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象山到刘蕺山》是一篇探讨中国文学传承与创新的文章。作者通过对陆象山、刘蕺山两位文学家的作品和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与发展。文章提出了文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写作中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创新。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读后感第一篇
牟先生评论唐(君毅)先生巅峰之作在50岁,而视这部《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为自己的巅峰。
牟先生最推崇圆教,而以为刘蕺山是儒教中的圆教,所以这个标题是指陆象山对朱熹的纠正、从而使儒教在刘蕺山达到圆教。
我个人对朱熹、陆象山和刘蕺山都很喜欢,所以读这本书会亲切,如果事先并没有对他们的这种情感,这本书会很难读下来。
1/4页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读后感第二篇
刘蕺山,南明大儒,专做糊涂事——除了研究学术不糊涂。
南明末期,满人南下,时危事艰,刘蕺山老先生还是整天坐书斋,研究儒学,说什么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人心静了,世界就太平无事。后来,南明朝廷病急乱投医,请老先生出山,老先生摆足了谱,非得用古礼,让朝廷使者往来三次才出山。结果,南明灭亡,老先生自尽。
不过,老先生做学问是不糊涂的。
2/4页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读后感第三篇
牟宗三先生在这本《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中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极具个性的义理梳理。《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是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中国哲学史论系列中的一册,共分六章,其内容为象山之“心即理”、象山与朱子之争辩、王学之分化与发展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不仅将濂溪、横渠、明道贯通起来,从天命“於穆不已”的儒家最根源的智慧、老传统一直贯通到宋明儒的发展,来诠释与判释,是学术研究者值得一读的佳作。
3/4页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读后感第四篇
作者简介丨陈畅,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载丨《现代哲学》,2015年06期。 摘要:寂感真几在牟宗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最后的理学家”刘宗周对寂、感、几之论述亦有甚深奥义。通过比较两家论述可知,双方在创造性问题乃至根本性思维方式上存在重大差异。反思这种古今差异,对于当前中国古典思想研究不无裨益。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