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9 12:50:18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29 12:50:18   小编: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集,作者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性。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情感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意义,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这部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智慧,深受读者喜爱。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第一篇

实在是难以忍受其中虐杀动物的桥段,一群脏兮兮的旷工对女性恶心的调侃也让人生理不适,不是不喜欢简练的笔法,但这部作品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读上去零零碎碎,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原因。造了

发表内容要140字,我现在看到全篇第二章,已经无法忍受接下来的内容,没有任何期待但还是要耐着性子读完,就这,我的地铁早高峰读物,真是太棒了!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第二篇

一共12个短篇,每读完一个,都有巨大的无力感、孤独感袭来,故事中的人物在纸页间挣扎,片段式的人生在某个时刻的绝望与无奈,悲伤但有力量,能够感同身受,所以被深深震撼。

一字一句读下去时,我想起特别钟爱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同样是写边缘人员,如矿工、老兵、猎人、海员,同样写他们熟知的落后的地方,写坚忍的生活,写涌动的爱欲和奋力抗争的偏执,写无法抵挡的失意。

我偏爱《三叶虫》里的孤独,父亲已逝,农场留不住,爱人也留不住,“我感觉我的恐惧如涟漪扩散,荡漾过百万年的时光。”

我为《一个永 远的房间》心痛,年少的姑娘在屋后身亡,酒吧里的男人无动于衷,而他们都为她的身体花过钱。每个人何尝不是坐在自己的泥潭中。

我在《印记》中读懂了破灭,蕾瓦承受的生活重压,来自于她的自我厌恶,以及对哥哥的幻想……

我在《我的救赎》中听到了梦想破碎的声音,那关于芝加哥的远方的梦想,似乎永远遥不可及。它带着喜剧的意味,却更让人感到心酸。

这些虚构的故事,正像是真实的、灰色的生活啊。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书中的一个个人,不正是脆弱、敏感、孤独的我们吗?我们偏执,容易犯错,却仍不放弃朝着希望奔跑过去,想要得到爱和拥抱。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第三篇

布里斯·D’J. 潘凯克是一个早逝的文学天才。他名字中奇怪的中间名缩写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大西洋月刊》给搞错了,于是他就让这个错误留下来了。他的导师也是好友约翰·凯西说潘凯克看到这个错误时大笑起来,他认为这个错误缓解了潘凯克的紧张感。

在潘凯克身上存在着一种想让万事都尽善尽美的紧张感,在别人写的前言与后记中,潘凯克都向他们表现出了这种紧张感。比如,他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写作,不计其数的笔记与草稿,不停地扩展或压缩,以及不断地推翻重来。而在生活中,潘凯克是一个给予者,总是不停地赠予他人礼物,却不求回报,或者说,不知道该索要些什么。这或许是因为,他虽然生在南方,却既无法回到过去的小镇,也无法在城市、学校的傲慢中立足。这使得他成为那个能够体验一切的局外人。

这种局外人的感觉及其带来的种种细微的感受,自然也多少带进了他的小说之中。这本《三叶虫与其他故事》中的十二篇故事几乎每一篇都在讲述一个无法融入周围团体、或者说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的故事与内心。《三叶虫》中内心的恐惧逐渐扩散终于如荡漾过百万年时光的科利;《空谷》中心怀幻想的矿工巴迪,生活一团糟,女友终于因无法忍受而离去;《一个永远的房间》中有一个被许多养父母抛弃的二副,也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落街头、自杀的雏妓……《冬季第一天》中独自在乡间照顾父母而满腹怨气的霍利斯。

这些故事是潘凯克内心深处的化身,它们彼此勾连,通过一些意象,或者说美国南方、潘凯克家乡的事物虬结在一起。《三叶虫》中的三叶虫也出现在了《空谷》里面,其中有一个孩子也在寻找着三叶虫的化石。化石,代表了古老,而在故事里,这种古老意味着跨越人类生存年代的恐惧,还有人类亘古就有的虚无感。在《三叶虫》中,父亲死后,“我”第一次对母亲顶嘴之后感受到了害怕,这种害怕也许是来自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开始承担责任却对于前路未知。这个寻找三叶虫的形象出现在《空谷》中的时候,正是巴迪对于未来的梦想具有把握的时候。

因而潘凯克在小说中所做的是直接地表现,而不是通过这些现象去批判。在另一篇后记中,安德烈·杜伯斯三世认为“潘凯克触及了我们真正普遍的本质”。正是在这种对于生存的本质的展现中,潘凯克表现出他对于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爱意——就像他自己所做的一样——即使故事中的人物陷在可能永远也无法走出的危机之中,潘凯克也请他们注意到了南方澄澈的阳光、明亮的白雪。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第四篇

潘凯克是南方生活的局外人。南方像一颗行星用重力捕获一只小行星一样捕获他,他永远在绕着属于南方的主题打转——接近南方各种各样的边缘人物、记录他们传奇又溃烂的人生和习惯。他好像扑向灯火的蛾子一样扑向他们,却又不敢变成他们。他似乎知道滑入那个名为南方的灯火或行星有多么吸引他就也有多么危险。他又仿佛失控般地为飞蛾扑火、玉石俱焚的命运所蛊惑,直到二十六岁那年他再也无法抵抗这种蛊惑而自杀。我在读他的故事的时候常常想起保罗·索鲁笔下的南方,他在《美国深南之旅》里记录了他以一个北方佬的眼光看见的那个世界。保罗所看见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局外人所能看见的世界,所以他得以跟南方擦肩而过——受其引力吸引而来、却以精巧的姿态在临界点脱离南方的捕捉。但潘凯克则是南方的造物,南方的引力对他来说更像是难以挣脱的重力,正如苹果总是要掉到地上。

在这本短篇集的序言中,跟潘凯克有着短暂交集的老师写下关于他的吉光片羽,我原本并不理解为什么我需要在故事开始之前先读这篇序言、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从潘凯克所写的故事开始——我差点以为前言也是一个故事——但读完序言之后我才发现它是必要的,它给我创造了南方的气味——烟草和枯萎病,种地和斗鸡,煤矿和凶杀,二战和遗腹子,可卡因和左轮枪。Johnny Cash歌里唱到的一切似乎都在故事里摇摆。它也给我切削出潘凯克沉浸在南方气味重的模糊的侧脸——很多时候我觉得记住一个人是不需要看见他的全貌的,往往是一个最“他”的侧脸能凝固住这个人最精粹的部分。

潘凯克的精粹是什么呢?是局外人誓死努力想要抓住些什么,每每抓住了什么却又把它放开了,好像那不是他要寻找的东西,又好像他觉得自己原本不配跟它相提并论。他故事里的“我”和其他南方佬一样却又不一样。一样的是长久时间以来萦绕在南方上空的那种失落感,人人都感到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什么,人人却又都无法说明到底失去了什么如此重要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找到了当下的救命稻草——对有的人说是一场逃离、一次搬离,另一些人来说是一场短暂的性的欢愉或一次短暂的离开——却始终只有“我”无法被写入他人的脚本,在他人的故事里只有客串出演的机会。“我”还是沉溺于属于南方的主题,就算偶尔心生逃意也会带着沉重的宿命感回到注定要跟母星相撞的轨道,然后无可奈何地接受变成一颗小行星毁灭一个世界的命运。也许三叶虫化石也是这样形成——一颗小行星被母星捕获、撞入母星的大气层、嵌入母星的地壳、凝固了一个生命曾经鲜活的侧影。

《三叶虫和其他故事》中收录的几个潘凯克的短篇我都挺喜欢的,尤其是《我的救赎》、《冬季第一天》和《受人尊敬的死者》,但我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还是《一次又一次》。短短七页的故事,在头两页,我感觉我在读福克纳;到中间两页,我开始毛骨悚然,好像我不小心翻开了爱伦坡似的。简单紧凑的剧情——雪夜一个独居的老头开着铲雪车去铲雪,路上给一个小伙儿搭了顺风车,却充斥着可供读者做出开放式解读的死亡意向。谁会死呢?是搭车客、还是老头那离家出走的儿子?他猪圈里的猪到底是吃什么长大的、而老头年轻时在二战中的德国又发生了什么?一偏好的短篇小说就应该是这样,简单却不简单,充沛却能耐得住反复咀嚼。

其实我们都被困在南方,那里父母已苍老、土地枯萎病蔓延、其他人都已逃亡。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读后感第五篇

谈论布里斯·潘凯克这样一个作家的作品是轻松的。因为他一生就只出了这么一本集子。而且还是短篇小说。他是一颗流星,而不是恒星。于是我们可以很突兀地谈起,然后又很轻松地放下。是的,他短暂的生命长度无法承载更多东西,然后供我们评头论足。在26岁的时候,他自杀身亡。用死亡创作了一篇可以说是比这个集子更为沉重而深刻的作品,给人震撼。从这方面来说,他更像一个诗人,而不是作家。而且,他的小说,同样具备着诗的真挚和深情。在12篇小说中,一遍又一遍书写着美国南方小镇里普通人的伤痛和记忆。

《三叶虫》

渴望寻找到三叶虫化石,就是渴求寻找历史,搜寻时间存在过的痕迹,以期望它能够挽留或拯救些什么。然而,“我甚至连一块三叶虫化石都找不到”。时间杀死了三叶虫,但成就了三叶虫化石。我们麻木、茫然而无根,也依然逃不过被岁月无情地打磨。但最终,我们成为了什么?我们究竟能够成为什么?青年时代的迷茫、爱与恨,接踵而至的孤独、暴力与虚无,以及不可抗拒的时间与变迁,命运和死亡,每一项我们都难以逃脱。时间的火车太快了,不接受任何人的挑选、扒乘或截停,“她太快了,我没法跳上去。就这么简单。”我想,就像三叶虫化石那样,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一个渺小如蚁的物质,除了被时代或命运裹挟又抛弃,构成默默无闻、微不足道、一无是处的化石元素外,再也没有别的希望与可能。

“我开始走路,但我并不害怕。我感觉我的恐惧如涟漪扩散,荡漾过百万年的时光。”

《空谷》

从日复一日卑贱且艰辛的苦力工作中,渴望谋求生计和爱情,这从来都是大多数人生命的核心。只因为它足以占据一个人整整的青年时代,并磨灭掉所有的希望与可能。那里没有明天,只留下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就像锡兰电影《小镇》里这句台词:“我的青年时代被浪费了,就像抽完不要的烟屁股”。最可贵的,也是最令人心痛和感到悲悯的是,他曾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着明天。在一次次深夜下班归途的缓行,孤独的哀叹,以及无奈的宿醉中,依旧默默念着卑微的许诺。然而,所有的希望几乎早就曾在一夜之间被浇灭殆尽,此刻孑然一身,无所依靠,唯独日复一日地期待着明天。期待明天,或许会出现某种转机。与此同时,过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过往的时间和记忆还是没能放过他,那些死东西如同化石逼迫和压榨着他,在看似蕴藏慰藉和希望的可能中,一再地麻醉、蒙蔽和中伤那颗早已脆弱不堪的心灵。爱情也离去了,生活随之而去。他面对着疲惫的自己,一同终日挽着失败的尊严和永恒的遗憾入眠。最后,他面对飘向虚无的大雪,独自提枪上山。如同胎死腹中的小鹿,“他望着小鹿在热气蒸腾的雪地里最后挣扎了几下”,而他再也来不及做出更多的挣扎了。

“狗群跑过山脊上的一个土丘,山猫蹲在土丘上,等待男人离开。”

在大多数作家的写作生涯中,出现的像这样原始而具备质感,但真挚且又深情的作品数量不会太多。因为这属于最开始的冲动,最强烈的激情,是写作最初,甚至是最深最隐晦的推动力。很快,他们在文字里成熟了,学会了克制,冷静或隐藏。他们的写作技巧趋于成熟,老练,懂得迂回和卖关子,甚至充满讥讽与幽默的智慧。反而映衬出了这些最初作品们的不可多得和弥足珍贵。尽管与作家不同,但或许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潘凯克。我更愿意这样想。我们都曾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疯狂而野蛮生长。如同流星绚丽滑过破碎的灿烂而绯红的晚霞,又如盛夏午后野外河面上斑驳的欢腾而刺眼的闪光,炽热且真挚,懵懂又深情。随后,很快便夭折了。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很快就被世界改变。我们的生命就这样提前结束于某次夕阳下的奔跑,迎头撞向迂腐与死亡。

(同步于公众号:素处之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