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国》是一部探讨平面生活的科幻小说,描述了一个只有长宽没有厚度的世界。作者透过主人公的眼睛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谬和荒诞,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深思。小说以独特的平面视角呈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探索。
《平面国》读后感(篇一)
《平面国》是一部内涵非常深刻的小说,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二维平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物是一群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在平面国里,没有上下的概念,只有东西南北,所以,这里的生物,生活在一个二维空间里。
因为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所以,它被冠上了“科幻小说”的头衔。但是,我更愿意称它为长篇寓言小说,个人觉得寓言二字远比科幻二字更适合《平面国》。
当你读完《平面国》之后,你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奇幻而不可触碰的世界,而是会迅速与我们真实的世界进行融合,除了生物长相不同,其它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作者埃德温・A.艾伯特出生于 1838 年,他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杰出学者,也是一名神学家。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世界有着超强的洞察力。在这部作品中,凝结着这位智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质问。
在平面国里,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这种等级制度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有着相似之处。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平面国有着看似人性化的规定,比如平面国以边数为贵,而儿子比老爸多一条边,这就意味着,一代会比一代强。
五边形要比四边形高贵,六边比五边高贵,以此类推!可知,最高贵者无限接近于圆。
不过不好意思,底层阶级并不享受这样的规定,三角形就是底层,它们的孩子也是三角形,底层需要保持稳定,三角形构成了稳定的底盘。
这种等级很难被打破,但也不是没人反思这种不公平。为了打破阶级固化,平面国迎来了一场彩绘革命,大家通过彩绘来区分彼此。圆形发现这个规定对自己不利,一旦涂上彩绘,自己就没有比平民更明显的优势了,他们假装同意,并把所有倡议者聚集起来一起“庆祝”这个重大决议。但圆形们却就此将所有倡议者屠杀殆尽,从此再也没人威胁他们的统治地位。
这只是这本书中令我震撼的其中一个小点,这本书的真实内容太多让人思考的社会现实,作者这种奇幻的文学手法在当时来说,实在是极具创意,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创作者。但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五星推荐您亲自阅读,不同的人会品尝出不同的玄妙!
1/3页《平面国》读后感(篇二)
我们被困在当下的思维里,永远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现状。而我们人类的每一次认知革命都是一次突破当下思维去看到外面世界的过程。
想一想从人类把自己从“神”的手里解救出来,才有可能自由做主,才有可能诞生出后来一系列改天换地的科技,如果我们一直被困在“神”造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在当下,人类高速发展的量子力学,很多结论都颠覆着我们的认知,都在感官上感觉是不可实现的,但人类在寻求着突破自己的思维误区,在寻求着基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当然也就有了基于量子力学的新世界。
但人类想突破这种思维的藩篱,想去窥探到外面更真实的世界,谈何容易?140年前,作家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困难,并且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把它表现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困难,当然也寄希望让读到这部小说的人意识到这种困境,有着挑战未知的勇气。
而这就是英国科幻作家艾德温·A.艾勃特的《平面图》。在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面国眼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所有的生命都生活在平面国之中。其实对于我们读者都有这样的常识,那就是平面没有了高度,就会让很多事务的具体细节消失。
所以在平面国中个体行动也会受到大量限制,所以在小说之中,作者以大量篇幅讲诉“我的世界”,就是为我们构建平面国的所有细节。比如他们的等级划分,他们怎样判别身份,他们怎样相处,甚至为我们构建了他们的战争,构成一个详细空间图谱。
当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重点,因为如果只有这部分,只能是作者的设想新奇、观察仔细,可是当作者以主人公正方形的视角进入直线国的时候,他能够以高维视角看到直线国之中大量不合理之处。但当他碰到立体国“球”的时候,他又因为自己无法观察到的原因质疑球所告诉他的一切。 只有真正当他走进立体国,他才能相信存在一个他所观察不到的世界。但当他想把他所知道的“真理”告诉更多人的时候,却被当成异端邪说,当成了“天方夜谭”,遭到了打压。这不就像人类走在时代前列的哪些先驱们所遭受到的待遇吗?哥白尼的故事就是真实的案例。
当然,我们阅读《平面国》,除了感受作者超前的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打开我们思维的藩篱之中,不要让自己沉浸于“平面国”的思维之中,不要被眼前的世界所框住,要能够探寻更深邃的世界。
2/3页《平面国》读后感(篇三)
在接手《平面国》这部稿子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说过它。等开始上手编的时候,才发现以我的阅读取向,知道它才叫奇怪。
民间对《平面国》的定位是“小众理工宅男必读神作”,很明显,我除了宅之外无一符合。但这不妨碍我出于工作原因必须读它以及居然很喜欢,甚至因为喜欢它而重新捡起了曾经恨之入骨的数学。
我能说出我喜欢它的原因,因为它简单、深刻、普遍、对称,天马行空,有层次感,还有最重要的,有趣。
也许你会觉得,以我的立场,我的“有趣”是打了折扣的,那我跟你复述一下校对老师返我校样时的原话:“这个书的作者是谁啊,他可真会想啊。”我一直当校对老师是我的第一个普通读者,她能这么说,只能说明这部稿子很好看或者很有趣,或者both。
当然,也许光有趣你觉得不够,必须得有点什么价值。那我会说,这部篇幅不大的作品,是一位从事神学的教育者在19世纪末奉献给人类的一份特殊的精神礼物。它的恒久价值不单单在于它以文学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空间维度这个重要的几何学概念,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揭示了好奇心或者求知欲对于现代人来说息息相关的意义。
但也许你依然觉得不够,原作再怎么神,网上那么多中文版,凭什么选你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你该选哪个。我只能跟你说说这版的设计思路——做一本作者(aka正方形)属性的书,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绿金版,无腰封,无任何宣传、引导性的文字,护封封面是作者在上升,封底是作者在邀请,内封是作者的插画。
展开来讲就是,首先小开本,作为一本page-tuner,必须足够轻巧便携,这样才有机会分得一点你的宝贵时间。
其次内封复刻1884版,是纪念首版140周年,也是致敬作者(aka埃德温·A.艾勃特),要知道首版从内文排版到封面装帧系作者一人操办。
再次,护封极致sharp几何风,铜版纸印金覆亮膜,正方形实力诠释“向上,而非向北”。
想了想,关于这本书,能分享的编务就这些了。但作为读者真正想说的,却是在艾萨克·阿西莫夫1983年为巴诺版所作序言的序言当中,因此搬运、随附!
局限
艾萨克·阿西莫夫
一百多年前,《平面国》匿名出版。它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埃德温·A.艾勃特的莎士比亚研究者,出于娱乐自己和读者的目的创作了这部小说。[注:据完全统计,《平面国》含莎量多达四处,分别为:“白天与黑夜,这真是太稀奇了!那就当它是个稀客来欢迎吧。”(《哈姆莱特》)“呸,呸,我在说什么疯话!”(《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不要懊恼,这是一个广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啊,美丽新世界,有这样的人物在里面!”(《暴风雨》)。]小说的想象力如此天马行空,对社会的讽刺批判又如此斯威夫特,以至于它的受欢迎程度至今不减。
直到今天,《平面国》或许仍是你可以找到的理解维度的最佳入门读物。它让我们认识到点国(零维)、直线国(一维)和平面国(二维)的居民是如何自满于他们的宇宙。他们不仅意识不到自己观点的局限性,而且会被任何迫使他们超越那些局限的尝试所激怒。
我们也许会认为,依靠三维视角的优势,在目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三个阶段的超越之后,把握维度数量逐步增加这一概念不过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接受并理解一个四维空间对我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
并非如此!艾勃特让我们看到,一位空间国(我们自己熟悉的三维宇宙)居民,在跟一位平面国居民详细解释了二维的局限性,并强迫对方接受存在另外一个维度之后,当对方要求他去考虑第四维度的存在时,他是如何勃然大怒的。
不得不说,他的反应很符合我们的三维现实。任何一个试图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他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相对论迫使我们把宇宙看成不止是三维的。我们必须接受时间作为某种第四维度,尽管它在属性上和其他三个维度有所不同——因而也多了一重复杂性。去数学表达中寻求庇护,而不去深入探究其中的几何意义,其实是在逃避这个问题。
如果不单单从维度层面来看《平面国》,而是把它看成对人类思维,看成对人类如何看待局限的探讨,那么《平面国》的意义便深了一层。
如果一种局限是基于身体的物理局限,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这种局限该如何克服?如何跟一个天生目盲的人解释色彩,或者跟一个天生耳聋的人解释音乐?我们可以解释光和声音的不同波长,可以指出我们所体验到的不同感觉之间的微妙差异,比如触感的差异。或许我们可以达成某种智识上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跟亲眼看见花园或亲耳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钟——所产生的理解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但那种仅仅代表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的局限又如何呢?平面国居民不仅接受他们的二维性作为一种不容置疑的自然法则,而且接受他们的女性智不如人。球体尽管试图纠正二维的局限,但并未试图启发平面国居民去思考女性的悲惨处境。不过话说回来,平面国人的态度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普遍态度(平面国根深蒂固的阶层划分也一样),我们不免怀疑,尽管作者的维度意识超前,但他的某些社会观点放到现在来看可能也是过时的。
《平面国》理应引导我们去质疑我们给宇宙设置的局限,这个局限不仅是数学上和物理上的,而且是社会学上的。我们做出的假设,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又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我们出于疏忽或私利而对现实的曲解?
奇怪的是,对不必要或错误的局限的随意接受也有其反面。那些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局限,或者我们被教育要相信的局限,我们倾向于无脑接受。对于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局限则不然,即使这些局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一个事实,一个物体无论移动多快,往它移动的方向施加力会使它移动得更快。每次你踩下汽车油门时,你都是在做出这样的假设,而你的汽车总是以同样的反应方式来证实你的假设。
然而,只有在速度相对较低时才是这样。随着速度越来越快,力在进一步提高速度方面变得越来越无效。真空中的光速,即每秒186282英里,被发现是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正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首次发现了我们宇宙中的这一局限。
可相对论的这一面似乎是门外汉最不愿意接受的。他们不停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比光移动得更快?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火箭喷射器持续工作,从而越飞越快?”
最好的回答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这种局限是我们宇宙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存在。如果不存在局限,或者局限在细节上有差异,那么宇宙可能仍然存在,但它将不再是我们的宇宙。可以想象,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引入了其他局限的宇宙,而这些局限将使我们这类生命体的存在不再可能。
同样地,平面国居民难道不会简单地排除第三维度的可能性,说任何物质对象只能存在于两个维度中,而这是平面宇宙中固有的局限吗?他们可能会坚持,在三维宇宙中,可能存在其他局限,使得平面国和平面国的生命不可能存在。
然而,既然我们可以轻易想象出一个超越平面国的宇宙,那么是否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超越我们宇宙的宇宙,在其中光速局限并不存在,而我们,至少是暂时性的,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进入那种超越,就像平面国的主人公暂时从他自己宇宙中离开一样?当然,在我自己的科幻故事里,我通常允许角色靠“跃过”某种“超时空”来实现潜在的星际旅行,同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将来的某一天,这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我承认,可能性非常低,但是——
简而言之,《平面国》不仅仅是一场有趣且巧妙的几何训练,而且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的宇宙和我们自身。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