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一书的精华内容。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文章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值得家长们借鉴的育儿指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一
我之前不太会像老婆那样和孩子慢慢的、感性的沟通,我更喜欢单刀直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让我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会显得过于直接,沟通效果也并不好。
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交流,正是我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初衷,也确实有很多的收获,尤其是,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赞扬孩子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完后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是这样的:
倾听孩子的感受,描述你所看到的或你的感受,以感性方法去沟通,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再输出你的看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二
“我真被你讲烦死了!”这句话来自一个2岁大的小侄女口中,出于妈妈不停地指责,她给出这样地回应。大人笑她的说话能力,我在反思家长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三
如何理解人,如何与人沟通,怎样协同合作,作者呈现了5种情况。 1对方表达负面情绪。 情况一,对方做得是正确的事,要认同他的感受,说出来他的内心,理解倾听他的希望,而不是否认,也不是给出答案。 情况二,对方做错了,怎么制止? 接纳感受,说出实际伤害,提供更好解决方案。 你喜欢瓶盖对嘴喝,这样有细菌,你可以…… 2想让对方不是这样,而是那样做。 要维护对方的自尊,不是指责、辱骂、威胁、命令,而是说出看到的事实、可能的危害、自己的感受以及可参考的选择。 你可以到外面抽烟? 你可以到外面打电话,我希望能安静睡一会? 3对方做错了事,如何让他长记性? 不是惩罚,而是激励。 先倾听对方的感受,在一起商量更好的解决方案。 4对方做对了,怎么表扬他? 描述性赞赏,具体行为,感受,总结。 对方做得不好,也有好的部分。 哪怕对方做错了,也是一种新发现? 5自己的愤怒。 要表达,让他逃命,或者一个词语表达。 说出规则,给出选择,采取行动。而不是憋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好到什么程度?它短小精悍,五脏俱全,不到一小时(快的话半小时)就能读完。句句实用,戳心,直击灵魂!好到我认为应该当成教材书,领准生证的时候给各个宝爸宝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人手一本,然后上幼儿园之前所有的养育者参加闭卷考试,考不过不让孩子上学!如果说真的不爱看书,又特别想快速的、简单的解决亲子沟通问题,你就去看这本书吧!如果想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那样,想让自己不再动不动发脾气,你就去看这本书吧!这本书应该当成像亲子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放在家中触手可及的位置,没啥事就翻一翻,做不到倒背如流也没关系,只要整本书掌握了60%以上,孩子就会由衷感激你!我们爱孩子是无需理由的,而方法不对就会事半功倍。这本书给你特别简单易行的各种好方法,实践的过程就会促使你不停的反思,回过头来再读,再实践,再反思,良性的循环下,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理解自己的亲人,希望每一个童年都能治愈一生!!! PS:我没看完就淘宝下单了,买了两本打算和爷爷奶奶俩人手一本,定期考试家庭会议,我出卷子,大家一起答,90分以上给礼品。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五
在微信读书里看的,和妈妈在床上边读边讨论,后来豆豆在小床上也加入进来。书中的案例,很贴近现实,读书的时候,互相讨论,碰撞出很多火花。有的时候会反思,自己之前错误的做法,比如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不承认,作为大人的咄咄逼人说孩子撒谎,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这时就需要把正确的做法多演练两遍,加深印象。
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如果孩子很想做某件事,比如晚上去游乐场,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讲道理,不行,游乐场晚上没有人,晚上该睡觉。还有一种是书中推荐的,我知道你很想去游乐场,不过不行,晚上要睡觉了。妈妈对于书中的方法不以为然,认为前一种更好,后一种会给孩子带来希望,然后还是同样实现不了。于是我们做了个实验,我们分别和豆豆说了一种回答,然后问哪种回答她更喜欢,按照之前的经验,豆豆肯定是选妈妈的回答,因为妈妈更亲,之前爸爸妈妈买的同样的东西,画的同样的画,豆豆都会选择妈妈。但是让我们惊讶的是,豆豆很认真的听了,并选择了爸爸的回答,而爸爸说的正是后一种。妈妈也很惊讶,前一种回答正是妈妈之前遇到类似情况一直在做的方法,看来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后一种回答更好。孩子不需要讲道理,更多的是理解,哪怕是同样的意思,表达不同给人的感受也差别很大。
让孩子表达出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而不是命令,有些事情他们会自己处理的很好。其实很多方法也适用于家庭关系,同事关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六
书评:
一本关于和孩子沟通方面不错的书,受益良多。
和孩子沟通时要引导孩子主动表达自己,而不是yes or no。
沟通时阐述事实,不发表负面观点。
告诉孩子结果,给予选择,而不是责备。
孩子需要提醒,但不是啰嗦。
倾听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角度去以为什么。
表扬时用明确的词汇,而不是笼统的好、棒。
孩子做错的时候,明确表达不满的内容。
孩子犯错时,责备不解决问题,而是要告知利弊,以后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提供一些商量的余地,可以让孩子做那些原本不愿做的事。
本书结构:
分为两部分:
1、原则和技巧
2、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本书讲了什么:
用了比较多的实例来说明教育孩子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读这本书的动机:
需要补充育儿知识,豆瓣高分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了解更多正确的育儿知识。
作者:
[美] 阿黛尔•法伯 / [美] 伊莱恩•玛兹丽施
书中的感兴趣点:
育儿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80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七
撕开书的包装,我匆匆浏览了一下,于是得出个结论:又是一本大字、多图乱泼鸡汤的打着家庭教育旗号的华而不实的书,还曾感慨为何再版次数如此之多?莫非中国的家长必须受这样的教育?不过用了一个晚上读了之后,这种偏见就一扫而空了。我并未教育过孩子,说亲子沟通也为时过早,但是书里的理论和技巧倒是可以适用于任何的人际交流。
另外,对美国的教育专家也比较佩服,事实上,这种书正适合多图。前面几章分别给出了一些家庭中常见对话的图示,有几种选项供读者选择。在读书这种氛围中,你可能会思考许久选择正确的答案——所谓的“正确”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但是事实上在日常交流中,人的思维往往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你很有可能会选择那些让“孩子不听孩子不说’的答案。我试着进入画中的场景,多数还是会选择一些对方拒绝沟通的答案,因为可能真的在固有的思维范畴里,比如,孩子说:我不喜欢蜘蛛。可以替代为任何人,当某某说我不喜欢某某的时候,你可能下意识会说:为什么?然后接下来会阐述你的观点。在书里的答案是:哦。这个答案即便是要停下来思考,得出这个答案也要好久。这里就涉及了一个倾听的艺术。很多人在面对陈述的语境的时候却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对方就会索然无味,也许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说不喜欢蜘蛛,只是表达不喜欢而已,一个”哦“也仅仅表达知晓,却没有是非评判的意味,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沟通。同理,”呵呵“什么的也是不错的,虽然这是网络沟通中断的信号标志,有时候想想这些话语的因缘倒也挺有意思。
虽然如此,坚持下去真的很难,因为沟通是即时是而且太迅速了,很多时候人是反应不过来的。要让我们相信一本书改善了亲子或者是身边的一些关系是很难的,我觉得这本书最终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方法,一些可以参考的场景,只有当我们真的进入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为沟通的另一方考虑了,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这样的良性沟通的桥梁才能最终搭建。作者说,对此她只能送上温暖的祝福,这是很温馨的,因为她终究知道教育类书籍的局限,而且也明白,这些并不容易做到,想要对方”听和说“我们都需要努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八
有了孩子之后,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育儿书,大部分育儿书都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结合养孩子的经验,从不同侧面给予家长或具体或者高屋建瓴的指导,对于新手爸妈来讲都是宝贵的经验。但是育儿书籍市场逐渐升温,读者眼花缭乱,可怎么选择育儿书,那就要多看评价,多看妈妈的推荐,我个人最为推荐的一本书就是这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我育儿的一个“新天地”,开始不断反思在我们中国家长身上存在的各类问题,然后开始察觉孩子一些行为的背后原因。
中国的育儿书籍市场远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确度”,可以就某个比较精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程度,而这一点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做到了。中国人喜欢模糊概念,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凡事不怎么追求细节,不会思考和反思,只要大概齐是那么回事就行,反映在育儿书籍上大多也是如此,不会因为某个问题进行科学论证,而是想当然以为是这样那样,基本上流于理论上的阐释比较多,最后感觉往往是空对空,没有科学的说服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虽然是一本育儿书籍,却极其严谨科学,就是单对某个问题的阐释,也采用了数学上的归纳、总结、列表、图示等各类方法,力图从科学的角度对看似比较宏观难以把握的说话问题加以详细的分析,教会父母如何一步步的采用正确的说话和倾听方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家长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恰当地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等,这些方面都是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都是琐碎的融入到生活各个方面,有时候不知道从何入手操作的问题,作者条分缕析之后总结归纳为说话和倾听的问题,并从上面几个方面逐一解决父母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是“对症下药”。
说话和倾听,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可能一直以来都不觉得是个问题,但真正分析起来却问题多多,我读过此书之后会特意观察周围的父母和老人带孩子的事情,真正是问题太多,中国父母习惯于大吼大叫,训斥孩子,现在虽然很多父母推崇赏识教育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我一直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九
正如书名,本书是讲如何教育孩子的,里面写有很多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家长生气应该怎么办,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如何正确处理。书后面还提供了练习的参考答案。在近年,我看的育儿书进里算是构思比较精巧的了,值得一读。(最近市面刮一股精装本书的,即浪费纸,又提高了书的价值。本书在这方面并没有能够免俗。)
我理解书的核心主旨就是——把孩子当个人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父母的奴隶,不是Loser父母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把孩子当成有健身人格的人,也许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有比较健全的心智。
举几个例子吧。
上周去影院一个妈非要说自己的孩子不够1.3米,不买票。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真的差非常多售票员是不会提的。这么干其实是给孩子上了一课——能逃就逃吧,反正可以省钱。至于是不是1.3米这个不重要。另外,孩子在眼里估计也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
我儿子刚够买票个头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给他买。有次售票员说应该不到1.3呢。儿子说:“到了到了!买一张。”我之前跟他说过:“能买票就算个人了呢!哈哈……”
第二个是儿子就是父母对孩子喊的问题。我之前有这个问题,最近已经改善了。我们很少跟同事大喊,因为他们跟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很少跟比自己高很多的人大喊,因为感觉会有危险,但父母经常跟孩子喊——这不是欺负人吗?如果父母能平等对待孩子,有事儿说事儿,根本不必喊。而且这个坏习惯,很可能会对孩子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习惯性叫唤的父母大多儿子生活在类似环境中。
儿子在这方面有很精到的评价,有次我跟他说其实不打他,跟他喊也是种暴力。他回答:“对啊!这就是声音暴力!”还好,我最近声音暴力少了很多。
第三是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简单搁置。本书就是提供了各种解决的方法,能看出是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写的,而且是从爱出发。也许这样能解决孩子的部分问题,也能挽回我父母之前对孩子造成的部分伤害。
总之,重要的是把孩子当个人看——人们不但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还学的很快。相信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生活在声音暴力里。
附:书是5月初到的,一直躺在物业的角落快递没有打电话给我。上周五老婆开完家长会,回来查快递找到的。很巧,家长会上正推荐了这本书。为此儿子还特意打电话表现了我眼光不错。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
现在正在气头上,男友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向我倾诉,我向他提建议,结果他说我想的太简单,根本不明白他的点,感觉跟我越来越聊不下去了,忿忿地挂了电话,生气地觉得他对我开始没耐心了。
然后我突然想到了昨天看的这本书。里面有个沟通小技巧:[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会变得更加难过,即使父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最有效的办法仅仅是倾听,并且肯定他们的感觉。]
仔细想想,对待大人何尝不是如此,在难受或者挫败的时候,最不希望听到的是“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难过的”或是“你可以这样做”。所以其实在刚才的交流里面我是不对的那一个,不是指我有恶意,而是我觉得事情很好解决并且给的建议,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感觉被否定了,这当然令人很不舒服,因而会产生拒绝与你继续交流的想法。如果当时我选择赞同他的想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也许讲完以后他会舒服很多。
我家里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法,身为一个调皮得不行的妹子,我绝对是被打大的这一代。身边开始有很多好友怀胎生子,我一直也在思考着儿时父母的教育对我自身性格的影响。虽然我觉得我们相亲相爱,但跟他们很少有深层次的沟通,并且由于经常会被打骂,儿时撒谎是家常便饭的事,同时心里的自卑感是去不掉的。记得从记事起,我就已经开始有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想法,强压只会让我暗地反抗。对待孩子,理应把他们当做一个平等的朋友去对待。
虽说孩子天生是恶霸,不管教不成材,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他们为何要那么做。一味地去责骂,孩子会产生类似员工躲避老板的感觉,当犯错时他们会惶恐,撒谎,也许以后会更加叛逆,一发不可收拾。
本书精简干练地教授了如何去尊重孩子的感受,在犯错时如何叫他们积极地去改正,当他们表现好时如何赞扬最有效,还有在自己愤怒时,如何不做憋屈的伪善父母并且简洁无害地表达自己的怒意。都是很简单的方法,但看了会有种怎么之前没有想过有这种解决办法的感觉。寥寥几幅卡通画就精炼出了这些方法的精髓,并且还有小练习可以巩固这些知识。不用读厚厚一本的儿童心理教育了!愉快地沟通才能愉快地解决问题,以后我们家的孩子绝对不会再像我一样担惊受怕地过着不开心的童年了。
当然在此之前,这些方法非常值得运用于日常人际交往上,沟通解决一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在1980年出版后,就凭借务实的细节、简单的可操作性而风行欧美,成为畅销而长销的经典。一本育儿书能有如此成绩,确实是个不小的奇迹,因为育儿理论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在今天看来是时髦而正确的东西,到明天可能就被颠覆和遗忘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长销30年,至今仍然受到追捧,真可谓一步育儿的“兵法”了。但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按照书中的理论去实践去取得实际效果,就得像学习和运用兵法一样,要活学,更要活用。尤其是中国的读者,面对的还有跨文化差异的问题,更需要考虑到环境、文化的差异。不然,如果死板的实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失灵并抱怨作者的成果言过其实。
个人以为,本书之所以成为畅销而长销的经典,原因就在于选取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往往是为人父母的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困惑场景,很可能会被随意化处理的场景,也是我们很可能出错的场景。作者通过观察和实践,告诉父母了一个中心理念:“尊重感受、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应对愤怒”,换句话说,把孩子当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你的附庸,这一理念其实在本质上还是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强调对人的尊重。但在中国,父母对孩子大多是有溺爱无尊重的。这点差异,就需要中国的父母多多向西方父母学习了。也只有树立了这种理念,沟通才会有效。
所谓跨文化差异问题,主要就是家庭文化的差异、儿童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对于本书的操作进行适度活用。比如,本书第二部分《注意事项、常见问题以及家长的故事》,讲到的惩罚孩子的问题,作者区分了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两类情况,就非常有见地: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追加痛苦效果。承担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担他们行为所带来的自然结果。显然,从语气表达上看,作者是更倾向于让孩子承受自然结果的,在实践中,他也确实鼓励这么做。这一理念是没问题的,但是具体操作上,在中国可能就有差异性。在女儿弄得纸巾到处都是的时候,我曾用作者建议的模式教训女儿:我很生气。屋子里本来好好的,让你弄成这样子。快去整理好!——到处乱扔纸,看爸爸不揍你!但换来的回答结果确实:我就不!我不管!后来我加上了一句“爸爸生气了,会不给你买巧克力了哦”,才初见效果,或许,承受自然结果,也是一种文化差异。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但对于里面的理论和案例,不能简单的运用和模仿,而要多加揣摩,才会有不错的效果。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二
文/友竹
看过很多亲子教育方面的书,面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专家、学者们总是侃侃而谈,长篇大论。且不管书里提到的方法是否可行,耐着性子看完脑细胞先就累死了一大半。而本书的写作条理清晰、对症下药,其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让我甚是喜爱。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肯听你的话,并总想跟你对着干吗?原因可能在于:你说话的方式不对;你讲的内容太多。如果你是一个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你的说话语气一定不会太好,另外你讲的内容可能涉及的信息太多,孩子一时抓不到你的话语重点。
如此一来,你的教导之言自然到不了孩子的心里去。糟糕的沟通结果是这样的,他可能会认为你只是在仗着大人的威权压制他,他会自动让你的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他不会把心里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你,因为他认为你根本不会在乎和重视他的任何想法和感受。
要达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你需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并能明确说出孩子的感受是赢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步。在父母眼里完全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可能事关重大,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判断所谓孩子们的“芝麻小事”,小心你那不经意的冷漠眼神或话语,伤了孩子的心,从此懒得理你!
你想让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他们却对你的提议置之不理。先别愤怒,看看你使用的是什么语气和语言。孩子需要鼓励才乐意跟你合作,别以为你的指责、辱骂、威胁和命令很有气势,通常这些“恐怖政策”在家庭教育中不起正面作用,尤其在孩子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用能够让你和孩子都感觉舒服的话语准确表达孩子需要做的事,才能让你们之间愉快合作。
大多数家长认为,惩罚犯错的孩子是极为必要的。你真的认为孩子只能通过受到惩罚而长记性、不再犯错吗?事实上,受到惩罚的孩子会产生如下想法:强烈的报复心理,下次还会这么做但要避免被发现,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无论哪一种想法,都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家长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代替惩罚而能起到教育效果的方法。
你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中途先别评论他说的一切,鼓励孩子把所有感受都表达出来。等孩子说完,你要先总结孩子的观点,再发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写下你们的想法。最后挑出你们一致同意的条款去计划执行。
千万别以为你是家长,比孩子见得多、看得远,就能为孩子制定出明智的做法,你所谓的明智可能在孩子看来很可笑和不值一提,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吧,导致他犯错的原因远不是外人评价的生性顽劣这一点,而有可能是很多的外部因素。
你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为他的健康成长和愉快生活负责。是做一个让他感到舒服、可信赖的家长,还是做个粗暴严苛、让他老想躲着的恐怖分子家长,你自己说了算。如果想做前者,可以好好参考本书中讲到的方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三
如果从全书的定位上来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的书名,应该叫“操作版”,或者“实操手册”更为合适。相较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原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实用练习手册。
全书的结构分了两个大的板块,分别是“原则和技巧”、“问题与答案”,我将它概括为“方法”和“解惑”。前者是普适性的办法,后者是个别化的解决。这就是全书的总体样貌。
相比原版而言,这本书就是一本亲子沟通的“短平快”。没有枝枝蔓蔓,直奔问题解决。
事实上,依我的理解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言语当中进行的。因此,怎么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然, 身教是更为重要的教育。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关于沟通的问题。除掉表情、动作以外,语言的比例就是百分百了。因此,说成为了头等大事。我们每天生活在言语当中,但是,要做到真正正面的、有效的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
所谓正面,意味着话语的指向不是冷漠、不是嘲讽、不是对立、不是拒绝、更不是打击,“每天早晨,我都发誓今天会不一样。今天我会是一个热心、耐心、充满爱心的父母。但每天早上,我又都变成一个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子。”相信这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这本书提供了五种基本的解决方案——关于感受、关于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关于赞赏、 关于愤怒、我认为,“关于感受”这一点,是整本书也就是作者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全部的立论基础。好的沟通源自于对感受的接纳。正如心理学中所积极倡导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与感受。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这样的容纳,才具有了良好沟通的开端。
至于后面的几个问题,也是身为父母最常接触和最头疼的问题,寻求合作往往遇到的是——你越说,我越不干!左耳朵出进右耳朵出。书中提供了六种办法,我认为,“用一个词表达”和“提供一个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说的越少,话语的提纯度就越高。唠唠叨叨的妈妈之所以被所有的孩子反感,就是因为语言泛滥。而提供选择,最终指向的就是问题的解决。二选一也罢、多选一也罢,总而言之都要选。
最逗乐的也是最有智慧的解决方法当属“关于愤怒”这一节。作者一针见血:“家庭教育是个高压力的工作。”那么,要“如何适当地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孩子”呢,吉诺特博士的答案真是太妙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对精华版的重温,唤起了之前的记忆。从中给予我再一次的深刻的感受是,所谓教育,真是一门趋于大道无形的艺术:爱、智慧、幽默,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来个画蛇添足,精华版不一定要做成精装版。此建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四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如何XX,孩子才会XX,怎么XX,孩子才XX》系列非常好,很喜欢。这本精华版择取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的精华部分,保留了漫画和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部分,句句精华,句句关键,相当实用。此外,精华版还附有中英文双语CD光盘,中文部分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专业主持人配音,英文由本书作者亲自担纲,非常难得,父母们可以利用车上、路上、做家务的时间即可学习体会。很方便。建议有时间的父母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整一系列都看看,非常有启发。
附上曾经为普及版写过评: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如何XX,孩子才会XX,怎么XX,孩子才XX》系列非常好,很喜欢。许多内容不仅适用于育儿,更适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记得在哪篇文字里看到说,如果与人沟通,都像对小孩子一样有耐心,何必担心沟通效果?这是要人有耐心,有耐性。而此书,给我最大的启发点倒不光是这,而是说话方式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中举出了许多情境小漫画,对比分析两种表达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非常有启发。
意义道理之类的话就不多说了,直入本书。第一章,表达感受。
一,用“肯定想法和感受”代替“忘掉感受”。本质是转换思想,把“我如何解决问题”转换为“我如何让我的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即让对方说,让对方表达完整,而不是武断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强制”或“善意”地让对方接受。
二,用“一个词或者声音‘嗯嗯噢,我知道了’等回应感受”代替“忽略感受”。对心爱的孩子焦虑,总想让他按自己的正确方式来,于是事件争执的最后都变成了态度语气之争,早早偏了题。简要回答的方式给予孩子回应,但又不过分急切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这和第四条“修正不好行为的同时,接受感受”代替“放弃良好的判断”同理,有了同理心,反对来也有利于他们接受家长的建议,并找到应该集中精力做的事上----小猪摇摆夫人正是用这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治好了孩子的各种坏习惯。
三,“对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事情用幻想的方式完成”代替“讲道理和逻辑上的解释”。意思是不给孩子提出的各种不可能直接泼凉水,口中留德,来点轻松和幽默。
四,表达确认。一,用“描述问题”代替“发号施令”。二,用“说出你的感受”代替“攻击”。三用“给出提示”代替“责备”,勿责备,不如给些方法的提示。四,用“提供选择”代替“威胁命令”。四,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长篇大论”。五,用“表达你的价值观和期望”代替“指出错误”。六,用“出其不意的方式”代替“生气谴责”。还是要幽默。七,用“文字”代替“唠叨”。
五,关于惩罚。代替惩罚的方式,可以这样自我训练:表达你的感受---表明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怎样弥补失误----提供选择----采取行动。
第五六七三章是具体与青春期孩子在一起如何更恰当地表达和相处的小技巧,总的原理还是上面四大章内容的综合应用。不详述,简单讲还是:描述描述、感受感受、期望期望,要正能量,不要评价、指责、谩骂、怪罪等负能量。
一句话讲,无论是对待敏感期的青春期孩子,还是其他人,尊重的态度和尊重的语言都至关重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42189/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精华版)读后感篇十五
的确是精华版,“浓缩的都是精华”嘛!O(∩_∩)O哈哈~CD还没来得急看,先看了书里的漫画,说是漫画,但是绘画风格更像是我们小时候教科书里的简笔插画人物。主要也就是前半本里的几组,整本书里其实没有多少的插画,还是以文字为主的书,偶尔的一张半张的,也算是缓缓眼睛吧。
好吧,书里讲了什么呢,归结起来不过就5点。1.体谅孩子的感受,如果不能真心这么做,至少学会从表面上理解赞同孩子的说法,记得顺着孩子说;2.心情平和的寻求孩子的合作,不是靠所谓的羞辱和恐吓让孩子服从,而是尊重孩子做人的尊严,不去损伤侮辱他的人格;3.变事后惩罚为事前预防,与其关注如何惩罚错了的孩子,不如关注如何让他下一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需要牢记的是大人有时候也会犯明知故犯的错;4.学会正确的赞美方式,无条件的溢美只会让孩子感觉虚伪,有针对性的称赞才会触动孩子,真的注意了孩子身上总会有可以夸奖的地方;5.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对面站着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你没有权利肆意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感觉书里只在反复讲这一个套路,总结起来流程基本就是:父母发现问题—找孩子坐下谈话(交流)—耐心的倾听孩子说的话(沟通)—顺着孩子的话(表现出理解)—再委婉的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说出意见)—提出对孩子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简明)—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不教而诛)—让孩子先写出他想出来的避免下次再出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到责任感)—和孩子一起审核你们写出来的方法的实用性(讨论)—不要只删掉孩子提出来内容也牺牲几条自己的意见(尽力做到孩子眼中的公平)—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握手)。貌似作者写的是六步,艾玛,我数数这是多少了,1、2、……10、11、12…正好翻倍。
话说,为什么我们要和孩子沟通?这可真是个好问题呀,就像是孩子问,为什么他们要对父母孝顺一样。天啊,别再提什么毫无所求的爱了,无论什么时候,这种感情最常见的地方只会是在故事里。基本上人的付出就是为了求回报的。也就是说,父母爱子女,费心费力的付出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用同等的回报;反之,子女爱父母,通过自己的行动希望取悦父母,也都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给予回应的。平白无故的付出,但只付出不见回报的,人们通常称呼那些被接受的一方,为——“白眼狼”。
事实上,为了不做人们口中的白眼狼,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忍受着家庭的重荷。总感觉自己就像是绷得太紧,快失去弹性的橡皮筋一样,发自内心的乏力。说实话,看了这本书,感觉很惊讶。我才发现,原来这种专门针对小孩的沟通技巧,不只是适合那个假期寄住在我家的小侄女身上,更加适合的是我那早已过了更年期的母亲!
这真的是个意外之喜-_-|||话说了,每次和她说话感觉都很糟糕。就像是面对着几岁大的幼童,对方完全没有理性可言,只能顺着他哄着她说话。动辄不知到触到她哪里的痛脚了,即刻开作(作妖)。如果我对面的真的是个小孩子还好说,可问题不是。那种强烈的腻烦的感觉令人作呕,所以你看,克制自己真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儿吧。我还不像是书里的那些妈妈爸爸,孩子多少会服从,而我家里的这位,一门心思的就认为该服从的是我。你可以想见,遇到这种完全无法通过语言来沟通,还没办法把她揍一顿的人,相处起来的感觉有多么的糟糕。
也或许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吧,原来这本书里的内容不只是适合小孩子,青少年能用,就算是成年很久的大人身上也好用。当然,人们身上大了才发现的问题,很可能小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只是小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没有很好的沟通,而忽视了罢了。更糟的是,很可能等到问题爆了出来,已经是严重了,甚至为时已晚。
PS.【】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