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1 20:35:24
自我分析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01 20:35:24   小编:

《自我分析》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作者的自述,展示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文章提出了自我分析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自我分析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分析读后感第一篇

是一本很值得读的好书!跟着书里说的试着自我分析了一下,感觉自己在过去几年里可能真的进步了不少?毕竟突然深深感到,坦诚面对自己、承认问题,也许真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甚至精神分析这个体系本身,就像书里说的,仅仅把种种无因的痛苦解释成虽然复杂深刻但毕竟有来龙去脉也有望化解的成问题的心理结构,就已经给莫名挣扎痛苦的人很大安慰了。

尤其让我感觉好乐观也野心好大的是,作者会去区分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中,哪些不愉快是客观的/别人造成的,哪些是被自己的神经症放大的,这些因素各自占比多少;又或者与人相处感到不适时,对方(及对方的神经症倾向)应该负多少责任,自己的神经症倾向该负多少责任,这些倾向具体是什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体现,它们还有没有更深的根源?……这好像暗示着,作者真的相信世事与人际关系是可以分成正常与非常,标准之内和之外的,虽然这些区别不绝对,也因文化而异;好像她相信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是可以被抽丝剥茧无限接近厘清的,而它在我眼里从来就是不可能看清,一认真就会陷进去、无谓地痛苦的黑洞。精神分析的技术和这种看似很乐观的信念,不管多接近也许不可企及的“真相”,在我看电视剧试着理解人物和试着自我分析的过程中,都带来启发、增加理解,让我有“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人”,和因为对自己的顿悟(虽然不知道它有多可靠)感到欣喜的时刻。像很多工具书的建议一样,要记得要领、坚持自我分析,肯定也是知易行难。但还是很开心选了这本书读。

自我分析读后感第二篇

边看时边想自己的事,“不信任或者仇恨一个亲近的人,可能会让人困惑并且心里难过。一个人可能乐于承受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惹,但却发现要让自己感觉到真实存在的愤怒竟是如此令人恐慌。还是要记住,就算是考虑这些外在的后果,也没有哪个情境比分析情境可以更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我想起我的父母,十多岁时和父亲生活了三年,那时他刚开始他第二段婚姻,看我什么都不顺眼,每天都把我训哭。后来在家我都不说话,表情可能也不好,他说他不会围着我转,可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围着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多余。也遭遇了母亲的拒绝,长大后父亲、母亲觉得因为年幼的事我在恨他们,我不否认年幼的记忆让我难受,但也不至于仇恨,只是从年幼开始就不断告诫自己不是所有父母都爱孩子,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我只能靠自己,然后一次次割舍对来自父母关爱的期待。对于父亲还有感激,因为他让我上了大学并有机会摆脱了类似邻居家小孩的命运。

昨天看到了相同的话,“不是谁都非得围着我的想法转”,第一反应就想起了父亲的话。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结果却收到了相同的回答,我试着去解释,却收到了拒绝,挺难受但又无所适从。我也试着去想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什么伤害,可是依旧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希望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多想想以后要做的事,对未来有了期待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自我分析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是Karen Horney在1942年出版的一本书,再次感叹西方对于人的精神与个性的研究是多么超前。

在这本书里面Karen Horney探讨了一个主题——自我分析。她分别研究了自我分析的可能性、自我分析的过程、通过例子展示自我分析的步骤、自我分析中存在的阻抗、自我分析的局限性。整本书的内容都是Karen Horney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对于这一主题的专业分析,其实是带有一种做研究的性质的,我认为整本书读起来也非常流畅。

书中的内容通过很多例子说明了自我分析的操作过程,但是这些所列出来的例子也非常有价值,可以说我在读这本书中的内容是,大多数的例子是存在一种共鸣的,或许这也印证了,我自己身上也存在某种神经症倾向,但是我认为我现在的状态要比几年前好多了,就像克莱尔会莫名地产生某种伤感的情绪,我在两年前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例如有一次坐公交车,还下了一些雨,我不知为什么,在公交车里就会感觉有些沮丧;再例如刚开始一个人在外面租房子,有时候我可能弄散了一些物品在地板上,我蹲下来收拾这些物品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觉得自己生活很可怜的情绪,当然因为后面两年的经历,我的这些想法可能现在不会这么明显了,不过就像书中所讲的,对于神经症的洞察与分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算两年前我读这本书,可能也不会意识到身上的这些莫名其妙的情绪,但是此时此刻,就算我没有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自己以前会突然心情低落;还有就是你无法去把它当做一个证明题,解出来以后写一个“证毕”,我也没办法就利用这本书,把曾经的这种心理反应给解出来,就算解出来了那也不过是一种安慰或者甚至是一种让自己满足于此的阻碍力量。

我认为还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作者的语言非常严谨,她的话包含某种辩证思想,她既不否认自我分析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不肯定自我分析一定能够带来好处;她既不觉得自我分析的阻碍就一定无法解决,也不会让所有人都依赖自身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阻抗。她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遵循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原则,哪怕是对待心理与精神这样的疾病。她提出了自我分析,但是并不是说要去追求某种理论或者实践的领先性,也就是说她在分析问题,而不是希望追求某种SOTA,这种可能会让同属于学术界的人们产生一种言之有物的感觉。

总之,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荐的,而且是非常值得每一个正在陷入或者曾经陷入自我冲突甚至这种冲突耗费着生活能量的人去阅读的。

自我分析读后感第四篇

我的世界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动荡。原来在过去的数年光阴里,我总做着英雄的梦,却只不过是个逃兵——习惯于将悬而未平的创伤隐藏,从而构筑起虚幻的和平世界。合上书时,正似大梦一场,像魁瑞格的迷雾隐隐散去,战后的废墟逐渐清晰——原来我的创伤从未愈合,只是被强迫性地掩埋了而已。但不意外的,那些被粉饰了太久的创伤,已然适应了原本失衡的世界,伪装成最平凡不过的情绪,在虚幻的迷雾中影影绰绰,依然无法触及。

如今多少有些明白读《无可慰藉》时的那一份焦虑感从何而来。那是浓缩了一个人一生的梦啊,他一路跌跌撞撞,假装知道自己去向何处,实际上却一无所知。想要在虚构的世界里匡正过去,最终只能是徒劳。

表面的和平是危险的,它的根基建立在太过狭隘的基础之上,哪怕只是滴沥的疏雨,也有让它土崩瓦解的危险。那么活在摇摇欲坠的假象中的人们,要如何打破幻想,认识并重筑自己呢?寻求他人帮助固然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卸下盔甲的诚实很难,即便是面对专业的分析师、最乐意倾心的亲友,人们也总有些将尽未尽的衷曲止于唇齿。他们只能是引路者,绝非救赎一切的上帝。本书也不例外。它如同一个人生向导,告知你攀爬的技巧、方式的优劣,却无法为你抵挡风雨,无法替你凌登绝顶。

真正能拯救自己的,从来只有自己。正如书中所说:系统性分析的终极驱动力来自一个人决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顽固意愿,来自成长的愿望以及不愿放过任何阻挡其成长的东西的精神。将自己的内心剖开重读,无异于直面瓢泼风雨。胆小的人绕回原地,构筑更大的屏障保护自己,但挫折感是一个人重新定位生活时必不可少的冲击和疼痛,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继续前行。

用“拯救”二字多少有些沉重,《自我分析》并非只面向有神经症倾向的人,不如说,是面向我们所有人。我们都需要努力到寻找一种建设性的自我审视,不再受制于给自己造成严重伤害的强迫性力量,发挥最大的潜能,从而完善自我,抵御未知。

生命本就是奋斗不息、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只要是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的。

“如果魁瑞格真的死了,迷雾开始消散,如果记忆恢复,你发现我曾经让你多次失望……”

“埃克索,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无论阴云密布还是阳光明媚,我们都坦坦荡荡地面对。”

——《被掩埋的巨人》

我的世界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动荡,既然隐秘已被唤醒,便努力在千丝万缕的心绪中寻找那条致命的红线吧。希望我,与或许也正陷于迷茫的你,在决心直面自己后的某一天,能如加缪所言: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