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外国建筑史》,感触颇深。书中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与发展历程,让我对建筑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书中对于建筑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也有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建筑的审美和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一篇
通读一遍,几处错误指出: P168页:文艺复兴写成了文节复兴 P174页:1574年的大火为什么会引发1570年就已经去世的珊索维诺的倡议呢,建议重新核实历史 P220页:南锡中心广场群图片指北针标反了,和文字描述明显冲突 还有一些错误,不过记不清在哪里了,另外一些建筑名称(比如卢浮宫)和人名建议用译文通用
1/3页外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二篇
红线截图为书中段落,并且书中后续提到破风也是歇山式叫唐破风,弓形叫千鸟破风
因为好奇我百度了一下,解释相反的对应关系。
来自知乎
来自百度百科
最后我吐槽一下吧,这本书里面一些陌生词汇没有附录名词解释表,大部分靠百度能解决,但是一些连百度都搜不出来的就让强迫症很难受了,有的词汇甚至在一百多页出现,三百多页给出解释描述,算是一个小戏弄吧。
2/3页外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三篇
粗体为重点,红色为超重点,绿色为重要数值,紫色为重要著作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在揭去它作为建筑史教科书的外衣后,这也是一本很好的建筑学入门书籍。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到法国古典主义的结束,从原始的石建筑走向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五六千年的文化历史进程,在陈老的笔下一气呵成;只是相较于普遍的建筑书籍,图解注释还是略微少了一点,所以若不结合《外国建筑历史图说》一起读,大篇幅的文字就会显得有些冗长和干涩。
在反复阅读五六遍和不停地翻阅参考文献后,最终才得以做成这一张思维导图,究其如此难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由于本身非建筑也非文科出身,自身能力的不足加上第一次做这样系统的归纳,需要串联的东西又实在过于复杂繁琐,书的编排虽然按照一定的顺序,但是很多跨度很大的细节需要很强的前后串记能力;譬如有些建筑师同属于两个时代,其建筑成就也就被划分到了两个时代中;又譬如有些建筑不同部分的建筑师不同,又有些建筑在不同时期进行重建和更名,修建后的建筑师和艺术成就又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建筑的类型纷繁复杂,有的建筑师同时涉及好多建筑领域,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主要建筑形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是由于该书作为建筑学的基础性教材,很多内容并没有很深入很全面的提及,以至于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翻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才能很好地进行串联;例如书中对于巴洛克建筑的描述过于系统,内容也过于稀少,所以关于该方面的很多细节需要通过相关辅助资料才能得以全面补充。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建筑入门书籍,适合我这种初学者和想对建筑有一些了解的人,但是并不适合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
一处可能的纰漏:p94 “公元47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参考资料:
1、《外国建筑史(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同济大学出版社
3、《拜占庭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其他教辅及相关网站资料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