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五道口贴吧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五道口贴吧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3 11:40:59
《五道口贴吧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03 11:40:59   小编:

《五道口贴吧故事》讲述了一名大学生在五道口贴吧上发布求助帖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帮助和支持,最终解决了自己的难题。文章感人至深,展现了网络社区的温暖和力量。读后让人感悟到互联网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来自于当当的推荐,本属凑单就没有报什么希望,凌晨一点钟中途醒来,看了三个小故事,吓得我不敢去睡觉了,坐等天亮。

作者用贴吧,短信,微博,微信,朋好友圈,搜索等互联网社交形式讲述了九个凶杀案或者色情案,剧情全部是反转的,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但是形式大于内容,有点东施效颦,说故事会更合理一些

我准备明天把它扔了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二)

2013年我在网上见到了流传的五道口贴吧故事 以及贺奕这个人,小说还能这样写,大概只有卡夫卡、马尔克斯有这样的创造力啦。

多年来,时时盼望贺奕有新作品出来解渴,等上一年半载,才有一篇问世,而贺奕也极为低调,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见到大侠的新书啦。

五道口贴吧故事是贺奕的成名作,匿名发件人翻空出奇的叙事我看连东野圭吾也不过如此,至于剪报疑云看得让我笑破肚皮。

好书快意读易尽,本书唯一缺点就是篇幅有点短,意犹未尽。

期待下一本哦。据说他的中篇身份快出来啦,精彩程度不亚于让子弹飞哦。

伸着脖子等吧。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三)

这种风格的国内稀缺,也比日本推理小说多了份时代的厚重。特别是《网络直播追凶》那篇,真把所有人都骗了,改编成电影绝对牛!

正如作者所说:。。。当然,推重形式上的创新,并不代表要以此为标准去衡量文学价值的高下。即便是小说真正具有空间形式的外壳,其存在的唯一理由也只能看它与小说的内容是否天然而完美地契合,看它是否能使小说的意蕴得到更完整而生动的呈现。最理想的效果是,形式的新颖能够率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当读者读完整部作品后,却会忘却形式本身,只是沉浸在作品传达的氛围中,为其描写的人物、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内涵所打动。这个系列小说,只是朝着这个方向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但哪怕它小到只有针眼那么大,穿过去也可能是一片浩瀚的天地。。。。

整个读下来对思维方式的改变都有提高。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四)

昨天晚上看完小说,基本是一气呵成。

记得刚拿到书放办公桌上时,同事看到说:“是不是把一堆人在网上的言论复制粘贴然后变成一本书啊。”看完以后,发现,如果说得粗浅一点,还真是这样。

这种形式有的人说好,说开创了先河,有的人觉得只是复制粘贴,不像原来的写作者愿意精雕细刻,在遣词造句间穿针引线。举个不是例子的例子,就如一些综艺节目会单独做一个特辑然后在电影院推出一样,有的人买账,但有的人嗤之以鼻。

个人觉得,比起形式来,更在乎书里内容搭建,故事丰满度。

《五道口贴吧故事》中,桥段与桥段搭建太多,每一个小节故事都有新的发展,这不同于悬疑小说的层层铺叠,在抽丝剥茧中,逐渐明朗事情的真相,相反,在新的转合中用力过大,每一个新情节的铺排都是在推翻之前的情节,基本每一个故事都是如此,所以看到后来的故事,你只要记住,你现在看到的一定不是真相就好了。

过度用力难免让读者感到疲惫,新的形式也好,旧的形式也好,我们不会排斥作者以任何记载方式与读者分享所思所感,但情节的铺排,任务的塑造,故事的丰满,节奏的拿捏,才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五)

背景:五道口

人物:网络和现实中的人们

小说形式: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剪报、新闻链接、百度搜索以及烧残的纸片

这是本短篇故事集,讲述了发生在五道口的九个悬疑小故事。遭遇虐杀的俄罗斯姑娘,过着畸形和病态生活的的白领,为了得快钱走上歧路的小伙,报复社会的江湖骗子,跟着网络热帖借机炒作的商家和个人,芸芸众生,丑态尽显。

这种写作形式,好像是在网络上刷帖子,一口气读完一个故事,还是挺爽的。

作者的本意是要打破网络时代书籍的编写方式,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把一篇小说建成多维立体的模样。

形式多样化,他确实做到了,然而同外在比起来,这本书里,篇篇都是套路:每一个故事都是在几个神转折之后才知道真相,有些还特别扯、特别狗血。

一本书独特的呈现方式的确会吸人眼球,但内容才是其关键所在,作者自己也说了:

最理想的效果是,形式的新颖能够率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当读者读完整部作品后,却会跳出形式本身,沉浸在作品营造的氛围中,为其描写的人物、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内涵所打动。

如果作者专注于少几种形式,专注于一个故事,相信呈现出来的效果应该会更好。或许他特别迫切的想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写作样式,以致于没有分配给内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

期待作者今后会有更好的作品。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六)

这本五道口贴吧故事是我参加某个出版社的活动,用送的代金券买的,相当于没出钱。读这本书,我确实感到作者在小说形式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文中有贴吧、微博、博客、百度搜索、日记、微信聊天、邮件往来等方式来讲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我之所以想在没有出版社约评的情况下写书评,是想向编辑提两点意见:一是关于齐冯两家恩怨的《一则新闻的相关链接》一文中,在《“股神”的真相》一节(152页)中,出现了卢竟文这个名字。而通过阅读上下文得知,这个名字应该是“乔竟文”。不知道是笔误还是编辑的失误。

二是最后一篇小说《火焰的形状》中,有个我觉得不太好的安排:书中的被火焚烧后的纸片上的笔迹,恕我直言,看着像是一个年轻女孩的笔迹,显得稚嫩,而不是一个50年代的名牌大学生的笔迹。还有,按小说情节,这位沈希伦老人一直以来都在记笔记,一个人的文字在几十年间起码应该有变化才对,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样的安排削弱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说服力,有点弄巧成拙的感觉。

希望有编辑能看到我的这点文字,把书做得更好。书是好书,瑕不掩瑜。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七)

人生中头一次。。收到这么大奖。嘿嘿。心满意足所以发扬吃书之精神,迫不及待的用两个小时读完了。怎么说呢,可能是之前看的简介写的太好了。。产生了心里落差。。反正我觉得不想我想象中那么好。好,那废话完毕,下面是书评。

首先作者提出了网络是小说的异度空间而不是传统文学的敌人,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虽然现在的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也不像出版书籍那样经过了认真负责的修改和筛选,但是网络文学为更多的有才华有灵气的作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也许不必是中文系才子才女,也不必是小年轻,只要写得好,就有机会被观众喝彩,或者被编辑挖掘。实乃小说界一幸事。

然后说内容。这本书的九个故事,形式非常创新大胆,使人眼前一亮。然而我觉得,就小说本身而言,推理小说为了追求形式的创新,放弃了严禁完整的逻辑链是不可取的,毕竟这才是推理小说的迷人所在。不管是为了形式的统一还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我觉得剧情都有不完整之嫌。作者语言轻松诙谐,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总感觉没有切中时弊,深入人心。犯罪这个话题难免提到人性与社会,这本书就显得有点浅显。

好像都是批评。。嘿嘿。不过总的来看阅读体验不错,虽不如名家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对于推理小说总是不免期待过高,因为在我看来推理小说具有两个功能,除了让推理迷如痴如醉大呼过瘾,还要让偶然接触推理的人见之不忘,余音不绝。我猜各位推理迷都有自己的“入坑之作”,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另外关于这种写作形式,深觉在时间或者ID做做文章会更加精彩。

以上是第一遍阅读的大致评价,或有不当之处欢迎指点。待重读如有所感再加以补充。

and,其实有些故事一直没看懂。

(呼。。终于一口气写完了。不知道有几个人会看到最后。#^_^#谢谢阅读。)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八)

从来没有读过《五道口贴吧故事》这样的作品。因为作者讲述故事的形式真的是特别奇特,从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尽管自己也会使用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剪报、新闻链接和百度搜索,但是从来没有想到,故事可以这样写,可以写成这样。看到这种形式的作品,不由猜想,这位作者应该是九零后零零后的新新人类吧,可是看到作者简介之后却又大跌眼镜了,因为该作品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实打实的六零后。六零后,这是什么概念,在我们单位,六零后已经开始步入退休的步伐,可是人家这个六零后竟然能够写出如此新颖奇特的作品,真是不可思议。

五道口在哪里,我弄不清楚,记得好像是北京的一个地铁站名,查了查地图,果断的发现,这里自己曾经是去过的。当然,去过归去过,了解又归了解,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具体是个什么要子,我心里没有一丁点的概念。当然了,了解不了解五道口,并不影响对这本《五道口贴吧故事》的阅读,虽然这里的九个故事都发生在五道口,但是你可以认为它们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这一点是没有关系的。

故事的形式极为新颖,那么故事的内核又怎么样呢。九个故事通过上述异彩纷呈的形式,讲述了一桩桩奇案奇事,以及当呈人们受到刺激之后产生的种种心态,让我们看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如何与活生生的现实对接。编者是这样评价本书的。但我的认识却是,这九个故事看起来都是推理悬疑的小短篇,但是实际上,却都是一些比较荒诞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想表现什么,那是文艺评论的事情,如果细挖起来会无穷无尽。具体来讲,如果你想看一本推理悬疑的短篇小说集,那就不要选择这本书了,虽然九个故事的悬念陡生,变化离奇,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悬疑小说却是相差甚远。但是,你如果只是想图个新鲜,看个离奇,那么这本《五道口贴吧故事》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故事与互联网又是怎样加到一起的,这本《五道口贴吧故事》堪称最为经典的教科书。看到这九个故事,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是想不到的,只要你想到了,那么肯定能够做到。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九)

感谢喆妈公益阅读,《五道口贴吧故事》5号获奖者朵朵妈_邬.一直很喜欢这类侦破类型的图书,记得当时不喜欢看电视的我竟然一直追重案六组。这本《五道口贴吧故事》用我们没有想到的九种形式,讲述了想不到的九个故事。在等待孩子上兴趣班的时间,翻阅,流逝的时间得以永恒。

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新奇别致的,竟然可以把小说写成这样的形式,这也是作者贺奕的独到之处吧。五道口贴吧故事是贺奕的成名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也是小说的异度空间。这本书是出版社挖空心思,苦追3年,感动大侠最后得以出版。书中以极具创造力的实验性写作手法,开启属于网民文化的潮流读本。

你知道“宇宙中心”五道口吗?你见过用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剪报、新闻链接、百度搜索甚至烧残的纸片等形式写的小说吗?

在 《五道口贴吧故事》里,凶杀案是通过一份网上的帖子而展开的,一位叫“随处是终点”的网民在帖子上介绍了王庄小区的凶杀案,引起网民的讨论,网民对案件的 猜测,对作案动机的分析,以及对案情的调查,也随着案件侦查的进展而不断使网上的讨论发生分歧。即使案件告破,网上的讨论仍未停止,甚至网民又发现案件的破绽,转而又猜测发帖子的楼主是什么身份……血淋淋的凶杀案在网上变成了一桩社会新闻,在一个城市里每天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人们对这些 社会新闻早已见怪不怪。小说通过一桩凶杀案件所引起的网络讨论,揭示出凶杀如何成为了网络上饶有兴趣的谈资,也揭示出人们被一桩凶杀案刺激下的种种心态, 让我们看到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如何与一个活生生和现实对接的。城市的面目也由此变得更加隐晦。

“五道口系列小说”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采用微信和微博等时下中国最为流行的社交工具和自媒体来作为小说叙事的载体。也意在证明,小说形式创新的可能性并未被穷尽,或许永远也不会被穷尽。

真心是非常棒的一本书,本书唯一缺点就是篇幅有点短,意犹未尽。再多点就更好了。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

五道口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但在网络世界中,“五道口”却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宇宙中心,联系起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事情,在现实中都有一定的依据,而正是借助网络的这一工具,很多人才能得以了解现实各个地方的故事,并找到一些难解的迷题背后的答案。 如今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经过网络的传播变得人尽皆知。 又有一些案件出现在网络中,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了解,通过网友们的传播和扩散,最终使得按案件的真相大白,但也有人借着案件进行炒作,而案件的真相随着网友们的深入“披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相”,其实“真相”只能是有一个而已,网络的世界存在的弊端也因此而显现出来。 在书中有些案件充满了离奇和令人意外,有些则是曲折变化,情节发展变化得太快,更有的催人泪下、感动人心。 很多人都不相信网上的爱情,但有人却非常执着,缘分有时真的就是那么巧的事情,在网上遇到的陌生网友可能让你的命运发生重大的改变。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人们从中体会到人性中的善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心、同情、理解、信任等,虽然在网络中我们彼此只是陌生人,但有着或许有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经历……这也就让彼此的这份感情变得不再陌生。 里面有很多的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尽管并不似有钱有势的人那样能够享受人生,但也有着不甘平凡的心,他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许他们用的方法不是最恰当的,但没有人忍心怪他们,而更多的是同情他们,我们并不懂得他们的生活中经历过有多少的心酸,只是看到了很多像他们那样的人,也许也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过去,或是想象出自己的未来。 一方面,对于网络上流行的谣言的传播,很多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事情地位真相,只是看到了别人在转发信息就跟着转发,这不仅仅造成了真相没办法很快变得清晰,还对公众对当事人的态度和看法起到歪曲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或事。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五道口是宇宙中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充斥在媒体、朋友圈之中,每个人都以此调侃自己离宇宙中心的近距离而闪耀朋友圈。五道口的繁荣不仅仅是五道口的,更是朋友圈的。最神奇的说法是,五道口地铁上线车的人流量大约每一天超过100万,许多互联网创业奇迹都发迹于此,如“西少爷肉夹馍”等等。这里有非常多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上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还有许多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也充斥于他们的网络关系链之中,这样的复杂和诡异,一定有非常多的精彩故事。《五道口贴吧故事》就是有感于此而摘取了9个场景的片段故事。

“宇宙中心”因人口、种族和民族特色的胶着而更为生动活泼,但往往这样的活泼里有许多特别的事情发生。“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在小时候非常有趣,也非常有道理;偶尔听那么几嘴,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沉淀的故事,值得总结和回味。人长大了之后,与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故事,就不太喜欢去关注,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理解那么多希奇古怪的故事。也有一些人开始淡忘小时的那种感觉,如同《恶棍天使》里的两个傻瓜那样,有人选择从不曾遗忘,有的人早已经忘了。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者,记忆中的那一个,最为鲜明。

《五道口贴吧故事》里用9个形式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许多好玩的故事,以贴吧、微博和微信等新形式来表达五道口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非常精彩。本书的形式新颖我准备给满分,把生活中聊天的微信信息、不经意的微博信息和各种故事结合在一起,让一些原本无意义的话语和无意义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思考载体,这些思考的点滴可以帮助每一个人认清楚自己。故事中有每一个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可能在这样的贴吧里看一眼,或参与讨论,或点赞,或转发,都在参与其中。

故事本身完整的整理出来也行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但用是下流行的方式展现出来,似乎很接近生活的本质。这样能反应生活本质的故事,我还是挺喜欢看的。许多时候,古老的知识通过新的新式来分享和包装,会有特殊的效果。这本书的新式就非常接近生活的本质,有不错的故事结构,流畅的文笔和深入,读起来很舒服。许多故事可能都是从一个谣言开始的,有人认真的去调查和推理,有点人喜欢看故事,更多的人喜欢浏览和点赞……生活百态,挂一漏万,摘取这9个故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五道口贴吧故事》叙述故事的方式很独特,故事形式新颖,有点意识流的即视感。作者贺奕利用互联网动态回复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内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讲的很有意思,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读者们正在一点点经历这个故事本身。这一个个故事又变得不像是故事,倒像是真实发生在北京五道口的事实。

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神来之笔,将每一个真实的人性暴露在众人的视线里。网络的虚拟世界和真实的世俗世界联合在一起,网络的世界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好奇心和话语权,这是在真实世俗的世界拥有不了的权利,在这个网络及其开放的年代,在虚拟世界窥探别人的私人生活,让平凡的人放大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于是,一波波故事就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在大家眼前展开。

网络世界并不像世俗世界那样,它是现实世界之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人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每个人都能创造出一个世界。比如五道口贴吧故事,是由一个叫做随处是终点的网友发出的一个悬疑案件,征集大家对这个悬疑案件以及里面嫌疑人的看法。于是,一波波的网友开始对这个悬疑案件进行分析、讨论,甚至于要人肉搜索,这些人每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不同的,于是就从各个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悬疑案件,似乎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中心。

这篇小说写作外在形式不同于传统文学或者网络小说的形式,它简直就是网络文学又一创新新式,从视觉上对小说进行了解放。这种逼真的模仿网络网页讨论的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这种呈现小说的方式趣味性强,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微博直播凶杀案拥有更强的娱乐性和炒作性,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神奇。命案本身让网民关注、点击,这种制造高浏览量、高点击率的行为更加符合现在网民的兴趣点。在故事的结局,命案故事让人唏嘘不已的时候,发帖者却突然变成了这桩命案的受益者,这让人始料未及却又在人意料之内。这个故事给我的震撼很大,刚刚从这个命案的男女主角中发现了人性的美丽和光辉,而发帖者利用人命案让自己变成“网红”,从中受益,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冷漠。这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像是上帝在和人类一直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

这九个故事,从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文学的可能性,借用现在网络用语,作者真是脑洞大开呀!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刚巧自己住在五道口有2年多了,看着贴吧故事里面图片还真真亲切得很啊。

作者用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表现网络时代信息快速传播下的众生相。所有的故事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通过网络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当然故事有夸张的成分,有些冲突转折还是过于生硬,但也借此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消息扩散能力不可小视。

这本书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小说创作,有点儿纪实的味道,但连贯性不强。作者把贴吧,微信,朋友圈,摇一摇这些新的联络方式下产生的杂乱的语言穿成一个个故事来讲,读起来很顺畅,跟传统意义的小说不一样,经常能带来会心一笑。故事中频繁地使用有点儿类似网游小说里面世界频道插科打诨式的语言。书里面的人物借由网络隐藏身份的特性,在讲故事的同时,匿名看客本身也构成了故事,现实和虚拟的交叠形成强烈的对比,互为推动。每个案件或者离奇故事的人性分析背后的暗线都是网络背后的ID。

1993 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有过一句话:“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上很多言论都是无所禁忌的,肆意的讨论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本性暴露无遗。既可以借由网络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个人的私利。幕后策划的段子手们成就了多少网红,也毁了多少人的认知呢?在网上,似乎每个人都是侦探,每个人都充满正义感,跟着大家讨论,打探小道消息,或者看最新进展,参与感十足,不亦乐乎的投入其中,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了。

贴吧、微信这些作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代表如今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个消息的传播原来需要电视报纸用几天的时间,如今半天时间几个朋友圈的转帖就可以传遍所有使用微信的用户了,像人肉某试衣间的男女主人公,YouTube首页上那条分不清颜色的裙子,还有在线微博直播自杀的,这些新闻都是分分钟传遍大江南北的事儿。你再也不能小瞧网络的力量,以及消息的传播速度了。虽然消息来得容易,当然忘记也很快,但是造成的影响哪怕是瞬时的,也会很大。在大众舆论的推动下,很多事情的逆转都是你始料不及的。所以在关注新闻的同时,八卦也要适可而止。笑话听听也就算了,新闻真真假假的太认真,人容易迷失。

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今是“你在网上讨论故事,故事中的人也一样在讨论着你。” 故事会读读就好, 在网上网下还是要多留口德。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四)

网络里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辨清其真伪,贴吧里的故事我们自然也无法辨清其真伪,很多时候,我们在这种真与伪之间纠缠。这种纠缠就像沼泽,让我们越陷越深,却理不出头绪,更无法将这些碎片化的我们无法辨清真伪的贴吧内容从我们脑海中剔除,那怕将其线条化……如此,我们得到的仅仅只是短暂的惊诧、困惑,却无法深入思考并看懂其背后的意蕴。也就意味着,这些原本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点什么有用东西的内容,就风一样从我们脑海中飘过了。

就是这样的境遇下,贺奕选取了全中国稍微对北京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的五道口,将其置于网络中,以贴吧内容为题材,用新颖的异度小说创作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九个贴吧故事。

当我们将一种内容或文字置于网络或者电子化时,其真实度或美感就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从它们身上体会不到人的创作和人心合一的感觉。所以,虽然我们置身于网络时代,但我们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纸质化的厚重。贺奕以一种全新的小说创新模式,将报纸报道、贴吧内容及跟帖人内容以一种平面化的形式展示出来,显示出一种人人在局外却人人都在局内的格局,这种格局就连阅读者都不由自主地想要走进去。因为,就时代特征而言,阅读《五道口贴吧故事》的人,想必一定是会上网或者是在网络上发表过言语或其他东西的人,如此,贺奕所展示的每个故事,其中的跟帖内容又怎么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呢?这种将读者拉进小说内容本身的创作模式,是小说创作应时而生的一种新模式。

从志怪小说甚至更远时候的先秦时代,到今天的小说形式及内容百花齐放,彰显了小说创作模式及内容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如果非要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也像为唐代小说贴一个“传奇”标签的话,那么我想应该是“网络小说”。当然,这个标签主要显示的是其以无纸化出现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并不是代表其创作模式以及题材而言。那么,当传统小说创作及网络小说创作走入一种“僵化”的固定模式时,贺奕的《五道口贴吧故事》这种新颖的小说创作模式就是“异数”,是能够将传统小说和网络内容结合的一种创作模式,在他的创作中,显然我们看不到所谓悬疑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爱情小说等鲜明的痕迹,他就像一个旁观的记录者,忠实地一字不差地记录着故事以及阅读了故事的人的感受。这种创作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用作者去暗示、去分析,只要把跟帖人的话语列上就可以。如此,跟帖人的心理、人性等就毫无遮拦地袒露在读者面前。

《五道口贴吧故事》读后感(篇十五)

现如今网络数字化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的生活,传统书籍中散文,人物传记,商业叙述等素材并不能完完全全地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或许在现如今这种大都市生活节奏下匍匐前进的人们更偏向于从现实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感受五味杂陈。

《五道口贴吧的故事》这本书以网络上微博,贴吧,剪报,新闻链接等摘抄记录的形式讲述了几个发生在北京五道口的事情,有关刑事案件,但又从严酷的主题中透露出无尽的现实元素以及人间冷暖,你可以从亲情,爱情,友情,人性等诸多方面得到异于往常的理解。

书中对涉及刑事案件故事的叙写风格有些类似电影《十二公民》的风格,结合百姓们的热论,媒体的跟进,警方的追踪,最终将故事推向一个不寻常的综合型局面,这样的多方结合报道与互动中却有体现出了诸多世家冷暖,人生百态,将看似距你遥远的事情贴近你的内心,仿佛它们也发生在你身边。

书中的九个故事并不寻常,在网友,市民,警方等多方的跟进和热议下,令人惊叹“反转”桥段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每一个故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所见非所得,所闻非所信,在这里每一个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

要说这部书对我最大的启示,恐怕便是我今后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及判断的方式,从何说起呢?拿书中一个叫做“微博直播追星案”中举例,一个在五道口上班的女孩走出地铁时听到一个男子咬牙切齿的自语道:“等着吧,老子叫你们统统活不过今晚。”后来女孩公司楼下贴出了一张通缉令,悬赏捉拿杀人犯。听完这样简单的描述,我想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感觉杀人犯会是这个男子,是的,这仅仅只是我们出于本能的主观臆断,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总是习惯去抓住一个离奇的事情,去不断的追究和发现,加之现如今来自社会,网络,媒体各种舆论的夹击和炒作,很多看似就是真相的“真相”恰恰就是蒙蔽你的假象,而这种假象很可能就来源于人为的炒作,网络评论的歪曲等等,你会想到那个恶狠狠地说你们活不过今晚的男子其实是个除四害的个体户吗?他说过不过今晚的,其实指的是老鼠。听起来或许有些搞笑,当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而一些偏激的舆论,和恶意的炒作宣传可能会将真相渐渐地深埋,我们也会渐渐地偏向于那个蒙着灰的所谓“真相”。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是不可以用主观臆断来作出快速的结论与评判,这样的意念往往会不经意的对某个人,甚至某个家庭带来致命的伤害,正所谓积少成多,现如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已经可以用迅猛来比喻,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合理冷静的分析便被带入到了一个定论,而这时候才需要我们回归理性,学会全方面的思考,并得出靠谱且不激进的判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