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逛吃逛吃”读后感摘抄

“逛吃逛吃”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4:30:09
“逛吃逛吃”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16 04:30:09   小编:

《“逛吃逛吃”》是一篇描写美食与旅行结合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述了在不同地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乐趣,以及通过美食体验感受到的文化和历史。文章充满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旅行的向往,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一

书里除了菜谱以外普遍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其中一个细节是1875年就已经有餐车提供新鲜的牛排,而彼时宣统刚好在与英国签订上海租界,这个中的发展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而即使我们的高铁已经遍布全国,在自负盈亏改制前,高铁上的饭盒除了死贵以外甚至可以用难以下咽来形容,但公司化后,高铁上的餐饮可以说有了质的提升。

允许市场化自然就会有差异化竞争,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收益的永远都会是消费者。铁路餐车文化发展这么多年,希望可以真正的给我们后发势力一些启示。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二

拿到本书的第一眼就被“逛吃逛吃”的书名以及复古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其实书的英文原名是food on the rails,挺中规中矩的,没有中文翻译的那么生动。

作者因为喜欢火车而关注火车上的食物,继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读者讲述了火车配餐是如何伴随火车出行方式的发展而崛起,兴旺发达,又因为战争和其他更优的出行方式的出现而衰落。火车上食物的变迁很好的为读者讲解了火车发展的完整历程,整部书的史料记载丰富,附录的注释和参考书目有十多页。

只是阅读中觉得书中似乎可以多配一些关于当时火车配餐的图片,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也不辜负“逛吃逛吃”的书名,让读者饱一饱眼福。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三

虽然我们已经错过了作者笔下铁路旅行的黄金时代,但是本书依旧能够激起读者对铁路旅行的兴趣。作者由复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洲和美国两地旅客在餐车用餐时所发生的变化入手,考察支撑餐车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比如性别和种族。作者是位很会讲故事的人,选题兼顾学术与通俗,研究方法上亦有可借鉴之处,有趣的微观史。但是本书完全忽视了除西方以外的铁路餐车,比如日本、中国、印度。要知道这一时期不仅是欧洲铁路旅行的黄金时代,也是铁路在东亚世界扩展的关键时期。那么拥有完全相异于西方饮食文化的我们在餐车上又会吃到什么呢?能吃到米饭吗?宫保鸡丁呢?能喝酒吗?当然还有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现代性想象、社会阶层观念、社交场所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作为一个没有亲身踏足过餐车的人,我是从1950年代的画报上想象铁路餐车优雅安静的用餐氛围、丰富精致的各类食物和列车员热情洋溢的招待。在这种想象背后就已经隐藏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索了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铁路餐饮的历史。作者生动地描述了铁路餐饮在西方铁路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它对铁路旅行体验的巨大影响。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禁会让我想起中国上个世纪的绿皮火车,那些搭乘火车的旅客们常常会带上一些自己家乡的土特产或美食。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即使在坐动车时,很多人也会选择携带一些泡面或零食,但这也是另一个原因:火车上的餐饮价格有时确实让人望而却步。 本书提到了铁路餐饮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特色,对比欧美铁路上的精致美食与中国火车上的便捷食物,不禁让人感叹各自文化中食物与旅行的不同体验。 这本书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铁路餐饮对旅行体验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在美食传播方面的差异。不仅带领读者探寻铁路餐饮的历史,更引发了对自身文化中食物与旅行关系的思考,唤起了人们对美食与旅行的共鸣与回忆。 这本书的名字取的也非常有意思,逛吃逛吃,把它连在一起读的话,就像是以前那些火车在经过的时候会发出的那种哐哧哐哧的一个声音,这个名字确实取的很妙。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五

童年时随团旅游,曾乘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以至于到家时仍觉得脚下的大地在摇晃。仍记得那时趴在窄窄的铺位上和小伙伴们聊天打牌,分享耳机与零食,候着“花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矿泉水”的叫卖声,纠结要不要买上一瓶汽水。出发前备好的泡面吃腻了,也在推车上的盒饭水果的香气诱惑下,换换口味。小餐车满载而来时,一盒餐食约20-30元,仅余残羹冷炙时会降价至10元左右,小农心理的我常常等往返一趟回来的折扣价。而收费高得多的餐车,自是从未去过。

本书对于铁路餐饮的追寻,倒是填补了一处记忆空白。从早期“特种兵”式的站台供餐,到酒店式餐车,再到私人涂装车厢的豪华餐饮,铁路餐饮的黄金时代也正是铁路占据交通市场的年代。

“最早的铁路行业始于少数人的浪漫追求,而当他们的背影远去,转而由精明的商人们经营时,是乘客和准乘客们让铁路的魅力长盛不衰。也难怪人们会把火车浪漫化。在20世纪早期,火车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高速、现代、技术先进,代表着一个更美好、更有活力的未来。极少远行的人们从铁路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些人,比如那些坐着移民列车前往西部的人,借由火车奔向了新的生活。其他人则坐着火车前往曾经离他们的穷乡僻壤遥不可及的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最基本的是火车也把人们带到了新的度假胜地。火车使乘客的世界即刻变得更大、更可达。”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六

拿到这本书没过多久很巧在网上看见了一个纪念从青岛到青岛北可以薅午饭羊毛的纪念贴,非常应景也很是可爱,也激起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铁路食物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它可以是绿皮车时代车厢里泡面的调料包味道,也可以是盒饭时代乘客嘴里抱怨的一句好难吃。但是每次坐火车的时候我都喜欢在停靠的站点点一份当地的特色菜来告诉我的胃我来了。这本书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火车的出现开始讲起,描述了不仅是铁路上的美食,也讲述了铁路旁的美食。和现在的快餐不一样,当时可是实打实的豪华美食。因为我没在国外有过坐火车的经历,而且已经体验不了当时的铁路情况,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不仅讲述了有什么吃的,更是倾囊相授,把怎么做都编著出来了,行动派很难不动手自己做一下。

说到工业革命,发展与混乱并存,看了这本书知道了很多成功人士都和铁路有渊源,有做火车报童的,有琢磨开餐厅的,有研究菜品的,发展的越快,机会就越多。

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对东方快车特别好奇,上等、奢华、神秘的异国旅行。看了这本书之后虽然吃不到,但是也能大饱眼福。

短短一百来页,看完铁路美食的兴起到兴盛,再到超豪华的餐车美食的没落,用书中的词形容就是物是人非。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想尝尝的感觉不亚于看完加勒比海盗想去坐古老大帆船。心潮澎湃但又有点遗憾。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七

犹记得第一次坐火车从外地回家,没准备干粮,所以买了盒饭,啊家乡的味道,普普通通的盒饭吃起来特别的香特别的亲切,至今记忆犹新。再后来坐火车旅行就会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和零食,回程路上吃的就是带回来的他乡特色美食,很喜欢火车,相对高铁它慢悠悠,人们大都是自备干粮,我自己也从没去过餐车就餐。

逛吃逛吃

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发明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启了铁路客运时代,最初的旅程都很短,所以没有餐饮不是问题。工业化的到来使有钱人开始频繁地旅游出行,不久之后连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开始旅行,1868年推出餐车,却因成本问题一些铁路公司在抗拒增设餐车。

到了20世纪,对于富裕的旅行者来说,坐火车是一种极为奢侈的享受,餐车伙食可比肩高级餐厅或豪华酒店。

20世纪50年代,许多铁路公司因为损失大到无法承受大幅度削减了餐饮服务。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火车餐车的出道到落幕,是真正的火车上的逛吃逛吃,有菜单有食谱,属于西方国家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是一本有些奇特的书,作者带领我们一同去观赏欧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火车上的餐饮,随着时间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长时间以来火车食物的历史变迁。这是十分有趣的一个研究。

尤其对于现在人人都喜欢旅行的时代,在交通工具上看这样一本书由其会是一种既轻松又奇妙的体验,像现在坐飞机、高铁上看这本书,会有一种考古的感觉,尤其当你正在享用航空餐和高铁餐的时候,会有一种忽然穿越到那个遥远的时代的感觉。

现在想一想都会觉得,小时候坐过的绿皮火车都已经很少看到了。曾经也是坐过很长久的绿皮慢车从内陆到沿海,期间要经历差不多五天的时辰,那时候我记得在车上就有餐车了,每到饭点,列车员就推着一辆窄小的铁皮餐车从过道中经过,一边叫卖午餐。最初,这些午餐很贵,一盒饭要几十块钱,里面的菜色也有几种,有荤菜和素菜,素菜自然要便宜一点。

很多有经验的旅客知道现在先不用买,等后面用餐时间快过了,列车员也是最后一次供餐的时候,那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经吃过饭,这时候饭菜都不好卖了,这时候就会大降价。由原来的四十元一盒一下降到一半,甚至只要十五元一盒了。这时候就可以很便宜的买到。

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候买了一盒饭,是蒜薹炒肉丝配米饭,味道觉得还可以。

在火车上吃饭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窗外不断变化的风景,是一般餐馆里或者家里吃饭完全不同的体验。

到后来,在飞机上用餐,餐食和那时候的火车上的餐食又已经完全不同。而且飞机上的餐食是免费的,其实就是费用已经早包含在了飞机票里面。和火车上单独购买是不同的。

看这本书会让我想起很多以前坐火车的时光,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坐火车了,更别提绿皮火车,好像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珍贵的记忆。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九

装帧很喜欢,且不是笨重的精装后壳。是我喜欢的简装数,可以随身携带,阅读起来方便很多。

全文算上前言后记也不过短短的195页,但这本书整体阅读下来,与其说是介绍铁路美食,不若说是火车餐车的发展史。里边有大量引用,文末有注释、有致谢,读完会有一种读了一篇长论文的感觉,文风可能不太会被大众喜欢,但,喜欢文化历史类的读者,可能会比较喜欢。

读的时候,我不时想起绿皮车时代,脑中不断想起“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火腿肠”的吆喝声。

在高铁尚未兴起的年代,绿皮车是很多人的首选出游方式。虽然没有飞机的快捷,但却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火车上配备了餐车,可以点菜吃,也可以等待乘务员推着自助餐车叫卖的“盒饭”。当然,更多的旅客还是选择自备食物在火车上吃。记忆中,最香的泡面味道,一定是火车上飘来的泡面味道了。

现在的高铁时代,相信很多00后都已经没有坐过绿皮车了吧,真是少了很多乐趣。

书中有插图,不过都是火车或餐车相关。作为介绍铁路美食的一本书,全书其实提到美食的做法并不多,且一张配图也没有。这对作为吃货的我,确实不够友好。如果在介绍食物的时候,能够配上相应的图片,应该更具有阅读吸引力。

最喜欢书中后记的那段文字:“你不能指望火车有多完美,就像你不能指望你的配偶或孩子有多完美。和他们一样,火车也有自己的缺陷和特质。如果你在火车上旅行,尽管有缺陷,你也会爱上它们,甚至会因为这些缺陷而爱上它们。因为你真的坐火车旅行,才可以说你喜欢火车。 ”如果时间有限,我应该依然首先选择火车出行。

最后,正如杰瑞·托马斯所说,记得微笑。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

春运返乡的火车在暴雪天气中减速又减速,晚点又晚点。所幸,我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

我爱坐火车,我爱享受美食,但我从未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年幼时随家人一同火车出行,老人家艰苦朴素了大半辈子,“穷家富路”的说法放在他们面前也不是那么好使的,因此我关于火车的童年记忆中,总是家里老人拎着大包小袋儿,一上车如释重负,解开包袱,砂糖橘、瓜子、干粮立刻摆满了小桌,如果遇上了投缘的邻座,免不了又是一番交换零食。餐车?似乎是有这么个东西,但是几乎是不会去的。

进入高铁时代,旅途时间被大大缩短,在车上用餐的需求也随着时间的压缩一起被削减。想着旅行目的地的美食正在向我招手,除非饿急了或者旅途太长,我大概也很难在令人撇嘴的盒饭套餐里做出二选一(有时甚至没得选)。偶尔被饮料零食水果哈根达斯冰淇淋诱惑到,买点小吃食垫垫肚子倒是有的,但此时一想到家中长辈艰苦朴素的出行方式,总觉得心有惭愧。

总之,铁路与美食在我此前的认知中,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世界。

直到这本书出现在我手中。

《逛吃逛吃》从火车的最初源头,从氤氲的蒸汽中一路驶来,史料翔实,画卷般展现了不同阶段的火车史与火车餐饮史。

从只能在站台间隙潦草吃上几口残羹冷饭的狼狈:

到普尔曼抓准商机,“酒店式车厢”的异军突起:

到极尽奢华的头等舱餐饮,渐渐走向雷同的菜单,最终归于简约、实惠的新风尚。

在惊讶于人类如何在路途中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这本书也为读者提供了诸多生动的社会切片,譬如前餐车时代的火车报童,普尔曼模式下都名叫乔治的黑人服务生,二战期间投放在铁路上的种种战时宣传,等等。

如今,属于铁路的黄金年代早已过去,我恐怕也很难纯粹地享受到奢华的铁路美食(也未必,或许我有机会坐一趟东方快车呢!),但人们对火车的浪漫化不会停止,铁路旅行也依旧有其不可磨灭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同年龄圈层的旅行者:

嗯,我喜欢火车!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一

重点: 1、我看到的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欧美地区,随着铁路的发展和普及,火车餐饮和周围饮食的变化。全书从前餐车时代、餐车出道后、周围餐馆这三个方面逐渐分析了乘客们的丰富饮食。 2、在内容上,不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欧美饮食,还能了解到和铁路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修建铁路的公司、火车上提供的饮料,以及和铁路相关的职业:火车报童(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书籍、零食),还有火车上提供的各种饮料,以及根据价位不同,衍生出的各种“待遇”,比如酒店式车厢,对于一些菜系,还细心的配上了一系列菜谱。 3、综合来看的话,这本书很适合喜欢美食,或者说喜欢欧洲美食的宝子们阅读,对于喜欢下厨房的宝子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吃食来尝尝,当然,美食阿婆主也可以根据这本书,出一系列关于欧美铁路美食的volg。 ——————详细版———— 提起火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个在小品里推着小吃车,男扮女装的小伙,一边推一边喊: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火腿肠。来,腿收一下哈。 最近的印象则是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不过,提起火车,在国人的印象里好像和美食不搭噶(不搭边),因为中国的铁路饮食参次不齐,有的伙食很好,有的需要自己带饭。

我看到的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欧美地区,随着铁路的发展和普及,火车餐饮和周围饮食的变化。全书从前餐车时代、餐车出道后、周围餐馆这三个方面逐渐分析了乘客们的丰富饮食。 在内容上,不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欧美饮食,还能了解到和铁路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修建铁路的公司、火车上提供的饮料,以及和铁路相关的职业:火车报童(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书籍、零食),还有火车上提供的各种饮料,以及根据价位不同,衍生出的各种“待遇”,比如酒店式车厢,对于一些菜系,还细心的配上了一系列菜谱。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唯一能借鉴的,估计只有各个火车的大厨们,可以根据途径的城市,出一系列地方菜,现在都有city work了,那么也可以叫上一些好朋友在火车上来一场“逛吃”之旅,尤其是青藏线,因为很高的话,普通人有高原反应,所以,在铁路上一路连吃带看,看完直接回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考虑到了大众的需求,没有加入很多枯燥的铁路发展史,而是细心的观察着关于火车的一切,不论是乘客的饮食,还是在火车上谋生的商贩,都进行了细致的分享,所以,这本书除了适合大众阅读,也很适合改编成一部纪录片,让读者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火车的发展,所带动的伙食发展。

综合来看的话,这本书也可以叫《“逛吃逛吃”:欧美火车美食之旅》,有火车车厢的发展,有美食的分享,还有细致的食谱,很适合喜欢美食,或者说喜欢欧洲美食的宝子们阅读,对于喜欢下厨房的宝子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吃食来尝尝,当然,美食阿婆主也可以根据这本书,出一系列关于欧美铁路美食的volg。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二

一说起火车,很多人,尤其是00年左右的年轻一代,可能马上会想到的是“高铁”。而对于生活在90年代的人来说,火车就是现在所说的“绿皮车”。

《“逛吃逛吃”》的作者耶丽·昆齐奥是一位专门研究食品史的自由撰稿人。看到书名,就会自然联想到火车“kuangchikuangchi”的轰鸣声。而此书也是火车餐车史和铁路史的融合。

这是一本关于餐车的发展史,从“前餐车时代”到“落幕与新生”,描述了餐车出现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变迁史。

在19世纪70年代餐车出现前,火车上几乎没有东西可吃,铁路沿线有些车站设有餐厅,但餐品都比较简单。且因为停车时间短,旅客并不能好好的享受餐食。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开始旅行出游,长途旅行的出现也带来了沿途餐饮的需求。所以,在1868年,普尔曼推出了第一辆铁路餐车,并将其命名为“德尔莫尼科号”。后续迎来了豪华餐车时代,铁路公司打造了华丽浮夸的车厢,并提供精致的美食,即便这样会造成亏损他们也在所不惜。餐车时代也随之进入巅峰。而二战后的重建,以及航空业的发展,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铁路公司也进入更加务实的经营模式,开始推出自助餐车和简约的餐饮。这也是餐车走向务实的开始,同时也是其走向没落的信号。

这也是一本美味食谱,书中附有餐车发展不同时期的菜单,并详细罗列出了部分菜品的食材和制作方法。

从“鸡蛋和水芹三明治”,“橘子酱面包布丁”到“雪利库伯乐”,再到“办诺菲派”。如果看此书的你是一位美食爱好者,或者喜欢自己动手的烘焙达人,相信这些食谱一定可以带你找回当年火车时代的味蕾体验。

此最让我感触的,是书中后记的那段文字:“你不能指望火车有多完美,就像你不能指望你的配偶或孩子有多完美。和他们一样,火车也有自己的缺陷和特质。如果你在火车上旅行,尽管有缺陷,你也会爱上它们,甚至会因为这些缺陷而爱上它们。因为你真的坐火车旅行,才可以说你喜欢火车。 ”

这不禁让我忆起自己曾经的“绿皮车”旅行。在那个“高铁”尚未兴起的年代,“绿皮车”是很多背包客的首选出游方式。虽然没有飞机的便捷,但却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当时的“绿皮车”上也配备了餐车,可以点菜吃。或者也可以等待餐点时,乘务员推着自助餐车叫卖的“盒饭”。当然,更多的旅客还是选择一碗泡面来填饱肚子。而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乘坐这种火车的时间已经和飞机差不多了。同时人们享用餐食和泡面的需求也在减少,甚至不需要餐食。

曾经那个缓慢且悠闲的“绿皮车”时光,或许真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了吧。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三

人们只要长距离的旅行,肯定要涉及饮食的需求。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长途旅行要不是随身携带一些易保存的食物,要不就是在专门的饭店就餐,很少在交通工具上就餐的。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随着铁路的发展,人们在铁路上就餐就因各种现实的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常见,以至于一提到餐车,人们下意识里肯定和火车相关。对于铁路饮食的关注,美国学者玛丽·昆齐奥的《逛吃 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一书绝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通俗读物。

随着铁路在全世界的建造,食物也开始进入车厢,逐渐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美食风景线。当然这样的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铁路刚开始,人们曾一度对这一新的交通方式存在着焦虑情绪,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乘坐火车,会有损身心的健康。(具体参考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所著《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一书中第七章和第九章)

在19世纪70年代餐车出现之前,一些乘客会带上“午餐篮”在火车上解决应时之需,另一些乘客会选择在站台餐室和铁路旅馆吃一些简单的餐点和小吃。在美国,有一些“火车报童”会专门去兜售食物,解决乘客们的口腹之欲。一些名人在童年时就有过担任“火车报童”的经历,这里面包括发明大王爱迪生和迪斯尼的创始人沃特·迪斯尼。

真正的餐车出道要归功于美国人乔治·普尔曼,而当时餐车的前身叫“酒店式车厢”,于1867年在加拿大西部铁路公司投入使用。而在一年之后,普尔曼就以当时美国最显赫的餐厅——纽约德尔莫尼科餐厅来命名自己的餐车。随着餐车的出现,餐车上专门的厨师和服务人员也开始逐渐进入火车车厢,有的厨师甚至凭借自己高超的厨艺得以声名显赫。欧洲最出名的餐车要数“东方快车”,用餐区的装潢显示着19世纪80年代特有的华丽装饰风格:桃花心木、柚木、黄檀木做成的镶板和雕饰、用来照明的煤气吊灯、纯银打造的餐具、餐桌上摆放的鲜花。餐车工作人员穿着类似宫廷侍从的统一服饰。因为“东方快车”的国际性,餐车工作人员被要求会说至少三种语言,以便服务旅客,而他们高标准的服务礼仪也受到了旅客高度的评价。餐桌上的食物不仅有冰柜保存,而且有很多做法复杂的食品,比如说清沌汤。一些菜品让19世纪的乘客仿佛有在21实际的感觉,比如谷饲鸡。除了当时的标准菜外,卧铺车公司的餐车也因提供沿途各地的特色菜而闻名。

与“东方快车”相比,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餐车却不敢令人恭维,美国人弗朗西斯·克拉克(Francis Clark)从中国穿越俄罗斯乘坐西伯利亚列车旅行时,就认为当时的餐车无法与美国的普尔曼餐车相比,而人们必须习惯油腻腻的西伯利亚汤和硬邦邦的炖肉块。当然,沙皇乘坐的专列却很豪华,被移至巴黎世博会展览,当时记者报道车厢上有优雅的晚餐。当时最好的西伯利亚铁路列车是为沙皇服务的,以至于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玛认为沙皇的御用火车实际上是一座车轮上的豪华饭店,甚至有一节专门为沙皇提供牛奶的“牛用车厢”,上面有两头荷尔斯拜因奶牛随行(克里斯蒂安·沃尔玛:《通向世界尽头: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第五章)。

书中从工业革命开始写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表达了对火车旅行的一种惋惜,因为随着美国航空业的发展,铁路成为了一种“遗产”,人们再也无法体会铁路旅行时代的豪华餐饮。

书中更多提及的是欧洲和北美的铁路饮食,而随着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高铁的发展,铁路饮食也在随着时代在发展。在中国的高铁上,乘客甚至可以用网络直接去点每一站特色食物的外卖,让人们可以更多地去感受新技术下铁路与美食的另一种相遇。这与几十年前,美国作家保罗·索鲁(书中91页曾提及保罗·索鲁,但没有更多论述)乘坐中国火车旅行时的所品尝的餐车食物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保罗·索鲁对中国火车上的食物实在评价不高,在开往广州的快车上,他认为车上的伙食实在不怎么样,饭菜总是湿答答黏乎乎的;在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324次列车上,他吃的食物是“油腻腻的菠菜、细的像蠕虫一样的猪肉丝,还有几颗不知道叫什么的肉丁”,在开往朗乡的295次慢车上,他吃的食物有“冰冷的面条和腌洋葱”。在没有餐车的92次列车上,推着小推车的售卖员售卖的鱼干,他吃起来感觉非常硬,像一张旧鞋垫。餐车上的人不是很多,也给了保罗·索鲁很深的印象,他称之为“生意惨淡”,以至于餐桌上的厨师经常和他闲聊(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上》)。

今天时过境迁,读着玛丽·昆齐奥的《逛吃 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一书,我想铁路与美食未来也许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书写。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四

复古的封面,从风格到色调,加上很有网络气息的“逛吃逛吃”,主打一个“反差萌”。

很轻松的读物,不含注释在内,从前言到后记只有195页。但是,整本书却又清晰的时间轴脉络,从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发明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启了铁路客运时代始,从客观又不乏生动的笔墨描写了西方铁路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铁路餐饮。

读书过程中做的导图

我相信不同的人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受也将全然不同。历史爱好者会从中了解到时代背景下,铁路以及铁路餐饮的发展和变迁史;对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有兴趣的人,能从中了解到例如普尔曼和纳吉麦克的依托铁路餐车起步的商业神话;火车迷更不要说,他们对其中不同的铁路线路、种类、发展应该看到眼熟;文艺青年也不陌生,其中不少和火车相关的文学影视、音乐作品早就跨越时空,耳熟能详,流传至今(导图里列了一些);对于烘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里有不少“彩蛋”,有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还列举了经典的美食做法,喜欢西餐制作的人不妨可以收集起来,闲暇时进行尝试,或许还可以结合现在的菜单开辟出新的吃法。

总之,整本书是结趣味、专业和实用于一体的小册,也颇具收藏价值。作者耶丽·昆齐奥就是一位专门研究食品史的撰稿人,字里行间除了详细记录了铁路餐车里供应丰富多样的饭菜之外,也洋溢出一种对逝去事物的怀旧之情。有一个强烈的感慨就是,当火车代替了马车,便失去了“车马慢”,当飞机超越了列车,当简餐速食代替了慢煮茶食……我们失去了什么?当读到普尔曼等人为餐车绞尽脑汁,从餐桌的布置,精美的瓷器、银器和亚麻餐布,用时间和心智追求旅客的体验感,将铁路旅行当做人生之乐事,而不仅仅为了抵达某个终点,哪怕不惜亏损成本,不厌其烦……如今,这种情怀何在?也许只留下追忆罢了。

最后的“后记”更是叩击人心了。“你不能指望火车有多完美,就像你不能指望你的配偶或孩子有多完美,和他们一样,火车也有自己的缺陷和特质。如果你在火车上旅行,尽管有缺陷,你也会爱上它们,甚至会因为这些缺陷而爱上它们。因为你真的坐火车旅行,才可以说你喜欢火车。 ”

“逛吃逛吃”读后感篇十五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赠书。

书名“逛吃逛吃”翻译的很巧妙,既有出门旅行吃东西之意,也是火车行驶时的拟声。

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刚建成铁路通车的时候,时速可以达到22英里,差不多是35公里每小时,将近2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火车速度飞快提升,已达到了当年的10倍,而火车上的餐饮在这段时间内发生过的变化,应该远不止10倍。 在最初火车上没有食物供应,只能在火车中途停靠时,由铁路旅馆和站台餐室提供餐饮服务,而且食物质量很差。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就曾吐槽英国的站台餐室提供是茶点,他把那的咖啡称为“面粉勾芡的褐色热水”,猪肉派是“软骨加肥油的粘稠疙瘩”,安东尼特洛浦更直呼三明治为“化石”。 虽然大家一直说英国是美食荒漠,但火车餐饮质量低下当然不是制作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供需关系问题。因为火车上没有餐饮,乘客在漫长的铁路旅途中,食物根本没得选,就像现如今,高铁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你要是赶上饭点了,不还得吃物不美价也不廉的45块钱一份的盒饭嘛! 在这种时候,总会有嗅觉敏锐的大佬发现用户的痛点,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寻找商机。普尔曼,哈维,纳吉麦克等等就是如此,他们先是提高铁路旅馆和站台餐室的食物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比如哈维旅馆在服务人员培训的特别重视程度,简直就是百年前的英国海底捞。普尔曼发明带厨房的火车餐车,提高就餐品质和就餐环境,甚至以普尔曼命名的一些火车上新的发明创造都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这本书里,作者查阅组了极其丰富的铁路餐饮发展史料,不仅有火车上餐食物供应的发展和变化的详细介绍,还提到了餐车、卧铺车、卫生间的出现及发展等,可以说是一部内容详尽的铁路餐饮史,餐车史,铁路附加服务史。 而且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书写这些历史的同时,辅以大量引人入胜的奇闻趣事,极大的丰富和细节化了铁路餐饮发展史,读起来妙趣横生,完全不枯燥。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小节,附上文中提到食物的菜谱,非常有趣,可以让我们不太熟悉西方餐饮的读者或者美食爱好者,根据菜谱来做一做几十上百年前流传到现在的一些食物,大家不妨试上一试。 这也让我想起来之前读过的扶霞的美食著作《鱼翅与花椒》,也会在每个章节后面附一个菜谱,不同的是,她书中的菜谱是这个老外学会的中国食物。

作者在后记中说,“你在火车上比在飞机上更容易与人相遇交往”,确实如此,坐火车出门旅行,永远是最浪漫的,在火车上吃饭,更浪漫。

“逛吃逛吃”

8.0

[美]耶丽·昆齐奥 / 2024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