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1000字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19 03:00:14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2-19 03:00:14   小编:

《明清经济史讲稿》通过详细解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落。书中提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政治、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读后让人深刻认识到经济史对于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也启发了对当今经济发展的思考。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篇一

相较于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的肇始不同,对于人口上升的明清来说,研究其经济与贸易的途径在全球视野下的角度变得更为复杂与多元化。近代的落后与工业化起步的进程研究也是了解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参考。

上编论述了明清时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航海强国之间的交通与贸易互动 。比如,书中提到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远超葡萄牙殖民者的探索船队,但二者航海目的不同,郑和船队政治性、军事性强,成本高难持续,而葡萄牙船队以贸易为目的,获利后推动航海持续发展,也使中国获得大量白银输入 。

下编则从“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的历史”三个维度概述了清代经济面貌,让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

全汉昇作为经济史学术名家,其讲授文稿深入浅出,既没有堆砌理论概念,也不过度依赖数据分析,而是注重提取历史学界同仁、知名史作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并进行辨析讨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时代中国融入全球化贸易体系的具体情况以及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每一篇文末的问答环节别开生面,有趣的在问答中,提练了重点,让明清经济中的主线展示出来,并且这些重要的节点也是打开社会演变的主要成因与决定因素。诸如白银流入还需要重铸使用等增加认知的知识点都十分有趣。

近代工业化其实不能被轻视与谈写,正如作者书中的观点一样,它的努力同样是成功的开辟了一条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尽管对于工业化在当时被动的局面没有一套像样的统筹与长远之计,但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样复杂的。包括晚清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同样也有着相当的肯定。

16世纪逐渐蔓延下全球化的航海侵略,背后亦都是利益的争夺,透过明清经济历史的脉络,去理解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并对警醒中努力挣扎与改变的先辈们致敬。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篇二

《明清经济史讲稿》 本书内容以中国经济史知名学者全汉昇在1987年应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到台湾清华大学开设明清经济史研究主题讲座,先后共六次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

内容聚焦于明清时期中外交通与贸易、清代经济概况的简明经济史读物,是了解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重要参考。 上编系统地论述了明清时的中国与西方航海三大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间交通与贸易的互动关系。

下编则从“人口与农业”、“货币与物价”、“近代工业化的历史”三个维度概述清代经济面貌。 中国与葡萄牙 葡萄牙东方航线始于15世纪最后1/3的时间,1488年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8年到达印度西岸加里库特,1510年占领果阿邦,1511年占领马六甲,1577年占据澳门。 在葡萄牙东航的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明朝的航海队伍由郑和率领,从苏州附近、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赤道以南今日肯尼亚所在地。

中葡两国在航海规模和人数对比上,差距极大。葡萄牙共有3艘船,最大的一艘长80尺,载重120吨,其他两艘分别为40吨与50吨,共约150人。郑和船队,大小船共260艘,最大的船长44丈,人数约27000人。船数是葡萄牙的90倍,人数是葡萄牙的180倍。 然而郑和航海只限于15世纪前1/3时间,其后便终止了。葡萄牙的航海则一直持续发展,在亚洲建立众多根据地。

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在航海目的和经济收益的不同。郑和下西洋乃为朱棣侦寻政敌惠文帝的踪迹,并或扬威周边各国建立朝贡关系标榜皇权正统,其政治性、军事性远高于经济目的。葡萄牙东航的主要目的是经济,通过将中国特产运输到西方的货物贸易,葡萄牙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持续推动航海发展。中国也因海外贸易的发展获得大量白银输入。

这本书通过明清中国海外贸易及清代经济概况,勾勒明清至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是了解明清中国经济社会演变脉络的优秀入门作品。

明清经济史讲稿读后感篇三

明清时期,许多经济贸易伴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具备政治性、军事性、经济性和文化意义。《明清经济史讲稿》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明清中外交通和贸易,主要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交通贸易,下篇讲述了清代的经济概略,关乎人口、农业、货币、物价以及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发展。 明中叶前后中国开始普遍用银做货币,随着对银的需求量大增,因为中国自身的银矿产量却十分有限,西班牙人就通过从美洲运营到菲律宾,从而购买大量的中国商品,但是葡萄牙也作为中介经营中菲贸易,所以越来越多的营长时间流入中国市场。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国内银的流通量激增,中国的丝货也向美洲大量输出蚕丝工业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因为生产成本低廉,售价便宜,在美洲市场上给予西班牙制造的丝绸给予重大打击。 荷兰不通过自己开采银矿,而是通过和西班牙的贸易往来得到大量的银货,所以荷兰的商船能够长时间的大量运往荷属东印度市场,从中国出口的生丝大量卖给荷兰人,荷兰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中生丝和丝绸的贸易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商人对银感兴趣,扩展了生丝和丝绸商品的输出,荷兰的商船也贡献了中国丝绸和陶瓷器的大规模输出贸易。 货币与物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比如在明英宗正统元年时期,政府征收金花银,过去政府为了维持大明宝钞的价值,禁止民间用银作为货币来流通,市场上以银作为交易媒介的行为也是非法的。到了清朝开国以后的前40年,基于明中叶以后长时间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从国外尤其是以菲律宾为主的大量往中国运入大量白银的情形并不存在,海外贸易也出现了停滞的现象,中国也不继续从海外进口白银,市场白银价格上涨,各地市场上银的流通量减少,造成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影响物价上涨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人口的增加,18世纪初,中国只有1.4亿人,18世纪末就已经超过了3亿人。人口激增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需求,需要开辟荒地、改良土地生产粮食,增加投资,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所以可以看得出明清时期的中国的发展情况,通过中外交通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主题,探讨了与其他国家的白银输入和交通贸易问题,勾勒出明清到近代经济发展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这也是一段非常有趣多彩的历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