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风流》是一部描写古代都市风情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荒芜。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描绘了一幅旧时代的风土人情。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城市的变迁,引人深思。整体氛围写实而浪漫,令人回味无穷。
我城风流读后感篇一
读书日书商活动凑单买下这样一本未有耳闻的摄影随笔集——廖伟棠《我城风流》,大概是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闲适之书 ,
大抵如此 。
我城风流读后感篇二
最近(2019年8月)香港频繁发出事端,大小媒体与自媒体也都纷纷发声。恰好昨晚无意中翻到这本书,便再读一次。
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除在人口、交通、购物、建筑上具有数量上的优势外,其生态结构和文化结构,对城市居民本身的影响,意义更为重大。
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由外至内而形成的,随后由内部反映和影响到外部,形成真正的城市。
香港之所以不同于如此多的大陆内的城市,是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等多维度交叉构成的。而最后让城市中的居民、路过这个城市的旅人,看在眼里的,是小商贩、专卖店、百货商场、超市,以及街头巷尾、吃喝拉撒、公园休闲等的市井百态。
香港这个城市面积不大,有着属于自己的超然之所和俗辣。香港大学在市井中悄然而立,九龙城和重庆大厦烟火浓郁,新界与大屿山与中环截然不同……
大雅、大俗、大静、大闹,香港以弹丸之地树立成超级都市,绝不仅仅是城市本身的力量,更是国家与世界的力量。我们看到的照片里的香港,是不同的侧面,很迷人。
我城风流读后感篇三
《我城风流》廖伟棠
咖啡总算起了一次作用,午睡时间失眠了。
随手拿起一本书,廖伟棠的《我城风流》封面有点特色,一直不敢拆开,怕拆开了装不回。
这是廖伟棠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摄影集。对话廖伟棠那一篇,他自比是城市的游荡者,1993年拥有第一台相机,1989年开始写诗。
廖伟棠认为诗歌与摄影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珍惜每一次和世界偶遇的瞬间,它们不相信偶然,所有的偶然里面都包含着必然。
诗歌和摄影都离我很远,但是当看到《我城风流》里那些鲜活的脸孔,有故事的背景……我眼前一亮,又开始痴痴的想,镜中人,今何在?都还好吗?某年某月某日某一刻被摄入镜,某一刻即是永恒,有没有缘份看到镜中的自己?
《烈火青春》,九龙皇帝曾灶财,还有鸟人刘克襄……一些人一些事,因《我城风流》而串联起来,这么巧,身边正好有一本刘克襄的书,还没来得及拆包装。
内地香港香港内地香港,“妻子是哈尔滨人,来香港八年了,每到中秋她特别伤心,不是因为离家太远,而是因为总是买不到她想吃的北方月饼,北方五仁月饼、甚至云南的云腿月饼,都在香港难觅踪影。”
“星期天的早上,与妻一起推着婴儿车里的儿子,散步到东涌湾海岸,看看对面香港机场的飞机升降,听着满盈耳朵的蝉声,儿子很快睡着了。我们躺在矮堤上,也快要睡着。波光轻漾,仿佛要把我托举起来,遂想起马家辉的书名:死在这里也不错。
《我城风流》里读到一个艺术家气质的廖伟棠,顺便把他的私生活也八卦了,那自然是他自己愿意和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