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的读后感大全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3 17:20:09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3 17:20:09   小编: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表达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文章中温暖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令人动容,引人思考自己是否足够珍惜当下,并激励人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一)

《人间一趟,灿日碧洋》和《一期一会,念念不忘》两本国内外游记是一套,但两本却并不完全相同,正如书籍封底写着的:“他更多关注的是人,包括他本人在内,是人的感受。”国内游记主要是风景触动作者的心后而有的感受,这一本国外游记则是人与风景带来的触动。两者相比多了些他人的部分,甚至也可以说这一本主要是在记人,讲述风景只是顺带的。

因此作者本身到其他国家地区的身份也很值得关注,他是学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国家的代表,他所到的地区必然要做出隆重的接待。作者见到的也多是两国交流的友好,以及陌生国度人民对于他所代表的国家和文化的热情。

最初几章则是作者故地重游的同时思念自己留学时遇到的人,火车上邂逅的美丽的外国小姐、租房时温和善良得像母亲一样的房东太太、教授他知识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到温情不假,但也和先前提到过的部分一样,带着一股“我为中心”“人事物环绕我”“我的感受铺开到他人身上成为我眼中他人感受”的自恋之感。

抛开这一点不提,这一本书依旧是一本很好的融合了文化与风情的散文集,算是借着一个身份看世界的窗口,虽然是看几十年前的世界。比起带着鲜明时代和身份特点的他国对待作者的热情态度,还是那些讲述了历史人物前行历程、描绘了风景和风景触发人而生的最本能的感受的部分更加动人。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二)

《人间一趟,灿日碧洋》记录的是关于国内各个风景和城市的游记,而《一期一会,念念不忘》则是季羡林去往各个国家的回忆散文,前者里的景色描写相对更多一些,后者则是聚焦于每次出国遇到的人和事,发生的事情更为有趣,情感的迸发也更为强烈,,季羡林散文的三真之境,即“真情、真思、真美”,也在该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里有季羡林年轻时留学德国时的经历,那会儿时局动荡,但是女房东、教授以及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懵懂爱情都显得那么美好,在德国的小城,季羡林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那里充满了回忆,即使后面又回去了一趟,还是念念不忘。后面的访问亚洲的印度、尼泊尔、泰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都是季羡林功成名就之后,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前往。在书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在那时,能够访问的国家都是充满了极度的热情和友好,季羡林每次去都会受大巨大的欢迎,从上级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是如此,尤其是看到季老反复的提到“中印友谊万岁”,再看看如今的局势,只能说没有永远的朋友。 “真情、真思、真美”也确实建立在季羡林与国外人士交流时诞生的真挚情感,季羡林不光是写接待他们的朋友,更是细致的写出了很多偶遇到的惊喜。乌兹的小男孩、尼泊尔热情的群众、养了四万条鳄鱼的动物园主,包括加德满都街上的神牛、泰姬陵、曼谷的大皇宫等等,人、景、物都是融为一体的,构成了对于国外某地的整体印象。 季羡林笔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从未见过的风景到外国友人的心灵,让人不得不感慨那时人类关系的纯洁,但也许,是季老想要突出这种中外交流之间的善意,除了情感的流露,季老也抒发入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毕竟作为访问团队的一份子,季老的收获和感触都还是很多的,这也让这一篇篇散文在情感之外又增添了很多关于人生、故乡、家国的思考,不愧为一代大师。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三)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收录的是季羡林海外游记篇,那是我们未曾到过的地方。 对于很多人来说,出国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外面的风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只能靠文字和影像来了解它。有人说旅游就是一个地方待久了想换一个地方待着,也是,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心情,总会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是季羡林的外国游记,在他的散文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美景,还有那里的人和事。写景写人总是分不开的,人们借情抒情,这个情很多时候也是关于一个人的。我们的旅途中会看到很多风景,也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有着很多的故事,点缀着我们的人生。在季羡林的旅途中也碰见过很多人,他们留给季羡林很多故事,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Wala和女房东是不同的人生,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颠沛流离,意味着被奴役被压迫,而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都带有着绝望,却又心怀希望。季羡林与他们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女房东则是另一种人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喜欢絮絮叨叨,但同时也是一个干活利索的老太太。 踏足外国,是另一种生活。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土,故土难离,却也会在有生之年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季羡林的一生走过很多地方,那里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季羡林的散文很美,尤其是写景的,他的游记是一种美好生活。 读季羡林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游记记录着他的生活,他见到的景色,他遇见过的人,还有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感悟。这本书很适合学生,尤其是关于写景写人方面有着很好的借鉴,多读多写,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会有所提升的。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是季羡林散文中的一部分,关于作者我们是了解的,他的散文给人一种温柔之感,我想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会喜欢的。读散文是一种情绪的抒发,作者带领我们走遍世界,了解那里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去看更多的风景。季羡林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许已经不再适用这个时代,却也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那个时代的世界。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四)

季羡林,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和文化领域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使者。通过他丰富的海外游历,他不仅积累了广泛的见识和学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梁志刚所编著的《一期一会 念念不忘》就是一本展现季羡林多彩人生和跨足国际舞台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尤其以季羡林游历东南亚国家的部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这里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风情。季羡林的游记记录了他在东南亚各国的所见所闻,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体验这些国家,将自己融入其中,与当地人民交流互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真实的东南亚。 他对仰光的描写尤为引人入胜。仰光,作为缅甸的最大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虽然在近年被打上了危险的标签,季羡林的游记中,透露出他对于这座城市的深深喜爱。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仰光的街道、建筑、人物,让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他的文字不仅带有学者的深度思考,还融入了文化传承的情感,使得这座城市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951年,他随着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这次旅行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述了那里的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等方方面面。通过他的游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缅甸文化的钦佩和探索精神,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神秘和独特魅力的国家。 季羡林的海外游记,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和见闻,更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的见证。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国家的人文景观,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将这些异域风情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化认知中,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本书以季羡林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主要是亚洲国家的游历,深入展现了这位学者的博学与开放、文化与感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读者更加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也更好地认识了这位跨足国际的文化使者。如果你对于季羡林的出国经历和对于亚洲多元文化的探索感兴趣,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五)

“一期一会”是个日语词,是由日本茶道发展而来的。“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意味着仅有一次的相会。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后面的“念念不忘”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季羡林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散文家。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12种语言,通晓14门学科,一生可谓“言有物,品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如果对这样的介绍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一读他的散文集《一期一会,念念不忘》就容易明白了。

人的一生,有时候觉得短暂,有时候觉得漫长,通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往往是在离别时分,才知道相聚的可贵;往往是在再也不得相见时,才能够记起印象中的点占滴滴。散文集《一期一会,念念不忘》中,收录了季羡林的28篇海外侧记,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记录行程的,也表达想念的,时间幅度长达几十年,足迹遍及欧洲的德国,亚洲的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日本以及非洲的马里、几内亚等国。总的一个基调,那就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辞,有时甚至是兴之所至、照实录之,却同样能够激观者的共情,觉得是在和季老一样,见过那些事、经过那些事,领略异域风情的同时,感受到的,却是朴素的友情、真挚的人之常情。

由百家讲坛时钱文忠的介绍,知道了他是季羡林的学生,也由此知道了季老的学问之所在、所系。这些虽然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机会去感受,但文如其人,但却可以借《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这本散文集,去领略季老作为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的风采。

季羡林笔下的人和事,通常都不大,他就是在回忆,是怀着“一期一会”的那种感觉在回忆那些人和事。《表的喜剧》中,他笔下的那个修钟表的老头和老太婆也真是可爱之至,面对一个陌生的东方人的为难事,他们却“有点显得怕恐”以及“露出不安定的神气”,直到把每一个可能地方全找过了,才忍不住接着问送表来修的细节——幸亏最后问题解决了。一件有趣的小事,但在季老的笔下,却足以让人回味再三。画面感极强,也极易使人感慨再三。初到异地的异乡人,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可不得困难重重嘛!也正因为如此,多少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成为“一期一会”的一篇文章。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中更多的文章,是季羡林出访时的见闻,更多地是在表达友好,未必都是“一期一会”,但却足以“念念不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初抵德里》中的一句话大概算是答案吧——“朋友中有旧知,也有新交。对旧知是‘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新交是‘乐莫乐兮新相知’。各有千秋,各极其妙。”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记在心中、形诸文字。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六)

被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曾经在海外留学,先生也曾在海外旅游,在他的文字中,总能感到一种景色之外的思考,比如人的内在感受和人的内在觉醒。

先生的学生把先生在海外旅游的多篇文章,收集在《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这本书里。与其说是一本游记体散文集,倒不如说是一本借游记而写人生写未来的散文集。

书中一篇《国际大学》的文章,是先生在印度泰戈尔大学访问先后所作的记录。泰戈尔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经早期访华,给国内文坛吹来了一股新的诗歌之风。

先生说泰戈尔仙风道骨,有幸外出访问住在该学校,发现学校里种的木棉树开出红色的花朵,倒是和国内经霜的枫树很像。

先生和泰戈尔同被多数人敬仰,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指引着许多热爱文学的后来着。同频的人总是惺惺相惜,泰戈尔仙逝以后,他和中国的情谊也成为印度和中国的友谊见证。

听身边从印度旅游回来的朋友说,当地对华人真的非常友好,路上经常被热情的打招呼。这世界,总是温暖多一些。

先生曾在德国留学,《表的喜剧》是先生到哥廷根以后,写的第一篇散文。因为没有手表,所以时间变得模糊起来,经常去借不同店家的表看时间,也引起了很多怀疑。最后自己买了一只手表却因为长修不待而失去了看时间的作用。最后买了一只贵价手表匆忙间撞坏后,不得不再去修理,结果因为迷路走错了表铺,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拿回了自己的手表。

整件事情让人忍俊不已。轻松倒出了外出的不易,也说明了城市发展之间的差距。

阅读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生活的千种滋味,是经历也是成长。

自古有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才能验证自己读过的书。思考之后,人生自然不同。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七)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游记精选集,同时这本书也是对季羡林先生海外游记的一次梳理。书中的游记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先生在青年时代出国学习的经历,也介绍了先生后来作为学者、作家、教育家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日本等国家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感,同时也带领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游历人间,见识天地。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未间断过,他用自己温润的笔墨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和一路行来的足迹。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物一情,都是他文字的主角,而那些文字中的真美、真情和真意则最是打动我们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文化代表图、作家代表团的成员出国访问,或是接受外国友人邀请出国进行友好交流。无论以何种身份出国,季羡林先生都身体力行地充当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使者,让文化交流成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纽带。 跟随着先生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哥根廷的山林、德里的总统府和红堡、孟买的印度门、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日本的唐大招提寺……先生用文字记录下出访这些国家的心情和对这些国家与城市的印象,也饱含了他对于人生和故乡的思考。

最难忘的是季羡林先生对于在德国求学时与房东太太结下的深厚情谊。先生在德国求学十年,也与房东欧朴尔太太共同生活了十年。初到德国时,来到了新的环境的先生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从就餐到就寝,女房东都给予了精心的照顾。在这十年中,他们共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苦岁月,在远离故土的日子里,这位老人给了先生温暖的慰藉。在文章中先生多次用“母亲”来形容房东太太,我想,是因为在十年的德国生活中,女房东给予了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关怀就像母亲的关怀一样,是温柔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才让先生怀念至今,念念不忘。先生对于女方的感情是深切的,在回国后他还曾把千辛万苦弄到的咖啡寄给德国的房东太太,那是一份来自远方的惦记,不只是租客与房东的情谊,更是一份游子对于“母亲”的深情。 游历人间,我们会遇到全新的自己,也会见识到不一样的天地。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八)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季羡林海外游记》收录了季羡林在国外求学和游历的游记28篇。透过这些游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异国异域独特的绝美风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还能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身处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环境、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

与传统意义上的游记不同,季老的游记不仅记录旅游地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还关注人和人的情感,尤其是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表达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关爱的深厚情谊,以及各国人民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季羡林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十年,这十年既是季老青春年少、年富力强的十年,也是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十年,更是季老与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亲如母子般关系让人难以忘怀的十年,还是季老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开启一段没有结果的异国初恋的十年。季老饱含深情地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其后半生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依恋。

作为一名语言学家和研究者,季老到世界各国学习、生活、访学和游记,不仅仅限于游山玩水,更在于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感受异国风情,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毕竟,只有增进了解,消除历史等原因造成的隔阂、疏离,才能更好地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共赢。

在游记中,季老多次记录了重游某地的经历。这种从时间纵向的维度来对比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变迁,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心境。

季老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我们国家从孱弱、贫穷走向富裕、强大的年代,所以,他们这一代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境也与现在的年轻人不同。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过饥肠辘辘、缺衣少食的时代,他们更能够理解现在生活富足的来之不易,对与我们有着同样经历的国家和民族饱含同情。

在每一篇游记之前,编者都会对游记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出国的前因后果、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随书附赠的两张小书签,可爱又实用,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选取封面小插图进行点缀,并搭配富有哲理、美感和韵味的话语,让读者在读书之余,感受生命的惬意与平静,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九)

从小到大,我只出过一次国,虽然是跟团出游,但是人在他乡的那种紧张感却是无法避免的。回忆起我当时的小心翼翼,不知道孤身在外上学的留学生们,是否也体验过呢?

著名作家季羡林老先生也曾于1935年奔赴德国,在歌廷根开启了10年的留学生活。当时20多岁的小伙子,初到陌生国度,也曾闹过笑话;在德国生活的10年,他也曾租住当地人的房子。这与现在的留学生有很多共同之处,那么当时的季羡林是怎么样的呢?在《一期一会 念念不忘——季羡林海外游记》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经历。

《一期一会 念念不忘——季羡林海外游记》是季老的学生梁志刚先生编注的,向读者呈现在季老青年时代赴德国学习及后来作为学者、作家、教育家、史学家出访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家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叹。

与另一本《人间一趟 灿日碧洋——季羡林国内游记》一样,本书中的游记并非纯客观地对景物的描摹,更多的是对人的感受的描写。

初到德国时,季老曾去修过手表,他将这次的经历写成了到德国后的第一篇散文,即《表的喜剧》,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初到新环境时遭遇的尴尬。

到德国的第三天,季羡林在朋友的陪同下,找到一个修表铺,老板告诉他要第二天来取,随后给了他一张单子,他便与朋友出了店门。当时他以为单子上一定有店铺的名字和地址。第二天,季羡林不好意思麻烦朋友,便自行去取表,结果,就闹了笑话。

他“找到了”表店,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表了,老板和老板娘很紧张,连着几天帮他找表,结果都没有。最后,季羡林不得不麻烦了那个朋友,结果,并不是表店把手表弄丢了,而是季羡林连着几天都找错了表店。

想必,当时的季羡林,一定很羞愧吧?

季羡林在德国时,租住在一户当地人家里,那是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儿子去外地上了大学,便把闲置的房间出租。季羡林在德国的十年间,一直住在他们家里,与房东夫妇,特别是房东太太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季羡林少年离家,十四岁丧父,二十二岁丧母,在母亲去世前的八年里,他都未能与母亲相见,因此他心中有着深深的悔恨。朴实无华的德国女房东朴尔太太,给了他母亲般的温暖。

季羡林形容朴尔太太时说:“她没有多少惹人注意的特点,相貌平平常常,衣着平平常常,谈吐平平常常,爱好平平常常,总之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人。”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母亲,不过是平常又普通的人罢了。

女房东包办了季羡林生活方面所有的需要,帮他准备早餐和晚餐,还会贴心地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为他留下热食做晚餐。晚饭后,会帮季羡林铺好床铺,之后与他闲聊,向他“汇报”自己一整天的经历。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

我想,在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季羡林将女房东当成了异乡的“母亲”,女房东将季羡林当成了还留在身边的“儿子”,彼此都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一个孤身在外的留学生,能遇到像母亲一样的房东,不得不说是一种大幸运。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者,他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此而他的游记不同于旅行家的游记,他更多的是关注人,包括他本人在内,是人的感受。读季老的散文,可以看到他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受益匪浅。

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读后感(十)

不记得小学几年级学过季老那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时就在想是怎样的人能在异乡看到如此美的风景,能感受这般深的哲理。后来在书店看到季老的一本《此情可待成追忆》知道了季老的故园情。现在何其有幸看到了季老的《一期一会,念念不忘》这篇海外游记,说是游记,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本散文随笔,让我就此闯入季老的世界,看到了他所遇到的人、景、情。

季老年轻的时候曾在德国待了十年,这十年期间历经战争,饱受饥饿,但一直坚持求学。而季老在德国的这段期间有一个人难相忘,那便是相伴了十年的房东太太。 可能和季老早年经历有关,又身在异国,房东太太儿子也搬离不在家,十年间季老和房东太太相依为命,房东太太不是母亲又似母亲。 住在德国期间,房东太太每天会为季老准备早晚餐,晚上睡前帮季老铺好床单然后和季老讲上一整天自己遇到的家长里短,这也成为季老初到德国练习德语听力的绝佳机会。德国战争经历尾声的时候日子过得紧凑,政府开放权限允许哥廷根的市民上山砍柴,房东太太家只有季老一个男丁,他俩相依为命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季老回国,书信断了联系,等到四十年后再回到德国的时候,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已成追忆。

看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个标题就觉得很好,出自《水调歌头》的这句是苏轼当时思念自己的弟弟子由有感而发,月宫太过清冷高处不胜寒,还是人间好。 恰好季老引用此处写自己到泰姬陵的感受,泰姬陵太宏伟了,以至于没有哪幅画、哪句诗可以将其形容。 妙在季老将这种不胜寒与苏轼当年的不胜寒相结合,巧在季老想到了27年前来印度的时刻。27年前一位印度学徒听说中国友人前来,特地等候多次被撵还是坚守希望能见到中国人。刚好等到了季老,把自己雕刻的一粒米交给了季老,上面写着“印中友谊万岁”。 可想而知当时的感受,或许泰姬陵很美,很宏伟高处不胜寒,但是现实中的可接触的人更伟大更真实,比之更有意义,看到这里不经感觉写得真好。

季老去到塔什干参加会议,除了当地大朵的玫瑰和喷泉令他欣喜,更为欣喜的是在那遇见的塔什干的小男孩。 季老偶遇小男孩两次,当他决定第三次送给小男孩一个中国纪念品的时候,小男孩一直都没遇到了。季老多次去到喷泉旁,去到喷泉旁的书店,小男孩也还是没遇到,后来在最后一天恰巧在酒店门口遇到。 季老高兴得连电梯都没坐就一口气跑上五楼给小男孩拿纪念礼物,顺便给周围的小朋友也拿了相关的礼物,小孩子们都围抱着季老亲吻。 我想,是怎样的真情能让季老对于一位只见面两次的孩子倾注这么多的感情,在这个关系删繁就简的时代,很多都是减轻情感投入而季老在经历那么多事情之后还能保有这份真情着实让人敬佩。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了《一期一会,念念不忘》之后,这个“行路”不单单是沿途的风景,更是所遇的人和事;所寄的那一缕情思,这也是我从季老国外游记中感受到的人、景、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