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活动时间》是一篇引人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自由时间中的活动,提醒读者要善用这宝贵的时间。文章中强调了自由时间是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浪费时间的借口。作者的真实体验和深入思考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时间的重视,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的思考。
《自由活动时间》读后感(一)
作者的父亲,舅舅和哥哥都曾进过监狱服刑,作者是家族唯一接受高等教育并在体制内(监狱)工作的成员。这造成了作者对待监狱囚犯上哲学课时独特的心理觉察和慈悲温存的态度。
“很多人其实害怕治愈,因为他们整个身份都是围绕着经历的创伤构建的。他们不知道眺脱出创伤后自己是谁。而这种未知让人恐惧。这说的就是我,我太沉湎于过去,我都不确定他是否曾给我带来片刻欢愉,后来我决定向前看”。作者说
《自由活动时间》读后感(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哲学好像是一门高深而无用的学问。当我们提到哲学,最深的印象就是艰深晦涩,就是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遥远。 但这是真实的哲学吗?哲学真的如此无用吗?对于哲学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就会发现,哲学的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也就是说哲学最开始是让我们增长智慧、让我们热爱生活的一门学问。
所以哲学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定会是有所帮助的,之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哲学书籍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没有真正的读到适合我们阅读的哲学书籍。
安迪·韦斯特,专栏作家,曾在哲学基金会工作,2016年开始在监狱中教授哲学课。现在这本由安迪·韦斯特创作的著作《自由活动时间:一位监狱哲学教师的回忆录》就通过带有故事性的传奇经历走进一位哲学家在监狱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世界,通过一位哲学家把哲学思想在最不需要哲学的一群人之中的普及,让我们看到哲学对于每一个人,甚至监狱之中的服刑人员,所能产生的影响,让我们坚信哲学有着对于我们真实人生有所助益的事实。
在这本书中,我们首先读到的是作者走进监狱之后所碰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偏错,但他们依然有着对于自己人生的追求,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之人,即使是犯了死刑的犯人,也必然有着一颗救赎之心,有着重新认识自己的欲望,而这正是哲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本书中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一位哲学教师在监狱之中所教授课程的具体内容,而这也涉及到了哲学的方方面面。我们读着这些内容,在感受着犯人之间所唤起的反思,更是让我们也对于这些哲学思想有了更切实的了解。
比如这里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哲学概念就是自由。这在监狱之中恰恰是急需反思的一个话题。因为监狱就是一个剥夺自由的地方,但他们也一定更加向往自由,一定会对于自由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和反思,这样一个话题必然能够唤起他们更深的思考。
其他的哲学问题这里还包括身份、欲望、快乐、时间、信任、真实、种族、内在、文化、善良,等等。那么无论任何的人,这一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能够从这本书中探索到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 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些哲学思想,并从这些哲学思想之中了解更为广阔的人生世界吧。
《自由活动时间》读后感(三)
什么是“自由活动时间”?什么人需要被规定拥有“自由活动时间”?提到这个词,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
书名中的“自由活动时间”特指作者作为老师为监狱服刑人员上课的时间段。相较于普通人生活、日常学习、工作中的“自由活动时间”,监狱中的那段时光显得格外珍贵和特别。
从2016年开始,安迪·韦斯特在英国伦敦的监狱教授哲学课,他将在这样特殊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完成了这部书的写作。
这本《自由活动时间》中包括并不连贯的20段小故事,都以两个字命名,而每一章节后面都会设计一段名家名言。比如在欲望一章中是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我的梦境是一间愚蠢的避难所,就像闪电下撑开的雨伞。”;信任那章是来自乔治.艾略特的“谁信任我们,谁就在给我们以教诲。”
“时间”这章是我随手翻到的,了解到了什么叫“不定期刑”,也被称为“克罗诺斯酷刑”,是宙斯用来折磨自己父亲的惩罚,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小时一小时永不停歇的数时间直到永恒。2012年才被废止,但并不回溯。
从“真实”一章中,我们才发现作者本人也有一个暴虐的父亲和曾经进过监狱服刑的哥哥,而他自己也是一个不讨喜的学生,时而争强好胜时而沉默沮丧,直到参加了一节哲学试听课。
哲学老师提出两个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在梦中?我们如何知道周围的世界都是真的呢?作者此时如释重负,从哲学中认识到了生命的复杂性,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差异是正常现象。
全书中,最触动人心的是“遗忘”。
当作者给女子监狱的犯人进行命题讨论“如果你失去了记忆,你还是原来的你吗?”,提及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调整......一位女囚精神崩溃的嚎啕大哭,因为支撑她的唯一支柱就是脑海中父亲的慈爱模样,她无法想象自己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慢慢磨灭掉“心中唯一的牵挂”。
正如安迪·韦斯特在书中所写:“我希望我能把这座监狱推倒,建一座更有想象力的:它的目标是治疗而不是只去限制犯人;它培养信任感与可信度......”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本人也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救赎,他给哥哥打去电话,在听到那一声“老弟”的时候,他也能将心中最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自由活动时间》读后感(四)
如果有一个招摇撞骗、数次入狱的父亲,你会“依样画葫芦”地成为混蛋,还是会努力去过截然相反的生活?
尽管身处在父亲、舅舅、哥哥都曾入狱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看到他们“犯错”,我还是选择过上与他们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我叫安迪,是一名有着4年经验的监狱哲学课教师,我喜爱卡夫卡的《白痴》和《审判》的荒谬。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不可避免的性格内向、敏感、神经质又自我否定,一直受到内心“刽子手”的监视与否定,还长期伴有强迫症。但我仍然无条件的接纳和依赖我的家人,在工作中,我理智尽责,贡献着自己的社会价值;生活中我按部就班的生活,坚韧地思考着、感受着生活。
我的课程是在狱中学生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进行的,我的学生形形色色,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入狱原因,不同背景学历和受教育水平。我的课程分20个主题,包括“身份、自由、快乐、救赎、种族”等等。
我在课程中使用了很多著名的哲学故事,比如塞壬的诱惑、潘多拉的盒子、西西弗斯、等待戈多、忒修斯之船等等;我还学生讨论苏格拉底和尼采。
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程,这是他们难得的“自由活动时间”,让他们得以以“人”的身份做着思考,甚至通过课程思考和寻找自身的价值。
我记录了课程中的很多瞬间,许多非常有哲理的感悟都是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的,我如实记录下来。
1、讲到[快乐]时,学员埃米尔说:
2、讲到[种族]问题时,学员曼迪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3、讲到[变化]时,学员扬尼斯说:
4、讲到[故事]时,学员托米说:
最后,以“我”看到哲学家苏珊·奈曼说的话作为结尾,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