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摘抄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9 10:55:16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29 10:55:16   小编:

本文通过作者在别人的句子里的亲身经历,探讨了语言和文学作品在不同人心中的意义和解读方式。作者认为每个人对同一句句子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因此变得多元而富有趣味。文章启示人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一)

全书都充满着一种“朦胧的精准”,太多地方让人忍不住惊叹陈老师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为什么他就能说得这么好这么得体(文字特有的得体);当然还是能明显看出陈老师饱受英语文法的影响,写下的句子一个个都带着一股英语的思维气质,再加上其写作风格还是比较自我的,有些段落的理解对习惯中文的读者并不那么友好。当然对本书感受更直观的一点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大型的书籍推介会,看完后想读的list又多了一页,话说真应该做一个本书提及过的书籍豆列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二)

在别人的句子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初次看见这个书名,便吸引眼球。比如书名一样,浅显的以为这只是介绍美丽的句子。殊不知读完陈老师的佳作,让我悟出了一个个美好的句子,这本书,如果他爱的,恰巧也可能是你将爱的,他一定能帮你发现,但是如果他爱的你就是不爱,那也不影响你把这本《在别人的了句子里》读得津津有味,因为他绝不强加于你任何东西。这本书是独立的,是你从中自己发现。慢慢读慢慢品,你会发现这本书里仿佛有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像文章一样,像句子一样。如诗如画一样,教给你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三)

这本书有些英文阅读门槛,最打眼的例子是“房间里的那头大象”,不太明显的是行文中一些英语世界习惯的句法和措辞,常读英文的人可能觉得更自然,甚至还有自动在大脑内中译英的趣味。也由于书中讨论了许多“翻译模范”和“不可译”,自然也是英文世界的读者更能对此有所体会。 阅读过程里发现了不少和我一致的视角和观点,比如谈到萨利·鲁尼的《聊天记录》,陈老师说“鲁尼自如地游走于动人的掏心掏肺和可笑的自我认知”,这两点使小说中“年轻的人和年轻的爱”异常坦诚、真实、有细节和质感。也有殊异的体会比如毛姆,即使读完毛姆那一篇后也不太能欣赏他。在我十分有限的(两部长篇、一部文集、若干短篇)毛姆阅读经验中,唯有《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第一篇《雨》略有“能够珍惜的心动”。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四)

結束出差回家,整理的間隙從床底下翻出來一本未拆封書,回想上次離開家的時候為什麼沒帶上它?可能當時覺得現有的認知放在這些別人的句子裡,還無法很好的定位自己。對於無法從容地判斷自己深處何處的閱讀,人會忌憚。寫故事的人讓字詞文雅地坐下來,看故事的人對號印證流動的情緒。遇到了,不僅有趣還很性感。

單獨摘取一段關於患難夫妻的描述,包含來日大難、口乾舌燥的顛沛,包含今日十年、夫復何求的金湯:

他們互相也只是陌生人,正巧相逢在陌生人之間求生。他們發現任何東西——所有東西——都可能被拿走,在這個似乎要延伸至他們生命盡頭的鋼鐵般的世界裡,沒有什麼能保留得住,除了彼此。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五)

人们似乎普遍认为,评论是创作的附庸,是低于创作的。但陈以侃用这本书评集,有力反驳了这一观点,把评论提升到与创作相同、甚至超越创作的水平。

虽然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都没读过,但并不影响阅读这本书评集。陈以侃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我对书中所谈及的英文作家、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既有关于作家和作品的客观陈述与知识普及,更有陈以侃对这些作家作品的主观评价和鲜明观点。这些看法,我未必都认同,但却能为我提供新鲜的视角。写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可以说是“一文一格”,篇篇精彩。个人最喜欢《纳博科夫》和《写作课》这两篇。

能把书评写得比书还好看,这是本事。陈以侃之于书评,如同徐皓峰之于影评。他们都不只是单纯地写评论,而是在他人创作的基础上,用评论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六)

我承认,我被这本书彻底打败了! 刹那间,怀疑自己的文学涵养,不不,基本的读写都产生了疑虑——字儿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明白啊!差点以为是老外写的,只不过翻译太烂罢了…… 所以说,我还是更喜欢社科啊、科普啊甚至经管啊,人家是挖空心思要把人说明白的,不像文学,很有些是以让人蒙圈儿为宗旨的。 当然,九成九真的是自己读书太少,所以没法产生那种会心一笑的“共鸣”。同时,百分百的确是自己的文学素养都被法律磨光了,竟无法接受那种没什么逻辑的、意识流一般的喃喃自语。 所以,我还是回过头去读哈罗德的《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之类的,貌似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也不错,从王小波的杂文里整个书单也凑合。好吧,好书那么多,而生命又那么有限,何必浪费在自己“读不起”的书呢……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七)

读这本书的就是一个不断激发阅读热情和验证自己无知的过程。感受的到陈以侃本身聪明可爱,并且阅读量大加上非常在意如何表达(哪个作者又不在意表达),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值得玩味,容易返回去看了又看。

淡豹称为essay式,其实就是夹叙夹议,除了议的部分,记录了很多作者的读到都某本书时纯粹的激动,赞叹,困惑,甚至是自我怀疑。这种感受的描写其实会给人建立一种信心(也可以说安慰),不管哪一个阶段的读者,其实都是一样在不断在建立和否定自己。而且因为这种感受很真实,所以他在评价某一本公认的好书时,在表达自己的不知为何好,你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反应,而不会谴责他。

陈以侃在意自己喜欢的人所喜欢的人,在意他们的言论,评价,和动态。这种心态,谁又不是?

读完这本书,基本上就安排完这学期想读的书了。感谢让我认识这么多我记得清和记不清名字的作家。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八)

纳博科夫还写过一篇短章叫《柏林向导》(A Guide to Berlin),想象2020年会有一个思路刁钻的写作者要描绘百年前的柏林生活,去参观一个电车博物馆,那此时再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售票员挎包的颜色,电车行进时独特的声响,在他看来也会变得无比高贵。短篇最后说,这似乎就是文学的意义,把日常物件照在未来那面更和蔼的镜子里,在这些琐细之物周围发现那些本来只能由遥远的后代体会的馥郁和温柔。

我的顿悟大致是这样:讲故事只是幌子,翁达杰远远指着的,是各种情绪流动的轨迹。这些“人物”,也只是像容器,各种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就在这些容器里交换;翁达杰的棋谱上,他留意着车二平六,象五退七,他需要你是车,是象,但具体是谁并不重要。可当任何角色都可以退场,就像在人生里一样,每个人都变得无比重要。这一个个进进出出的陌生人,都有你不能完全了解的过去和心碎,但却足以充满一本书,或者整个宇宙。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九)

纳博科夫还写过一篇短章叫《柏林向导》(A Guide to Berlin),想象2020年会有一个思路刁钻的写作者要描绘百年前的柏林生活,去参观一个电车博物馆,那此时再不足道的细节,比如售票员挎包的颜色,电车行进时独特的声响,在他看来也会变得无比高贵。短篇最后说,这似乎就是文学的意义,把日常物件照在未来那面更和蔼的镜子里,在这些琐细之物周围发现那些本来只能由遥远的后代体会的馥郁和温柔。

我的顿悟大致是这样:讲故事只是幌子,翁达杰远远指着的,是各种情绪流动的轨迹。这些“人物”,也只是像容器,各种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就在这些容器里交换;翁达杰的棋谱上,他留意着车二平六,象五退七,他需要你是车,是象,但具体是谁并不重要。可当任何角色都可以退场,就像在人生里一样,每个人都变得无比重要。这一个个进进出出的陌生人,都有你不能完全了解的过去和心碎,但却足以充满一本书,或者整个宇宙。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

刚开始就和作者的意见相右了,因为我并不喜欢博纳科夫,对于著名的《洛丽塔》初读完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感觉像是一个痴汉的独白。我大概是作者说的那种不能和他交流文学感受的读者了。

可能看完这本书我会再去把《洛丽塔》看一遍,毕竟阅读和心境的关系确实很大,我不会太以一本书的好坏来评判一个作者的好坏,除非是好的极致和厌恶的极致,所以假设《洛丽塔》在我这里还是不通,那我便再看一本。 看别人的书单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等于说你要接受另一个人接受过认可过筛选过的思想。看书评更糟糕了,你不仅接受另一个人接受的思想,还要同时接受这个人的思想,并且甚至是模仿着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我不大喜欢看书评,总觉得它像是剥夺了我独自思考的能力。要是以谈恋爱来比喻,那书评简直是包办婚姻的大家长。更何况我现在还不喜欢博纳科夫,所以我承认我是有几分抵触的。

不过里面确实是推了好几个我很想去看看的小说家,里面他的许多观点和态度我也是认可接受的。所以,下一本要看的是毛姆了。是的,我也太久没有进行过英文的阅读了,是时候去看一些了。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一)

读这本书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作为翻译家、书评家,对文字有着非常审慎的态度。读他的书评,能感受到他对中文和英文这两门语言的热爱与尊敬。和陈老师的阅读量比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种草单,激起了我对毛姆、麦卡锡等,当然还有博纳科夫的兴趣,准备跟着陈老师的推荐把这些书找来读一读。这本书除了推荐了许多佳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阅读”这件事。哪怕是再精彩的小说,一年之后你都会忘得很彻底,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我迷恋那个印象变成文字的过程”“看书是与人长谈”“读书从来不是读一本书本身。读书是我们回应一本书吸引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场。”这些关于读书的启示,像星星一样点燃了灵光。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人生的第二种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自己这一辈子,能经历的事情就只有这么多,而读书能让我们拥有无数的平行宇宙,在各种星系里,我们可以是水手、侦探、纨绔子弟等,而这无数的“我”反过来让我们更好理解现实的“我”。另外,这本书对我另一个帮助是,让我更懂得“怎么读、读什么”。往常翻书时,我总是对场景描写一目十行,总觉得对话、动作才是抓住阅读的关键,陈老师在这本书里让我对读者怎么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回想我喜欢的费兰特、萨利•鲁尼的作品,都是那些细节的渲染让我更觉得真实可信。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二)

在柏林接头,你走进一家电车博物馆,其中展示着从1865年开始运行以来的柏林电车以及百年来柏林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注意透明干净的玻璃展柜里已褪色的细节,售票员挎包的颜色,电车行进时的声响,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无比珍贵。纳博科夫认为,2020年的一位写作者参观博物馆就是文学的意义,把日常物件照在未来那面更和蔼的镜子里,在这些琐细之物周围发现那些本来只能由遥远的后代体会的馥郁和温柔。

在写到纳博科夫的作品如何捕捉日常细节时,他写道“一条年迈的大丹犬意兴阑珊地领着一个姑娘出来散步,街上空了,经过一盏garnet(生僻字,此处可理解为深红色的宝石)街灯,雨伞上嘟嘟一块紧绷的黑色damply(潮湿地)红了。我自己也很喜欢他写暗夜中只听见有人到家,你猜不到会是哪扇门突然‘活过来’,用一种grinding condescension(带着摩擦、吱吱嘎嘎的恩赐),接受钥匙。”

用这种会被认为令人讨厌的中英夹杂方式展示作者作品,陈谦虚地说一是因为“翻不出”,二是因为想要活生生的给读者看作者风格如何“过剩”,这当然是自谦,陈的中文功底早已可以从信手拈来又运用自如的古典诗词略窥一二。外语学习者可能会常常感受到,在突然遇到一个外文单词时,常常对这种陌生语言带来一种恍悟,在简单的字面翻译之后有难以言说的惺惺相惜和超越时空的内心触动,自己如淘金般筛出最漂亮的中文字眼,可也怕没有传达出原文带给自己的冲击和感受。因此,作者在这本书里将自己的文字间得来的狂喜都索性展示出来,像孩子在向客人展示自己无意间找到的宝物,希望能与读者找到心灵相通之处。

“读书从来不是读一本书本身。读书是我们回应一本书吸引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场”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三)

这本书是我文学阅读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简单记录阅读时零散的私人感受。

几篇以作家名为题的长文章,以十分贴近理想读者的姿势——既熟悉作家也读过好些作品原文——写了真情实感信息丰富的评论,其中掉的书袋加上“字里行间”专栏的小文给不怎么关心欧美文坛书讯和八卦的读者开出了一份非常时新的书单。区别于简练、精准、干脆利索的美,这种行文迂回、绵延、温文尔雅,漂亮讲究——即使写读《香蕉鱼》中的对话一头雾水时也依然一丝不苟地斟词酌句,还抖了包袱。

这本书有些英文阅读门槛,最打眼的例子是“房间里的那头大象”,不太明显的是行文中一些英语世界习惯的句法和措辞,常读英文的人可能觉得更自然,甚至还有自动在大脑内中译英的趣味。也由于书中讨论了许多“翻译模范”和“不可译”,自然也是英文世界的读者更能对此有所体会。

阅读过程里发现了不少和我一致的视角和观点,比如谈到萨利·鲁尼的《聊天记录》,陈老师说“鲁尼自如地游走于动人的掏心掏肺和可笑的自我认知”,这两点使小说中“年轻的人和年轻的爱”异常坦诚、真实、有细节和质感。也有殊异的体会比如毛姆,即使读完毛姆那一篇后也不太能欣赏他。在我十分有限的(两部长篇、一部文集、若干短篇)毛姆阅读经验中,唯有《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第一篇《雨》略有“能够珍惜的心动”。

麦克菲把素材打印出来剪成如山的纸条再分类,麦凯恩教你要一直把屁股放到凳子上,又知道大师们也是整日对着空白纸张写不出字,无疑使写作中时光的消磨变得更合理和愉悦了。

大多数时候我的阅读观感都是:这是哪位?这是什么作品?这样的体验是怎样一种感觉?读作品之前先读评论不太能对阅读体验产生共情,哪怕读完真的能生发一模一样的感受。而对作者时代、国别、生平经历缺乏了解,就没法在文学史中定位ta,也无法理解与某人的情谊有什么悠远的意义。

本书既非学院派的条分缕析,也非常见的口感和心理白描,既有着区别于许多作家评论的仰视姿态,表达上又显出一些骄矜,其中穿插极具个人风格的引经据典、文坛八卦、真挚情感,上周在朵云《巴黎评论》杂志的活动上我问陈以侃老师是怎样在文学评论的光谱中定位自己的,他回答自己其实是在光谱之外,而看似另辟的“蹊径”,其实是自己唯一能走的路。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四)

1、写毛姆这篇真有意思hhh(21.3.14)

2、吐槽五十度灰和小时代:“任何一个五十度灰的新读者,打开书扫上几段,都无法合理推断除作者在用母语写作”和“这绝非一个在中文环境中生活18-24个月以上的人能欣赏的包袱”,哈哈哈哈哈

3、说丑闻笔记里,“Arsenal won liverpool 3:0 ”一句话导致了整个小说的OOC

4、“发去一条短息猜稍后可能会天晴” VS.“用短信发去了他认为稍后可能会天晴的意见”

5、看出来作者很喜欢纳博科夫了,除了第一章的专题,后面隔三岔五都要CUE一下

6、”自由派解决问题的思路:买书“ 哈哈哈哈哈啊哈哈,种草了Hichens

----------------

7、我承认这本书和评论里所说,大概属于长微博/公众号合集,这本书可能主要展现了“如何写一篇好的书评”。lof索凌之前发过一篇雅理读书关于伍尔夫的论述,大概是说的伍尔夫的写作本质上是对她所处的中产阶级的肯定和自恋blabla。我觉得也适用于这本,作者的文风其实也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下的一种典型文风(?)——矫情。 不过最起码现在的我确实吃这种调调hhhhhh

8、另,非常喜欢标题,主要是英文标题。个人认为看这本的时候的绝佳BGM是fly me to the moon("In other words,please be true, In other words,I love you")

9、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是我从高中标注想看到现在都没看完的书……但是因为banana fish 的关系,以及多抓鱼首页上频繁出现九故事,非常纠结要不要买来看看

---------------

PS1 论文憋不出来,最近倒是有唠唠叨叨瞎J打字的习惯

PS2 最近总是买一些买的时候就知道大概率读完会卖给多抓鱼的书……总觉得有点亏,但是新书图书馆进的又没那么快,现在新书电子书也越来越少了……sign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五)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要是读来把阅读时的心动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这本书是我文学阅读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简单记录下阅读时的个人感受。 几篇以作家名为题的长文章,以十分贴近理想读者的姿势——既熟悉作家也读过好些作品原文——写了真情实感信息丰富的评论,加上“字里行间”专栏的小文给不怎么关心欧美文坛书讯和八卦的读者开出了一份非常时新的书单。区别于简练、精准、干脆利索的美,这种行文迂回、绵延、温文尔雅,漂亮讲究。 这本书有些英文阅读门槛,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房间里的那头大象”不太明显的是行文中一些英语世界习惯的句法和措辞,常读英文的人可能觉得更自然,甚至还有自动在大脑内中译英的趣味。也由于书中讨论了许多“翻译模范”和“不可译”,自然也是英文世界的读者更能对此有所体会。 阅读过程里发现了不少和我一致的视角和观点,比如谈到萨利·鲁尼的《聊天记录》,陈老师说“鲁尼自如地游走于动人的掏心掏肺和可笑的自我认知”,这两点使小说中“年轻的人和年轻的爱”异常坦诚、真实、有细节和质感。 麦克菲把素材打印出来剪成如山的纸条再分类,麦凯恩教你要一直把屁股放到凳子上,又知道大师们也是整日对着空白纸张写不出字,无疑使写作中时光的消磨变得更合理和愉悦读作品而对作者时代、国别、生平经历缺乏了解,就没法在文学史中定位ta,也无法理解与某人的情谊有什么悠远的意义。 本书既非学院派的条分缕析,也非常见的口感和心理白描,既有着区别于许多作家评论的仰视姿态,表达上又显出一些骄矜,其中穿插极具个人风格的引经据典、文坛八卦、真挚情感。 引起了我对毛姆、麦卡锡等,当然还有博纳科夫的兴趣,准备跟着陈老师的推荐把这些书找来读一读。这本书除了推荐了许多佳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阅读”这件事。 哪怕是再精彩的小说,一年之后你都会忘得很彻底,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我迷恋那个印象变成文字的过程”“看书是与人长谈”“读书从来不是读一本书本身。读书是我们回应一本书吸引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场。” 这些关于读书的启示,像星星一样点燃了灵感。 陈老师对待别人的句子和自己的有一样兴奋和慎重,这话正说反说都是了不得。根本上是他喜欢语言这回事,包括英文和中文,所以当他把英文语法化用到中文的时候非但不讨厌,甚至有点激动人心,就像是客场作战结果把主队的风头都抢光了。而且他示范了真正的喜欢是一种接近信仰的事物。你不仅热衷于满世界寻找那些动人的文学看法,而且自己随时可以跃入这个游戏,这种冲动虽然也有痛苦但本质上喜不自胜,因为你对语言本身是人力范围之内不多的几种捕获世界的方式深信不疑。这归功于“文字”、“句子”、“修辞”、“文学”,还是更为广阔的“语言”、“艺术”、“人性”,总之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产生“我能理解”“天呐,我懂诶”一类的体验。考虑到自己的阅读量之少,这种体验让我倍感幸福。我想这应该多少归功于陈老师的文字功力,那种要把自己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的时候,心里感受到“什么”毫不含糊地表达出来的“强悍”与能力。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你要舍得辛苦。阅读的一大销魂之处,是某个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好你的作家,在熬到百来页的时候,突然跟你勾肩搭背引为知己,不管你朝哪边看,都是四目相接;不管你怎么跑,都跟他踩在同一个步点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