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000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2 08:21:01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2 08:21:01   小编:

《理性乐观派》阐述了积极心态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强调理性思考和乐观态度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和理论分析,作者指出,积极的心态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更成功的人生。文章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一

这是kindle上读的第1本书。这应该是以后读书的主要形式,方便携带,可以用碎片时间。人类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交换,反之自给自足的经济水平是低下的。每个人需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能更好的交换,因此一个人不要无所不能,而是尽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众多这样的集体大脑推动了人类进步。由此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重心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交换。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二

很好的经济学类科普读物,有些观点很颠覆,细想却也在理,总得来说绝大多数开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准都在走上坡路,这确实与全球分工生产贸易,技术交流畅通,教育普及莫大关系。作者生活在发达国家,贫富差异不明显,在全球经济中又是收益最多的,当然可以既理性又乐观,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是承受最多的,雾霾天气,食品安全,医疗紧张,巨大的贫富差异,怎叫人乐观的起来,幸福的起来?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三

连岳大大在公号里推荐的三本书中的一本,在亚马逊下单后拆开来读,确实有点小失望,这类科普作家的观点、论据多少有点经不起推敲,比如说过去两百年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衣服、食物、燃料和住房,明显便宜了很多(P16)事实依据在哪里?中国这些年的住房可不是明显便宜了很多的,而是贵了很多。

书籍每个点都展开说了,但是感觉每个点都说得不透,结构之间逻辑性也不强。啰嗦,其实表达的核心观点还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科技技术创新,人类有信心能解决社会问题。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四

哈,一本先止于其书名,后沉沦于内容的书。很推荐,该书搬出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到互联网,阐述了人类发展情况如何在人与人的合作协同下越来越好,说明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人效力。同时还提出三点:

1.时间最值钱,时间应该花在刀刃上,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要生活各方面都自给自足。

2.做自己擅长的事,学会和别人交换,利人利己。

3.个人时间管理,公司分工管理,都要往专人做专事靠拢,整体效率才最高,最多产出。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五

仔细比较,其实回到过去并非明智之举。过去我们的交通工具,我们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落后,我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我们交流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们哪有多少自由时间可言?

什么叫做财富?拥有的金钱还是物质?应该是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环境的美好不在于保护,恰恰在于发展,只有科技、人文素质、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环境。

社会的发展在于交换,在于贸易,在于各取所需,在于思想交流。于是,有限的事物却能被我们高效利用,新生事物总是不穷。问题是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的,尽管新问题又会产生,但是相比较此前的问题,新问题总是明显减轻了所具有的危险性。

让我们乐观面对未来,交换物质、交流思想,没有什么问题是未来解决不了的!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六

复制段以前给同学讲过的读后感:

人们的生活的平均水平提高了,(现在我我们大概享受着600个奴隶带来的生产力),但是大家对生活本身的一些硬件要求也提高了。但这种提高是建立在所有人都完成了较高程度自由交易的前提下的,因为只要大家都是精专于个体所最擅长的地方,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会是更高的。比如我们可以用交易的贸易量来衡量这个交易的充分程度,但是总会出于一些原因,比如说市场的信心,国家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个交易的充分程度会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影响,从而让所有人都无法享受到原来拥有的红利,(原先600个奴隶,现在只有一半甚至更少了),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个人生活的水平会受到这个交易充分程度的乘法系数的影响(比如乘以0.5),以前就是因为更倾向于自给自足,虽然平均水平不高,但是波动范围很小,但是现在就是均值高(附带效果就是内心期望也变高),但是波动范围相对来讲大了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当代生活让大家觉得危机四伏并觉得之前的某个黄金时代才是最应当有的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七

罗胖的推荐,缘分的使然,我读到了这本书。通篇读完,最大感触就是论点平淡无奇,论据气势恢宏。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生长在中国的缘故,这是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也是人们常说的正在崛起的狮子。不必谁来告诉我,我也坚信我的祖国、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放眼望之,难道我们的地球不也是同样的越来越好吗?

所以,对于这本书通篇想要传递的论点,我并没有感到新奇。

而作者论述的引经据典以及旁征博引,却足够让我佩服。

谁都知道看未来如何可以返回去看历史发展进程,而谁能想到气候、基因、经济、市场在未来发展中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类的腾飞起源于那一次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物物交换,这是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而此后的专业化发展倾向、人口的增长、农业的诞生、畜养牲畜,则都是顺其自然的进程。

直至今日,互联网成为打破大组织的一把利剑,让个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小组织与个人的成长与贡献值正在增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虽然世界并没有处处和平美好又和谐,但这已经比一万年前好上一亿倍的土地,仍然值得我们去奋斗!

海明威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八

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繁荣,或者发展,正日渐等同于从自给自足过渡到相互依存,把家庭从一个辛苦、缓慢地从事多种劳动的单位,变成一个靠专业化的单一生产活动偿付便捷、快速、多元化消费的单位。

多亏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人类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

人们将越来越自由地寻找办法,用专业化的生产交换多元化的消费。“同侪生产者”创造东西不是为了钱,而是“信誉、地位、名声、快乐、满足和经验”。多亏有了互联网,人人都能基于自己的能力给予人人、满足人人的需求了。在一定程度上,这简直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境界。

每一代人都觉得,要是发现不了新食谱、提不出新想法,有限的资源和不良的副作用就会为发展设下限制。可每一代人也都低估了找到新食谱、提出新想法的潜力。我们从来无法弄清,到底还有多少新的想法有待发现。”到目前为止,对人类来说最危险、最不可持续的事情,就是关掉创新的出水口。不发明,不采纳新想法,本身就既危险又不道德。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九

这是一本心仰已久的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在我的眼中,不仅仅是为何要乐观的理性依据,更多的是这个乐观依据对于我们有些什么作用。 一、交换 能看懂这些文字的我们,都是交换的受益者。换句话说,是改革开放这个违背本能的策略带来的。因为改革开放,意味着要面临着不确定,面临着恐惧与孤独,面临着失去已得利益的失去……这一切都是违反生物本能的。 交换就是要违背这种自私自利的天性,用对自己有点用的东西,去换取对自己有很多用的东西。这种行为是除了我们,没有任何生物拥有的。 在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不能舍去自己拥有的,去换取更有用的东西。因为这毕竟是违背天性的。 二、思想的交换 东西的交换只可以得到一个东西,而思想的交换却可以得到两种,甚至更多。 生产专业化,消费多元化。交换,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自给自足,却使得每个人被生存所困扰,效率低下。这就是交换的魅力。 思想的交换,造就了集体智慧,个体思想在碰撞中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使得创新的效益不断递增。而这个现象,是违背常识的,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就看能否勇于面对,痛苦前行。 三、几个悖论 1.机构悖论 当机构由小变大时,创新是它前进的动力。当机构由大变强时,创新逐渐离它而去。它变强大的因素会成为阻碍它继续强大的束缚。要么抛弃存量,要么被拖累而行,最终等待灭亡。 2.推理的悖论 由于贸易导致了农业的出现?还是农业导致贸易的出现?由于技术的演变导致科学理论的发展?还是科学理论的发展导致技术的出现? 由因至果,还是由果导因?或者兼而有之? 3.创新的悖论 创新是在实验室中出现的?还是在不知名的地方出现?自上而下的还是创新吗? 而这些,有待于我们去发现。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

《理性乐观派》,对理性悲观派的一点思考。 理性悲观派(我不认同“傻帽悲观派”的观点)是指那些认为能够通过很多证据来说明人类并不如原来好的人。但《理性乐观派》告诉我,悲观派从来就没有对过,作者用时间衡量发展,以此反驳。 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悲观派呢?个人认为,这是由“坏消息综合症”引起的。 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性,对负面影响的重视程度要超过正面。这种对负面的偏见是进化的产物,是一种生物保护机制,这对我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正是因为我们关注负面,才让我们更可能的规避损失,所以,悲观其实是很聪明,很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罗胖说的傻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重视负面信息。事实上,我们是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有这样的负面偏见,但对与与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却抱有乐观态度。 第二,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是锚定效应引起的。它指的是一种思维定式,我们容易受到第一信息支配。正是因为我们之前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导致了今后的想法和行为都锚定在悲观的一面。 第三,对悲观信息的接收会让我们释放压力,更有幸福感。我们可以对这些信息做自己的加工,进而获得隐性的安慰 第三,对事物做出悲观判断会让人觉得更睿智,显得更有深度,更具辩证性。 第四,坏消息更能带来收益。如果我们都认为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流动,人类都会解决一切问题,那还有发展可言吗?事实上,正是那些悲观的观点督促我们防微杜渐,让我们越来越好。 理性乐观派让我们向前看,交换信息,加快发展速度,而悲观派却认为人类将会自食恶果,奉劝我们退回田园时代。其实正是这样的矛盾观点,才让我们的发展平稳进行,乐观与悲观其实并没有对错,两者缺一不可。乐观指导发展,悲观规避风险。两者共同作用才会引来平衡。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一

书中有价值的观点

1、衡量一种东西价值的真正标准,是看获取它所花的时间。如果你想自己把他做出来,通常所花时间会比买其他人提供的现成品要长。而倘若你得到这样东西能由其他人高效率地制造出来,那么你就能负担得起更多。

2、一百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的本性,总是雄心勃勃地渴望成为极少数最成功的人,而不是知足常乐,欲望才是人的内设程序,感恩不是。要想越来越幸福,致富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政治自由更有效!

3、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

解释现象:

第1句话解释了价值的衡量标准。比如,每日的生活所需都是由市场提供,如果是自给自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因此我们能享受到更多高效率带来的便利。

第2句话解释的是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力争变得更富裕。可富裕之后仍然可能变得不快乐。如果你所在的环境,允许你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跟谁结婚、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欲望,国民会越来越享受自己的生活。

第3句话解释的是金钱可以节省生活琐事的时间,让你艰辛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可以带你去到一个没见过的世界。

预测未来

时间最可贵,我们应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有限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产出最大化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兑换自己的价值。

后记

技术改变世界,过去并不美好,现状也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我们尤其容易陷入悲观情绪。

世界越变越好: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通畅,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二

《理性乐观派》是值得每个人都读一遍的经济学扫盲书,讲述经济发展是如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初每个人自给自足勉强生存,交换行为触发了劳动分工,使得劳动效率和生存率都提高了,人与人建立基本信任,带来更多的繁衍(人口)和交换,以及更多思想碰撞,这些思想的碰撞和交换不仅变为文化积累,更是带来了技术的创新...受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所致,每个时代都有大批的悲观主义者,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很悲观,这种论调无处无时无刻不在,千年虫、酸雨、温室效应、核危机等...绝大部分的悲观预测现在都被证实是庸人自扰。作者提出悲观主义者这种,从静态视角和现有认知角度看待未来社会其实并不公平和带有很大认知局限性。其中反驳环保主义那一部分很精彩也让人警醒,环保主义者提出使用现有能源造成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事实上不断的创新会让我们在能源利用上做得更好(比如更高的利用率或对二氧化碳更好的处理),但人们对这种悲观论调的重视使得一些国家和企业被限制排放量,不得不投入一部分资本去研究生物燃料,这些费力不讨好的燃料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且最终无法使用廉价能源,生活水准降低的,一定是穷人。所以说悲观论调也可以造成实际影响,是该有更多乐观派站出来,将这类无稽之谈扼杀在摇篮里或者最起码让人们提高警惕。

我看这本书的感觉很多时候是“我去原来这么回事儿啊!”之前的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会找到依据。作者所说的乐观并不是盲目乐观,他举了大量史实来证明人类文明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和进步要经过各种思想不断的碰撞(交换)和试错来产生,我们要宽容试错的风险,警惕片面的悲观情绪,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并对人类社会和自身的未来给予更多信任和希望,从生物学角度讲,进化会去伪存真;从经济学角度讲,集体智慧也会做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所以我们就保持平常心,做个理性的乐观派吧。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三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社会体验以完全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方式飞速、持续地变化”。本书重点论述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是什么使得人类有能力以这种疯狂的方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尼?

很多人认为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是因为有着比其它动物更为大的大脑,但是已经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平均大脑的体积比我们更大,但却经历一路向前的迅猛变革。尼安德特人具备了巨大的大脑、复杂的语音、大量的技术、但是他们从来不曾突破自己的原始小生境。而起源于非洲的现代智人制造出类型越来越多的工具,尼安德特人还是只会制造手斧。没有交换,创新就不会发生。交换之于技术,正如性之与进化。它激发出了新奇的东西。正如当下热点话题共享经济。人人都向着共享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无疑会变得更加繁荣。相反如果都有着自我封闭的思想,人类也不会有今天,通过交换,人类发现了“劳动分工”,也即出于互利的目的,将努力和天赋加以专业化。正是有了共享,交换才有了共同进步。随着人类进化到某个阶段之后,人类的智慧就成了集体性的,累积性的,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在其他动物身上。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能够进化的必然是更加强大的,尼安德特人的淘汰也是必然的。

我们习惯的认为,技术和创新是一体的,但这里却出现了强有力的证据:人类刚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任何类似文化进步的经历,但他们只做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改变。哪些没有改变或者改变一点最后都消失了。而我们的祖先智人他们不断的改变习惯,它的技术变化得比自己的生理构造要快了。为什么新技术和新人种会在非洲出现,目前有2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这是气候推动的。第二种理论是,一种偶然的基因突变微妙地改变了人类大脑的构造方式,从而触发了人类行为的改变。

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向前进步的,正如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值得奋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的核心是:交易。作者认为交换使人区别于动物。注意,是以物易物的能力,而不是互相帮助,是舍弃自己拥有的,不是互利互惠。 正是因为物品的交换,使得人类不在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是进行社会分工。用李嘉图定律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的)是人们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反而帮群体创造财富。 但正是这样的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人类“集体大脑”。作者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可以用自身基因之外的载体来保存信息的生物,而那个载体就被叫做“集体大脑”。他保存了人类所有的信息,也让信息碰撞交融,混搭重组,形成新的科学与知识。 文章的理论基础大概就是这样。但那只是引子,作者的目的不在于介绍理论,而在于传播理性乐观派的思想。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我们恐惧科学的进步,心里想着现在世界灾难这么多,人类迟早会毁在自己手里,所以呢,或许我们想退回到陶渊明的田园时代。 但实际上,作者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你,我们要加快技术进步才是正确的,其实我们活的比之前任何一代都要好。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情况越来越差呢? 其实我们的片面的高估了坏消息。我们对坏消息敏感,这是自然的防护措施,其次,坏消息显得更有智慧,然后,还可能带来收益。所以我们往往忽视了人类发展好的方面。 作者提倡理性乐观地看未来,希望用交易来扩充“集体大脑”,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造福人类。所谓穷,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卖到足够高的价格,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基础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服务。 书中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作者告诉你,田园时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会带来落后,因为你将会用所有时间去自给自足,那还谈什么发展?作者会说,所谓穷,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卖到足够高的价格,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基础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服务。 书中会有好多好多的数据例子告诉你我们的美妙生活比你所想的还要好,这是一本励志书?怎么可能,虽然说,效果是这样样。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篇十五

你可能会问,你们理性乐观派的基础方案是什么呢?

理性乐观派认为,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省,也不能靠停,而是继续想办法往前冲,即使距离地面只有一米,也要想办法在地面钻出一个洞来穿过去。能源不够用?那就想办法发明新的能源,开拓全新的资源,让我们的发展继续可持续,而不是停步,更不是缩减。

怎么往前发展呢?人类历史几百年的文明进展,无非告诉我们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靠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信号。人类发现新资源、新能源不是靠什么环保、什么有志之士的大声疾呼,全部是靠资本家贪婪的眼神盯住市场信号。太阳能什么时候能普及?不是靠大声疾呼来普及,而是当石油越用越少,价格越抬越高的时候,用太阳能已经有利可图的时候,太阳能就会大行其道。而且随着太阳能的用量越来越大,它的单位成本也会相对下降,那么太阳能就可能逐步替代一部分石油。所以,最终还是要通过那个被很多悲观论者、环保主义者看不起的、贪婪的市场的扩张,通过价格信号,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个办法就是知识。前面我们讲过,资源的本质就是知识,所以解决资源问题的核心路径就是知识本身的增长,可是我们要知道怎么产生知识。得用能源、资源才能产生知识,知识越用才会越多,如果所有人都安贫乐道,回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状态,还能产生什么新知识?知识需要人类的发展、大量的协作、便利的交通、充分的交流、舒适的生活,才会冒出来。

很多人指责美国人,说他们能源用得太多了,美国人不服,说我们创造了知识,知识可以分享给全人类。咱们不妨算一笔账,假设这世界上只有最后一吨石油了,你是地球妈妈,你会分给谁?假设只有两个分配对象,一个是非洲丛林里的土著,很节省,一吨石油他们可以用100年,点个小煤油灯,就这么凑合着过。一个是美国人,一吨石油只能用一个月,但是很可能会产生新知识,新的解决方法。请问你会分给谁?当然给美国人用,分给土著使100年也是没有进展的100年,又有什么用!

所以想要生产知识,必须耗费资源。当然,我并不是号召大家去浪费,丝毫没有这种意思。我只是认为,面对人类的未来,悲观主义的论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对过,就算它未来对,按照他们主张的解决方案,也仍然不会成功。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存态度不是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而是当一个理性乐观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