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美丽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美丽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8 10:26:01
《美丽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08 10:26:01   小编:

《美丽的孩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残酷的现实中坚强成长的故事。主人公面对家庭困境和社会压力,却依然保持着纯真的笑容和乐观的态度。通过主人公的坚强和努力,作者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一篇

春纪在草地上翻了个身,转向一边,口中说道:“我觉得当女人好无趣啊,要是男的就好了。在教室里能毫无顾忌地说荤段子,如果痒的话哪怕是在电视上也能挠小弟弟。我好像在电视上看哪个女明星边挠牛仔裤的大腿边说:‘好像…小妹妹有点痒……’而且是没被消音的那种,大家听完了会像傻瓜一样笑起来。”

“‘小弟弟’这话就是明快、调皮的,说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笑;而‘小妹妹’确实阴暗的、湿乎乎、大家必须死命藏起来的隐秘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不奇怪吗?明明是同样的东西,我才不想那么憋屈。做女人,真是太没劲了。”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二篇

读完《美丽的孩子》,悬疑故事本身带给我的冲击其实很快消散。凶手是谁?为什么杀人?最后的少年犯应该如何处置?已经不再重要。

我所感到震撼的,是石田衣良笔下,日本少年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同他的代表作《池袋西口公园》其实非常相似。但场所从鱼龙混杂的池袋换成了一片绿色当中的校园。美丽的梦见山,聪颖可爱的少年们,以及突如其来的残忍杀人案件。

少年们青春期的迷惘、同班同学中已经不再天真的那种冷漠、用拳头说话的霸凌,都和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不太一样。我们好像规规矩矩地宛如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全部生活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而日本的年轻人好像都过早地进入了更加复杂、更能暴露人性的一个环境。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当长泽被《男同、女同和杀人犯的约会》大字报打击到时,他独自强撑着,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割腕自杀。然而在死亡边缘走了一圈的他,又回到学校正式上课,带着护具的手毫不掩饰,每次老师提问,无人回答时他依然会用那只戴着护具的手举手回答问题。

早早经历了痛苦,依然坚强活下去的少年,才是最为美丽的吧。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三篇

石田衣良的这本书,堪比《池袋》系列。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对少年群像的刻画再次惊艳了我。

书中的少年,都十分精彩。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着和普通人截然不同的色彩。

阿土:醉心植物研究,偶像是林奈。除此之外似乎毫无特点,但他实则外柔内刚,在面临人生巨变时表现得十分坚韧。

春纪:假小子一个。口无遮拦,对男女有别的想法十分惊人超前。

长泽静:优等生,女装大佬。

松浦:双重面孔的少年,校园明星,但背地是个操纵欲极强的人。

和枝:被操纵的少年,聪颖漂亮但容易受他人影响。

精彩!每个少年都仿佛就在身边。

让我感到值得深思的是松浦。也许他是书中最可怕的一个,但读完后,我却觉得,你我都有可能就是这个少年。

少年双重的人格。一面是完美的优等生,一面是肆无忌惮的恶魔。

为什么?因为孤独。

因为他一个人,一直都是一个人。在他小时候编的故事里,就能看出端倪。

孤独太可怕了,你我都有可能沉沦。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四篇

以哥哥和记者视角来描述13岁少年杀死与自己妹妹同龄的女孩还是很吸引人的。 其中哥哥和家人因为弟弟是杀人犯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暴力对待时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但是可惜的是,本书对此的刻画不如那部台剧撼动人心。但是关于杀人犯家属的遭遇,关于媒体抢夺信息的场面也描写得很真实,还有哥哥的心理素质真的值得敬佩! 怀着想知道弟弟杀人动机的好奇心,我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有点失望,本来以为可以从哥哥的视角深度挖掘弟弟的性格,挖掘其杀人的动机,然而,看到最后,弟弟原来只是一个被人操控的机器人?而且操控者像个病娇,是有点老套的双面人的人设。也不是不喜欢这种人设,只是春纪和长泽已经是双重人格的人设了,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但是这样的设定太多就感觉新意少了点。哥哥的运气也真是好啊,双面人全给你遇见了?

结局也很懵,哥哥拿刀去独自见松浦我虽然对这种“夜之王子”的行为有点不解,但还是可以理解,毕竟才14岁嘛,行为也不能完全成熟,但是警官父子完全没有死的必要诶,我看到松浦倒下那儿简直不敢相信,还在想为什么不用麻醉枪或者是电击啊?站在父亲的角度,完全不懂为什么非要开枪杀死自己的儿子,然后再自杀,操作就很迷啊?

总的来说,这本书消遣还是可以的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五篇

<美丽的孩子》这部书其实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少年犯罪案件—酒鬼蔷薇圣斗事件。

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是1997年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的连续杀人事件。在此事件中共有2人死亡,3人重伤,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犯人的行为血腥残忍,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而最后逮捕的凶手竟是一名仅14岁的少年,这更是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这起事件也对部分人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犯下罪行的少年长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出现凶手的爱好者。也因为这起事件,日本进行与少年犯罪事件相关的法令修正,并且在媒体上加强对预防少年犯罪的宣导。(百度百科)

《美丽的孩子》中,和枝其实就是这位真实少年犯的化身。然而,石田衣良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角度,他以少年犯的哥哥来讲述这个故事。因此,我们也得以从一个异样的角度来看待少年犯罪。

在哥哥阿土眼中,弟弟再正常不过了。长相漂亮,成绩出色,热爱看录像带,偶尔逃课。跟当下绝大部分少年人一模一样。但偏偏就是他弟弟,勒死了一个9岁女孩,甚至咬碎了女孩的乳头。简直晴天霹雳。

站在家人的角度,“为什么”变得如此悲情和痛苦。杀人动机,不再是媒体笔下的津津乐道,也不是邻居们的随意揣测。寻找杀人动机变成了哥哥必须要承受的沉重的负担。所幸,哥哥把这件事变成了一段对自己的磨炼。更在这段经历里,结交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所以,面对所谓的少年犯罪,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仇恨罪恶的同时,不要伤及无辜,永远用更包容更宽厚的眼光看待事件。

毕竟这些少年,依然需要成长。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六篇

读完《美丽的孩子》,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个少年都曾孤独过,而孤独可能会造成罪恶,也可能会让人变得更坚强。

毫无疑问,松浦和和枝两个凶手都是孤独的。和枝的孤独,有家庭原因,也有他个人的特质。从小就被妈妈当成小明星来培养,经常和妹妹一起拍广告,妈妈根本不了解他的内心,其实他也不喜欢这些工作,这是其一,二可能是他自己天生比较喜欢黑暗的东西,热衷于恐怖片,而这些,也没有人曾关注,哥哥觉得他有点怪,父母也未曾将这些放在心上,母亲忙于妹妹的“事业”和自己的穿衣打扮,父亲忙于工作,和枝便经常独来独往。于是松浦便趁机而入,将他领到另一条恐怖的道路上。松浦的孤独,不得不说,家庭的原因要占很大一部分。从他最后的独白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身为警长的父亲对他的管束十分严格,甚至于连小说都不让他看。松浦不得不一直维持着一个优等生的模样,而他的内心,其实早就扭曲了,他很孤独,孤独得就像某一颗星球上孑然一身的王子。

这两个都是反面例子,孤独扭曲了人性,这很常见。然而石田衣良也给我们同时提供了正面的例子。阿土和他的两位小伙伴,长泽和春纪。阿土,其实在开篇也很孤独,他其貌不扬,成绩也不好,除了对植物有些拿手,其他完全不行,甚至还经常被欺负,而此时的小道也好,长泽也好,都并不是他交心的朋友。春纪和长泽则各有各的秘密,一个对性的态度异常开放,一个是女装癖,他们都无法在学校里真实地展现自己。但借着调查女童被杀案的机会,三个人走到了一起。梦见山的香樟树下,他们头靠头躺着,黑暗也因为他们的笑声变得不再沉重。直到最后,阿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去和松浦见面,也不得不说是因为长泽和春纪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

“正确的标准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心”,阿土从一开始怯弱的少年变得成熟了,让记者都感到惊叹。正应了封面上的话:更好的我们,总在经历过孤独之后。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七篇

文章开篇就提到梦见山小学三年级九岁女生失踪,随着九岁女生的尸身在梦见山中学的后山被发现,案发现场甚至留下夜之王子的记号。自此案件从失踪变成了凶杀。警方很快破获案件,令人意外的是凶手竟然是十三岁的梦见山学生。而且十三岁的孩子也很快认罪。

针对这一事件,先是各报纸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容涉及学校给学生的压力、国家的教育方针、家长对待几个孩子的不同方式;媒体争相报导的同时,各媒体也好、全国的公众也罢,甚至对凶手的住址、家人、同学展开调查与采访。更有甚者有人从千里之外驾车前往凶手的住址,只为瞧上一眼。不得不说令人太不可思议了。过分报导给死者与凶手家人更多的痛苦。

凶手的哥哥阿土,在所有人都把十三岁的弟弟当怪物时,阿土却想找出弟弟行凶的动机,认为这样就算所有人不理解弟弟,知道原因的阿土也能更好地与从少管所出来的弟弟进行交流。但随着阿土的调查不断深入,校园暴力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夜之王子的面具也被慢慢揭开……故事的结局虽然俗套了一点,但总的来说是很出色的一部小说,作为悬疑类小说,悬疑的成分不多,甚至从人物出场时就有预感到一切,但本书好看的点在于对人性的解析。知其然之后还要知其所以然。

日本悬疑类小说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日本悬疑类书籍在你阅读故事的同时直指人心。在校园暴力甚行的年代,日本作家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的文章不少,但几乎每本书的最后都让你看到暴力发生的契机。《美丽的孩子》中夜行王子之所以成为夜行王子,是父亲对自己过高的期望,一直被父亲控制的松浦变得非常想控制别人。《告白》一书中让你对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彷徨之刃》则让你不得不深思少年保护法究竟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白夜行》让你感叹缺失家庭温暖的孩子也缺失了爱的能力。

《美丽的孩子》一书虽是译作,但读起来却没有一般译文的晦涩难懂,另故事中人物不多很容易融入故事。作者着重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但作为一本悬疑小说还是差那么一点。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八篇

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它还探讨了一类沉重的话题,那就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出生就开始了,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教育,之后才是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影响,那么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那么它一辈子都会受到影响。故事中最恐怖的不是青少年谋杀与折磨,而是塑造了这样的魔鬼,那么错误到底是孩子的还是教育他的人呢,这个问题我想在真正面临时人们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在故事中有着这么清晰的故事线时,我们只能说根本的错不是这些孩子。

书名叫《美丽的孩子》我想就是讽刺的意思吧,孩子本来就应该是美丽的,但经过大人的改造可以轻易变成邪恶的象征。孩子从小接受家庭的照顾,在步入社会之前是没有能力自己生存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意识到某些来自家长的思维是错误的时候也得遵从。故事的主人公是13岁杀人犯的哥哥,他在得知弟弟的事情之后像所有人一样是十分惊讶的,因为这个外表英俊的男孩在家里也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根本没有理由做出这种事。于是处于爱与信任,他开始破案,果不其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背后还有秘密。

哥哥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也是惊心动魄,并且也有很多细节和人物,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某后黑手的养成才是最惊人的。原来弟弟是被人控制的,而控制他的这个人生活在一个极其压迫的家庭当中,父亲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事情,这就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过这位父亲的初衷并不坏,只是他不会教育孩子,后来在主人公即将遇难的时候,父亲赶到制止了问题儿童,两人同归于尽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悲惨了,主人公最后作为看清一切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做出了所谓正确的决定,他掩埋了整个事件。

总之结局不可能完美,毕竟杀了人,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可是那些孩子却没必要承受这些。家庭的教育外人没有能力干扰,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努力让以后的人注意,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警醒世人也是个直接的方式,这本书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值得推荐给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九篇

一段时期以来,未成年少年的校园暴力和色情的视频频频出现在网络等媒体上,有些行为看后实在让人震惊,这些还是孩子们么?我国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最近在看由日本作家石田衣良的《美丽的孩子》,其中我们可以一窥我们邻国日本的做法,以及他们面对这类问题时的表现。

这本日本的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组成,以未成年杀人犯的哥哥阿土为主角,阿土为了找出弟弟杀人的动机,在幽暗的森林、喧闹的校园、暴风雨来临前的街道,都有他的身影,遍布着他寻求真相的足迹。期间,父母为了家庭婚姻走向了终点,开始两地分居。原本漂亮可爱的弟弟为什么会成为杀人凶手,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为我们层层揭开谜底,原来弟弟也只不过是个受人操作的木偶。背后真正的大佬是警察的儿子松浦。一个温文尔雅,一面是完美的优等生,一面是肆无忌惮的恶魔拥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改变了一切,伤害了原本完整三个无辜的家庭。这本书的书名叫美丽的孩子,看完书后我觉得封面的的眼泪更像是对教育制度和对松浦的遭遇的同情。

讲真,看后此书我更多是陷入了沉思。我觉得实就是在探讨这个关于教育制度带来的悲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虐待同学的心理变态者的自我毁灭的故事。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警官,为了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抱负,他把一切的愿望强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也很争气,学习努力,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就有所建树。然而他真的活得开心和自由么?为了父亲的夙愿,他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是父亲的木偶,后来他把男主的弟弟当成了他自己的木偶,外人只看到了他光鲜的表面,谁又能真正了解到他真正的想法。

反观现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何其相似,现在很多学区房房价居高不下,填鸭式的教育压得很多孩子喘不过气来。很多家长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如何考上名校,然而自己的子女真正喜欢什么,真正爱好什么却漠不关心。这样的冷漠,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像松浦那样的悲剧呢?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树立健全人格,这些我觉得相比考试成绩这更为重要。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篇

日本作家的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碗清淡的白米粥,不加盐也不加糖,一碗清清淡淡洁白如玉的白粥,在你饥寒交迫的时候,这碗粥无比香甜软糯是人间至美的食物,但是若你想要的是火锅烧烤,白粥自然会让你觉得过分平淡,索然无味。

所以初见到石田衣良的这本《美丽的孩子》的时候,书腰上面的一句宣传语“他之于日本的年轻人,就如同《哈利波特》系列之于整个欧美!”。这句话标示的是出自《扬子晚报》。

要知道,我最爱的一套文学作品,就是《哈利波特》所有把自己拿来和他相比的作品,我读完之后都是不削的,越是把自己放在和哈利波特一样的高度,这种失望越是明显。

我的愚见,如果日本文学是白粥,哈利波特就是成都锦里的粥底火锅,海鲜和羊肉在粥底里面共冶一炉,蘸料是起司和炼奶,边吃边聊边畅饮豆奶,待个把小时后食材和粥已经融为一体,粥的绵密和粥的软香一口喝下,那种幸福感就是你阅读哈利波特时候的感觉。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想再回味一次,过瘾之后再回来,周而复始,这也是我新书虽然不断累积,对哈利却永不厌倦的原因。

所以当《美丽的孩子》的作者又站在哈利波特的高度的时候,我自然是拒绝相信的。

可是,这本书却给我了意外的震撼,9岁的受害者,13岁的施暴者,两个孩子却是一场惊天凶案的主角,对于还在父母怀中年纪的他们,究竟这背有什么样的隐情,凶案的真相又是什么?这本书让人读进去之后便一直沉浸在剧情的扭转中,无法自拔。

书的情节曲折离奇,动人心弦,但是书中的很多话语也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当我读到案件发生后,和枝的父母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母亲那没有丝毫感情的凝视让和枝的生命力就像坏掉的自来水管道一样,顺着椅子腿下的地板漏向房子下面的混凝土地基,书中对这一天是这样描述的“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就是不知面孔的人按响玄关门铃的声音,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崩溃,一个杀人犯诞生的声音。这个声音预示了我们的家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书中对施暴人的亲属是同情的,对施暴的人也是理解的,他们作为同谋是犯罪的附属者,是被引诱的,被欺骗的;而即使是主谋,他的残忍也是有原因的,他因为孤独而扭曲了人性,不再怀揣着良知生活,他也是生活的受害者,作者希望刨析出这些孩子的生命之火,让这些火苗继续燃烧,他希望社会能够理解能够宽容的对待少年犯,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更要去理解和善待这些孩子的家人,他们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这个立意其实很新颖也很动人。

但是我想,作为已经被残忍杀害的受害人,我指那个只有9岁的小女孩,她才是真正的受害人。她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吧?

我只想问一句石田老师,当我们去理解罪犯的孤独,又有谁能让死者瞑目?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一篇

《美丽的孩子》 作为流行作家,这一次石田衣良挑战【侦探类】小说,幸好,他仍保留了纯文学的动机,最终还是讲到人性,着重讲了青少年犯罪,那股熟悉的日本味道便扑面而来了。读小说似在看一些日本电影与剧场的片断,现代的日本社会,慢节奏的场景与人物对话等等。我发现,从剧作反映到大屏幕上,日本部分电影的确啰啰嗦嗦,节奏缓慢拖沓,如没有准备好耐心,我是看不下去的。两者相较,如变成文字,则容易进入阅读多了,细节在不经意处流动,犯罪心理独白嘛,还是可以多写写,变成电影旁白的话,则严重影响了电影的节奏声效与完整度。 这是阅读石田衣良的第四部小说,《陨落的星星》是同类型的犯罪小说,但那部是人性的审叛与法律的探讨,到了本书,则纯粹是写流行侦探小说,尽管早早地牵出杀人凶手,一名十三岁的初一学生,杀死了一名九岁女孩。不想,杀人凶手背后,是受了指使与蛊惑,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也只是一名初二的十四岁中学生,学习优高智慧,讨论到所谓父母高压教育下,产生的畸形模板,高产压抑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变态,已经在青少年中提前发生。开放是一个什么样的度量?禁区的无穷尽,给青少年带来又是多种问题,提早带来的早熟与知识,思维与行动力,却因为经验与理解的偏差,青少年更容易走入歧途,越轨犯罪。保守封闭的教条主义,也让青少年缺失创造力与主观性,变得僵化与笨拙。但两者如何齐头并进,保持平衡,这便是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考的事情了。人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孩子的成长背景与经历,受到一点极端的偏激,都可能潜移默化地种在孩子的心灵,使其埋芽生长,成长后,长出畸形之花。前段时间,主流媒体与电影讨论了校园的霸凌事件,而本书,也侧面写了所谓的校园霸凌,高智商与好成绩的犯罪者,选择了指使组团的方使,去洗脑低年级的同学,利用与迷惑,使其作为工具,达到犯罪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拉帮结派,排除异已,建立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域,不容进入干涉或探实。我想,展露在世界各地的校园,成长期的初中生与高中生尤甚,世界的角落,隐蔽的角落,深藏着多种秘密,如你所想,超你所想,人类阶层及年龄层的多种分化,形成各自建立的区间,并不求同存异,而是四处激化火花与矛盾,防不胜防,如缺乏智慧,未经教育,未发掘人性的光,予人之爱,又会不断上演一圈又一圈的故事及事故。我想,这就是存在一种吧,合理即合乎人性,光明的内心也是阶段性的,如何永葆良善与爱?人类思考的大问题——制度与教育。 本书的译文别扭,前部分如不坚持,估计合书归位,读不下去了。幸好石田衣良拉回一城,用故事代替了文采,一步步在深入故事的腹地,使读者忘了文字。但回过头再读那些开篇逻辑混乱的文句,还是忍不住要嘟嘟喃喃。这是一本稀疏平常的小说,剧情都有些老掉牙,大致都可猜到人物的动机,死亡仍是主题,但爱与友情,仍穿插其中,残酷的世界中,温情的人性仍闪耀着光芒,这是石田衣良的柔情,贯穿始终的原理,也许,这正是石田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吧。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二篇

扭曲的教育,毕将导致扭曲的心灵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着虐待同学的各种视频,社会上的反响也很大。一般的处理方法都很简单,施虐的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被施虐者得到了各种救助,包括经济上的和心灵抚慰方面的。而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却很少得到追究,人们似乎只在乎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根本上的原因。所以,当事出鼓噪喧嚣以后,一切并未得到什么有效地改善。

以前也有不少专家学者等提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存在问题,功利性太强,和国外的素质教育无法相提并论。这种呼吁也得到了一些呼应,但是根本的大规模的改正,还是进展的较为缓慢。这和我们的国情以及国家教育制度都有关系,与我们的传统思维主导下的各项教育举措,也是关联很深。

这本日本的小说,其实就是在探讨这个关于教育带来的悲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虐待同学的心理变态者的自我毁灭的故事。得出这个结论令我有一点惊讶,因为日本社会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之中,进步迅速,政治和文化上都趋向于西方,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西方前面。在脱离中华汉文化圈的努力之下,成功融入了西方的模式之中。在教育上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这本小说里呈现的却大不一样,有着非常中国式的情节。

我们来看故事。一个警官因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一生努力,才达到了一个不高的职位。为此,他耿耿于怀,把自己未实现的抱负,倾注全部心血用来培养儿子,让儿子避免自己的弯路,以求将来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儿子也很争气,学习努力,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在各方面名列前茅,在智力和思想上,都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表现。

但是,事有反常必为妖,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一个孩子,因为把父亲的理想和抱负,变成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并且努力为之实行,甚至放下了自己这个年龄段应该享有的快乐和经历,外人只看到了他的进步,却不了解他的内心经历的曲折和困境。好的一面完全掩盖了不好的一面,犹如暗流在平静的水面下汹涌,这其实是最危险的局面。

然后,事情出现了。心灵危机终于导致了事态危机,这只是个迟早的问题。智力高的人左右了学校的整个形势,并且随着各种阴暗的想法,阴谋操纵其中智力较低的人。让他们自杀,接着杀人。犹如一个成熟的猎手一般,他心机阴狠地谋略着整个布局,却还是被受害者的弟弟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线索,并且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当这个阴谋者,自诩为智力上超人一等的变态少年最后仍旧不放弃犯罪,而被自己的父亲亲手击毙,并且自杀之后,这一切才终结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并未结束,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教育指导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树立健全人格,而不是为了父母的理想去偏颇执拗地做些什么,最终却成为一个个悲剧,这些都是要我们努力思考并且改变的。

我想,在这些问题上,本书的结局给了我们很形象的启示。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三篇

实话说,这本书让我很失望。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根本不符合外界给它加注的那些标签。本来书是无所谓好坏的,但那些标签或多或少会让我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按理说,在十三岁的年纪,孩子都是单纯而美好的,这本书的书名也叫美丽的孩子,但它的内容其实是反其道的,这本书里的孩子一点也不善良,反而充满着对世界的恶意。之所以说没有给我产生好的阅读感受,在于它有些价值观与我的价值观不同。 大致内容是男主弟弟(13岁)杀害了一个小女孩,因为他没有满刑事年龄所以只是进少管所,不能进监狱。男主想去找寻弟弟杀人的原因(寻找的过程,寻找的结果,在我看来都比较扯。山崎作为一个记者,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警察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当然我可以理解作者一定要男主去找寻真相这个设定,只是在找的时候能不能走点心,很多事情都是莫名其妙的就出来了,情节过渡的不好。)后面发现了一个品学兼优的男生A(太完美的人一般都有毛病,所以男主把注意力放在了他身上。)去年有个男生B自杀了,而男生B和男生A有过接触(怀疑,怀疑)男主和其他两个人组了一个调查小队,但这两个人也不普通。男生C想变成女生,女生向往男生的生活。(对这一对组合无话可说。)后面他们的想法被公之于众了,还附了照片。就是男生C穿女装和女生穿男装的照片。结果男生C承受不住打击自杀了(虽然可以理解设定,但是这人未免太脆弱了吧。作者想写死谁就写死谁)男主为了保护朋友决定要和男A宣战。(不是真的宣战,是在背地调查。我觉得这一段真的很扯。关于把注意力投向男A的原因居然说是因为直觉。就因为直觉,还说直觉一般是很准的。我竟无言以对,但我还是希望能给我一些实质上的证据。不然我没法说服我自己。)男主在自杀的男B家找到了男A曾经写过的作文,读后感等一些可以表达出男A有‘变态’想法的东西。(好的,找到可能是引导弟弟犯罪的人了,然后呢?后面的一段我竟有些没有看懂,看过很长一段内容时才发现男主要去杀了男A,为什么?我完全没有搞明白。在书里作者营造出的男主形象一直是不错的,什么简单啊质朴啊,长的虽然不好看但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啊等等。可是男主突然告诉我他要消灭男A。what?发生了什么?男主觉得弟弟的犯罪与这个男A有关,是他诱导的,然后为了不让他继续诱导别人,啊,还有保护男主的妹妹,所以他得死。这思路,唉…)男A约男主到一个小树林,男主带了一把刀,结果男A率先朝男主泼了汽油,并说男主的思维太老土了,小刀会有不自然的防御伤,但是汽油完全可以说是自焚。在男A要扔打火机的时候,男A爸爸来了,朝男A射了一枪,然后男A就挂了,后面男A爸爸也朝自己开了一枪。(男A爸爸是警察,作者真的是想让谁死就让谁死。)男主到少管所看弟弟,发现弟弟变成了一个很空虚很麻木的人,他眼睛里闪烁的光与男A一模一样。 我还是认为剧情扯的不能再扯。但是这本书还是有些看点的。 一是杀人犯的家庭会变成支离破碎的样子。外界会对他们进行攻击。其实犯罪者的家属也是受害者,他们会一直抬不起头,以一种愧疚的感情活下去(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不排除有个别冷漠的家庭。)男A爸爸在死前乞求男主不要把他儿子的恶行说出去,为了维护儿子死后的荣誉。男主不想再让一个家庭变得像他的家庭一样了,所以同意了。后面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他很信赖的记者想要考验这个记者是否像他想的那么好,那么有公德心。我是不管那个记者有没有公德心了,但是男主这样做不就违背了约定吗?有必要答应保守秘密,却又这个秘密去考验别人吗?(啊啊啊!在这里真的是对作者很失望。)记者没有说出去,但不是纯粹的因为善意。男A父亲是警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他枪杀自己儿子和自杀的行为被极力隐瞒,连原因都变了,说是儿子因为学习精神衰弱,然后才不得已做出的决定。后面有记者的一段独白,他说就算他把这个事情写成报导,也会被上级尽力压制吧,说不定还会丢掉工作。(我觉得这一段真的特别讽刺。男主的家庭是普通家庭,所以在出了那样的事后,记者疯狂的涌到了他们的身边,毁掉了所有的一切。而那些有权势的家庭,周围的人会尽力的帮他们隐瞒一切。记者也只不过是一种欺软怕硬的生物而已。男主选择隐瞒是因为纯真,但他周围的大人就不是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 二是学校暴力,感觉日本的小说里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这么说有点无情,但是我真的有一点审美疲劳了。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怎么又是校园暴力,我们还能不能来点别的呢?还是一定要涉及到这个点以宣扬自己的高尚品格?) 三是家庭教育对小孩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能对小孩施以太大的压力。男A的父亲是警察,所以对他也特别严,要求很高。男A外表虽然感觉不错,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绩也不错。但是因为高压教育让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其实青少年很多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家长可以耐心一点,对小孩多付出一点时间精力去教育。 这本书最终给我的印象还是不太好,除了杀人犯的家庭会变成支离破碎的样子这一点写的还不错外,我真的再找不出其他优点了。校园暴力和家庭教育都是比较常见,也就不容易出新意的梗了。当然这本书的主题也不是后面两个。还是可以看看的。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四篇

说到《美丽的孩子》这本书,不得不提当年轰动全日本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

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是1997年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的连续杀人事件。在此事件中共有2人死亡,3人重伤,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犯人的行为血腥残忍,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而最后逮捕的凶手竟是一名仅14岁的少年,这更是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这起事件也对部分人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犯下罪行的少年长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出现凶手的爱好者。也因为这起事件,日本进行与少年犯罪事件相关的法令修正,并且在媒体上加强对预防少年犯罪的宣导。

事件经过

编辑“酒鬼蔷薇圣斗”是一位日本神户市14岁学生,犯行后所用的自称,该名少年在1997年3月至5月间,杀害一名11岁男童和一名10岁女童。这起事件因日本传媒报道错误,所以又被称作“鬼蔷薇”。由于日本司法程序严禁明确揭露少年犯的身份,少年的真实姓名没有被传媒公开。在日本的法律文件上,他被称作“少年A”。整起事件是由三个事件构成。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被认为是第三事件。由于第三事件类似“剧场型杀人”的特殊犯罪手法,以及媒体的大幅报道,因此引起全日本民众的关注。

1997年2月10日,下午4点半左右,在日本神户市的街道上,两名国小女童被少年A从后用槌子攻击,其中一人重伤。 女童在当时目击犯人穿着西装外套,手持学生用的书包。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父亲,向少年A当时就读的国中要求提供学生的照片,以让女儿指认犯人。但学校却透过警察拒绝了这项要求,于是该父亲向警察提出被害报告后,再度要求指认学生的照片,结果还是无法获得答应。

3月16日,中午12点25分,神户市的少年A向国小女童(山下彩花)询问厕所的位置,在女童带领他到学校的厕所时,少年A对女童说“把脸转过来吧,我要谢谢你”,随即用铁锤攻击女童之后逃逸。之后女童被送往医院,在3月27日因为脑挫伤而死亡。此外,中午12点35分左右,少年A在逃离案发现场约200米外,被另一名同校的国小女童看见,少年A竟使用小刀(刀刃长13厘米)刺向目击女童的腹部,让女童负伤2个星期才痊愈。少年B(土师淳)

1997年5月24日,下午约1点半过后,同住在神户市的少年B(土师淳)在前往祖父家途中,与认识的少年A偶然相遇。当时少年A正寻找犯案目标,少年A认为比自己年少的少年B(11岁)较容易杀害,因此少年A以“有蓝色的乌龟”为由将少年B诱拐至附近的高台上,用绳子将少年B勒死,并将少年B的遗体隐藏在该处后离开。少年B(土师淳)1997年5月25日,少年A再到案发现场将少年B的头部割下,并放入事先准备的胶袋带走隐藏。在少年A后来的精神鉴定报告指出,当时少年A曾向遗体射精及在遗体的面部割开伤口以饮其血。1997年5月26日,中午过后,少年A将少年B的头部带回家中清洗。同日,警方对行踪不明的少年B展开搜索,但没有结果。当天晚上曾有警察查问过刚遗弃凶器的少年A。1997年5月27日,凌晨1点至2点左右,少年A将少年B的头部带到神户市内的中学校门口后返回住所。直至上午6点40分,少年B的头部被学校的管理员发现。头部上还有两张纸片,内容为少年A犯行的声明文章。同日下午3点警方于该校500米外的山边发现少年B的遗体。

--------------------------------------

据悉,因为此案的凶手少年A长相还不错,当时日本的网站上居然会出现对他进行应援的帖子。而石田衣良这部小说中,凶手,无论是和枝还是松浦,同样都是长相很出色的孩子。我想,石田衣良对“长着天使面孔的魔鬼”应该也有一定的体会吧。

美丽的孩子读后感第十五篇

看完书后因为带给我的惊喜和触动还是蛮大的,我总想写点什么来表达一下,到了要给读后感起标题的时候我又看了眼书名,只能想到这句话。

主角因为青春期脸爆豆所以被人取了这样的绰号,书中的其他人物无论是主角团三人小组还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亦或是最终boss,都是字面意思上的美丽的孩子。干净的皮肤可爱的外表独特的风采,唯独主角普通的让读者觉得亲切。

但随着故事发展之后,我又发觉可能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只有我孤独、只有我不美丽。少年的孤独不是那种自傲的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我哪怕燃烧自己拼命呐喊也没有人看到我的求救信号。“就算知道别人同样空虚,自身的空虚总归是无法消失。孤独的人遇见孤独的人,结果一加一还是等于一”。

本书前三分之一都在阐述因为13岁的弟弟杀了年仅9岁的女孩,给社会造成对未成年犯罪的热烈讨论和轰动效应,以及少年A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创伤。“放在每个人身上单个看来都很微不足道的愤怒,最后却能一拥而上压垮犯人的家属”。“被伤害的正义感。山崎从没见识过如此激烈、毫不留情的力量”。这种别出心裁写犯罪者其他家属的视角在我来看也是很新奇的,现实案件中我们肯定会更加关心受害者的家属要经历怎样的悲痛,但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稍稍放下一点正义感去想象另一个视角。作者还细细描绘了父母要被带去问话出庭不能随意离开(因为少年案审判推进都很快),要送无辜的兄妹俩去同事再去爷爷家避难那种辗转和煎熬,以及主角从此以后都要背负的心理枷锁和面对指责不能反抗的觉悟,以及回归校园生活后无处不在的校园欺凌和冷漠,真实的让人觉得压抑。

在最初的痛苦与打击褪去以后每个人还是要艰难继续活下去,主角在经历一系列冲击后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探寻弟弟做事的理由。其中主角借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学中学到的拉丁语双名法,自创用形容词+名词结构给与弟弟相关的社论文章分类也是很有意思,我觉得以后看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可以套用一下。在这个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主角和图书管理员八住春纪班长长泽形成同盟,除了聊关于少年A的事情外还有很多少年的谈心。在谈论到“双重人格”时春纪的地雷发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炸开了少年们的心扉,让他们彼此拥抱缓解了孤独感。 “我呢,每天晚上如果不想很多很色的事情,就睡不着”。“‘小弟弟’这话就是明快、调皮的,说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笑;而‘小妹妹’确实阴暗的、湿乎乎、大家必须死命藏起来的隐秘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不奇怪吗?明明是同样的东西,我才不想那么憋屈。做女人,真是太没劲了。” 现在看来依旧很酷,谁能想到成书时间是在1999年呢,能写出这句话的作者也太酷了!哦还有好孩子班长的女装癖也是吓我一跳,就是一种好惊喜的感觉。春纪继续放地雷“长泽,自慰的时候你想的是男人还是女人”,真不愧是春纪!我此时跟主角想的一样(捂脸)。而且这么看的话春纪想当男孩子,长泽想做女孩子(你们凑一对吧X)。明明都是别人眼中艳羡的“美丽的孩子”,但都有各异的孤独。这一阶段主角团这种少年们敞开心扉的救赎孤独的描写,也和主角在追寻最终boss夜之王子时发现他以前写过的文章:“他燃烧自己的身体,堵上性命发出了求救信号,期待能被人发现”......“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王子的生命之火”这种无处排遣的孤独形成比对。

第二阶段找寻真相并且对各色少年建立人设是全书最精彩最有意思的部分,到来最后阶段跟夜之王子的较量就有点随意了,且不论一个学生可以做到随意操控人心的地步,春纪和长泽的遭遇和反应也让我觉得太过脆弱“人设崩塌”。长泽在父母知道此事后绝望地想轻身,春纪遭到偷袭后感到“像一个娘们儿发出惨叫”然后又想到被凶手听见自己的惨叫感到羞愧最后退缩。。好吧,就当这个心理描写很细腻,女孩子心理不可捉摸吧,那此时让春纪直接指认松浦是有什么问题吗,之所以不说,作者还是想交给主角来个“宿命对决”的完美解决吧。那看看解决方式吧:带给夜之王子原生家庭PTSD的父亲在杀了儿子后自杀了。而且最后主角还放弃了公布夜之王子的事情,弟弟继续背负主犯之名。(在最后面还写到弟弟进入少管后的精神状态像被玩坏的样子,那里面的教育也是消除人个性的教育,甚至还越发像松浦(?)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带着弟弟在灰色的海洋中航行)这种解决方式现在看来就是主角自己只想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其他的一切“保持原样”就好,至于夜之王子和他的父亲也很自觉地被“天罚”自尽了。哇,从这个角度来讲主角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原来也是个变态!_(:з」∠)_

除了第三章烂尾,前两章还是很有看点的。出故事本身外,作者对孤独少年的心理描写也是很微妙纤细的,以及各色人物的对话隐藏的奇异亮点,让我忍不住点头想到“石田衣良の奇妙比喻”。比如弟弟和枝自由写作的文章里写道“我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外表为是十三岁人类的皮囊,内里充斥着脏水和气泡”......“在此期间不要弄破那层垫子外柔软的皮囊”。(然而这种自我厌恶和空虚我反而是长大后才感觉到的)“向下望去,新区的街灯被方方正正地分割成方块状,在脚下闪烁。这灯光是秩序、竞争和无声的嫉妒。本该是很美的街灯却十分冷淡漠然。”(我能明白整齐分割造成的“秩序、竞争”,但这个“嫉妒”我没理解。)在主角和爸爸的对话中爸爸谈论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重复无聊但却要经常加班。主角说“但是这能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啊。”爸爸说“把笔记本的厚度从三厘米减到一点五厘米,变成流行的超薄型多卖出去一点,这真的有什么实际用途吗?有必要连这个家庭都要牺牲吗?哎,干生,你选了个不会变的东西,拿来当终身事业也挺好的。不是技术革新、流行什么的......”(谈论因为要把东西做的更精细一点就要牺牲掉那么多时间简直是上班族的心声。。)主角在得知夜之王子的真相后说“没有理由被人恶毒地对待了,就一定要以同样的方式还击回去。这就和对方一样了。如果报复顺利的话,或许我们撒个旧城为下一个夜之王子了。”(多完美的道德立场啊,然后作者就安排完美解决问题靠天收= =其实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松本清张的《夜光的阶梯》,最后结局也是恶人自有天收,记者or刑警本身不对案件有太大影响但却要开辟一条双视角来阐述事件的这种写法)

哦,最后还有一种日式推理小说对“宿敌”的执著,从主角发现夜之王子开始他似乎就觉得“因为在这星球上,只有我一个人发现了松浦的生命之火。我能所做的就是,要么扑灭火救他,要么就和他一起燃烧殆尽” “如果夜之王子再继续疯狂下去,只能由我来了结他。哪怕烧成灰烬,我也在所不惜”。最后在后山见面时更是充满了中二的对白,松浦说“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土也许可以说是我唯一的朋友”“能和理解自己的人诉说秘密,真开心啊,都停不下来了”(对不起,我已经回想起无数双男主对决的动漫场景了,这么看来本书还挺适合改编成动漫的XD)中间松浦还说“......就像爱弟弟一样爱着和枝。不是少女漫画里那种而是彻底控制。所谓的爱,就是支配”,这迷之耽美感是怎么回事。。(不过最后写道弟弟在少监所里也说自己在做“好的机器人”就像逃出松浦的控制又接受到另一个控制)

本书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太多剧情上的亮点,但是这种迷之人设和中二对白反倒戳中我的萌点,虽然一开始描述人们对少年A家庭的排挤伤害让我觉得有几分压抑,但是后面靠着这些细节又让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紧绷甚至感觉很有趣。再后来看书评说这个故事还有原型,是真的发生过少年犯罪的事情,又让我觉得沉重了。。

封皮写道“更好的我们,总在经历孤独之后”,本书确实围绕着少年的孤独展开,但怎么说,大家都经历了孤独为什么有的孩子变成了主角团有的孩子变成了夜之王子呢,本书是有点从原生家庭探寻的意味。但是主角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依然没有扭曲再遇到了长泽、春纪有了一段打开心扉的青春之旅,和松浦遇见没办法理解他的大迫、和枝反过来利用他们酿成悲剧形成对比,我就有种人在孤独的时候遇到了谁,有什么样的意外,也是很玄学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