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岂有此理?的读后感大全

岂有此理?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04:25:36
岂有此理?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11 04:25:36   小编:

《岂有此理?》读后感 《岂有此理?》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人被不公正的制度所压迫,最终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坚持与努力,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个人力量的较量。这本小说引人入胜,令人思考社会问题,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无限勇气与希望。

《岂有此理?》读后感(一)

看了《岂有此理》,获益良多。

鲍鹏山老师,更是为此书作序的最佳人选。因为二位都是有情怀、有温度、有责任、有忧患的学人。

很久以来,我们误把新颖的惑人耳目的“舶来品”当成了救世良药,结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误把老祖宗的金玉良言当成了毒药,结果古代先贤圣哲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正本清源,鲍李二先生与有大功德焉!

《岂有此理?》读后感(二)

《岂有此理》这本书如著者李竞恒老师自己所言:“从不同角度涉及到对中国传统人文与观念的重读......再去审视我们的历史。” 书中是单独的篇章,读起来特别舒服。今日读两篇搁下了,隔两三日重拾起来,半点不耽误。且书中所涉及许多可能以往被人误解的部分,被著者重新理顺,别有意趣。如《儒家的商业观,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篇:以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儒法相近,老庄才是自由经济派。但随着近代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儒家思想才恰恰是主张经济自由。 例“商业”、“商人”词源自擅商的商朝人,孔子便是殷人后裔,他在《论语.述而》篇说“富而可求也”,“富有是值得追求的啊”,这是“原始儒学对于商业与财富的基本态度。”再比如孟子,他的主张“关市讥而不征”,“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这是说设立关卡但不要征税,普天下的商人都喜欢低税率的经商之地,而后才能民富国强。看如今扎堆去霍尔果斯开公司的现象,两千多年前儒家就告诉我们了。

《岂有此理?》读后感(三)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此書匡正了很多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力薦!

《岂有此理?》读后感(四)

花了一段时间,读了李竞恒的《岂有此理?-中国文化新读》,有一些感悟。

作者将书名取为“岂有此理”,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作者认为现今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批判是荒谬的,需要探本溯源,对症下药。副标题中的“新读”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新?相对于什么而称之为“新”,“新”在哪里?为何要“新读”?是否需要“新读”?如何“新读”?本书开篇《告别五四的有色眼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作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不仅带来了历史的变革,也对传统概念、观念及对它们研究的角度、方法和结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影响则是负面的。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负面的影响对文化传统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文字史料的载体是物质的存在,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个人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根据统治者的喜好被切割、增减甚至篡改,很多明确的历史瞬间、事件或者进程反而在非真相的道路上发展了,特别是当代以来,在某些无底线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已经扭曲了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作者认为,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扬中国文化,是时候对传统文化中被扭曲的或者被“反模仿“的部分进行明确的讨论,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

《岂有此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与自由、司法与正义、思想史之争以及对先哲的不同角度的批判展开讨论,观点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岂有此理?》希望带给读者的不是义理上的正确,而是事实的真相。《岂有此理?》较少有长篇大论的论述,虽然从小处着手,探讨的都是我们已经熟知的中国文化中小的问题,但是却并非简单的、一般的探讨,而是从历史渊源上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的探讨。比如,作者深入研究了“家”、“君臣”、“姓氏“、”儒学“、”儿童“等史学中的基本概念的起源和流变,以及它们的演变对哲学思想、历史研究和思考方式的影响,努力从史料基础出发,从史实重建出发,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岂有此理?》读后感(五)

五四时期国人对西方历史并不了解,而是以想象认识西方,西方各种激进思潮在追寻变革的时代受到如野马狂飙般的狂热崇拜,自此传统文化被带着有色目光去看待。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竞恒以《岂有此理?——中国文化新读》呼吁大众摘下“五四的有色眼镜”,用成熟、严谨的态度重新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填补无知,消除偏见。

本书以“人文与自由的中国传统”、“司法传统与正义”、“重回思想史”、“诸神的黄昏”四个部分选取大众熟知的、关注的、好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解读,通俗好懂且十分有趣,颠覆了我们“自以为”或是已经形成统一的认知,比如:

清宫剧中大臣三跪九叩,跪皇帝自称奴才使大众以为古代中国数千年来皆是如此,实际上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为师为友或敬重或亲密互相尊重对方人格,只有金、元、清才视君臣为主奴,是主流传统外的一种畸形状态。

大众多以为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只能做男人背后的影子,被缠足和贞节牌坊束缚,而殷周时代多有女贵族、女领主活跃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妇好是典型代表;两汉、魏晋时期有著名的女性大学者,亦有封侯封君的情况,且有的女性有统兵作战的权力和能力。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有“妻既统理家政,固有独立处理家产之权”,亦有主动离婚的自由,离文书中“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在今日读来依旧有别样浪漫。

很多人认为封建礼教是用来压迫社会底层的,实际上沉重的礼教并不向庶民开放,正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教是只属于精英圈子的文化。

还有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为而治”、“连坐”等等的解读,让我们在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触动了我们对家文化的思考。秦朝社会是原子化状态,家庭成员相互告发,导致家庭瓦解,而楚地的楚人十分团结,社会有温度,所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正是因为有世家共同体,中国文化在遭受苦难时表现出坚强的韧性。

饱受风雨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的去认识它,感受它。

《岂有此理?》读后感(六)

我手里的版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2023年1月第一次印刷。

在阅读的时候发现部分内容在文字上或有可改进处,排列如下:

1.第30页“(陈苏镇:《春秋与汉道》)”当为“(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第72页是。

2.第90页,最后一自然段,缺一“罃”字。

3.第121页,正文最后一行,“乃徐言日”当作“乃徐言曰”。

4.第130页,注②多一“[清]”。

5.第174页,“同年老成”或当为“童年老成”。

6.第180页,第一句“最早获得平民群体”或缺“姓氏的”三字,或当作“最早获得姓氏的平民群体”。

7.第206页,“毋丘长”当作“毌丘长”。

8.第210页,末行“但只是自己所谓”当作“但只是自己所为”。

9.第211页,最后一自然段首行“供人”当作“供认”。

10.第239页,注①“朱维铮编技”或当为“朱维铮编校”。

11.第253页,正文倒数第四行,“夏商周三表”或当作“夏商周三代”。

12.第254页,“经世“引号错误,当为“经世”。

13.第 291页,引陈寅恪先生语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案,《金明馆丛稿二编》第二二七页《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此句末尾作“造极于赵宋之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一五年七月北京第三版)

14.第298页,《群学肆言》当作《群学肄言》。

15.第304页,最后一自然段第二行,“扮演者”或当作“扮演着”。

16.第325页,最后一行,钦定四库全书本《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引《神異經》作“西北荒中有酒泉,此酒美如肉,清如鏡,其上有五罇,取一罇,復一罇出,與天地同休,無乾時,飲此酒,人不死長生。”案,据文意,“乾”字简化当为“干”,《此有此理?》此处作“乾”,误。

圖片來自搜韻網

17.第328页,正文末行,引《阅世编》“亦不装领”,核对原书,当作“衣不装领”。

另,全书绝大部分篇目注释序号皆每页新起顺序①,唯第67页文下第一个注释序号作②,66、68页注释序号皆新起顺序作①,而非承接前文注释作②,为照顾全书注释通例,第67页注释序号当改为①。

《岂有此理?》读后感(七)

近年来,“国学”渐从显学沦为俗学,“中国传统文化”遂代替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用语,颇有成为口头禅的架势。当热潮退去,留在记忆沙滩上的除了大师们的背影之外,还有一些陈腔滥调刺眼依旧。例如,受各级教材、各种读本的灌输、影响,大家一提到汉武帝,都会讲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思想控制。最近出版的《岂有此理?》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却以冷峻的事实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罢黜百家”一词始见于东汉,“独尊儒术”一词始见于南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但合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句型,从来不见于传统历史典籍,直至明清时期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张萱《西园闻见录》、顾炎武《日知录》)云云,意思才与之比较接近。其实,那原本只是一句奉承话,源自班固为《汉书·武帝纪》写的“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真实情况未必即如此。

《岂有此理?》的作者李竞恒认为,最初是1916年湖南人易白沙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由于这是新文化运动内第一篇站出来批评孔子和儒学的文章,很快就成为了强大的五四话语,使得“这个神话后来就基本支配了后人对‘儒家’的想象”。那当时的真相又如何呢?《岂有此理?》之《独尊儒术?》一篇先拈出正史里的若干事例,再残酷地指出:从西汉到东汉乃至三国、南朝,主流社会皆觉得儒学迂阔,不能经世致用,更视儒生为废物,加以打击、边缘化,当时的真相根本就不是什么“尊儒”,而是毫不掩饰地崇拜申韩、商韩、酷吏、法家之术。

《岂有此理?》有个副标题,叫做《中国文化新读》。通读全书,可谓名副其实。如《独尊儒术?》这样对中国传统人文与既有观念的重读与新解,比比皆是,使人应接不暇,耳目为之一新。如此这般,李竞恒并非刻意做翻案文章,哗众取宠,而是用心良苦,呕心写了厚厚四百余页,只为让人们周知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历史是复杂的,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均有不同面相,不可简单一概而论。”

对于打小读鲁迅杂文长大的许多国人来说,中国古代女性命途多舛,仿佛终生只跟缠足、贞节牌坊、三从四德等等联系在一起,总之水深火热、一片黑暗。但实际上,真实历史的情况要复杂曲折得多,古代女性的身份地位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极大,多数时候并非五四话语所描述和想象的那样。《岂有此理?》之《中国古代女性》一篇通过爬梳殷商甲骨卜辞、周代金文、秦汉竹书以及一系列传世文献,对一些根深蒂固的妇女观进行解构、重组,然后客观地总结道:传统家庭婚姻制度下妇女的实际处境要比理论上或想象中的高得多、好得多,鲁迅把整个中国历史简化为一个“四千年的旧账”,本身是缺乏历史学实证依据的。

在翻阅《岂有此理?》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念头在盘旋:读者,尤其是以普及文化、传播思想为业的读者(譬若作家、教师、媒体人),不单要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权威话语(不仅仅是《岂有此理?》屡屡批驳的“五四话语”)三思三省,而且尽可能还要学会“于不疑处有疑”;面对经典文本或名家名言,如果全盘吸收,不加追问,不去查验,难免会信错为真、传虚成实,甚至以讹传讹,纷然流谤,不啻厚诬了古人与前人,对今人和后人也将贻误非浅。

(作者:林赶秋。此文删节版见《华西都市报》2023年6月2日)

《岂有此理?》读后感(八)

遥想当年壹卷出书那个论是衡史丛书还是精装的,怎么现在这本不是一个系列就变简装了,定价79,拼夕夕不到40元我买的,书挺厚的,符合卖纸的一惯风格,就是这平装这么厚,挺练手劲儿的,我怀疑啊,我跟这些常年看平装书的朋友掰腕子,我绝对得输,真的,这用纸绝对是高筋纸,就跟那高筋面粉一样,特别劲道,这单手都撑不开的程度,如果能坚持看完一本,经年累月的,这手指肌肉的强度得多大啊,肯定掰腕子牛逼,掐人准疼。

因为自己花钱买的,赶上要出差,之前给了个评价,作者不满意,私信我,还拿我身份说事,要找我理论,我仔细一看我这豆瓣简介,身份也没问题啊,抠脚大汉爱吃大蒜写文章都大白话流的,自述里也说了,不敢称为书评人,就是爱读读书,而且读的很少。。。我少见多怪,随便看心情写写读后感自己记录一下也不行啊,这有什么好找我的呢我就纳了闷了,豆瓣不就是自己玩自己的么,我花钱买来看书,我愿意怎么玩豆瓣,不挨着别人吧。非要跟我讨论,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让我想起了郭德纲讲的一段话啊。有人骂他批评他,问他怎么看,郭德纲就说啊,说就好比搞火箭发射的专家,台下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他认为啊,这个火箭发射,第一步骤应该是在火箭底部烧煤球儿。。。。。郭德纲说,但凡这个专家斜眼瞅着人一眼,这专家就输了,专业人士面对非专业人士没必要解释什么,这放我身上一样,我一个抠脚大汉吃大蒜水平的人,给什么评价,您还上纲上线的找我理论上了,唉啊哈哈,我要是您,真不斜眼看我一眼。

要说这书籍圈子是小哈,这要是个电影,我说“张X谋大导演不行,拍的什么烂片啊”,人家张大导演会搭理我么?几十万的观众,褒贬不一,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我喊再大声人家都不会搭理我一下,没想到我这书籍随便给个分,反而动静这么大,啊哈哈哈,哎呀,说白了,读者太少,就这么一个声音都容不下。

非要我说道说道也行,但我可不讨论。别给我留言,没工夫瞎扯。

就是我主观的想法,没什么好讨论的,就跟你摆个满汉全席,我尝了一口,一句“不好吃”,怎么了,行不行吧我就问你?行吧,没毛病吧。

整本书风格“今日头条”化。内容散乱,阅读起来有种支离破碎的散乱感。很难想象一本看似学术看似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书籍,怎么章节的小标题取名字那么标题党呢,希望博眼球呢啊,《秦始皇爱护儿童?你想多了》。。。说实话可能还没把握标题党的精髓,就感觉有点油腻的乏味,全书4大部分,几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支离破碎,整本书就是一锅大杂烩,没有一本书的整体逻辑,仿佛就是把多年的今日头条文章罗列集合成书了,感觉略敷衍。

其实好理解,有些作家只能写散文,或者短篇小说,写长篇小说确实难,考验很强的逻辑能力,话说太多太长了自己都圆不回来了,其实就是掌控不了大篇幅。这几年80后学者雨后春笋,有一位特别好的,获得过亚洲图书奖的,写了3部书,历史科技文化经济包含在内,整整3大本,但主线不散,我读过,非常惊艳,收获也大,我感觉80后学者还是有人才的,有非常优秀的作品的,但显然这本《岂有此理》不算。当然,也许人家就是写的散文,本身就这种呢是吧,没毛病。

内容角度奇怪,《秦始皇爱护儿童?你想多了》读了一读,主要是作者针对考古成果的研究,证明了秦朝人法律严苛,对于婴幼儿奴隶与成人一样的虐待,并没有照顾儿童,甚至还会残杀儿童,希望《大秦赋》电视剧的相关影视人员要“自律”。什么?!看完了我才发现这是一篇作者写的电视剧影评?!而且还是挑错的影评,我滴天呢,您书里开篇上来借朋友序文先歌颂一遍D表忠心可以,然后人家电视剧里拍点保护儿童的桥段让人家自律?怎么自律啊,电视剧拍杀孩子?这电视剧不打算播了是么,懂什么叫艺术加工么。

再说,这书看上去是一种严肃的历史类文化类书籍,但怎么写着写着变电视剧影评了呢。。。火箭发射下面也许真能烧煤球,真的。整本书里好像没讨论出个lierlang来东拉西扯一堆,资料大多来源于二手资料,一会儿讨论一下电视剧、一会儿讨论一下喝酒、一会儿讨论一下大龄剩女。。。。感觉这作者挺适合玩豆瓣的,怎么对什么都感兴趣呢,杂食类学者?关键读者的思绪能跟着你这么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反复横跳么, 关键最后也没定义什么。。可能也是不敢吧,但怎么想也配不上“中国文化新读”这么大的名字吧,当然,卖书么,不寒碜,取名字你是自由的,就像我的豆瓣打分是我的自由,对吧。

总是,感觉还算不上差强人意,就是还不能基本令人满意,既然私信找我了,也不能不给面子,那就2星吧,别再找我了哦,说清楚,我花我自己的钱买书,我自己看书,玩我自己的豆瓣,打我自己的星,OK?再找我可就真的岂有此理了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