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描绘了战国时期两魏周齐之间为争夺河东地区而展开的激烈战争。文章生动描述了各方势力的角逐与明争暗斗,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策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战争背景和局势。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一)
本书读后感觉是优缺参半,且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一本书 先说优点: 1.河东地区作为两魏五战中多次战役的发生地,在多次易手中行政区划变化几多。本书总计微信阅读570余页,作者耗费250页左右的体量将两魏周齐的河东行政区划细致地整理出来。可谓水墨功夫,为后来者研究河东地区提供了趁手细致的工具 2.作为沙苑之战西魏方最大的收获,得河东则关中无碍,作者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尤其在文末的总结更是提纲挈领,将河东在东西争雄的重要作用点明。 再说缺点 1.周齐史料繁多,但是作者不知为何对单一史料引用次数过于频繁。某些史料甚至引用近十次,观感非常重复。 2.如上优点所述,作者对河东行政区划几耗一半体量进行叙述,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读起来作为非专业人士体感极差。 3.作者在最后两章分析北周战胜北齐原因,但是也如文中作者所言,北齐之败多在高纬昏庸,而河东在其中作用如何却未能体现。对全书论证的完整实在是一个缺憾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二)
宋杰的《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是一本历史地理学范畴的理论专著。以前读研时,很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历史地理”。一个地名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含括的区域是不同的。探寻其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地名所在区域发生过的故事,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本书中,作者梳理了“河东”这一地名的渊源与演变。书中提及的“河东”一词,指的是今天山西运城一带,其优渥丰饶、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加之以历史因素带来的便利交通,让这片土地成为西魏、北周与高氏对抗时在黄河以东长期占有的区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河东地理枢纽”。
在古代战争中,地理条件的优劣有时可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败。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的归属和在军事上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两个政权的命运。
本书选取历史上一个很小的范围——河东,并在这一小块区域里精耕细作,逻辑清晰、详尽分析了河东及其周边的地理地貌,梳理了战争中的种种细节,是一部从“河东视角”了解北朝后期历史的佳作。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三)
十七年了,终于再版了!!!
.
我相信地理历史爱好者肯定喜欢这本书,它的阅读门槛也比较高。刚开始我也是摸不着头脑,读起来很费劲,书里面那些熟悉又很陌生的地名,它们经过历史的变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
作为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历史的考据,更是一场关于河东地区历次战争的深刻分析。
.
首先,宋杰老师以严谨的历史地理学术视角,勾勒出了河东地区的地理画面。这片土地,位于黄河东岸,曾是两魏周齐争夺的焦点。通过对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详尽考察,书中展现了河东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
.
其次,本书深刻解析了河东在两魏周齐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战略要地,河东地区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南北朝政权的命运。通过对河东夺取、沙苑之战以及后续战略调整的分析,宋杰老师揭示了地理在战争中的巨大影响。
.
河东,黄河之东,是这场千年战争的中心,承载着南北朝政权的命运。就像一幅历史地理画卷,每一页都是一个战争的棋局。无疑是让我感受到一次知识的盛宴、一场深度的历史探险。
.
当我看到西魏夺取河东,山川河流成了他们的屏障,改变了整个战局。书中揭示的战略地理观点让人惊叹,我仿佛能在心灵深处勾勒出这片古老土地的轮廓,感受到黄河之东的沧桑。
.
在翻到后面,看到厚厚的《西魏北周军政大事年表》等资料,真的好佩服宋杰老师,这是翻阅了多少史料,才写就了这本书。这些年表、文献,是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桥梁。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四)
虽然我酷爱读历史,但对古代战争历史及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了解甚少,今看到这本再版书便被书名所吸引,书中内容也让我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了更多认识。
溯源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早在新石器时代,河东就是原始农业发达的区域。
战国时期“河东”被泛指黄河以东的某个地方,其位置在黄河以东的地方,便称作“河东”。秦汉两朝时期,黄河以东的地区设河东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地区因分裂割据的政治状态,河东郡辖境面积逐渐缩小。到北朝后期,“河东”这一地理位置的含义便更加错综复杂。
《通典》作者杜佑曾言:“自东、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关西,高氏据河北”。
东魏,是北魏权臣高欢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禅位自行称帝,之后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西魏,是北魏权臣宇文泰从北魏独立出来的政权,公元557年在宇文泰病死后,西魏权臣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拔廓禅位,然后拥护宇文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讲到这,可算是理清了“两魏周齐”的历史脉络。
南朝的虽然经济富庶,但是由于门阀政治腐朽,军事力量极其薄弱,对东魏和西魏的斗争呈隔岸观火态度。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如同书名所描述一样,主要就是讲东、西魏国分裂后的军事演变历史,割据政权的双方势力相隔于黄河之间对峙,河东区域正是双方计策谋略的核心位置。
书中前篇简单介绍了河东地区历史演变过程及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后面重点讲述了东魏和西魏之间军事战略概述。书中以大量史料记载为依据,力图还原真实、详确的信息。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五)
溯源学术经典终于重版了阔别十七年之久的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本书是以两魏期间的地理政治角度来讲述河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对于北魏周齐的战争,此地域的重要性无可比似,乱世的征战纷争从未停止过,及至北周灭齐,对于北方的统一,这些军事的倾向性和长久的眼光,奠定了中国整个民族的统一进程,并在历史长河的走向中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古代战争依托地形而为是一个跳脱不开的重要因素。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地理位置的那些城镇要道就成为了扩张争夺的兵家必争。两魏战争初期,河东地区受到高欢的控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此近的边缘地域关系,使得宇文泰的关中地区毫无安全感可言。反复争夺,拿下河东是唯一的选择。近些年的环境史,也对中古时期的中国地理进行了全新的探究,陆地的道路在河东地区的行军路线相对单一,这也是后期高欢势力渡汾水而战受挫的主要原因。
强弱的此消彼长在受到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在河东地区就显得尤其重要,沙苑之战的惨败,巨大力量的削弱,直接导致对战争的主导权的丧失。而对于河东行军的路途选择与受挫则成了挥之不去的战争阴影。无力改变的地理选择亦是形成两方对垒的心理和战术的预判和信心。
如果说偶然的力量在于宇文泰的不得己的势力纵横联合,倒不如说河东的形胜之地缺不了这些地方豪强才能攻克统一。在这块地域中心的戏码影响的是往后千年的国家命运。所以说“一身系天下安危”一点也不夸张。
其时北方的环境还属于温带气候,由河东地区的重要性来考察整个两魏时期的社会性也人员结构的组成,也是一个重点,从分裂到统一进而演变成后代统制者与大众的共同愿景。
近几年新史学对于消失于历史中的一些重要进程,用全新角度与视野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其中就有很多早期的研究者的经典著作。而随着某个课题或某段历史的大热而重新进入读者的眼中,终究是一件好事。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六)
在我国的北方,黄河乘呈“几”字形自西向东流淌,在“乚”拐弯处有这么一小块地方,其西其南是滔滔的黄河,其东是中条山脉,其北是汾河与浍河以及峨眉台地,这里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地区,这一小块三角形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宋杰在《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这本书中,对河东这一地区的历史演变、地理特点,以及对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为了打败对手,实现北方的统一,围绕着河东地区展开的反复的争夺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河东”这个地理名词,自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指不同范围的区域,历经秦汉魏晋,到了北朝时期,才专指魏晋的河东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地区。 这个地区之所以在历史上对很多王朝都有着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自然条件方面,这里的气候与土壤适合耕种;水利资源丰富;水草茂盛,有利于畜牧业;矿产也非常丰富,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盐、铁、铜、银等资源。 地理条件方面,这里有着非常有利于防御的地形和水文条件。西面和南面有浩浩荡荡的黄河,东面有东条山和王屋山,北面有峨眉原,这些河流和山脉环绕着河东盆地,形成了绝佳的防御,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易守难攻之地。 另外,河东地区是北方的交通枢纽,水路旱路都四通八达,在两个王朝隔着黄河南北对峙的情况下,谁占据了河东之地,谁就掌握了进攻对方的交通要道,进可攻,退可守,严重威胁到对方。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以后,东魏占据绝对优势,不管是在领土、经济、人口还是兵力上,都比西魏强大得多。 在这种情形之下,东魏进占了函崤与河东地区,屯兵晋阳,越过黄河在河西建立据点,以河东为前线基地,不断进攻西魏,形势对西魏极为不利。 公元536年,西魏遭受严重旱灾,被迫冒险向东进攻东魏的弘农,结果一战而胜,崤函和河东归属了西魏,双方的形势发生逆转。 此后东魏进行了多次反攻,再也没能从西魏手中夺回河东地区。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都是依靠着河东御敌于国门之外,关中地区得到和平发展。 河东的易手也最终导致了东魏和北齐王朝的灭亡。 对于控制西魏和北周的宇文氏和控制东魏和北齐的高氏族来说,宋杰以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纵观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五代,河东地区都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你死我活的争夺战争,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演出了一幕幕惊泣天地鬼神的壮举。 读宋杰的《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如同从上帝视角来观察西魏、东魏、北齐、北周这几个政权围绕着河东这块战略要地进行了怎样的殊死争夺,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得到独有的乐趣。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七)
两魏及其北朝后期,河东是军事争夺的重心,甚至君臣将相为此斗智斗勇,战争不断。
“河东”这一区域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究竟指哪些区域?我国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在《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一书中,深度呈现“河东地理枢纽”,明确了“河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范围,以及论述河东这一区域的特点,并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详细讲述河东为何会成为军事争夺重心,以及它是多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河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的著作中,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黄河以东某地;其二,今山西西南部。在隋朝之后,所指的范围大致为如今山西省全境,如唐之河东道、宋之河东道。
河东区域是我国境内原始农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河东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里气候适宜、水源便利、水草茂盛利于畜牧、矿产丰富物、地扼关中,是交通要途,可以为军事争斗带来有利条件。
正因为河东区域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军事争夺的重心。比如西魏时期,关中受到严重旱灾,并引发社会动荡,为了摆脱粮食匮乏的困境和消除强敌压境的威胁,宇文泰接受了宇文深进攻弘农的建议。弘农之战的胜利,使得西魏形势迅速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比如补充了军民用粮,不受损耗就控制了宜阳、新安所在的崤山南北二道,并进占河东数郡。
当然这一战争使得东魏受到沉重打击,于是高欢迅速予以回应,亲自率军反抗。然而,因西魏占据有利位置,沙苑之战以西魏获胜而告终。
在历经河桥之战的失败后,西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军事措施,明显增加了河东的防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选用河东、关陇士族出任军政长官;其二,发展经济、缓和边界局势;其三,收缩防区、确立卫戍重点;其四,设置中潬城、蒲津关城与重建浮桥;其五,在临近河东的华州设立重镇。自此之后,西魏在地理形势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也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这也是为何后续数年内高欢对河东发动几次攻击屡屡受挫的原因。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宋杰在这本书中,以巨大篇幅概述了西魏、北周河东政区,其详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二,本书后面附带了多幅东西魏战争形势图,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直观的了解河东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重要性。
综合而言,不得不说宋杰的这本《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历史地理著作,对历史军事地理感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这本书可是绝版了十七年以后再版的哦!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八)
-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宋杰,山西人民出版社
-
该书是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力地强调了河东地区在南北朝两魏周齐争霸过程中作为四面屏障、八方关隘的地理枢纽地位。
-
作者首先梳理了“河东”这一地名的渊源与演变,书中提及的“河东”一词,指的是今天山西运城一带,其优渥丰饶、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加之以历史因素带来的便利交通,让这片土地成为了野心家们的舞台。
-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形在古代的战争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并不相同,地利这一要素在古代的战争中不仅仅是防守方的强项。
-
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两魏战争的初期,高欢占据崤函山脉,控制了豫西和晋南豫北两大通道,断绝了山东——关西之间的往来,掌控了河东的防卫交通,从而得以多方面地对外出击,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对宇文泰的关中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
这一例子也充分说明了河东地区对割据势力的重要性,史家一般认为两魏战争时期的“沙苑之战”扭转了东、西魏之间对峙的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战让西魏成功夺取了河东,打破了高欢对其的围锁,赢得了战略主动权。
-
整体来看,全书将视角放在了历史上很小的一个范围内,选取了南北朝时期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这一片区域,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话题里面精耕细作,对河东及其周边的地理地貌,如山隘、河口、城镇、堡垒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战争中的种种细节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认识到地理条件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九)
南北朝时期所谓“河东”大致相当于魏晋所设河东郡辖境,即以今山西运城地区为主体。这里物产丰富,又有山河陵原环绕,易守难攻,且扼守东西水陆交通,向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在北朝后期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政权对抗的形势下,由于河东位处长安、太原、洛阳、邺城等政治重心区域之间,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宋杰的《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即侧重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河东得失对东西双方的影响。
北魏分裂后,北方的东魏与西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此后又演变为北齐高氏与北周宇文氏的对立。东魏最初控制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下游,实力远超西魏,占据优势。永熙三年(534),高欢领兵占领崤函、河东,进而占领了山东-关西的全部中间地带,封堵了西魏东进中原的主要道路,并严重威胁西魏政权的核心——关中地区。东魏由此频频发兵关中,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
536年,宇文泰为消除强敌压境的威胁,出兵攻占弘农。高欢随即率兵反攻,但在沙苑之战中落败。西魏乘势东征,全取河东。河东易手后,西魏扭转了不利态势,可以以此为基地,从多个方向进攻西魏。此后高欢多次发兵进攻河东,但均告失败,且造成劳师丧众。而西魏及后来的北周一边安抚河东,一边频频东征,使得东魏以及之后的北齐陷入被动。
北周多次以崤函-河阳为主攻方向未果后,北周武帝总结了失败教训,决定改变主攻方向,利用北齐防御的漏洞,进军河东,并决定以晋州为首要目标。晋州陷落后,北齐援军才姗姗来迟,北周主力撤离,而留梁士彦率万人据守平阳吸引北齐主力。当北齐顿兵城下之际,北周还师,双方在平阳城南会战,由于齐后主昏聩,指挥失当且弃师北逃,齐军大败。之后,周军乘胜北上,连克晋阳、邺城,北齐就此灭亡。
两魏周齐战争中,河东地区可称胜负手,占据这一地区就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从多个方向威胁对方统治的中心地带。因此,东西双方长期围绕这一地区展开争夺。而西魏(北周)最终占据这一地区,不仅扭转了最初的被动态势,保证了关中后方的安全,而且在军事上逐渐掌握了主动。
不过我们也看到,虽然河东举足轻重,但最终导致北齐落败的更多仍是人事因素。在最终的周奇之战中,周军出师后,尽管边境频频报警,但齐后主不为所动,外出游猎。周军开始围攻晋州,北齐才整军赴援,而齐后主“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帝从其言”。晋州陷落后,北齐主力并未受损,因此很快展开对晋州围攻,当时齐军作地道使城墙塌陷,但齐后主下令暂停攻城,召冯淑妃观看,待冯淑妃打扮停当,城内守军已堵塞了缺口。双方主力在晋州城下会战时,后主再度听信内臣鼓动,主动求战,使周军能以逸待劳。当战场态势不利时,在齐后主身边观战的冯淑妃惊呼“军败矣”,倖臣也催促逃跑,于是后主带淑妃及近臣逃走,引发齐军军心涣散。如果说丢失河东在战略上使西魏长期态势转好,但至少在短期战术层面双方仍属均势,最终令北齐落败的更多是君主昏聩和用人不当。
本书风格详于考证,叙事注重地理因素,因此对地理位置、行军路线考察描绘十分细致。一般作品只大致描述从何地向何处进军,书中则不惮细烦,如描述北周进军河东的行军路线,分析了可选路线,指出周军是“走汾阴路、汾水道,即由蒲坂沿黄河东岸北上,经汾阴到达龙门,至汾水入河之处,然后再沿汾河南岸东行,到达重镇玉璧渡口,涉过汾水,沿北岸的大道东行至正平,再溯汾水北上到晋州。”第六章更是以大量篇幅描述了西魏、北周河东政区。但所涉地名繁多,书中所附地图对照仍有不明之处。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
宋杰教授的《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对地理、军.事、城邑、交通、历史事件叙述得非常精彩,逻辑严谨,言辞克制,有个人完整的学术思想,但是甚少直露私人喜恶;书中旁征博引,史料详实,以地理和战争为线,呈现的是北朝后期历史。
宋教授此书中的河东,是以如今的山西运城地区为主体。在对地形、山脉河流、交通经济等的爬梳论证中,东西魏分裂时的血雨腥风、高氏宇文氏的權谋争斗都裹挟着历史的车轮呼啸而来。
高欢的东魏,控制着当时“人口蕞密集、经济蕞发达”的黄河下游区域,他的部署可谓心机颇深,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设置壁垒,夹河据守,想要控制两岸渡口的野心毫不掩饰。而局势不及高欢的宇文泰,却是沉着应战,理智分析,诱敌深入,取得了取得了沙苑之Z的胜利。
奇谋奇智,风云诡谲,即使过去几千年过去,依然感受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日后的隋唐,继承的多为北周的Z治遗产,由此推出,宇文泰的城府和韬略,更胜一筹。我想这一点,从沙苑之Z。已初现端倪。
书中对一场一场zhan.争的区域地貌、双方谋略和路线的叙述,详尽、客观,地理这个因素于古代Z.權的重要性,留给读者自己评判。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一)
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说“曾经一书难求”时,在新版出来后我就有些心动了,忍不住想要看看它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历史类著作。
正如书名《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所展现的,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在书里通过详细的资料史实,讲述了河东在两魏周齐争霸中的地理枢纽地位。
那么,河东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宋杰教授在书中分析道:“河东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发挥如此重要的影响,和它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所以,不管是对历史上的宇文氏,还是高氏来说,河东这样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宝地”,谁能够占领它,谁就能充分利用它独特的优厚条件,谁就会是赢家。对这两个政权来说,河东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枢纽的作用,而是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
说实话,看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在看一篇专业、严谨的论文,会有点枯燥,不过,还真挺涨见识的,触及了很多知识的盲区。就比如作者在第一章“‘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中讲述的关于“河东”这一地理名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就很详细。
在隋朝以后,“河东”所指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全境。但在这之前,不管是战国秦汉时期的“河东”,还是魏晋南北朝的“河东”,它们都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如果不是因为阅读了这本书,还真不知道这些知识点。另外,书后还附赠有十四幅相关形势图,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搭配起来看,可能更有利于理清那段历史。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二)
河东是两魏周齐争霸时期的重要地理枢纽,是军事争夺的必要之地,河东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新石器时代河东就是我国境内原始农牧业发达地域之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分布的中心区域。进入文明时代,河东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上发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和它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分不开。
河东气候与土壤适宜耕种,水利资源丰富,水草茂盛,利于畜牧,矿产丰富又有利于防御的地形等条件,交通非常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多样的条件加起来让河东成为了军事争夺的重点。
河东到底是哪里?
在隋朝以后,所指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全境,如唐之河东道、宋之河东路,河东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的著作上。《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使用的“河东”地域大致相当于西晋的河东郡,即以今山西运城地区为主体。
两魏周齐之间的战争,河东区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占领与利用对战争有着重大的影响。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梳理并分析了两魏周齐时期的河东,让我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复杂年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着历史一步步走向,残酷的战争在这边土地上来回的发生着,地址枢纽自己古代的战争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三)
“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 翻阅古籍对于河东之地的描述大多如同《汉书》中所述,是一片富饶且资源丰富的地域。而自古物产丰富和平原与天险之地也是兵家所bi争之地。 - 两魏周齐政/权相隔黄河对峙,河东变成了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这块土地的归属和军事上的利用程度,影响着两个政/权的命运。 - 书名:《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作者:宋杰 出版社:山西人 民出版社 -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河东的拥有者,大多会在此设置行政州郡,加强军事管理,以此来巩固河东地区的防务。 - 在书中所载的战争大事记中,多是以河东为战争的枢纽地。而它的归属也在一 定程度上呈现了双方蕞终的战果。 - 以一个地域的兴衰发展,来展开两个政/权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角度来描写历史,着实让人记忆深刻。河东之地,也许有机会也可以到访观之,去感受一下其上所承载的历史之沉重。 - 兵戈止伐,岁月静安。往事浩渺如烟,对于宇文氏和高氏来说那段熠熠生辉的年代已然成了典籍中历历在目的文字,唯有河东之地,仍哺育着一代一代的华/夏/人/民。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四)
首次听闻宋杰老师之名还是2022年其佳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再版之时,读罢该书,对宋老师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钻研成果深感钦佩。谭其骧先生曾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由此观之,谭先生、宋老师等前贤的研究成果,也为后学“搭建舞台”,功莫大焉。
笔者一直对魏晋南北朝史颇感兴趣,这一时期纷乱的时局固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生民之殇,但也为英雄一展峥嵘提供了历史舞台。及至“隋唐盛世前夜”的“后三国”(包括前期的东魏、西魏、南朝梁和后期的北齐、北周、陈)时期,时人比之项羽的高敖曹、纵横南梁的侯景、作为《兰陵王入阵曲》蓝本的高长恭、落雕都督斛律光、西魏的八柱国……亦可谓是将星熠熠。近又听闻,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开放。凡此种种,都引起笔者对古之河东、今之山西这片尚未涉足的土地的关注,也成为拜读宋老师这本《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下文简称“本书”)的缘由。
饶胜文老师在《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中形容山西是“河东都会,用武之地”;宋老师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也用一整章的篇幅论述了河东在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意义。而初版于以上两部著作间的本书,则专注于“探讨河东对北朝后期战争的影响”。
尽管“河东”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的著作,但春秋时期的晋国已以此地及周边地区为霸业之基。一方面因为当时晋国的西部与北部并无强敌;另一方面,从用兵的角度考察该地的地理形势,不难发现自该地向东、向南出兵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有利于晋国威慑除秦以外的诸国。但随着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游牧民族的兴起,后世占据此地的政权都无法复制晋国的成功:若具有高度机动性的强敌从北而来,则除可以大同、太原等几个有限的战略支点为支撑构筑防线外,该地区几乎无险可守。
至两魏周齐对峙时期,河东也成为双雄争夺的其中一个焦点(另一个焦点就是本书附录一中介绍的河阳)。虽然相较在河阳之地爆发的多次大战,双雄争夺河东之地的军事冲突在规模和烈度上都稍逊一筹。但宋老师还是敏锐地发现,河东之地的得失从长远看成为了决定双雄博弈的“胜负手”,因而值得予以研究。
本书正文共九个章节及结语,除结语外,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对“河东”概念自出现至本书讨论时间为止的历史演变及其地理特点的介绍;第三、四、五、七、八、九章则是对双雄围绕河东展开博弈的历史阐析;而篇幅最长的第六章,笔者认为既是对读者构成“挑战”、又最能体现章学诚所谓“学者求知所用之功力”的内容,则是宋老师精心梳理的西魏、北周河东政区概述。作者在该章节结合前贤研究成果,对自宇文氏占领河东至平定北齐前,河东政区建置的演变与地位进行了考述分析,详细论证了宇文氏如何通过对河东这一前线之地实施有效管理,进而逐步确立自身优势,最终战胜北齐。该章节内容在一般读者看来也许略显艰涩,但笔者认为是确为最能体现宋老师深厚研究功力的部分。本书以朴实的文笔,将一个相对冷僻的话题的相关情况剖析明白,实属不易,体现宋老师扎实的研究功底。至于书后所附的地图在阅读上稍显不便,也是瑕不掩瑜,从排版、印刷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
宋老师在原版后记中自谦,军事史非其所长,只是在接触相关史料后,“情不自禁地被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所震撼”,遂写成此书。从这段历史看,失去对河东的控制某种程度上的确可视为北齐最终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北齐神武帝高欢一世豪杰,却长期与相对势弱的宇文氏缠战于河阳之地,晚年甚至两次受挫于玉璧坚城,郁郁而终。笔者曾见后人以此为神武帝失策,却忽视了他早年亦曾有过亲率精骑自晋阳出发,四天横跨九百里黄土高原一举攻占夏州,自北部威胁长安的大手笔,且此次突袭行动最终也因受制于后勤补给而匆匆告终。由此观之,非不愿也,实不能耳。若不是宇文氏在占据河东之地后历经四代人的经营,想也难以实现北周武帝灭齐的雄心,这从武帝发动灭齐之战后历经的数次反复也可见一斑。这一方面引发不可以后来者眼光对古人求全责备的自省,也让笔者联想到与宇文氏耐心经营河东一样,本书(特别是第六章)想必也是宋老师长期研读史料的成果,特诚挚推荐给读者。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读后感(十五)
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时代是一个战争与权谋交织、内忧外患、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河东地区(其主体地域范围大致在今山西运城地区,包括盐湖、永济、河津三区市,及芮城、临猗、万荣、新绛、稷山、闻喜、夏县、绛县、垣曲、平陆十县)为野心家们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舞台。
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所著《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一书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研究背景,通过精心梳理历史文献,展现了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地区全貌。不仅分析了战争策略,还深入探讨了这一地区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今人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毋庸置疑,在古今中外所有战争中,地理因素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河流、山脉等等都会对战争的策略、战术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两魏周齐时期一些著名战争中,河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当时的战争策略和战斗经历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就不难理解。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这一时期成功利用河流来进行水攻或漕运粮草等都是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结果,还有在战争中如何因地制宜来布置军队,以及如何利用地形来制定具体的战术。
此外,本书还涉及许多包括但不限于两魏周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高欢两次攻入涑水河流域,企图武力占领盐池;建立北周的关西宇文氏与建立北齐的关东高氏两大军事集团长达数十年的对峙与冲突;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关中,马超、韩遂于潼关拥兵十万严阵以待;隋大业十三年,李渊于太原起兵,进攻长安;永熙三年,宇文泰迎魏孝武帝元脩入关,定都长安等。这些事件对于理解那个动荡年代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河东地区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
本书与宋杰教授前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相比,两本著作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二者都是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历史战争。本书详细探讨了河东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历史特点以及它对于两魏周齐一些著名战争的影响。而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则以地理枢纽为切入点,探讨了古代战争中的交通、战略和战术等问题。
再一个,两本著作都非常注重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本书详细分析了河东地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欢和宇文泰在争夺河东地区期间各自采取的策略和行动。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地理枢纽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两本著作都涉及到了战争策略与战术的问题。本书除了分析高欢和宇文泰在争夺河东地区的策略和战术之外,对于他们在战争中的得失也加以总结概括,而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则依然从兵家必争之地的角度探讨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战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