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最后一章》读后感摘抄

《最后一章》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0 23:10:21
《最后一章》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0 23:10:21   小编:

小说《最后一章》以一段感人的故事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主人公在临终之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在儿子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让人思考生命的真谛和珍贵。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一篇

厄尼派尔用轻松的笔调写沉重的故事。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他以他独特的角度给我们两篇优秀的记录二战的作品《最后一章》和《在英国》。

《最后一章》里他讲述了太平洋战场的故事,吉米兄弟、瑞安、威尔逊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他还写了同他们交战的日本军人执拗而矛盾的性格。最感兴趣的战地普通的一天也写得很清晰。

《在英国》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英国在德国轰炸下英国人坚强的抵抗。

我辈重读这些文章,除了了解二战之外也不由自主的被打动,愿战争永远不要再来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二篇

二战在儿时是触手可及的,随处可见的军用吉普 德式挂斗摩托,看似民用的化肥 酒 生物制剂,日制铁路 碉堡,电视一直播放的桥 虎口脱险 胜利大逃亡 小兵张嘎 平原游击队。教室里墙上的董存瑞 黄继光 邱少云,学校里的集体舞。岁月荏苒,这些随时让人身临其境体会二战的道具的年代,已经伴随城市化开发渐行渐远,不能目及。

很幸运或许也是缘份,能够得到这本书,书是记者派尔生命的乐章,作者很不幸死在了太平洋战场上。 作者在几章的描写里充满乐观情绪感觉美军作战像度假,冰淇淋 牛排 爱情样样不缺,也不缺少对日本的调侃,当然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书的第二部分是欧洲战场的部分明显篇幅长于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叫未完结之章也无不可。

转眼二战过去将近百年,纸媒也离我们仿佛越来越远,在一个通过英雄连,空战群英,使命召唤游戏来了解二战的年代,能够偶遇这本最后一章,看一点看一段,仿如又在上个世纪二战战场依靠着二战留存着时代烙印和想象力漫步,哈哈,好怀念那个纸媒时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闲着翻到这里写到这里,有空在补充。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三篇

当我们谈及二战,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画面。然而,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那些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往往被忽略。《最后一章》恰恰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它不仅是战地记者的绝笔之作,更是对战争与人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厄尼·派尔,这位二战时期的著名战地记者,他深入太平洋战场,与航母领航员、B-29战机飞行员、海军陆战队员等各兵种、各岗位的士兵共同生活,记录下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这些士兵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与蚊子、跳蚤等恶劣环境作斗争。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下去,努力适应着战争带来的种种变化。 在这片世界上最广阔的战场上,战争变得像慢动作电影一般。飞行员们需要花费长达14个小时的时间飞到日本,然后战斗20分钟,再花14个小时飞回来。这样的生活节奏无疑是异常艰苦和危险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按摩师成为了B-29飞机上的侧翼炮手,卡车司机变成了食堂里的厨师,电影院经理当上了水手,电话架线员则成为了海军陆战队员。 除了战争场面的描绘外,《最后一章》还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前往冲绳的甲板上上演的即兴音乐会、印第安战士用舞蹈祈求好运等场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在战争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书中也描写了许多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他们经历了恐惧、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但最终都克服了这些困难,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严格意义上来说,《最后一章》并没有写完,因为作者来到太平洋战场没多久,就在冲绳岛战役中身亡了,但正因为没有写完才彰显这本书的伟大,致敬。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四篇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罗伯特·卡帕在《失焦》里写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

对于战地摄影师而言,战场就是创作场,而对于战地作家和战地记者而言也是如此,只有置身其中,才不至于让文字空穴来风。

也正是因为如此,厄尼·派尔一心奔赴战场,决心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记录下这场关乎全球人类命运的世界战争。

《最后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的是1945年的太平洋战场,第二部分则记录了1940年和1941年的英国。周所周知,二战的主要战场有四,分别为欧洲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和北非战场,因此可以说厄尼·派尔的写作涉及了二战的不同时空。

作为一种纪实文学,厄尼·派尔确确实实在平铺直叙的记录中还原了战争的真实面目,这些叙述像一根坚韧的绳索,紧密编织者世界的命运和战争浓云笼罩下的人类的境遇。

尽管身为记者,但没有一个记者愿意置身枪林弹雨之中,厄尼·派尔选择奔赴战场并非是因为其内心的职业道德驱使,反战和热爱世界才是最深层次的行为法则。1945 年4月18日,在激烈的冲绳岛战役中,厄尼·派尔不幸身亡,因此这本书也成为了他的绝笔之作。

所谓《最后一章》,不仅仅意味着一名战地记者职业生涯的终结,更重要的是他生命的陨落。而在厄尼·派尔死后的四个月之后,日本就宣告了投降。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想,如果厄尼·派尔活到了和平年代,他会不会写出更有历史深度的反战主义作品呢?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五篇

作者:厄尼·派尔

译者:苏振凌

出版字数:27.2万

阅读时长:4.3小时

评分:4星

感谢鉴书团赠书。本书收录了战地记者厄尼·派尔的绝笔作《最后一章》和描写二战的首作《在英国》。刚开始我还以为是翻译的缘故,很难读下去,读得很慢,后来发现也不是,总体而言翻译是很不错的。

《最后一章》描述了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普通士兵的生活,因为太生动,如实平铺出岛上服役士兵所处的沉闷、压抑、昏昏欲睡。作者是随军采访的,几乎是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周遭的人事,每个出现的人物,都会有一串长长的介绍,包括此人的名姓、家乡、生平。刚开始我觉得很无聊,因为太琐碎了,后来意识到作者是想记录下这些小人物,毕竟他们不太有可能为人所知。文末终句,作者在前线遇难,默哀。

《在英国》则更有趣,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更喜欢这部分。比起与世隔绝的太平洋上方,欧洲战场感觉上会更贴近我的世界,代入感更强。夜幕降临的伦敦街头,实行灯火管制,战争改变了英国,但英国人民努力维持着日常生活。作者笔下的伦敦风物一一具象化,将我推进时间里。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六篇

面对钟爱的二战主题作品,我花了清明假期的半天时间,阅读完这部由二战著名战地记者厄尼·派尔的生命之作——《最后一章》。这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士兵看待战争、面对敌人、思考死亡、期待和平的故事,语言朴实无华, 独特的视角有别于我读过的其他二战作品,用“在线直播”描述也不为过。

全书题为《最后一章》,包含了派尔的两篇作品——他的绝笔作《最后一章》和他描写二战的处女作《在英国》。《最后一章》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场发生的故事,《在英国》讲述了派尔1940年末前往英国后的经历。

从写作风格看,两篇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最后一章》,作者从士兵的兵种、岗位角度出发,反映这些普通士兵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而《在英国》,作者则以城市、地区甚至特定的场所为维度,反映在这样一个特殊地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二战战场、不同的战区士兵,采用不同的写作特点,更显贴切和生动。

我们在《最后一章》中,会模糊马里亚纳群岛和冲绳的“足迹”,我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航母领航员、战机飞行员、海军陆战队员,会津津乐道那个成为炮手的按摩师、成为厨师的卡车司机、成为水手的电影院经理、成为海军陆战队员的电话架线员;而我们在《在英国》中,更多地随着作者游历伦敦、约克、巴勒布里奇、爱丁堡、纽黑文、格拉斯哥、佩斯利、伯明翰、考文垂、沃里克、加的夫、埃布韦尔、布里斯托尔、希勒汉普顿、多佛等地,感受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吃穿住行的困境。

全书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数据的精妙应用,数据并没有过多地去说明战况,而是落在细微之间。看似闲笔,实则点睛。岛上的233部露天电影、65个戏剧舞台、一场拳击比赛18000个观众、每1000次飞机航母着陆的蛋糕制作、28小时飞机来回和20分钟战斗、驱逐舰救援飞行员的最快记录3分钟……这些数据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震撼。

想起丘吉尔二战期间那段颇有哲理的话:“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开始的结束。”但面对《最后一章》,在开始和结束的问题上,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我真心地希望这最后一章不再是战地记者的生命终结,而是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开始。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七篇

《最后一章》是厄尼·派尔的一部充满深情和力量的作品,它以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书中,派尔以其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战争中的种种残酷和无情。通过他的笔触,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炮火的轰鸣、士兵的呐喊和生离死别的痛苦。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派尔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沮丧,而是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坚韧。

派尔的叙述充满了真实感和情感共鸣,他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普通士兵的喜怒哀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他的文字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呼唤。

《最后一章》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成长和人性的深度探讨。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意义、人性的价值以及生命的真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心灵的触动,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厄尼·派尔的《最后一章》不仅是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实录,更是人性多维画卷的展现。派尔用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充满硝烟与泪水的战场,却也透露出温情与乐观。

读《最后一章》,我们仿佛跟随派尔,踏遍马里亚纳群岛和冲绳的每个角落。他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与各类士兵共同生活,体验战争的艰辛。通过他的叙述,我们见识到普通士兵在战地的日常,如何在死亡威胁下,仍热爱生活和憧憬未来。

战争通常被认为是残酷血腥的,但在派尔笔下,它有了慢动作般的独特呈现。飞行员们历经长达14小时的飞行,战斗20分钟,再飞回,凸显了战争的艰辛与士兵的坚韧。连原本与战争无关的职业者,都在战争中找到了新位置,为胜利贡献力量。

派尔更在《最后一章》中深入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战争虽残酷,却也是人性的试金石。在战争中,人们展现了勇敢与坚韧,也暴露了自私与恐惧。但爱与善良,始终是士兵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此外,《最后一章》还收录了派尔的《在英国》,记录了他在英国对抗希特勒的经历。这部作品更侧重于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与《最后一章》形成对比,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八篇

厄尼·派尔的《最后一章》以其深沉且真挚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百态。这部小说不仅呈现了 战争的残酷和绝望,还展示了人类在绝境中依然能够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在这部作品中,我被那些身陷图图却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们所打动。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生活的苦难,但从未放弃 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他们的存在,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光辉。

而在战争的阴影下,人性中的恶也被无情地暴露出来。那些因为恐惧、贪婪和权力而背叛、杀戮和残害他人的人 们,让我深感痛心。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部作品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其对人物的刻画。厄尼·派尔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角色。 他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各自的信仰和追求。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恩怨情仇,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厄尼·派尔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内心独白、回忆和对话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战争有多么残酷,人性中的光辉依然能够照亮黑暗。这种光辉不 仅体现在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战士身上,也体现在那些为了和平、为了正义而不懈努力的人们身上。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光辉的照耀。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信仰。我 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最后一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 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呼唤和平的杰作。它值 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和思考。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九篇

读到厄尼·派尔的人生结局之时,恰好是在整整79年之后。《最后一章》和《在英国》里所描述的地区不再有战争,甚至已几乎抹去了战争的痕迹,而世界的某些角落,又有新的冲突、新的战火、新的伤亡。

本书由派尔的绝笔作《最后一章》和其描写二战的首作《在英国》组成,或许是战争阶段不一样,也或许是作者之于英美两国的身份不一样,两部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描写角度和阅读体验。

《最后一章》中,派尔和美军士兵同吃同住,在马里亚纳群岛服役、在航空母舰上生活、参与冲绳战役。派尔详细介绍了每一位与他接触的美军士兵,来自哪个州、曾经的教育或职业背景、家庭背景等等,每个人都可能是读者身边的普通人。而在他看似平淡的文字里,战争的残酷总在不经意间的下一句话里出现。

在关于冲绳战役的两章和后记里,美军似乎一切顺利,整个战争的胜利曙光就在眼前,作者的生命却戛然而止在美联社的报道里。即使知道在后记里会出现关于派尔最后人生的描述,那四行文字却依然非常令人揪心。而这一段的阅读体验和整部《最后一章》出奇的一致,战争的残酷性突然出现在平淡甚至充满希望的文字里。

《在英国》是派尔作为美国记者对英国进行的观察报道,彼时美国还没有参战。或许是因为保密政策,《在英国》只有很小的篇幅涉及到了英国的军方,其他都是在不同城市间对民众的生活进行描述,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与《最后一章》的军队生活有很大的不一样。

前六章派尔描述了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曾经在伦敦生活过一段时间,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地标、街道和区域在派尔的文字里“被轰炸”,很是一种奇特的体验。那些七十多年后我曾亲眼见过、走过地光鲜亮丽的地方,很难想象彼时是怎样的战火景象。而派尔很详细地描述了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伦敦以及之后他走过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其他城市,不同城市间因德军的轰炸程度不一样也呈现着不同的生活画面。

派尔说他想再次去看和平的伦敦,可惜他没有看到,他甚至没有看到二战同盟国的胜利。而我们在79年后的今天看到和平且美丽的伦敦时,心中所愿也一定是世界和平吧。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十篇

你也许看过振奋人心激情澎湃的世界杯直播,也许看过网红大V嘈杂的卖货直播,也许看过景区人头攒动的直播,但是你看过这场80年前来自二战战场的直播吗? 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和平是给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奖赏。有这样一个战地记者,他主动要求去到大轰炸时期的伦敦,走访各个避难所;他随美mei军海军陆战队一起,参与冲绳岛的登陆。本书便是他这两次采访实录,而在冲绳登陆之后,不久他就xi牲于日军的冷枪之下。 《最后一章》是这位伟大“大兵朋友”的天鹅之歌,他离战场足够近,却没能看到最后的胜li曙光。厄尼·派尔于1944年获得“普利策奖”,他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zui伟大的战地记者”。 《最后一章》还写到美军登陆冲绳后的许许多多具体细节,穿着女人和服去洗衣服的大兵,被蚊子咬得整晚都睡不好然后照旧去站岗的大兵,还有因为鞠躬从自行车上栽下来的大兵。 在本书的采访稿中,我们看到的是普通士兵们zui真实的那一面,他们战前是儿子、丈夫、父亲,是商人、农民、牛仔、工人。而驾驶着B-29战机飞往dong京执行任务的这些人中,有的人甚至已经在其他战场执行了50次任务了。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他们为了执行20分钟或一小时的任务需要驾着战机14个小时,单程。茫茫大海,要么安全到家,要么就zhui机。 记者对mei国大兵的采访,让我很动容的是:他具体了每个人的名字,家庭住址具体到了门牌号。是的,他们都是普通人,也许就住在街角的某幢房子里。 《在伦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你很难不对当时的伦敦人民产生敬意。经历了大轰炸,但是在伦敦市民身上你看不到惶恐和悲观。时刻准备灭火的消防员和普通民众、建筑物很快被修缮、避nan所里传来歌声、照常营业的商店和酒店。战火中的人性,在作者毫不润色的笔调下熠熠生辉。 一部处nv作,一部绝笔。战争对人们心灵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当下,80年后,当我们读到厄尼·派尔的文字,又怎么能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呢!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十一篇

厄尼·派尔是1944年普利策奖得主,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他的文字以其真实、深刻和感人的特点,成为了战争的生动记录,让读者身临其境。通过他的文字和经历,得以窥见战争中的残酷、混乱以及人性的光辉。他以自己的生命记录战争,用自己的文字呈现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本书收录了他的两篇采访文章,一篇是他在二战期间的第一篇采访稿,记录了1940年德军轰炸伦敦时英国的情况。另一篇是他的最后一篇采访稿,也是他的绝笔之作,1945年,美军登陆冲绳,他随军采访。18天后,他在采访时牺牲于日本机枪手的冷枪下。

1940年9月7日到第二年5月10日,德国对伦敦实施战略轰炸。12月29日是伦敦最恐怖的夜晚, 11520枚燃烧弹从天而降 。

1969年影片《不列颠之战》中德国轰炸伦敦

在伦敦大轰炸期间,12月,厄尼·派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从纽约出发,乘船经里斯本,坐飞机到英国,坐火车直抵伦敦。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大轰炸的场景和炸弹下的伦敦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

他笔下的伦敦,既是一个遭受重创的城市,也是一个在废墟中不屈不挠、坚强生活的城市。他记录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无助,也记录了他们在逆境中的乐观、团结和重建家园的决心。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和勇气。“所有这些事情融合在一起, 构成了我所知道的最可憎、最美丽的一幕。”

厄尼·派尔几乎写到了在大轰炸下的伦敦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地标建筑被轰炸的情况,人们如何看待德国人,人们如何在轰炸的间隙进行重建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每次在扑灭因燃烧弹引起的大火后,继续生活,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照常运行,大部分的酒店、酒吧、商店、电影院、剧院都在营业,食品物资也没有出现严重短缺的情况。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厄尼·派尔甚至为我们描述了炮手如如何对德军的轰炸机开炮的详细过程。

厄尼·派尔探访了大约50个伦敦的地下避难所,并在其中一些居住过,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避难所的情形。

1941年2月后,厄尼·派尔离开大轰炸的他伦敦,首先乘火车来到160英里外的约克,去了解那里的情况。在英国旅行了2000英里,足迹遍及英国各地,如爱丁堡、格拉斯哥、佩斯利、伯明翰、考文垂、沃里克、加的夫、埃布韦尔、布里斯托尔、希勒汉普顿等。

厄尼·派尔在英国待了三个月后,第二年3月,回到美国。

1944年6月,盟军采用跳岛战术,通过对塞班岛、提尼安岛以及关岛三个岛屿的控制,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突破了日军在太平洋的内防御圈,在西太平洋上获得了空中和海上的优势。美军在他们在占领的每一座岛屿上建立了庞大的基地,其他岛屿上虽然还有日军驻扎,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1945年2月,厄尼·派尔从檀香山坐飞机来到马里亚纳群岛。4月1日,他和海军陆战队员一起登陆冲绳。本书中,他以一个士兵的角度详细讲述了登陆冲绳作战的过程,包括他和士兵一起生活、行军、巡逻、挖散兵坑,甚至与日本兵交战的过程。

1971年日本影片《血战冲绳岛》

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对日本士兵和平民的描写,和日本影片《血战冲绳岛》中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在书中,作者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很多日本平民向美军投降,中间也夹杂着日本士兵,他们发现之前日本士兵所宣传的美军暴行都不存在,觉得自己被骗了,很生气,他们就揍那个日本士兵,美国兵不得不出面制止。

作者登陆冲绳后,仅在那里的战场上生活了18天就牺牲了。

1945年4月18日,在琉球群岛的伊江岛的采访中,他被日军机枪手击中左太阳穴,当场牺牲,年仅44岁。

最后一章读后感第十二篇

有人说过:“在战争中,没有比士兵更伟大的人。”

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厄尼·派尔《最后一章》中,二战太平洋战场的马里亚纳群岛和冲绳,战争让这里变成了慢动作电影,飞行员们需要花费14个小时飞往日本,战斗20分钟,再飞回14个小时。作者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跟随作战部队,观察并记录着那些身处战场的普通士兵。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以及如何在战火中保持必胜信念。

这些士兵,身份背景各异,有着保家卫国的同样重任。他们在天空中飞翔,驾驶着B-29战机投下正义的炸弹;他们在海洋上航行,作为航母领航员引领着巨大的舰队;他们在滩头冲锋,作为海军陆战队员直面敌人的炮火。

在枪林弹雨中,这些士兵表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坚韧和团结。他们像一根绳索,紧密编织着共同的命运。无论是在漫长的航程中相互分享食物和水,还是在紧张的战斗中互相鼓励打气,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残酷而又无情。士兵们在前往冲绳的甲板上举行的即兴音乐会,印第安战士用舞蹈祈求好运,卡车司机成为食堂里的厨师等。战争,是最能体现人性残酷与光辉的时候。在战争的硝烟中,士兵们的一举一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英国》中,作者记录的是1940年末到1941年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独自对抗德国的轰炸和入侵。作者详细描述了二战初期英国人的生活。譬如,他讲述了战时居民生活资料配给制,居民区被燃烧弹投中、停电等日常事物,以及考文垂的毁灭和英国俚语和幽默等。作者也提到了战时平民,如电影院经理、电话架线员等,他们的战时生活,展示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英国人民在战争中如何努力维持日常生活,如何面对孤立无援的局面,抵抗德国的轰炸与入侵。这些细节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这些作为战地记者的采访文字,里面有很多故事。1941年2月,作者和一位监督避难所维修工作的朋友一起走进伦敦东区一段铁路轨道下的避难所。这条轨道在高坡上穿过城市,坡顶砌成石拱形状,下面就是屋子。人们晚上在隆隆作响的火车下面入睡。晚上11点,作者走进其中一个房间。这间屋子像地牢一样阴沉,只有微弱的灯光,非常冷。里面大约二十个人,都躺在地面的床垫上,身上盖着被子。看上去每个人都睡着了。作者的朋友看了看天花板,检查防渗水工作是否已经完成。这时,突然从躺着的人中间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那声音很苍老,但不怨恨,也不苦涩,甚至有些愉快的口气。这句话打开了其他人的话匣子,许多人都开始说话。他们仰面躺着,讲述着这个悲惨地方的种种不适。这些人中,有满脸皱纹的老头老太太,有什么也没说的中年人,有孩子,更有并排躺着的两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女孩,她们头上戴着发网,脸上涂着润肤霜。她们仰面躺在水泥地板上,抬头看着站在那儿的我们,和作者聊了大约15分钟。

然后,在谈话过程中,作者听到了有人上厕所时发出的声音。房间里沉默了一会儿,这个上厕所的声音就被放大了。

此时,作者说:

就在这样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胜利的渴望。

“我们永远不会投降”。这句话表达了英国人民在战争中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一章

评价人数不足

(美) 厄尼·派尔 / 2024 / 文化发展出版社

书名:最后一章

作者: (美) 厄尼·派尔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译者: 苏振凌

出版年: 2024-2

页数: 276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