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变与不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变与不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0 16:05:34
《变与不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4-20 16:05:34   小编:

《变与不变》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探讨了变化和不变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观察,指出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变则是我们需求的稳定和安全感。文章强调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守内心的价值观。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变与不变》读后感(一)

书:《变与不变》包括《吉卜力的哲学》和《吉卜力的文学》

作者:【日】铃木敏夫

铃木敏夫,1948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是吉卜力工作室的董事长兼制片人。他从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加入德间书店,1984年因《风之谷》进入电影界,与宫崎骏、高畑勋共同推出了《天空之城》《龙猫》《萤火虫之墓》《千与千寻》等一系列闻名于世的动画电影作品,1989年后专职为吉卜力工作室工作。

《变与不变》收录了铃木敏夫近百篇随笔、讲稿、对谈,他在书中幽默讲述了从《风之谷》《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等经典作品到《起风了》《红海龟》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备受瞩目的新作。

《变与不变》讲述了吉卜力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创意的萌发,到创意实现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吉卜力作为一家公司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再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友谊,铃木敏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吉卜力一路走来的历程。

再次和宫崎骏相遇,唯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一部电影,一个哲理。

定个小目标,把宫崎骏的作品

《变与不变》读后感(二)

书:《变与不变》包括《吉卜力的哲学》和《吉卜力的文学》

作者:【日】铃木敏夫

铃木敏夫,1948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是吉卜力工作室的董事长兼制片人。他从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加入德间书店,1984年因《风之谷》进入电影界,与宫崎骏、高畑勋共同推出了《天空之城》《龙猫》《萤火虫之墓》《千与千寻》等一系列闻名于世的动画电影作品,1989年后专职为吉卜力工作室工作。

《变与不变》收录了铃木敏夫近百篇随笔、讲稿、对谈,他在书中幽默讲述了从《风之谷》《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等经典作品到《起风了》《红海龟》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备受瞩目的新作。

了解作品的幕后故事,解密了从吉卜力初创到鼎盛的成长哲学,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吉卜力的温暖日常。

《变与不变》讲述了吉卜力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创意的萌发,到创意实现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吉卜力作为一家公司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再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友谊,铃木敏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吉卜力一路走来的历程,分享天才们之所以为天才的秘密。

看完这本书,脑子像过电影一样,《千与千寻》《龙猫》《侧耳倾听》等,

再次和宫崎骏相遇,唯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一部电影,一个哲理。

定个小目标,把宫崎骏的作品

《变与不变》读后感(三)

这是铃木敏夫一次演讲的结束语。读完他的这两册书之后,看到了吉卜力工作室的背后运作故事,深觉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宗旨”,他们的工作就是帮人们找到这样美好的理由,。 刚刚看完宫崎骏的“人生告别之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喜欢的元素和主题,让我重温了“吉卜力美好”。再读铃木敏夫的《变与不变》,虽然是他散落各处的杂文,和一些由访谈整理成的文章,但却让我窥见了吉卜力的核心,找到了他们的作品中的“治 愈魔法”。 宫崎骏在创作《魔女宅急便》期间,画了一张图,拿给铃木看,竟然是半年前他们的一次旅行中遇见的景致。当时铃木想要拿相机拍下来,宫崎骏阻止了。真 正有感触的画面一定可以留存在记忆深处,忘记的小部分,也可以凭想象画出来。这样从心底升腾起来的画作,自然流露着打动人心的能 量。 很多人曾怀疑吉卜力是不适合培养新人的,但在《借物少女艾莉缇》首映后,宫崎骏只说了一句话,“吉卜力培养的首 位导演诞生了。” 如果说宫崎骏和高畑勋醉心于幕后创作,那么铃木敏夫在宣传方面,就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他有自己的创意。在《千与千寻》的宣传中,他说,“这是千寻和无脸男的故事”,可我们明明认为是“千寻与白龙的故事”啊!但这样的宣传效果却出奇得好,这部影片又打破了票房纪录。 在看到这么多细致入微的“吉卜力幕后故事”后,我理解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动人!我是吉卜力的忠实fans,甚至当时把这些作品当做胎教,反复观看。悬崖上的金鱼姬,千与千寻,龙猫,侧耳倾听......还有,我一直不知道的,也算是一份惊喜的,我童年蕞爱的动画片(没 有之一)——《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居然也是吉卜力的作品! 好的作品当然来源于好的创意,而好的创意又来自作者“敏 感之心”和海量的阅读。铃木敏夫、宫崎骏、高畑勋的阅读量都非常大。铃木说,“从年轻时起,我读书的目的就没有变过。说得夸张一点,它成了我的血肉,是我活下去的力量。”,“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读喜欢的书,将其化作身体的一部分,带着它前进。”但即使如此,在提起宫崎骏和高畑勋时,他仍认为“他们的阅读量是我的几倍,知识量也令我敬佩。” 关于吉卜力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就像他们的作品一样,细微处见真情。喜欢吉卜力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变与不变》读后感(四)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吉卜力最新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名字,这部动画电影由宫崎骏执导并编剧,吉卜力工作室制作。正如宫崎骏对原著的诠释:“书中无法直白地描述那个时代的暴力,它只能告诉读者,即使这样的时代来临,你也不要放弃做一个人,要活下去。”无论时代如何残酷,都要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在女儿小时候,我“被迫”和她一起看动画片,看了《龙猫》一下竟然喜欢上这部动画片,竟然还看了好几遍,从这部电影开始,知道了宫崎骏,知道了铃木敏夫,也知道了吉卜力。后来把其他的所有动画片《风之谷》《千与千寻》《起风了》《红海龟》等,都找来看了一个遍。 我一次次被这些动画片感动和激励,非常想知道这些电影背后的故事。《变与不变》这本书就是宫崎骏背后的男人、吉卜力掌舵人铃木敏夫的行业观察全纪录,我们可以从中知道这些大家都喜欢的动画片幕后的故事。本书分为两册:《吉卜力的文学》和《吉卜力的哲学》。 铃木敏夫讲述了《魔女宅急便》中女性成长和生活态度:“人类的生存方式只有两种:胸怀远大目标,并努力去达成。或者关注眼前的日常,勤勤恳恳,开创未来。琪琪和妙子的共同点在于,她们的生活态度都属于后者。”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铃木敏夫在和又吉的谈话,说宫崎骏年轻时常对他说:“铃木,创作有三个要点。首先,无论如何必须要有趣,逻辑道理什么的不重要。其次,要尽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第三,也要赚点钱,否则就没法制作下一部了。”这三点确实很重要,总结出他自己的创作精髓。 作者讲述了他也喜欢读书,“我经常读书。睡前哪怕只有五分钟也要看一看,还常常彻夜读书。”然而,作者说宫崎骏和高畑勋的阅读量是他的几倍。真是佩服他们,他们能有源源不断的好作品问世,都是源自于他们不断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感谢遇到这本好书,遇到吉卜力幕后这群可敬可爱的人。

《变与不变》读后感(五)

我对日本最初的憧憬大概就是来自吉卜力,还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夏天,我坐在外婆家的厅堂里,吹着电风扇,吃着绿豆冰棍儿,电视里的小月和小梅跟着龙猫走在齐腰的绿草地中,背景中的天是那么蓝,天上的白云胖乎乎得像是刚刚卷出来的棉花糖。

从此日本这个外国在我心中有了具体的样子:宁静和温馨中,时不时透着点儿魔法的奇幻色彩。然后,吉卜力和宫崎骏在年幼的我的心中就变成了像是神一样的存在,那时的我完全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人才可以画出这么多美丽又美好的故事。

可是当我正沉迷于吉卜力的魔法世界时,却总是隔三差五就会听到宫崎骏说要退休的消息:

面对《幽灵公主》(1997)的成功,宫崎骏宣布要退休了;

在《千与千寻》(1997)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时,他又宣布说要退休了;

《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播出后,他表示不在监督新动画;

《起风了》(2013)上映之后,他甚至召开发布会表示退休的坚定决心;

然后,2024年,83岁的宫崎骏携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再次回归。

这次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话想说了,那就欢呼一句:恭喜宫崎骏先生再次退休失败!

毕竟作为一名典型的摩羯座,宫崎骏这妥妥的天选打工人。

在《吉卜力的哲学》中就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听宫先生说,制作《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时忙碌得超乎想象。这部作品的导演是高畑勋。宫先生要誊清高畑圈点标记过的分镜图,完成构图后立刻与团队讨论,讨论对象横跨所有部门。与动画师讨论作画,与美术部门讨论背景,与上色部门讨论用色,与后期人员讨论特效。此外宫先生还兼任另一项工作—动画师,他一有空就拼命画图。他一周只回一次家,在动画播出当天。

有关吉卜力和宫崎骏的故事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那就让我们一起翻看《变与不变——吉卜力的文学和吉卜力的哲学(全二册)》慢慢品读最强打工人宫崎骏和他的伙伴们之间那相爱相杀的有趣故事吧!

《变与不变》读后感(六)

让梦想成为现实,是脚踏实地后的飞翔。

最近读到关于吉卜力工作室和它制作的电影幕后的一些故事,深感世间一些成功,虽然有其独特的出路,也同样遵循普世规则。

比如,制作了《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等动画电影的吉卜力,起初的运营模式,只是在需要制作电影时组建小小的制作团队,工作完成后就解散,等下次有工作时再召聚。

创立之初,主创人员的想法很简单:“成功一部就做下一部,失败了就在此结束。”

但随着电影票房的爆发,以及制作团队对于优质质量的把控,还有资金、人员等一系列因素的促进,吉卜力开始由临时团队,向稳定、传承化、集中化转变。

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长兼制片人铃木敏夫,1995年在法国的一次动画电影节上的演讲中讲到,吉卜力从1985年创立直到1995年的十年中,发生了很多巨变。但其以宫崎骏、高畑勋等导演为核心的主创人员,始终坚持着不将工作外包给其他国家,自主、集中、独立去完成每一部作品。

让这个以“只”制作长篇动画电影著称的工作室,在日本动画界,甚至是世界动画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随着细分部门的成立,吉卜力将作画、美术、上色、后期等工作,全部交由工作室内部来完成,这在当时是走了一条非常独特的路。因为在日本,动画制作的工作分工明确,有一些作品可能需要很多个不同的公司协作来完成。吉卜力将这些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把作品质量和完成度,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大家都看到了,只要是打上“吉卜力出品”的作品,就证明了这部作品在质量上的保证,一部接一部优良又好看的作品,使吉卜力工作室渐渐形成“前作的内容成功保障新作的票房成功。”

这些台前幕后的秘密,都收录在这套《变与不变》中,作者铃木敏夫作为“宫崎骏背后的男人”和吉卜力工作室的制片人,独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逸闻和秘密,读来非常有趣。

这套《变与不变》共分为两本——《吉卜力的哲学》和《吉卜力的文学》。

哲学卷收录了铃木敏夫一些公开演讲、随笔杂谈,还有和押井守、铃木康弘、山田洋次、石坂敬一等导演和音乐人的对谈,也独家揭露了宫崎骏与久石让开始合作的契机、还有一些电影背后的故事等。

文学卷则收录了吉卜力电影创作历程的点滴回顾、与一些作家的对谈,还有铃木敏夫的读书感悟、人生感悟等。

作者站在时间背后书写,读者站在作者背后阅读,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像作者带着我们观看了一部又一部电影一样。喜欢动画电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套书。

《变与不变》读后感(七)

记不清是上小学还是上初中的时候,在CCTV6看了一部动画电影,彻底颠覆了我对动画和电影的认知,原来动画也可以这么宏伟壮观。那部电影便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自那之后便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记忆中,在CCTV6还看过高田勋的《萤火虫之墓》,故事很简单,但至今仍记得动画里的那对兄妹,还有那个装糖果的铁盒子。起初只是因为这是一部动画片而选择观看,没想到的时候这和以前看过的动画片完全不一样,并不总是欢声笑语。越往后看,越是伤心,但依旧看到了最后。 这便是我与吉卜力最初的缘分,后来自然把吉卜力的动画作品都找出来看了,新作也一个不落的都看了。也知道了宫崎骏、高田勋、铃木敏夫这铁三角的存在,前两位作为享誉业界的动画电影导演,知道的人多一些,特别是宫崎骏老爷子。对于铃木敏夫,知道的人就要少多了。然而,了解了吉卜力之后,便会知道,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宫崎骏和高田勋。 这套书,便是铃木敏夫整理了自己的文章或者演讲稿而成,在这两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吉卜力的精神内涵,能够看到为什么是吉卜力工作室,能够一次、又一次让它的作品摘的奥斯卡小金人。 了解日本的动画公司或者动画工作室的人都知道,除了吉卜力工作室之外的大部分动画公司,都是主打TV动画制作,因为TV动画基本上能够保证回本。吉卜力则反其道而行,一心一意做动画电影,这是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运行模式,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最坏的情况,就是第一部作品就暴雷,工作室就此不复存在。 然而,吉卜力却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次又一次突围,不断推出令人喜欢的作品,一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还在荧幕上映。在2002年的时候,铃木说他感觉宫崎骏还有3部作品要做,吉卜力还能再发展十年。结果则是远远超出了铃木的预料,二十多年过去了,宫崎骏的新作旧作一起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吉卜力的作品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可以从吉卜力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新工作室一窥究竟,铃木说那里最具特色的是卫生间,虽然男女员工人数差不多,但女卫生间的面积是男卫生间的两倍,设施也很高级,显示出设计者宫崎骏女性主义的一面。 说到女性主义,我们会发现,在吉卜力的作品里,往往是女性角色给大家的印象更深,比如娜乌西卡、千寻和幽灵公主。宫崎骏在1992年就做到了这一点,如今国内很多商场之类的公共场所里,还是男女厕所面积一样,我们总能看到商场、车站里的女厕所前面很多人排队。 有些人从宫崎骏对电子产品的抗拒来推断这是个老顽固,不懂得与时俱进,然而,也许,宫崎骏才是那个与时俱进的人,他总能捕捉到新鲜的事物,然后将其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进而呈现给读者。也许,这边是吉卜力的作品能够一直保持活力的奥秘所在。

《变与不变》读后感(八)

看过许多吉卜力工作室相关的书,大多都是以作品为基础,讲述那些电影荧幕前与荧幕后的故事,铃木敏夫的这部《变与不变》稍显不同,虽然内容总少不了关于电影的创作,但是更多是集中在对整个工作室状态的描绘,《吉卜力的文学》和《吉卜力的哲学》,其实也是在这里工作的人集结出来的智慧。

虽然分为文学和哲学两本,但是内容依旧是散文的形式,每篇的篇幅也不长,许多关于宫先生和高畑先生的性格细节都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宫先生看上去严厉,但是铃木常常有办法让自己的决定一锤定音,而高畑先生更加谨慎,但是铃木也常常能说服他接受自己的想法。

这两位导演都是拥有独特个性的人,宫先生不太接受科技产物,连电脑都要铃木敏夫想办法才安排给员工使用。宫先生的灵感都来源于周围的人,《千与千寻》的故事就源于铃木敏夫曾与他讲过的一段轶事,源于夜店里的服务员和客人,最终就成为了千寻与无脸男的相遇。

除了吉卜力的两位灵魂人物,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工作人员,一个健康发展的工作室或是企业,都需要培养新生的力量,也需要留住适合自己的人才,在这一点上,吉卜力工作室即使获得了世界舞台上的成功,也没有一味地想着盈利,反而抛弃了大厂逻辑,专注做工作室的精品,铃木敏夫在书中也屡屡提到对欧美大制作的惊叹,但回过头来,吉卜力仍旧是一个工作室。

虽然是工作室,并不意味着血汗工厂,除了灵魂人物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关于员工福利也是令人羡慕的业界少见,全部员工都是正式员工,还开班了吉卜力幼儿园,得奖之后也会给员工发实打实的奖金,更别说可能获得大佬的指导,打工人怎能不羡慕这样的工作环境?

不仅仅是身为导演的宫先生和高畑先生,每位吉卜力的工作人员都会给电影带来不一样的东西,铃木敏夫就常常在宣传设定等方向改变导演的意见。忙碌有回报,天赋有机会,工作有结果,即使是普通员工,大概也会有些成就感在吧。

《变与不变》读后感(九)

新经典新出了一套铃木敏夫的书《变与不变》,一套两本,《吉卜力的哲学》和《吉卜力的文学》。同样是收录了吉卜力的一些工作日常逸事,又收了不少的影评书评,也有他的播客节目《吉卜力大汗淋漓》里的一些访谈实录。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铃木的书,总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虽然我依稀记得他说自己不愿意写“回忆录”,觉得有点傻傻的,也不知道为啥不知不觉就出了这么一大堆书。我之前读过他的《乐在工作》《吉卜力的天才们》《吉卜力的风》,所以昨天收到后就马上开始翻阅,果不其然又看到一些很有趣的地方。

比如,宫崎骏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大谈电影《青山翠谷》,直到有一次因为要和一位当地的导演对谈,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其实没看过这部电影,只看过一张剧照,仅任一张剧照便展开想象,擅自决定了影片的内容。

所以,和宫先生一起工作,“你当他是成年人就会很生气,当他是个孩子就不会生气了。”

以及,铃木敏夫谈到保田世道,说对于高畑勋来说,她是合作超过五十年的好伙伴,而对于宫崎骏而言,她是一生的心灵支持。(2016年,保田世道去世,同年宫崎骏决定复出制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并在这部电影中将保田创作成了“雾子”这个角色)

又及,铃木敏夫在文章里写道了母亲向他祝贺60岁生日的事情,进而写到母亲的一些点滴,很是温暖,写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以往的书以外的铃木敏夫的感觉。

最近为《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录了两期播客,把以往读到的一些内容也揉杂到了节目里,走近他们的制作现场,感受细节的动人之处。这部电影现在已经过了5亿,哇,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测,我该继续提高一下自己的格局了!总之,恭喜了,这部电影它真的值得啊!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

从《龙猫》到《千与千寻》,到宫崎骏,到吉卜力。我这个宫崎骏的死忠粉,每一步都让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这一次,入手了铃木敏夫的这本书,翻开看完,发现惊喜太多,已经是让我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那就从印象最深的关于《千与千寻》的地方说起吧。

说起《千与千寻》,那大家所认的肯定是千寻和小白龙的故事啦!这几乎是公认的官方CP。可是铃木在这里却实实在在的告诉你:这其实是千寻和无脸男的故事。在我以为这只是他的想法的时候,宫崎骏的默认又着实让我不知所措。在感叹铃木不愧为宫崎骏背后的男人的同时,我立马把电影找出来再看一次!

而下一个让我觉得自己白看了的点在于《千与千寻》的出生。无论是当年第一次看,还是后来无数次的观看,我对汤婆婆所在的地方都很不适应,我以为讲的是邪恶在人间寻欢作乐的地方。事实上,确实是。因为宫崎骏明明白白的跟铃木说:灵感来源于夜店。

再结合他对夜店和浴场的一些描述点,再自己一想。确实是啊。千寻、无脸男,都有对应的现实的映射。

于是此时,我悲催的发现:铃木是对的,连宫崎骏自己开始时都未曾发现——《千与千寻》讲的是千寻和无脸男的故事。心里总觉得空唠唠的,我的小白龙啊,等了那么久,居然还是男配……

最近宫崎骏的收山之作《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已经上映了好几天了,还没看,但是已经看到网上褒贬不一的评论。如果铃木看到这些,他可能会说:

这就是宫崎骏啊。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一)

今年3月,宫崎骏执导和编剧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获得第9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成为继《千与千寻》后再次获得此殊荣的动画大师。 影片讲述了一位少年与一只会说话的苍鹰进入奇幻世界,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冒险故事。

下周,该片将在中国内地首映。制片人、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长铃木敏夫携40多年挚友宫崎骏的嘱托来到上海,与观众现场互动,动画旋风再起。

其实在此之前,由铃木敏夫所写的《变与不变》(全二册)已与中国读者见面。 在《吉卜力的哲学》和《吉卜力的文学》中,讲述了他与宫崎骏、高畑勋在1985年共同创立吉卜力工作室以来,先后推出《风之谷》《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等多部闻名于世的动画电影,作曲家久石让也多次为作品制作过电影音乐。

这套书宛如打开了通向吉卜力的任意门,随手一推便可进入如梦似幻的世界。 ·宫崎骏为工作室取名吉卜力,沙漠上热风的意思。 ·工作室的标志来自代表性作品《龙猫》的形象。 ·办公场所甚至停车场,都是宫崎骏亲自设计,充满想象创意。 ·工作室百十号的天才们在日常互怼中迸发灵感,随处的谈资可能就被放入以后的作品。 ·掌舵人“爸爸式”的包容开明而又紧贴时代的管理之道,使得工作室及作品虽小尤佳。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可能是宫崎骏最后的一部动画电影,带有自传的性质,主角就是自己,还把老友都拉了进来——苍鹰是铃木敏夫,塔楼舅公是高畑勋。

《变与不变》可能也是铃木敏夫如出一辙的做法,回顾也是感谢。 同舟共济近半个世纪,创造了众多动画神话,陪伴了太多人的生活与成长。

去年9月日本电视株式会社宣布收购吉卜力工作室42%的股份,将其纳为自己的子公司。 这一年,吉卜力的灵魂人物铃木敏夫74岁、宫崎骏82岁。

不管怎样,吉卜力的动画给与了很多人难以磨灭的印象与影响。 在新时代里,愿动画主题及技术虽可以变改,但热爱动画的初心及匠心不改。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二)

起初,岩波书店的井上一夫提议书名要模仿鲍勃迪伦《在风中飘荡》,命名为《在热风中飘荡》,铃木敏夫先生觉得“太酷了”,拒绝了这个名字。

时隔七年,金牌制作人铃木敏夫先生携手八十三岁高龄的宫崎骏导演化身“苍鹭与少年”,在梦与狂想的动画王国中御风飞行,为观众奉上了穿越现实与异世界亦真亦幻的故事。这故事有风且热气腾腾,扶摇直上,直冲时间与空间的云霄。几十年来,吉卜力依旧是那场沙漠上的热风,是席卷着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动画电影的浪潮。

如果说观看从《风之谷》开始的长篇动画电影,我们能够窥见以宫崎骏和高田勋导演为中心的吉卜力动画王国的理念核心;透过这套《变与不变》,我们则能够依托制片人铃木敏夫多年的文字记录,更加宏观深入地了解到吉卜力这个动画王国的历史——它创办过程与发展,在时代风浪中所面临的挑战,更有趣的,了解我们熟知的动画电影背后的诞生故事。

这套书分为上下两本,哲学在前,文学在后。用铃木敏夫自己的话来讲,因为编排的趣味性,两本书可以从任意章节开始阅读。

正如铃木敏夫自己所言,这套书完整地将自己和吉卜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但也正是借文字集结的机会,喜爱吉卜力的观众们可以再次在文字中与支撑吉卜力的核心相遇。

虽然书籍主标题是《变与不变》,这本书中更多展露出来的是吉卜力”不变“的类似承重墙的部分,即”那些不会动摇的东西”。

人并非一蹴而就的,要了解一个人的现在,我们就必须返回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一言概括之,“此刻”的之前所有。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既能读到小梅的大脸是复刻了宫崎骏导演的大脸、《魔法公主》的名字是铃木敏夫瞒着宫崎骏偷偷决定的、铃木敏夫用一款电脑游戏成功“驯服”了宫崎骏,让他乖乖坐在了笔记本电脑前,小魔女琪琪的大蝴蝶结是宫崎骏特意为她设置的自我保护工具等幕后小故事;更为重要的,我们能够读到铃木敏夫与宫崎骏的童年和青年求学经历,读到铃木制片人与作家(又吉直树、池泽夏树等)、导演(山田洋次、庵野秀明)的对谈,读到铃木敏夫的电影短评,身为制片人的他的内部讲话,从里到外,来一次对铃木敏夫其人与吉卜力其公司的全方位认识。

在《吉卜力的文学》中,铃木敏夫先生贴心地列下对自己影响甚大的书单——宫崎骏与高田勋也是标准的书迷,阅读量大的同时,涉猎范围也极其广泛——当作者将自己放置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线性序列上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从中感知与提炼的不再是表面的趣味与经不起推敲的人生鸡汤。也许,更进一层,如若我们在阅读时候能够将不断从他们口中蹦出的“世界性”“日本”“民族”“世界”“青年”等词语平移到我们近几十年的社会与个人的历史经验中,词语的解释就会具备纵深感,在某个横断面上厚重起来。

高畑勋导演在《霍尔斯》之后,便决定不再做冒险动画,转而描绘更贴近日生活的作品。他说:

铃木敏夫制片人评价电影《聚焦》:

宫崎骏说:

而现在,铃木敏夫先生选择将自己与吉卜力的“历史”摊出来给读者看。一方面,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从铃木先生与吉卜力的功成名就当中得到一点成功学启示;另一方面,“起风了”,我们更可以从这漫长不停歇的”热风“当中获得一点人生的激情,在眼球经济和消费主义至上的今天,有勇气与魄力寻求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性与普遍性”的定义,从而免除被吃掉的命运!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三)

75岁的宫崎骏又带着他的新电影与观众见面啦!听说新电影花费7年时间,影片诸多隐藏线索,便是宫崎骏与铃木敏夫、高畑勋这三位吉卜力灵魂人物之间绵延近半个世纪的友谊。

说到铃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长兼制片人,宫崎骏的合作伙伴、人生挚友。1948 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从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加入德间书店,任职于《Animage》编辑部。1984 年因《风之谷》进入电影界,与宫崎骏、高畑勋共同推出了《天空之城》《龙猫》《萤火虫之墓》《千与千寻》等一系列闻名于世的动画电影作品,1989 年后专职为吉卜力工作室工作。

读完这套书,发现铃木和宫先生的缘分如此之深,他和宫先生的日常工作点滴在书中也呈现了不少,书中透露他比宫先生自己还懂他电影的人,在关于《千与千寻》的宣传重点时,宫崎骏先生问铃木为什么用无脸男和千寻做主宣传而不是白龙与千寻?直到后面公映宫先生才发现这个点是对的。铃木说自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看电影,创作者有时反而没有意识到。他说他把每个人的出场秒数都计算过,前两位就是无脸男和千寻,多么认真细致的人呀。

书中关于吉卜力工作室的方方面面此次是在公开,在里面可以看到可爱的宫先生工作日常,与同事的相处,奇怪的行为,据说他吃东西是为了保持五官敏锐。他们的工作室也是宫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听说一进去就有点像走进电影的场面。有些角色的原型也能窥探一二,比如波妞的宗介,据说宫太太都看出是铃木,她本人磕的CP就是宫先生和铃木。

真是比电影还要精彩的料啊,像打开了吉卜力任意门,意犹未尽。宫崎骏动画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一套书。嘻嘻,揭开背后故事,回忆一把童年与青春。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四)

如果唯有别离才是人生,

那即将再来的春天又是什么呢?

——寺山修司

.

在影院看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两天后,我读完了这本由铃木敏夫的随笔与杂谈汇总而成的《变与不变》。

阅读过程中我几经哽咽,结合这本“吉卜力回忆录”的文字,我回想起在很多年前看过的吉卜力纪录片中,宫崎骏把脸埋进枕头喃喃的说着“我的时间不多了”的画面。

那是2018年的春天,吉卜力“三巨头”之一、与宫崎骏并肩携手了55年的人生挚友高畑勋因病离世。

彼时《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仍处于分镜创作阶段,77岁的宫崎骏一边对故人的影子絮说“为什么只有我还活着”,一边努力将自己从悲痛中解救出来,继续完成电影的创作。

.

死亡像是一把悬在宫崎骏头顶的刀,伴随亲人与好友的接连离世,他曾多次发表引退宣言。

在@新经典 于2022年出版的另一本由铃木敏夫编撰的《吉卜力的天才们》中,铃木就曾写到宫崎骏曾对他说“我肯定会死在七十三岁,因为我妈妈就是七十三岁走的”。

这次在《变与不变》中也有同样的落墨。

书中写到宫崎骏曾亲口说,宫崎家并非长寿之家,父亲七十九岁去世,母亲七十三岁去世,长兄也于七十七岁客死他乡……宫崎家没有人能跨过八十岁这道坎。

值得感恩的是,在《人生》于内地上映的今天,宫崎老爷子已经迈过了八十三岁。

只是,这次宫崎骏自称的“告别作”,似乎,或许是真的最后一次了……

不过,我仍会期待他的再次食言。

.

但随着现实的推进,很多事情也在不可控的改变着。

2023年10月,自1985年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被日本电视控股株式会社收购纳为子公司,这个曾以宫崎骏和高畑勋为绝对核心的动画电影工作室,注定要在两位老人离开后注入新的骨干与血液。

《变与不变》的笔者铃木敏木本人,也早在2014年就将总制作人的职位交给了新一代的西村义明。在《变与不变》下册《吉卜力的文学》中,就收录了铃木敏夫就自己退居后方支援一事致相关人士的信件:

“虽然宫崎骏引退,但吉卜力是不灭的。”

.

有些事难免会变,但一定会有仍旧不变的那些——

“想制作既写实又优质的动画——深刻描写人物心理,以丰富的表现力忠实描绘人生的悲喜。”

“制作优秀的作品是吉卜力的目标,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则是次要的。”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为了商品化而选择或更改作品内容。”

“我们没有兴趣壮大公司,只想充分发挥公司的价值和作用,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变与不变》上册《吉卜力的哲学》中,可以看到以上的表达。

.

未来时间还长,我们一起见证。

《变与不变》读后感(十五)

此时此刻,上映还不足一周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已收获5亿余国内票房,在某瓣上近25万观众打出7.7分的评价,过半数观众给出4星及以上,烂番茄新鲜度保持在97%。即便当前存在着两极化的口碑,但智者见智,每个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寻到自己关于生命、亲情等话题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其实仅是“宫崎骏新作”这五个字,就足以吸引多年来热爱其作品的观众走进影院,毕竟是2013年《起风了》上映时宣布隐退后的再度复出,更何况一句“人生电影,告别之作”的宣传语,谁又甘心错过这部重磅的作品。

影片在国内上映前就已获得奥斯卡、金球奖等重量级奖项,而这些站在粉丝视角看,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再高的评价与再多的奖项,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观众对以宫崎骏、高畑勋为灵魂成员的吉卜力,几十年来呈现的动画电影作品的喜爱与认可。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对观众“世界观”的塑造或重塑,让你还愿去相信美好、坚守初心、珍爱生命、信仰爱情、反对战争、保护自然、尊重女性、敢于想象……他们的作品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与少年时代,更在我与迷茫、彷徨相伴的青年时代给予我无穷力量与内心治愈,每每聊起他们的作品我如数家珍。

他们的画笔似乎有魔法,吉卜力带给观众的每一部作品都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及温暖的风格”,这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将动画电影上升到人文高度。他们是能够与迪士尼、梦工厂共分天下的一支“东方力量”,可以说若没有吉卜力的话,世界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作品曾一度是日本电影票房几十年来的榜首,多年来为漫画、动漫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画师、导演,即便创办吉卜力团队的他们已成为老年,但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创作力,更是斥资百亿日元打造主题乐园,将笔下的魔法世界为观众付诸成现实。

台前幕后,我们最熟悉的是宫崎骏、高畑勋等导演、编剧,但真正将这份吉卜力“魔法”发挥到极致,在工作室运营、影片上映等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是这些艺术家合作了近五十年,站在他们“背后的男人”,吉卜力工作室创始人之一,现担任董事长的铃木敏夫先生,《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中国上映时铃木敏夫先生代表工作室与宫崎骏导演亲自来到中国,参加电影首映礼等活动。影片中起着剧情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苍鹭”就是以铃木敏夫为原型,宫崎骏把这位一生动画事业上的老友设计成人物画进“人生电影”中,寓意了多年来一起的冒险。

从宫崎骏的成名作《风之谷》到如今热映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宫崎骏在吉卜力工作室担当导演的动画长片电影中,《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12部经典之作均有铃木敏夫的深度参与,但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负责电影从最初的企划到最后的宣发之间的一应事务。可面对艺术家,你若想知道他们日常是如何对话的,那便是影片中苍鹭和真人在桌前的场景。铃木敏夫曾在采访中说,“我们一起合作了46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做事情就好了。”正是这份幕后的务实成就了吉卜力,正是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督促成就了工作室每一位导演。

工作生涯的早期,铃木敏夫于日本德间书店的《Animage》上担任总编,他也曾表示“我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但碰到宫崎骏就决定要和他走下去”。确实,似乎也只有他能把吉卜力平稳的运营下去,并打造为今天的这个“魔法世界”,这其中必然有一套属于他的工作法则,他认为“把工作当工作的人是傻瓜,要把工作当成是玩乐祭典才有趣”。当然近半个世纪的合作中,积累下无数智慧与财富,他将这些融入与日常的文章和采访中,你若想一一去搜集来看,那可不容易,我推荐新经典近期出品的《变与不变》,“一扇通向吉卜力的任意门”。

全书由《吉卜力的哲学》《吉卜力的文学》组成,全部是铃木敏夫的个人创作,从为他人书籍编写的腰封推荐语,到为书籍撰写的序言,从个人的影片文章,到长篇的采访实录,字里行间你能看到一位“职人”的工作精神与作风,能感受到吉卜力的魔法之源为何,高畑勋的离世,宫崎骏极大概率的隐退之作,“吉卜力的世界”主题公园的建成,几乎代表着这个工作室步入暮年。虽然《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创作过程,再度掀起工作室火热了十年的浪潮后,《变与不变》不仅仅是铃木敏夫个人最全文章合集,更像是对吉卜力的历史回顾。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吉卜力的忠实粉丝,如果你是一位动画或艺术领域拥有者梦想的创业者,如果你是一位对吉卜力工作室这样成功模式的学习者,这本书都有无尽你可以发掘与探索的信息,无论是工作的态度还是个人的心态,这些都是成就吉卜力的秘诀,他已经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历经了几十年检验过的“吉卜力”模式与逻辑,在几十年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等各样的时代浪潮中依旧不衰并有鲜活生命力的法则,一切总结为吉卜力“变与不变”。许多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细节,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沟通过程,这一次毫不遮掩的披露给你,同时感受到他们的可爱与幽默。

宫崎骏建议将工作室命名为吉卜力“Ghibli”,饱含他对动画的期待,这一词代表“撒哈拉沙漠上吹拂的热风”,是他期待着这股热风吹遍日本、亚洲、全球,在这份“变与不变”中他们做到了。在阅读完这套《变与不变》时,我突然想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苍鹭指引真人通往塔内的隧道石门上刻着一行字:“fecemi la divina potestate”。这句话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意思是“神圣的力量,最高的智慧、本原的爱创造了我”,吉卜力的“变与不变”似乎都在这句话中,你若想读懂这句话、读懂吉卜力,这套书不可错过。

书中还赠送了铃木敏夫亲绘的猫咪贺卡,我现在把它摆在了桌上,看着猫咪的眼神,我能想象曾经宫崎骏在半夜三更给他打电话,只是想告诉他自己睡不着,当时铃木先生是一脸怎样的表情,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你在对《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观影后还存在一些不解时,可以试着去书中寻找答案,或者是将那些放入“人生”这一话题去思考。这部历时7年完成这部作品,正如铃木敏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所说,“一般长辈总会对青少年说教,我们并不想这样做,而是想引导年轻人思考,他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