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枯山水》,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禅意与内涵。作者通过对枯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作品中透露出一种静谧与深邃的美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平和与宁静。
《枯山水》读后感(篇一)
它或者是一个小说,或者是个散文,我更愿意当做小说去看,去寻找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是我对阅读的习惯。
文学是是立足于现实,它还有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个我是非常赞成的看法。
这本书还是很好读的。一个已经当爷爷的人那几年对旧人的回忆,对年轻生活的回忆,看上去云淡风轻的描述。故人或许面目全非,或许自己年轻的时候的悲痛的经历,都是成就了今天有一个可爱孙女的曾经,总喜欢在那细碎生活中的思索。
“那个时候我想任何时候都戴上墨镜,我不相信任何人”那种被爱人抛弃的感觉真的很伤痛。
《枯山水》读后感(篇二)
这本刘大任的文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那个时代的台湾文化,以及那一代的人30年代的时候,对中对祖国对文化所做的牺牲与奉献。
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除了硬壳精装版以外,最让人觉得欣慰的就是,书中采用图片的方式保留了很多作者的手感,无论是错别字的修改和重点的话。都非常的亲切,小说晚风习习,当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我的父亲母亲》是王德威给《晚风习习》和《细雨霏霏》写的序言。《细雨霏霏》的题材不算新鲜,讲的是,母亲逝世将近十年后,回顾往事,怀念母亲的音容笑貌,以及父亲母亲不快乐的一生,以及60年代前一代人外省人都来台湾的种种悲欢离合,刘大任的叙述简约低调,却包含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想来,这本《细雨霏霏》也有不少自传的成分。很多时候,作者的小说都会包含一些,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才能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作者的感时伤世的情味,以及它们在整个充满挑战的乱传的时代。
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启蒙革命的号召下,如何走出了全乡铺,譬如会在命运的捉弄下有志难升!知识分子的失意困顿,有的时候都包含着整个国家的,悲伤感慨。
《枯山水》读后感(篇三)
这本短篇故事集可以看做是作者老年生活所思所想的记录,只是用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作者刘大任祖籍江西省永新县,出生于湘赣边界的山区,1948年随父母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后入伍服役,曾与人合作创办过几个文学杂志,后进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现专事写作,他被称为“海外左翼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作家”。
看这部作品的人不能过于年轻,否则恐怕难以那一辈人对于隔岸故乡的怀念。也不能稀古年纪,否则感同身受过于伤感。大抵中青年读起来最为适宜,老去尚有距离,不会过于紧张,又有了一些人生阅历,能够宽容地看待一些幽怨不满。上有老下有小,经历过人生的挫折、喜悦,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后记也提到了为什么取名《枯山水》,虽然没有草木与水,纹理、脉络和气象却活得很呢。如同千帆过尽的老人,尽管身体机能有所衰退,精气神仍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独一无二的回忆令他们熠熠生辉,人生的阳光依旧笼罩着他们。这是作者想表达的意义,也传承了日式的禅宗主张,最深层的东西,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要既简单又安静。作者的文笔和用语也秉承了这个理念,质朴而简单,仿佛老者与友人叙话。
第一篇《无限好》是回忆片段的穿插拼接,醉人的风景和梦中理想的女孩,伴随着姑苏行的旋律,让老者沉浸在美好之中,然而红霞终会不见,只留下深潭湖水与黑暗,他的年轻回忆又堕入黑暗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一刻,不断与时间、疾病争夺逐渐模糊的美好回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比赛,但终是不甘。《对镜》的主角仍是一位自怨自艾的老人,对镜自览,华发丛生,自觉成了老妻眼中的包袱,一场失败的离家出走后发现朋友和家人给了自己一个生日惊喜,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美好之一吧。《闲之一:冬天的球场》一场临时起意的散步成为一位老人回忆往事与老友的故事,原以为他会与口中的阿潘不期而遇,闲话高尔夫技巧等,谁想作者的长镜头最后推到大树上,看到阿潘逝去的木牌,才发现相会已不再可能。人生与老友都如同向晚天空下的远山,似有若无,迷失在云雾中。《闲之二:爷爷的菜园》描写了海外华人一家五口与菜园的故事,大约是有亲身体会吧,写的人真情实感、有条有理,看得人意趣盎然、意犹未尽,最后仍牵挂着菜园的后续命运,希望爷爷继续充满活力地干下去吧。
不同的故事,相似的主角,老者有家庭生活被忽视的失落,自我爱好的自得,对年轻抱负的回望,处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矛盾等等。如同枯山水,乍看之下空无一物,细品有空寂之声,千言万语在微波中。
《枯山水》读后感(篇四)
再读刘大任,感受到更多的是他内心的沉淀和面对生活的从容。我是从他的第一本集子《晚风细雨》开始读起的。晚风细雨写的是他的父母,以及看待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影响,那本书更显的刘大任比较躁和任性,但这本《枯山水》主要则写了他自己步入初老的生活。
主角变了,不再是他不理解的父母,这次换到了他自己,父亲对于故乡的情怀和对老年生活的想法这次都换到了他的身上。这本书看似是一本对隔岸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当时刘大任还算不上老年,也许是经历过至亲的去世,或者是经历过已为人父的身份,刘大任如同一个经历过许久的老人,看尽了人生百态,领略了大山大河,回过头来,对那些细小的东西更加沉迷。
二十一篇短文,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更像是一篇篇日记,记录了刘大任的细致生活,记录了这几年间生命留给岁月的痕迹。读书,练字,打拳,散步,园艺,弄孙,访友,追忆,送别,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么悠闲。丰富的经历和特殊的记忆让他自己深感疲惫,刘大任的生活回归到平淡和美好中,回归到三餐田园间。从步入中年的人,从单相思的寂寞女人,从种植花草的老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他们都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人。
《枯山水》称得上是园林文学中的上乘之作,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刘大任在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实践后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文字中体现,不断磨砺文字,删减话语,达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美感和境界。在《枯山水·后记》,作者自述,本以做盆景的心情,写了这本集子,安静、简单、自然,没有任何的喧闹和渲染,把最纯粹最简单的东西奉献给读者。这便是枯山水名字的由来。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字的世界,刘大任的根基还是立足于人文情怀之间,摆脱对外界的羁绊和纠缠,在精神的维度达到自我的高度统一。刘大任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物体表达了对生活的探索,以喜林芋绝处逢生的生长经验,暗示老芋仔精打细算、挣扎求生的人生轨迹;以贴梗海棠一株二花的特性暗喻台湾画家在岛内外艺术市场化;利用羊齿植物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演化与人类的异曲同工之妙。刘大任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文化的韵味,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气质。
枯山水的庭院,好像是刘大任自己的精神家园。有山,有水,有云,有林。干净透白、语言空灵,具备诗意。刘大任用最简单的东西告诉你最真实的情感。这种简单不光是文字的简单,更是感情的纯正,是对生命的凝练,他想说的都在书里,你不是去阅读,你是去体会,体会他对生命的感叹,对待岁月的敬畏。犹如身居穷途末路之间,迎面吹来一阵风,一阵宛若清新的风。
《枯山水》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大任,这是我第二次读他的书。也许是因为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一直很喜欢读港台作家的书,尤其是关于文化运动的。读作者的小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回到了那个,对文字异常考究,对事实非常严谨的年代,他的小说中除了洋洋洒洒的台湾文化以及台湾历史以外,还有一些饿跟我们文学相关,相关的文学创作上的私人问题,无论是从单篇的短篇故事来看,还是从整个结局来看,作者都是一位对文学非常有研究和严谨的学者知识分子。
作者的祖籍是江西的永新,生于1939年,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20世纪60年代初参与了台湾现代主义的文学运动,1966年赴美就读加州大学,1969年获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博士班的资格考试,1971年投入了保钓运动,放弃了博士学位,1972年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1999年退休,现居美国专门写作,其著作包括小说《当下四重奏》,《强悍而美丽》还有散文集《纽约眼》。
这本书是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是一个短篇小说集,共有11万字。这书中一共收录了作者22篇短篇小说,还有作者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中的位置——想象与现实,五四以来关于文学的定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文学应该结合现实反映现实,另外一种意见则针锋相对,主张文学应该摆脱现实超脱现实的表现为主,让想象力自由的翱翔前一种意见事实上已经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主流传统,后一种意见是近年来接受西方文学影响下的颠覆运动,目前已经放了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华文世界。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创作者通过他的精神活动,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句子一段一段的写,敲出来的,创作者之事,任他写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段文字都是一个重要的决定。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把作者无需交待的创作经验和盘托出,无非就是要点明想象与现实,根本就没有必要处理成相互排斥势不两立的那种大场面,多少年来没完没了的笔战,到了今天应该可以休兵了!至少作者的经验告诉我们,结合现实反映现实,这个传统路子还很宽,还有很多可以做的,还有没有过时和淘汰的问题,也没有好坏精粗,同时颠覆传统,解放思想,让想象自由非常,这条路也一样的宽广,事实上两者不但不对立,有时候也能够相互结合,更海阔天空。
这本书之所以叫做《枯山水》,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写作定位为园艺。请去看看日本禅寺的枯山水庭园!虽然草木雨水一概排除,他一点儿都不枯,而且甚至可以说质地纹理脉络和气象,都活的很。
作者认为他的文学位置应该放在哪儿?很简单,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尽量摆脱平庸。喜欢文化的读者们可以看一下这些短篇,读读作者的相关作品。
《枯山水》读后感(篇六)
看到书名《枯山水》,第一时间想到的,确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不由地暗想,小说是不是要讲述日本的文化?待细细品味图书内一篇篇精致的短篇小说,从中却能感受到文学所带来的韵味。
书中作者,将自己在台湾清华大学的某次演讲充当前言,文中对文学进行了发自内心的阐述,认为文学需要现实和想象的相互结合。并不存在单纯的对立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需特意的分割,自然为主即可。演讲中,提到在某次对处罚政治犯的过程时,有位年轻姑娘在临死前流露出对生的渴望,作者有种想写作的渴望,然而却在二十年之后,因为某种的契机,方才动笔以此为背景写就了《四合如意》。不由地自己的内心也活动起来,也想马上找来此书阅读。只可惜,这部小说集内并未被收录,未免有稍许遗憾。
此小说集中,感慨作者的写作词语异常优美,看着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触。通过文字,将所要的故事表达出来,其中又蕴含着某种的深意。有些,自己都无法第一时间弄明白,需要反复的对此琢磨。
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多样,隐隐约约又能参悟到中老年人的存在。其中有怕走失的老人,品茶的收获,孤独的意外之喜,单相思的女人,出生背景迥然不同的朋友,因工作而离开的前妻,来自老同事的信件,种植花草的老人,照顾孙子辈的老人,老年人的新年,对爱妻思念的单身老头儿。
这些不同的有趣故事,汇集在一起述说着中老年之爱,其中能体会到中老人的悲哀,能体会到某种的悲情。还是喜欢《对镜》,这位老人偷偷地独自跑到外面,游玩数日,想让自己的老伴为此担心数日。结果,回到家中,发现冷冷地房间正等待着他的回归。不过,当开门之际,意外之喜也随之来到,“生日快乐”在众多的口中传出来,这位回归家中的老人,能不高兴么?
书内配有了四幅插图,分别用在了小说《无限好》《西湖》《大年夜》《爷爷的菜园》之上,柔美的线条和色彩让读者能体会出小说中的意境。感觉很美很喜欢,在宣传图书时也很吸引人。还真不知画作人是哪位?
说到《爷爷的菜园》,种菜自然拉近了读者与作家的距离之感,因为种菜是大家经常能看到或者亲自经历过的。每到采摘之际,看到满满的收获不由地暗自高兴。当然,狂风大作之后,菜园地一片狼藉也不由地暗自气恼。所拥有地心情,就如同小说中的浦老一样相仿。
很好的小说,感悟初老的喜怒哀乐,也不知有没有其他年龄段的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