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反驳我了。有时候读半边字还是正确的。 例如,“豪”与“毫”上半部分是一样的,发音也是相同的。 没错,确实是如此,但是,我想说的是,在没办法辨认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先查一查。 这只是读错字的误区之一,剩下的还有容易读错的同形异音字,容易读错的多音字等等。 这是容易读错的误区,那容易写错的字就比较多了。上边已经提到了,汉字的发展,想要不写错字,最好是知道这个字的形成。这也可以防止读错字。一举两得。 比如,“牟”,这个字在造字之初就是“牛鸣也”。“牟”字的字形与牛鸣之义紧密相连。“牟”的发音,就像是牛叫一样。有了这样的解读,就很难读错写错这个字了,而且了解了这样的来源,也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其实,所有的汉字都是有这样有趣的来源的,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爱上汉语,爱上中国。 在古诗词中,我们也随处可见的读错字的现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的发音是xian,声调是去声。意思是“见”,通“现”,呈现,出现。 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汉语之美,是中华之美的一部分,我们要读对,写对汉字。 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不是特别系统完善,想要系统的学习,《中国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八)

中国汉字有着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作为中国人,我一直很骄傲于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往往一个字有多种意思,不同的字组合到一起又有不同的深意。所以,虽然英语作为世界上广泛普及的语言,但汉语和汉字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难学,也最值得传承发展的文化。

汉字作为饱含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符号,不仅形状美,意义深,也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长久的探讨和研究。所以,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中国的汉字之美,在形、在声、在意,也在组合一起的神韵和天然。但是,中国的汉字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十万多个。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很多相似、相像的文字弄混淆、认不清、读不懂,也即另一种形式的现代“文盲”。

今天推荐这本名为《中国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的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真的是实效、有用又影响深远的“教科书”。作为国人读不懂,写不清本国的汉字,不是丢人,而是忘本。老祖宗发明汉字是人类的智慧与结晶,所以,在电脑日益普及,提笔就忘字的今天,这本书的出现就非常的必要和及时。

很多汉字相似,很多词语相近,很多字词多音……因此,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本书按字母从A到Z的顺序,详细列举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与字典的查找方式相似,却又多了更分门别类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在《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中,编者以“人们容易读错的字、多音字,误读半边的字、误读的同形异音词;容易读错的成语、姓名和地名”为各章节划分,并分别标注,划出类比;在《中国人容易写错的人》中,编者以“容易写错的字、词,容易用错的词”为各章节划分,将误读的字词分别进行了解释,以对比的方式出现,明显而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这本书与市场同类型书籍的区别,在于它的针对性,所有提出的生僻、容易混淆的字词,也的确是平时生活中见到就懵、不敢开口、提笔就错的。所以可以说,在这本详尽、实用也有趣的书籍里,你能学到的、了解到的、收获的要远比想象的多。

记得,中央台每年都会举办《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当时看节目的时候,我就很自愧不如,屏幕里出现的很多汉字,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平时习惯了用电脑拼音连打,连很多简单的汉字都无法轻易校准,这既代表了我个人文化水平的退化,又代表了一种时代的趋势。

可能国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近年来,国内打造了许多文化传统类节目,什么《汉字风云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都是通过文化娱乐化,将中国传统古老而敦厚的文化知识分享和巩固给大家。

键盘时代,手机电脑的智能化,让人们可以轻松自如的打字写文章,却对传统的语言文字逐渐疏远和陌生。这不,之前就有个段子非常好的形容了这个现象“提笔忘字,写字全靠输入法;词汇贫乏,爱你只会么么哒。”

所以,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让我们享受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精神的贫瘠。

但好在,时代已经开始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回归,无论是从文化娱乐类节目,还是从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相信我们都会从中得以受益,并感慨良多。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九)

曾经有段时间我看到一同学在他的朋友圈里天天晒孩子念四书五经,为此我还好奇的打电话去向他八卦了一番这是为啥。得知他对此还真是下了血本,特意花了几千元给孩子买了全套国学经典来每天陪孩子诵读。让孩子接触国学这件事我没有什么疑问,身为国人自小培养孩子对国学的认识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也不至于花上几千元的高价来买这套书啊!现在出版印刷业和网络电商如此发达,随便找家网店还愁买不到四书五经?

结果这老兄听了我的疑惑之后,告诉我说他买的这套可是带有拼音标注的。

“你全部认识这些古籍上的字吗?反正我是认不全的。”我明显感觉到他在电话那头白了我一眼。

不信邪的我放下电话后立马从网上下了本《大学》的电子版来看,结果看了没几页我就蒙圈了。这书里面的许多字的确有许多是不认识的,且不说那些极少出现并用到的字,就是那些看着眼熟的字,有些也很难以确定它究竟到底是念什么才正确。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中的“隅”究竟是念“偶”还是“遇”?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中的“菉”和“猗”又分别念什么?是“录”和“椅”还是“绿”和“奇”?

俗语讲“山东秀才念半边。”看到一个不熟悉的字,我们往往会根据其中的半边来猜测这个字的读音,但这绝对是极其不靠谱的。因为之后通过字典查明验证的结果,往往是证明“山东秀才”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

那本电子版的《大学》到底还是没有全部看完,虽然它只有两千多个字,放今天可能比一篇毕业论文还短,但是当时读它的感觉就跟个自个儿是个文盲差不多。偏僻字不认识情有可原,但是许多貌似熟悉的字都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这让身为国人的我真的是感到无比的汗颜啊!

相信不少人与我一样,以为自己认识的字不少,汉语水平挺高,可是真一遇到事就彻底露怯了,地地道道的“山东秀才”一个。

有这么一本书,看完之后,或许能够让你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时少闹点笑话,不至于显得自己那么无知。

畅销书作者以及教育家李问渠针对一些工作、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一些容易读错的字统计汇集成了一本名为《中国人容易念错的字》的书籍。其中由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容易误读半边的字、容易误读的同形异音词、容易读错的成语、容易读错的姓名以及容易读错的地名,共计七个部分所组成。

书中所收录的每一个字均用汉语拼音标注出正确的拼写及发音,并且还将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读法列出作为比较,有些还组词举例加以释义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全方位的从文字认识方面来提高汉语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除非你是汉字研究大师,否则只要你身为国人,相信这本书就是你所需要的。读罢此书,但愿我们都不再做“山东秀才”。

《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读后感(篇十)

前几日,和同事一起出差郑州,路过郑州市的郑东新区东北部祭城路,同事看到路牌随口读作“祭(ji)城路”,我也没多在意;后来到达目的地时,郑州当地朋友问我们从那条路来时,同事便说是“祭(ji)城路”,这位当地朋友笑了起来,说了解郑州,还要了解郑州的历史文化,了解郑州文化还要从这个“祭(ji)城”入手,当听完了他的一番介绍之后,我们释然……

据他介绍,历史上祭城叫祭国;祭(zhà),最早为商朝——郑州又称商都——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

祭国虽然被灭国,但之前,祭国还是出了一些非常著名的人物,譬如祭公谋父就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就提出了“以王道而不是霸道”的兴国理念,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周穆王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执行过。

针对当时的周边少数民族,祭公谋父建议穆王对犬戎采取怀柔政策,而不炫耀武力,周穆王不听劝告,霸道再次战胜王道,弱肉强食,是当时的规律,也是现在美国奉行的全球霸权战略,就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再也不称臣纳贡,周王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反过来被犬戎打败,后不得不迁都洛阳。

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祭城国已经存在了3000多年,昔日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渐渐为后人遗忘,埋藏于地下;现在重新发掘,使之重见天日,让我们看到一个古国的兴盛,栩栩如在眼前,令人感喟不已。

相比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南阳,一个个都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这和王朝兴替相关。我生活的家园之南阳,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街道命名,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主,譬如范蠡路、百里奚路、两相路、张衡路、卧龙路、武侯路、医圣祠路……彰显了南阳历史人文资源的丰厚。

看起来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究其实质,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是一部文化辞典,是一部流动的人文河流。这让我不由地心生感慨,中国文化的悠久,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其内涵、其人文意蕴,都包含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甚至是一个路牌的命名上。时代变迁,历经沧海桑田,当地人不会随意改变古地名的读音,此谓文化的“活化石”。

郑州之祭(zhà)城,不是新野的“汉桑城”——被誉为 “世界最小的城”,仅有尺寸之地,胜似“汉桑城”;作为现今的“城中之城”—— 郑州之祭(zhà)城,一致活在历史和现实的河流之中,一直绵延不绝,这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怎不让人心生敬慕之情,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由郑州之祭(zhà)城,联想到目前我正在拜读的《中国人容易读错的字》(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2017年4月出版),真是一本及时的书,读之受益匪浅;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李问渠主编更是匠心独具、沉潜书屋,废寝忘食苦心孤诣编辑此书,使之形成系统的完整之著作,并付梓成书,堪为中华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之举,真是善莫大焉;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汉字文化魅力增添新的视域,也深化了我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之认识,更为我们弘扬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添彩新的历史维度。

作者简介: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文学评论者,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六盘山》、《新消息报》、《躬耕》、《山东商报》、《永平回族》、《香港文艺报》等刊物。

7 8�D��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