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分子》是一部描写科学家们对分子结构的探索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展现出了他们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这部书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美好,引发人们对科学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一)
惊艳,刺激,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累,就如给大脑训练加了负重,第二天会有酸痛感,第三天依旧,直至脑神经和认知完全消化,长成自己的部分,但不能全吸收,而是和自己融合,如果一味膜拜,便失去了读它的意义,便成了知道分子。应该通过深刻的,刁钻的,把即有的,陈腐的洗炼,雕琢出更加完善,更加清晰的自己。同样除了作者的作品以外,更喜欢的读作者随笔集,如书信集一样,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思想,书信的对象是某个人,而随笔可能是这个世界,现象,行业等一切可以被批判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当然并非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在这个清澈清醒的世界,浑浊迷失一下。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看王朔的小说,那都是不正经的事。想起80年代末还有个词叫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听听都有点可笑了。这把年纪的王朔都成风干的咸肉了,曾经鼓吹自己是痞子和流氓的主,现在估计也被更多不着调的主流所淹没了,我只能说,他们连流氓都不如了!
从其中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出年代的变迁,当你那时还在痛恨港台风的袭卷,殊不知我们已深陷韩流,来势之凶猛,他日去也匆匆,无非又是被另一种风潮取代。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我们的进步到底在哪里。
我很赞同其中一个观点,艺术不赞同于娱乐。艺术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娱乐一定是要接收大众的审视。打开电视和网络的今天,看到的将不再是作品,而可能是让人果腹一顿的快餐。每天每个人接收分析处理太多有用没用的信息,这时候可能已经没有精力思考,快餐是让人满足最低的需求而不是更高的。
当看王朔的东西都已经严肃起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艺术还是人们正在追求的吗?
看这本书的过程很轻松和娱乐,原来流氓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三)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仅靠只言片语,就像通过这本不算薄的随笔文集让我才更深入了解王朔。王朔厉害在他比绝大部分人的聪明与天赋。在此之前,我以为王朔的意义更在于特定时代的启蒙先锋,犹如崔健之于华语乐坛,随之时间推移,又或许不再合时宜,表现之一就是当他发起浑来,让谁都心生厌恶的那股痞子劲,表现在文字上,他会更多的运用北京琐碎车轱辘话,其实我严重怀疑他在当时境况下就是耍酒疯。当你还不那么了解他的时候,如果先是接触到他浑的这一面,会很自然的屏蔽否定他,很可惜媒体的聚焦点往往也在这些,但这也不能怪媒体,话题、眼球是媒体的天然追逐。但实际上,当他严肃起来,认真起来,于他的工作领域而言,又是那么深刻与迷人(似乎很多这型的男人都是如此?!),幸运的是他多数时间是相对认真的。至少在当代中文小说、电视编剧这两个领域,他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与见解,这种认识更多的源于天赋,这也是他最为自负的一点——思想,如他所言“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其实,能真正欣赏王朔的人不会很多,因为如他一般聪明的人不会太多。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四)
这句话是陶喆的歌曲《爱很简单》里的一句词,很无聊的解释,也没说明白是什么感觉,不过确实也是这么回事,有时候就很对眼,对于人,对于文学作品。
对王朔,就在年幼无知的时候,已经觉得他顽主当中的结尾让我震撼,虽然以现在来看,他的自嘲里,也许也是跟其他人学的。
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我用的两个电子书城不卖(多看跟咪咕),而同时期的几本小说全买到了,这本不得不下载了盗版,也许是杂文敏感一些,版权没有谈妥吧,不过这不重要。
这个编辑不知道是谁,但是看得出来是给王朔一锅端了,什么年代的,什么时期的文章,都选了一些,甚至是给其他书的序言,读后感,电影影评,应该大致取材于《无知者无畏》《新狂人日记》等几本书,或者还有报纸上的,这需要去慢慢了解。
就我一个粗浅的观感来说,除了给电影写的那一些,其余都有感觉,都好看,不认同的地方也好看,例如王朔对红色文化跟流行文化,尤其是对比港台文化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不过嬉笑怒骂的文笔到这个程度,才算是真的流畅,如果鲁迅是碍于白话文刚刚兴起,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其他现代的所谓嬉笑怒骂,除了中期的韩寒略窥门径,其余都差了很多,流氓并非是以骂人为目的,但往往都会骂人,至于如何区分高级低级,就看骂的好不好玩。
这文集当中一篇写女性的,就到了好玩的极致,看了数次,都觉得忍俊不禁,好看的不行,而武侠小说写金庸的那段,以前也看过很多次,这次在书里系统的过一次,觉得他的视觉的敏锐的,只是想法偏激了一些,不过一句“有意见就把人家往死里打”,把武侠小说的伪善的确说的非常透彻,不过我爱那伪善而已,正如也爱他。
我想以后如果复购实体书,买书柜,王朔的选集当是第一批入选书目。
一星给那些无聊的写电影的文章,可能是我没看过或者不喜欢,所以并不觉得有趣,相对而言,还是论理的更有意思一些,后期哲学感强的,作为调剂,也能接受。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认真看王朔的字儿,终于从听说到有了直观感受。 挺有才情远见的一人,骨子是刻板印象中的北京习气,有点流里流气却并不粗俗,皇城根下儿的傲气让他选择上不上台面,而不是台面置喙他。附和世界走上人生巅峰没啥技术含量,明知可以如何成功却不为才是真玩家。谁能想到被称为痞子的人竟然爱看《魔女宅急便》,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背后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标签化一个人有多愚蠢,仅仅粗浅了解小部分真实就令人惊喜不已。 回到内容本身。开篇自我剖析和的文化评论,差点给我直接干趴看不下去了。一针见血的毒舌加上狂妄至极的自大,简直就在他的脑门上写了三个大字:招人烦。从《我看鲁迅》开始,才感觉到认真正经的一面,印象从此开始转变。对老舍、大众文化港台文化的评论也都很精彩。自我解剖外,对同行作家作品及影视行业的看法可以统领全书的其他篇幅。 描写同行及友人的文章,让人看到痞子身上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是媒体少有呈现的。这里必须马克梁左,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让王朔心甘情愿地连写三篇; 对同行作品的评论,则是一以贯之王朔式高傲,这里可以更加路人王海鸥,对爱用感叹号的人真的爱不起来,感情激烈与否不是这么表达的; 对影视行业的认识,则更能体现出王朔的才识不仅仅体现在笔头上,他的很多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证实的神预测。比如网络实名制、比如知识产权、比如这两年火到不行的IP。可以说是最震惊我的一点。所以骂人的作家多了,但王朔只有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骂街,不过是一时云烟。 落到对王朔本人的印象,开篇已总体写过。这里可以从文中两篇采访再谈下。没有去查《鸟儿问答》和《何东提问》各自的时间,但看过最大的感受是,他成熟了。两次对比鲜明的访谈,前者面对粉转黑同样道行浅的记者气急败坏,后者面对专业无比的记者一本正经甚至可以说得上掏心掏肺了,像一个顽劣少年经过世事历练变成了沉稳的中年人,好好说话,以至于看到这里有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动,虽然这种回头往往得失参半。 至于书籍本身,若有个明显的章节内容划分或者时间线,感觉会更好。 唠叨完毕,《看上去很美》再见。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六)
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读这本书属于断断续续,是每天带在身上,没事翻几页那种性质的书籍,这种书的好处在于,文章大都比较短,包装也还算精美,王朔两个字印得也比较大,在地铁图书馆这种公共场合读起来,不掉价儿。本书前半部分,最为精彩的是王朔老师对于自我的深刻剖析,以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告知世人自己与金庸老师“相互利用”,前者图利,后者图名,实为一种很大的勇气。后半部分对于影视行业的预测,鞭辟入里,隔着十几年再回头看看,依然不得不佩服王朔对于互联网、数字时代的敏锐嗅觉,但是他应该也没有预测到电影市场会出现《战狼2》这种影片吧。
95年出生的我,能够正常阅读小说的时候,王朔已经封笔了,能够看王朔的书看出点意思的时候,王朔都退隐江湖了,如果说三年一个代沟,我和王老师的精神世界中间有条鸿沟。第一本看的书是《看上去很美》,挺新鲜,主要是地名儿我都知道,自己还跟翠微小学上过补习班,想象着他跟别的孩子在西长安街沿线的这几个军队大院里打打闹闹,画面感还挺强。此外就是语言生动活泼,经常读着读着就得笑一会儿,喘口气才能接着往下读。再过几年,等到18岁生日的时候,老妈送我一套王朔全集,在这里我还是得谢谢我的母亲送我礼物。然而实话实话,王朔的小说我确实读不下去,之前总觉得是自己文学修养不足,好在后来王朔老师在《知道分子》中,也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做出了反思,表示出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瑕疵,因此我现在觉得当年读不下去,错不全在我。
因为学电影的缘故,我倒是通过影像又一次认识了王朔。《顽主》里面,葛优老师一边拦着哥们不让哥们当特技演员挨车撞,一边嚷嚷着“(真撞)怎么着也得五万港几!”,片子虽然荒诞,但是讽刺意味特别的浓,特别适合我这种“拿爱好当个性”的文艺男青年。《我是你爸爸》里面父子关系的内容我也特别喜欢,特别戳我痛点,谁不想和老爹平起平坐,一块把酒言欢,相谈甚欢呢?再到后面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觉得王朔演小混蛋演得特别到位,导致我每次喝扎啤杯,都得模仿一番,然后再表演个吹扎。总而言之,我对于王朔老师的敬仰之情就是由他的小部分小说,绝大部分参与的影视作品,以及几条关于女演员的花边新闻组成的。
说来惭愧,读完了《知道分子》,发现我对于王老师的敬仰之情褪色不少。一来是发现,王老师也爱财,而且为了卖书还自己炒作自己;二来是发现王老师在文艺领域,确实地位没有那么的高,自己之前觉得他很厉害,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孤陋寡闻。王朔自己也在文中说,“我现在在北京的酒吧老能碰见像我一样的愤怒青年,投稿被退,人编剧说了,王朔这种腔调的,全国有一个就够了”,王朔的成功,现在回头看也是有些运气成分吧。褪去了粉丝滤镜,倒是可以更好地品读书中的内容了。隔着和当今社会几十年的时间跨度,看书中的那些文章,感觉非常的奇妙,文中经常提到的名字,即便是现在还露面,也多是以作协主席这样的一代宗师范儿出现了,早已没有了文中的那种活灵活现。文中社会问题该有的还有,有些因为一直没有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去讨论它们了,至于像文中在宾馆会议厅开的“讨论诗性”的座谈会,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反正我们现在这帮年轻人,没啥人聊这事。影视制作那块,因为和我本身专业相关,感触更深,10年开始数字电影全线铺开,胶片啥的早就没了,票房一年比一年高,虽然有了互联网,但是影院银幕数量也还是上涨了好几倍,这一块,王朔确实没有预测到。
关于王朔,打我知道他开始,社会上就已经没有他的新闻了,明明很有名,却没人提起他,要不是跟姥姥家翻到那本《看上去很美》,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和王朔结缘。“王朔为什么甘心退隐江湖?”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心病,掐指一算,困扰我小十年了。其实文章的后半段给出点答案,首先是王老师不缺钱了,跟影视行业的人稍微玩玩就够花了,早已不再需要站在风口浪尖和媒体唇枪舌剑了。此外是手里面的小说总是写不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内容,实在是不愿意再抛投露面了。最后是,在十年多年前,已经基本看清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无意继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明明可以继续站在风口浪尖,却选择归隐山林,这一手,我真的有点佩服。
我此前一直信奉,喝酒必转场,不喝到天亮等于没喝,就是书中王朔去云南玩写的流水账,他那种喝酒状态。现在也不这么喝了,一两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明显的感觉自己折腾不动了。不知道王朔在2000年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感觉,每天都得面对采访,每句话都得有趣,得能让人咋么咋么,太累,索性退隐江湖吧。
王朔应该还会关注实时动态吧,我猜他也有个微博小号,我们在桥上好好看风景,让王老师在楼上看看我们吧,也挺好。
这本书真挺好的,王朔粉丝或者非王朔粉丝都可以买来看看,版税刚刚够给王朔点根烟。
《知道分子》读后感(篇七)
没忍住,买了这套六卷本的王朔,先看了致女儿书,诚恳真切,尤其是和王朔表面的混不吝对照,更觉得柔情似水。接下来看的这本杂文集,看到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在第一篇文章《我的几个国庆节》结尾处。此外,看到了那一大段捧阿城的话,在与何东的对谈中,估计是凤凰卫视上的访谈。
我以为,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1他的语言极具表现力,相对于大多数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他的语言更生动,更入木三分,骂起人来当然也更具杀伤力;2他的姿态极其坦诚。大概是由于草根出身,本能地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有种葡萄酸,而历史上的现实中的知识分子确实也不真气,各种伪善恶劣之事干的不少,还总是扮演道德君子,因此撞到王朔牙口上,那还不得玩命撕咬,也因此,他自己天然不能摆任何伪善的架子了,逼着自己只能坦诚再坦诚,掏心掏肺给读者,让读者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原来大家都这操行,但这也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虚无主义,否定进而解构所有正面价值,本能地怀疑任何真善美。
但实际上,王朔顽劣的言行深处有很强的道德感,甚至其实十分向往纯粹的精神领域。他嘲笑那些知道分子,其实因为他想成为一个真的知识分子;他对大部分学者很不客气,但其实他内心极其希望得到那些真正的学者的认可;他坦言自己媚俗、有痞子气,虽然有点顺坡下驴、自暴自弃,但它还是羞怯地称自己是个文痞;他的作品书名大多通俗,但他的写作不愿自我重复;他虽然搞了那么多影视剧,但骨子里瞧不上这份儿给导演打工的活儿。当很多作家已经从八九十年代的神坛走下市井,这个曾经的痞子,除了在2007年风云乍起、指点江山,很快远离江湖,再也不和世俗打交道,除了偶尔依然消费他名字的影视剧,还有传言他写了十几年的小说。
不说了,还是来做做文抄公吧,感受朔爷文字的杀伤力。
1、中国有很多神话,最大的神话就是知识分子受迫害。 杀知识分子的都是知识分子。
2、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制度的严苛还是第二位,首先令人郁闷的就是层层精神榜样和恰成对照的无处不在的趋利避害。
3、离什么近,就像什么,质量越重,引力越大。
4、谁不知道社会上净是坏人?问题是做事能跟好人做吗?有本事的全是坏人,做事就是坏人和坏人过招儿,最后看谁把谁黑了。
5、流言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暗合了人们的期望。
6、道德的目的,在于隔离社会各阶层,把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道德总是很雄辩、很成功的,唯独无法使各阶层人民停止互相吸引,把自己的归自己。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包含人对自己自由交配权力的主张,所以每一次变革成功,社会就显得道德败坏。
7、道德一进来,什么像样的谈话也进行不下去。
8、只要是个人,都带着一身故障在路上边修边跑,跑得远的那个只是故障少,修理及时的。
9、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多大格局。
10、聪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11、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把淡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
11、中国人对苦难是很熟悉的,也大都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对苦难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大致是默默忍 受。看到一个人不肯忍受,还以此自骄,要挟他人,心中一定不快。中国人的同情心十分丰富,但并不慷慨,一般只施予跟自己境遇相象的人,由己度人是启动同情心的钥匙。
12、王家卫是给香港电影拔份的人物,有他在,还真不好讲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话。
13、本不是意气相投,为了钱坐在一起,作相见恨晚状,说一些特别仗义的话,耗着,耗到大家没趣为止,临别还依依不舍,非对方远去,整个消失在夜色中,估计看不见了,才呱嗒一声把自己的脸帘子落下来。
14、多少笨蛋在大学里混,什么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叫他们上的,就是高四高五高六高七。
15、能使大人成瘾的东西都不是甜的,烟酒茶什么的,总要带一些刺激性。
16、是奉旨造反,算不得好汉,加上又把人打了,演变成行为上的暴徒,名声搞臭了,若仅是文化上的造反,思想上的造反,那还正是五四传统。
17、历史教科书再不修订就成笑话了。物理再不修订就成木匠须知和电工守则了。
18、死,就是跟着幻觉去了。濒死,就是一生所有画面涌到眼前,对不起人的,就是地狱,一生无愧,就是天堂。
19、办一所军校就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谢天谢地,武器有了进步,不是每一颗星星之火都能燎原。国宴的菜做得跟壁画似的,吃起来是老年人的口味,清淡稀烂。
20、笑话两种最好使,一是政治口,一是荤段子。
21、信仰,是要喝血的,真正有信仰的人用不着拿别人的血去喂。
22、一个足球迷,一个金庸迷,都跟义和团似的,别招他们。
23、中国有很多坏的传统,最坏的就是借名爱国主义实为种族主义的口号动员群众。
24、人无往不在生活中,生活有种种假象,人有种种面具,艺术如果是一把刀子就应该是用来戳破这些假象和面具而不是扮演假象和面具。
25、失了锐气,添了暮气。 拿小说当匕首到处给人放血。
26、中国的影视剧本仅仅是为动作做提示,本身没有文字要求,写清楚就行了,真正在那儿浓墨重彩、烘云托月的是摄影机。 写剧本等于是给摄影机做秘书,写小说等于是自己开公司,你让一做惯了秘书的人去当董事长,怎么看他还是个秘书。
27、我爱钱,但耻于谈钱,尤其在朋友之间,你要逼我张嘴跟你要了,那我就会恨自己同时也把你恨了。
28、最大的弱点和长处——爱自己,而且自己知道。
29、顾长卫的那编剧挺棒的,像写小说一样努出屎来写剧本。 贾樟柯的访谈已经超过了他的电影。 《小武》像意大利电影。
30、日本管导演叫监督,监督大家干活。
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