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感受到朱生豪翻译的精湛功力和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刻理解。他将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传译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每一部作品都展现出作者对人性、爱情、权力等主题的深刻探讨,引人深思。这套全集是经典文学爱好者必不可少的收藏品。
《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我在亚马逊上订购了一套,翻看了内容,感觉超值。内容真的是非常原汁原味的朱生豪译本,最值得关注的是最后四本历史剧,当初看人文社和其他社的改动都比较大, 这次算是见到朱生豪当时的真正译法了,很多地方很精炼更准确。接下来,我接着看内容,再继续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哟。
《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读后感(篇二)
基本上每本都有错别字,比如《仲夏夜之梦》第9页“多分是因为缺少雨露...”不解!想想应该是“多半”。对照了其他版本,都是“多半”。心里有疑问:难道民国时代“多半”就是说成“多分“的?“多分”究竟是错别字,还是民国时代就是这样的说法?
其他如:“这们长”现在的说法是“这么长”。“那一个”按照上下文意思是“哪一个”,难道民国时代那和哪不分,统一说成那?
这些疑问无没得到厘清,因为谁手头上都没有民国时代的版本。假如民国时代的版本果真是这样的,那么,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老的旧的说法都已经进化成今天的规范用语,还有没有必要为了还原历史版本的原貌,而把进化了的汉语再退回到原生状态上去?毕竟读者不是研究语言发展的。这样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是正确的、很有必要的,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这套精装、原生态版本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不推荐,还是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
《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读后感(篇三)
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中,朱生豪和宋清如凭自身之力,以他们火热的青春和爱情,励志以“百年功”去“端正”“瓯缺”的“河山”,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莎剧序曲。
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爱!
著名文学翻译家王元化就曾高度评价:“朱的译文,不仅优美流畅,而且在韵味、音调、气势、节奏种种行文微妙处,莫不令人击节赞赏,是我读到莎剧中译的最好译文,迄今尚无出其右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有许多知名翻译家都进行了译莎工作,各有所长,然迄今“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有了朱生豪,我们才认识了莎翁,莎剧才迅速在中国家喻户晓。
朱生豪的译文传到海外,在欧美文坛引起了大地震,许多人不敢相信当时落后的中国人能有这样高水平的译文,而且还是出自一个无名小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首任会长曹禺称赞朱生豪译莎“功绩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