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郎》是一部反映朝鲜民族精神的作品,通过描绘阿里郎这个乐观、勇敢的少年形象展现了朝鲜人民的顽强生存意志。小说中的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情节和令人思考的哲理,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好生活。阅读后让人感受到了朝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
《阿里郎》读后感(篇一)
抗美援朝,是一段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壮丽凯歌。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朝鲜半岛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狂妄进犯……
这场战争,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无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志愿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战后工作中,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继《长津湖》《交响乐》之后,军旅作家王筠又推出一篇力作——《阿里郎》。通过深入挖掘战俘营的故事,王老师再次带领我们聚焦于这场战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场侧面。
战俘营,一个在战争中常常被遗忘的角落,但在这部作品中,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舞台。这个舞台上的角色不仅仅是志愿军和美军,更是人性和战争的较量。皮特作为一个黑人士兵,在我们的战俘营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而他之前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乡美国,也遭受着种族歧视这一潜移默化的观念。如今身陷囵圄、异国他乡,不同皮肤的对手却是对他这般相待,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自然形成。与此同时,战俘营中的联合国军的战俘也在与志愿军的相处中,逐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相较以往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描述,更多地集中在战斗场面和英雄事迹上,此次王老师将焦点放在了战俘营这个特殊的战场。在这里,战争不再是简单的敌我对立,也没有对于联合国军进行简单的丑化或美化,而是站在一个更为客观、更为人性的角度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也让我们对于和平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而作品将这一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停战后,22名美英战俘受到志愿军人道主义政策感召,拒绝被遣返,而是自愿前往新中国生活。这一情节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局,更是一种对于人性、对于和平的呼唤……
《阿里郎》读后感(篇二)
读完《阿里郎》,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种种磨难。这部作品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和杀戮,更是对人性的考验。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感同身受。我为他们的遭遇而痛心,也为他们的坚持和勇气而感动。
《阿里郎》是继《长津湖》《交响乐》后,著名军旅作家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鼎力之作。作品首次书写了战俘营这一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不平凡的战场,视角新颖、题材重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王筠展现了战争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让我们见证了一群普通人在战火中的挣扎与成长。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首悲怆的交响曲,奏响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让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被作者王筠细腻的笔触所折服。他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人类的善良和爱始终存在,它们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在小说中,作者把目光盯向了那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目的群体——战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人。在与志愿军战士相处和接受改造的过程中,包括皮特·路德在内的22名战俘受到志愿军人道主义政策感召,拒绝被遣返,而是自愿前往新中国生活。赵玉兰、朱贡献他们卸甲归田,走上了不同的人生岗位。如果不是皮特·路德对“医生赵”心生爱慕、钻牛角尖似的一往情深,估计赵玉兰和朱贡献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番情景。
个人的生活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由各人自己来把握,总会受到时代背景程度不等的影响。在中国,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就是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这段时期,给皮特·路德、赵玉兰、朱贡献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这其中,经历最坎坷的当属赵玉兰。皮特·路德带着孩子返回了美国,日常生活虽然没有原来舒适,但还算是基本风平浪静;朱贡献因为自己过往的经历以及婚姻内外交困,绝望之下走了绝路,算是一了百了;赵玉兰却经历了各种坎坷,本能够安稳地生活下去,却又经历了许多波折。
《阿里郎》的主角,虽然曾经摘出来三个,其实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赵玉兰,她把这部小说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串起来了。这个战俘营的卫生员,还真是不简单。
沂蒙山的一棵玉兰树,似乎不那么起眼,却依然能够倔强地扎下深根、长叶开花。
“阿里郎,阿里郎……”,这首歌永远在赵玉兰的心中回响,书中的感人故事也永远在读者的心里回响。
《阿里郎》读后感(篇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在处理战俘问题的时时,双方谈判的结论是“自愿遣返”,也就是说战俘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当时也就有了22名美国人和1名英国人选择来到了中国,选择到中国生活。 可是我们也都知道,在我国建国初期的那段时间,各种运动也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非常多的人,甚至包括一些老革命者们都遭受到了过不公平的待遇。那么抗美援朝回来的这一批人也必然深陷其中,无法避免,他们也必然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王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委员会会员,著有抗美援朝战争系列小说《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你看的小说《阿里郎》就为我们呈现了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的那群人,特别是那些美国人留在中国的真实生活状态。
小说以美国黑人皮特·路德投降作为的开始。小说详细叙述了他们怎样走向了投降的境地,又怎样跟随着志愿军军队千里奔袭。在美国飞机轰炸的时候,战场上从事翻译工作的朱贡献又救了他一命。而更为重要的内容的皮特·路德在战俘学校开启的一段不一样的生活。他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与卫生员赵玉兰建立起了情感。
所有小说并不仅仅局限于朝鲜战场,更是向着未来不断的发展着。皮特·路德经受住了美国人威逼利诱后毅然选择来到中国。当然在小说之中,我们也能够了解他选择留下来的原因,那就是美国黑人在自己国家所受到的歧视,以及志愿军所给到他们的公平对待。
而当朝鲜战场完全结束之后,当所有的人都回归正常生活之后,皮特·路德却又重新出现在了赵玉兰的生活之中,又开启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苦苦追求之下,他与赵玉兰终于成为了夫妻,更是育有一个孩子,而这还是在赵玉兰和朱贡献已经订婚的情况下。 可是他们短暂的平静生活并没有坚持多久。在1966年到来的时候,朱贡献招到了迫害,皮特·路德也选择重新回到美国,赵玉兰也在她的母亲病故之后远走他乡。所有人的人生故事在这之后都以单线程的方式发展着,都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向。
小说中更是讲述了赵玉兰融入到另外一段生活之中的故事,她抚养了一群孤儿,有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关于朝鲜战场上的一切,在她的生活之中都已经完全消失,她完全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 可是在几十年之后呢?让她们再次重逢了又会有着怎样的情感爆发呢?所有的过往人生故事同时涌上心头,又是否会感慨万千呢?反正我们读者阅读着这样的故事,一定会感慨万千。
那就让我们阅读着这样一部跨越了时间长河的作品,感受着作品之中一个个人在时代长河之中所发生的人生故事,感受着时代命运对于个人产生的影响,也来洞悉人生的真相吧。
《阿里郎》读后感(篇四)
在朝鲜半岛的民歌中,《阿里郎》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朝鲜民族的“第一国歌”和“民族的歌曲”。而今天,我要讲述的并非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而是一本同样承载着中朝友谊和历史记忆的书——《阿里郎》。 《阿里郎》是著名军旅作家王筠继《长津湖》《交响乐》之后的又一力作,这部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聚焦于志愿军碧潼战俘营这一特殊战场中发生的故事。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王筠成功还原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展现了战争与人性的交织。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立国之战。它不仅让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更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却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阿里郎》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唤起人们共鸣的作品。书中时间跨越了70年,写了几代人的恩情、友情和爱情,与前两部作品相比,它更加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的探索。王筠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一手资料,还原了战俘营的真实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另一面。 王筠的笔触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将历史与文学完美融合,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艺术魅力。在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写到了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后,共二十二个美国人和一个英国人选择来到中国。而书中的赵玉兰这一角色无疑是最让读者记忆深刻的,作为战俘营的卫生员,她不仅承载着照顾战俘中伤员和病人的重任,更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通过她的人生经历,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历史洪流下个人的无力、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对抗与合作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郎》中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描写。不同于以往战争文学作品中简单的敌我划分,王筠站在人性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更为客观和深入的描绘。这种超越仇恨的思考,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当然,作为一部战争文学作品,《阿里郎》也不乏对战争真实性的追求。王筠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更通过梳理、分析和研究,深入到了战争的环境、心理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这种对战争状态的深入理解和呈现,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阿里郎》在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绝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深切呼唤。这种呼唤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它告诉我们,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历史、珍惜和平、追求进步。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历史的伤痕仍然深刻,战争的阴影仍未完全散去。《阿里郎》以一部小说的形式,提醒我们时刻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它不仅仅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更是对人类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